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在心电图监测下,对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34例患者中冠脉再通22例,再通率达64.7%;未再通12例,其中死亡2例,病死率为16.7%.不同时段溶栓时其并发症的发生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05).结论早期溶栓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均进入CCU病房,给予心电监护、吸氧、镇静、卧床休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尿激酶150万U+0.9%氯化钠溶液15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0.6ml皮下注射,1次/12h,两组患者均连用7d。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1例患者于治疗第2d牙龈少许出血,第3d白行消失。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低频超声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聊城市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替普酶注射剂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低频超声治疗。比较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记录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7%vs 80.9%,P=0.02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7和14d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分vs 4分,P0.05;1分vs 2分,P=0.03)。2组治疗后14和90dmR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68%vs 42.55%,P0.05)。结论低频超声联合静脉溶栓治疗能更好的提高溶栓效果,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症状,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剂量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方法:采用大剂量静脉溶栓疗法,首剂150万U,以后每天50万U静脉点滴,4~7 d,总计300~450万U。结果:冠脉再通率82.14%(23/28),再梗率14.29%(4/28),出血并发症10.71%(3/28)病死率10.71%。结论: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可以提高相关血管的再通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6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1例,分为联合溶栓组(20例)、单用rt—PA组(22例)、单用尿激酶组(18例)及对照组(21例)。联合溶栓组静脉给予rt—PA20mg,尿激酶30万-50万IU;单用rt—PA组静脉给予rt—PA0.9mg/kg;单用尿激酶组静脉给予尿激酶1万~2万IU/kg(体质量超过75kg者按75kg给药),最大剂量150万IU;未溶栓病例为对照组。主要疗效指标是观察治疗前与发病后4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以溶栓后出血转化、24h内再梗死及死亡等作为安全指标。结果联合溶栓组、单用rt—PA组、单用尿激酶组及对照组的观察结果为:①NIHSS评分治疗前分别为18.1±3.6、17.9±3.6、18.0±3.4、17.3±4.0,治疗后分别为9.1±5.6、8.8±5.5、9.6±5.2、14.1±4.6,符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4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5.0%(17/20)、86.4%(19/22)、83.3%(15/18)和42.9%(9/2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溶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联合溶栓组溶栓后24h内再发脑梗死1例,出血转化1例;单用rt—PA组出血转化3例;单用尿激酶组再梗死1例,出血转化有2例,其中死亡1例。对照组再梗死1例,死亡1例。结论与单用rt—PA和单用尿激酶比较,联合低剂量rt-PA和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同样安全、有效,相对rt—PA价格便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61例,分为4组:联合溶栓组44例,给予静脉rt-PA尿激酶;rt-PA组37例,尿激酶组32例,对照组48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同时观察再梗死率、脑出血率及病死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4组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与对照组在90 d有效率及疗效满意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90 d有效率及疗效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溶栓组与rt-PA组和尿激酶组脑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υs 18.9%υs 18.7%,P<0.05)。结论 rt-PA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远期疗效和单用rt-PA、单用尿激酶相当,但脑出血率降低,因此该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2例AMI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尿激酶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尿激酶组再通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72.22%比27.78%,P<0.05),患者溶栓时间在2h内、3~6h、7~12h的再通率分别为77.78%、60.00%、50.00%,患者溶栓时间开始越早,患者再通率越高(P=0.032);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尿激酶组治疗后肌酸激酶[(462.4±103.5) U/L比(621.2±113.5)U/L]、肌酸激酶同工酶[(37.5±21.3) U/L比(79.5±20.1) U/L]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治疗5周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尿激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比11.11%)显著降低(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溶通率高,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海南省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现况及原因分析。方法收集我省18家医院(二级医院12家,三级医院6家)28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疗过程。结果2860例患者中,发病<3h到医院就诊199例(7.0%),发病3~6h到医院就诊302例(10.6%),发病>6h到医院2359例(82.5%)。发病时间>6h就诊患者中,三级医院明显高于二级医院(89.0%vs 78.1%,P=0.000)。2860例患者中,进行溶栓治疗27例,总溶栓率0.94%。有溶栓指征380例患者中,三级医院83例进行溶栓治疗21例,占25.3%,二级医院297例进行了溶栓治疗6例,占2.0%(P=0.000)。未进行溶栓治疗的主要原因为:患者及家属拒绝259例,占73.4%,医院未进行94例,占26.6%,二级医院由于院方原因未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比较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6%vs 12.9%,P=0.007)。