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中的某些成分可作为人类肿瘤的预后标志,其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其受体和抑制因子尤为重要。学者们对许多肿瘤的浸润、转移和预后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其受体和抑制因子的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其受体和抑制因子与肿瘤的浸润、转移有明显相关性,可作为预测患者生存情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是近年特别关注的两个纤溶因子,它们除了纤溶效应外,还参与胞外基质降解、细胞修复和组织重塑等病理生理过程,现发现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但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集中在肿瘤,而对非肿瘤疾病的研究甚少。  相似文献   

3.
尿激酶型的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CD_(8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  薛重重 《医学综述》2005,11(10):881-883
尿激酶型的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系统uPA:它的表面受体及uPA的抑制剂(PAI-1、PAI-2)共同形成蛋白水解系统,在炎症及肿瘤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现就CD87的信号转导、在炎症及恶性肿瘤中的作用简要综述如下。1 CD87的结构及功能1.1 CD87的结构尿激酶型的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相似文献   

4.
黄艳平 《医学综述》2013,19(9):1584-1586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组成的纤溶系统调节纤溶酶原的活化过程,可参与细胞的黏附、转移及血管新生,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是uPAR的可溶形式,缺乏糖基磷脂酰肌醇锚链结构,在肿瘤患者中高表达,有助于判断肿瘤患者的恶性程度及预后,为探讨肿瘤的治疗提供新途径。在多发性骨髓瘤中,其可通过参与骨基质的降解,刺激破骨细胞的增殖等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3):186-192
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是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的可溶形式,作为一种新的诊断生物标志物,在各种炎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亚临床器官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suPAR 与多种肾脏疾病有关。该文主要阐述了suPAR 的结构、功能,与肾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对suPAR 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IgA 肾病、慢性肾脏病、APOL1 风险变异、急性肾损伤等多种肾脏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葛莉  朱艳 《医学综述》2007,13(13):982-984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不仅存在于正常的乳腺组织中,同时还存在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及卵巢癌等肿瘤组织中。本文旨在通过对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在女性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的阐述,更多地了解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癌细胞浸润转移的关系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赵仲生  茹国庆  马杰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4):2434-2437
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向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迁移的过程需要一系列蛋白水解酶的参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作为丝氨酸蛋白酶,与其受体结合后可降解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成分,从而促进肿瘤的浸润转移及血管新生心。本研究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与胃癌血管生成、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常见的雌激素依赖的良性疾病,指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种植在子宫腔被覆黏膜及子宫肌层以外的部位,最常种植于盆腔脏器和腹膜,以侵犯卵巢最为常见。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 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 PAR)系统由u PA、u PAR以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共同组成,可激活纤溶酶原,还可参与细胞外基质降解、新生血管形成以及信号转导,在一定程度上为在位内膜的黏附及转移、异位内膜的生长及侵袭提供条件,促进EMs的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变化意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的干预影响。方法测定7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和PAI-1的水平,与健康成年人43人作对照;并观察经ACEI治疗8周后各项指标的改变。结果78例患者血浆uPA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AI-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予以ACEI(福辛普利)10~20mg/d治疗8周后,ACEI治疗组患者PAI-1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患者明显下降(P<0.05)。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浆PAI-1水平明显升高,细胞外基质(ECM)的转化受到抑制;ACEI治疗可降低PAI-1水平,促进ECM的转归,延缓肾脏纤维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尿激酶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疗效及对胸膜肥厚和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106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抗结核化疗方案相同,均进行胸腔置管引流,观察组在胸穿抽液后注入尿激酶。分别在引流前后检测胸腔积液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和Ⅲ型前胶原,并检测胸膜厚度。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6.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81%;对照组治疗前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无明显变化,Ⅲ型前胶原水平明显降低,观察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和Ⅲ型前胶原均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且观察组的Ⅲ型前胶原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胸膜粘连发生率和胸膜厚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胸腔内注射尿激酶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提高胸腔积液纤溶活性,减少胸膜粘连并减轻胸膜肥厚,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和比较不同正常细胞及人类肿瘤细胞膜上尿型纤溶酶原活化素受体(uPAR)的表达,了解肿瘤细胞表达uPAR的基本性质。方法建立并应用受体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receptor-radio-ligandbindingassay,RBA)测定细胞膜上的uPAR。结果成纤维细胞经不同处理,U937细胞以PMA处理不同时间,测定uPAR的结果无论表达量或平衡解离常数(Kd)的变化均与文献一致。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株共10种测定膜上uPAR,结果肺癌、肝癌等5种人类肿瘤细胞比人成纤维细胞、牛内皮细胞等正常组织细胞的表达数明显多。结论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uPAR表达增强是多种恶性肿瘤细胞的一种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肺血栓栓塞症(PTE)后不同时间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两者与血栓自溶率的相关性。方法经颈外静脉注入加热125I-标记纤维蛋白原自体血栓,复制大鼠PTE模型,随机分组如下:1)正常对照组;2)PTE组:又分为PTE 4 h组(PTE 4 h)、PTE 24 h组(PTE 24 h)、PTE 3 d组(PTE 3d)、PTE 5 d组(PTE 5 d),即分别在造模成功后观察4 h2、4 h3、d、5 d后处死小鼠,留取血浆标本测定uPA、uPAR的水平;留取左肺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留取心脏、肺脏、全血以计算血栓自溶率。结果血浆uPA、uPAR水平在PTE后4 h略有上升(P>0.05),PTE后24 h明显增加(P<0.05),3 d时最高(P<0.01),5 d时开始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uPAP<0.05,uPARP<0.01);PTE后4 h组、24 h组、3 d组血浆uPA质量浓度与血栓自溶率正相关(4 hr=0.758,P<0.05;24 hr=0.764,P<0.05;3 dr=0.778,P<0.05),血浆uPAR质量浓度与血栓自溶率正相关(4 hr=0.701,P<0.05;24 hr=0.764,P<0.05;3 dr=0.777,P<0.05)。肺组织病理改变:PTE后4 h有少量继发血栓形成,血栓及血管壁内可见白细胞浸润;PTE后3 d、5 d见注入的血凝块明显溶解,代之以新形成的血栓。结论PTE后血浆uPA、uPAR水平增加,促进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  相似文献   