结论对公众的脑卒中知识教育亟待加强,二级医院相关医师的溶栓治疗知识培训也极为迫切。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塞早期的静脉溶栓治疗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尿激酶(UK)对早期脑梗塞(发病6h 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85例早期脑梗塞患者随机被分成两组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给予 UK 150万 U,在30~40 min 内静滴,随后的治疗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通常的治疗方法。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2 h、6 h、24 h、2周、4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随访6个月后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1)治疗后2 h、6 h、24 h、2周、4周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溶栓组较对照组改善均非常显著(P<0.01);(2)治疗后4 周末溶栓组的治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48.9%和82.2%,高于对照组的15%和50%(P<0.01,<0.05);(3)随访6个月, 溶栓组 ADL_(1、2)占64.2%,ADL_(4、5)4.8%,与对照组的30.6%、27.8%比较差异呈非常显著和显著(P<0.01,<0.05);(4) 两组死亡率为6.7%:7.5%。无显著差异。结论:UK 用于早期脑梗塞比常规治疗起效快、效果好,致残率低,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0.
尿激酶和巴曲酶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尿激酶和巴曲酶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比较150万单剂量尿激酶和不同剂量及给药时间的巴曲酶治疗发病6 h内脑梗死的效果。以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死亡率、改良Rankin评分(mRS)和巴塞尔指数(BI)作为主要终结指标,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卒中评分(NIHSS)变化作为次要终结指标,收录患者74例。分为A组(尿激酶组)26例,B组(巴曲酶常规剂量组)25例,C组(巴曲酶加大剂量及延长疗程组)23例。结果尿激酶和巴曲酶均可以改善部分患者神经功能评分,2h内尿激酶平均改善NIHSS较快,但是有波动,而巴曲酶效果较平缓而稳定。3个月时A、B、C各组的BI 95~100分患者占的比例分别是26.9%,33.3%,28.6%;mRS 0~2分患者分别为42.3%,41.7%,42.9%;6个月BI 95~100分患者占的比例分别是50.0%,58.3%,47.6%;mRS 0~2分患者分别为57.7%,66.7%,57.1%。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缺血性脑卒中6 h内给予尿激酶或者巴曲酶对3个月和6个月后终结指标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急性期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3年3月~2015年12月期间在门头沟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1例,于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溶栓药物为rt-PA,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90 mg)。分析患者危险因素、溶栓的时间窗、溶栓前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 h及14 d时的NIHSS评分及脑出血等溶栓并发症情况。结果入选患者主要危险因素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吸烟史71.0%,大量饮酒史51.6%,高血压病49.6%,糖尿病32.25%,心房颤动9.6%,既往脑梗死病史9.6%。发病到治疗的平均时间为(120.91±50.29)min。溶栓前、溶栓后24 h、溶栓14 d时NIHSS评分分别为(8.32±2.77)、(5.48±1.07)、(5.41±1.26),溶栓后24 h及溶栓14 d 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进相关性分析显示,静脉溶栓时间窗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234,P=0.490)。溶栓过程中1例(3.2%)出现皮下出血,2例(6.4%)出现牙龈出血。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4.5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而且安全;rt-PA静脉溶栓后主要在24 h内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钠。在治疗1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高于对照组的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不良反应比较少,这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前循环脑梗死(ACS)138例(ACS组),后循环脑梗死(PCS)40例(PCS组),通过患者入院时及24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预后良好率,颅内出血及死亡情况,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的给药时间、既往心房颤动史、脑卒中及基线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转归方面,PCS组90dmRS评分和3个月死亡显著高于ACS组[(3.28±1.87)分vs(2.37±1.88)分和20.00%vs 5.80%,P0.05],预后良好显著低于ACS组(40.00%vs 62.32%,P0.05)。接受rt-PA溶栓的脑梗死患者的症状性颅内出血与年龄、基线NIHSS评分及24hNIHSS评分呈正相关;90d内死亡与前后循环、24h NIHS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rt-PA静脉溶栓患者中ACS临床疗效较PCS相对较好。PCS是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观察44例首次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前后血浆UK抗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纤溶酶原激活物(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纤溶酶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抗原的变化。结果显示:(1)UK静脉注射的作用持续时间较短,注射后1小时和5小时,分别有53.2%和93.7%的UK抗原从血浆中清除。(2)与治疗前相比,UK静注后PA和纤溶酶活性升高、PAI活性降低,纠治了AMI时纤溶系统的功能紊乱状况。但是,停止UK注射后即出现PAI“反弹”现象,PA和纤溶酶活性随之降低,说明溶栓早期存在反常的高凝状态。(3)PAI活性升高程度与左心室功能受损及AMI病情程度有一定关系。以上各点均提示,溶栓早期辅助的抗凝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以抗纤维蛋白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DDmAb)为靶向装置的血栓靶向尿激酶(urokinase,UK)免疫脂质体(liposome,Lip)的溶栓效果.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每只兔均采用自体血栓栓子颈静脉注入法建立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模型.各组经股静脉输入不同溶栓剂进行溶栓治疗,通过观察右心室压变化及比较肺内残留栓子评价各组溶栓疗效.4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输入TBS缓冲液),阳性对照组(输入15万IU/kg UK),UK-Lip组(输入3万IU/kg尿激酶脂质体,反相蒸发法制备),DDmAb-UK-Lip组(输入3万IU/kg尿激酶免疫脂质体,戊二醛交联法连接UK-Lip和DDmAb制备).结果 栓塞后各组右心室压均明显升高(P均<0.01),平均升高(6.75±6.82)mm Hg(1 mm Hg=0.133 kPa).阴性对照组溶栓结束时右心室压[(40.15±11.22)mm Hg]与溶栓即刻[(41.67±14.23)mm Hg]相比下降轻微,阳性对照组和DDmAb-UK-Lip组降到与正常近似[阳性对照组和DDmAb-UK-Lip组溶栓结束时与栓塞前右心室压分别为(34.71±8.67)mm Hg比(33.98±9.32)mm Hg和(30.65±6.67)mm Hg比(30.77±6.85)mm Hg,P均>0.05],UK-Lip组情况居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及DDmAb-UK-Lip组之间.阳性对照组及DDmAb-UK-Lip组栓子溶解最充分,残留柃子数近似(P>0.05),UK-Lip组栓子部分溶解,阴性对照组栓子未溶解.阳件对照组的心、肝、肾组织明显出血,其他组内脏未见明显病理学改变.结论 DDmAb-UK-Lip治疗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尿激酶用量仪为单独应用尿激酶的1/5即达到相似的溶栓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以DDmAb-UK-Lip进行靶向溶栓可能是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一种理想溶栓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组(治疗组48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4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D-二聚体及凝血因子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及14d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两组D-二聚体及凝血因子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方法,但在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中的血管再通率较低.以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为代表的血管内治疗能有效使缺血性卒中患者闭塞血管再通和改善转归.文章对静脉溶栓桥接治疗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模式MRI指导下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NINDS试验溶栓标准的CT阴性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多模式MRI检查,筛选出符合溶栓标准的14例脑梗死患者,给予rt-PA0.9mg/kg静脉溶栓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Barthel指数(BI)及90天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定溶栓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结果14例溶栓患者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24h(6.42±5.38)分,溶栓治疗后21天(3.64±3.05)分,溶栓治疗后90天(0.86±1.17)分;14例患者溶栓治疗前BI评分(18.93±6.26)分,溶栓治疗后21天(50.36±35.22)分,溶栓治疗后90天(88.93±13.21)分,均较溶栓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rt-PA(0.9mg/kg)溶栓治疗发病4.5h之内的急性脑梗死是有效安全的;多模式MRI有助于选择从溶栓中获益并剔除那些存在高度出血性转化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1家二级甲等医院(北京丰台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21例,以1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同期收治的使用同样药物静脉溶栓6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安全性及疗效指标的差异。主要安全性指标为溶栓后严重不良事件(症状性脑出血和死亡)发生率,主要疗效指标为发病14 d的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和出院时的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 (1)主要终点指标中,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出院时mRS≤2分的比率分别为71.4%(15例)和58.5%(38例);溶栓后14d BI≥60分的比率分别为61.9%(13例)和64.6%(42例),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主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8%(1例)和6.2%(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次要指标,如早期再灌注率、血管再通率、溶栓后14 d神经功能改善比率和脑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患者转诊比率(9.5%,2例)低于对照组(27.7%,18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研究组和对照组的院外时间延误、院内时间延误和总体时间延误,平均时间分别为(75±33)和(102±50)min、(72±41)和(111±38)min、(147±41)和(212±4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选择的二级医院可相对安全有效地实施急性脑梗死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同时二级医院的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减少患者转诊比率和缩短就诊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69例发病在4.5小时内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观察组37例行rt-PA静脉溶栓,对照组32例行常规抗血小板治疗。以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溶栓后临床疗效,以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治疗后90d生活质量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h、24h、7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9.23±3.51)vs(11.32±1.12),(6.72±2.31)vs(9.24±2.53),(4.23±2.12)vs(7.34±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BI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8.56±3.51)vs(61.30±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mRS评分疗效良好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7.56%(25/37)vs 34.38%(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24h脑出血率及死亡率高于对照组[16.21%(6/37)vs 9.37%(3/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窗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近、远期疗效均较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