13.
uPA、uPAR在尿路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 PA)及其受体 (u PAreceptor,u PAR)在尿路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Pic Ture TM通用型二步法检测 5 0例肾盂输尿管癌、4 0例膀胱癌组织中 u PA和 u PAR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增高 ,u PA和 u PAR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 (P均 <0 .0 5 ) ;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癌组织中 u PA、u PAR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周组织 (P<0 .0 5 ) ,且 u PA阳性表达与 u PAR阳性表达有高度正相关性 (r=0 .979,P<0 .0 1)。结论  u PA、u PAR的共同表达是尿路移行细胞癌的特征之一 ,与其浸润和转移情况密切相关 ,可作为预后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与肝细胞癌(HCC)的关系以及在HC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52例HCC、42例硬化组织和23例正常肝组织中uPA、uPARmRNA的表达。结果 HCC是uPA、uPARmRNA的阳性表达分别为31/52,34/52,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及正常肝组织组(P<0.05),HCC组包膜侵犯者uPA、uPARmRNA的阳性表达分别为25/34,28/34,与无侵犯者(6/18,6/18)相比,P<0.01;转移组uPA、uPARmRNA的阳性表达分别为21/26,23/26,与无转移者(10/26,11/26)相比,P<0.01)结论 uPA、uPARmRNA在HCC中的表达明显升高,uPA、uPARd 表达水平的增高与HCC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在胃癌浸润和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9例胃癌组织中uPAR折表达,观察其与癌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59例中uPAR阳性28例;在乳头状、管状腺癌和粘液腺癌中uPAR阳性率较高,而在低分化癌和印戒细胞癌中阳性率较低(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uPAR阳性率为60.5%(23/38),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23.8%(5/21)(P<0.01);uPAR在早期胃癌阳性率为12.5%(1/8),侵及肌层组阳性率为38%(6/16),侵犯全层组阳性率为60%(21/35),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uPAR与胃癌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也与胃癌组织学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胃癌和相应癌旁组织中 u PA和 u PAR m RNA表达水平 ,并探讨它们与胃癌的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 c DNA- m RNA Northern印迹杂交方法定性和定量地检测了 2 0例胃癌和相应癌旁组织中u PA和 u PAR 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检测的 2 0例胃癌组织中分别有 13例 u PA和 15例 u PAR m RNA表达显著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 ( P<0 .0 1) ,其中 12例 u PA和 u PAR m RNA协同高于相应癌旁组织 ;11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 u PA和 u PAR m 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 9例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 :u PA、u PAR m RNA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增强 ,并且与胃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uPA与uPAR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①目的 探讨尿酸氧化酶(uPA)、尿酸氧化酶受体(uPAR)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在肾癌恶性生长中的作用。②方法 选取40例不同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的肾细胞癌组织和10例正常肾组织,采用Supervision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uPA、uPAR的表达。③结果 uPA、uPAR的表达程度与肾癌细胞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分化越差、临床分期越晚,则表达程度越高。在肿瘤细胞增殖密集区域,uPA、uPAR阳性的肿瘤细胞比例较低,而在肿瘤细胞生长稀疏、肿瘤血管增殖旺盛的区域,阳性细胞比例较高。正常肾组织未见uPA、uPAR的表达。④结论 uPA、uPAR的表达是浸润性生长的肾细胞癌的特征之一,其表达程度可作为判断肾癌浸润性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uPA、uPAR的表达对肾细胞癌血管发生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uPA-uPAR系统对骨巨细胞瘤细胞p44(MAPK)信号转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uPA/uPAR系统对骨巨细胞瘤细胞MAPK信号转导的影响。方法分离并培养骨巨细胞瘤细胞,用免疫组化检测骨巨细胞瘤组织中uPAR的表达水平,用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外源激活或阻断uPA—uPAR对骨巨细胞瘤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p44(MAPK)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仅有单核基质细胞可以在体外培养中长期生存;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uPAR主要表达在部分单核基质细胞和一些多核巨细胞的胞膜上;将uPA—ATF加入培养的骨巨细胞瘤细胞后,细胞信号通路上的p44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增高。用uPAR抗体处理后,细胞p44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说明uPA—ATF具有细胞信号转导活性,该活性受uPAR拮抗剂的影响。结论本实验检测到uPA—uPAR系统是通过p44(MAPK)信号转导通路转导信息,从而调节骨巨细胞瘤细胞增殖、分化及其他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 C)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PAR)的水平,探讨其与OSCC病理学改变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91例OSCC患者和50例健康人血清中VEGF、VEGF C和uPAR的水平。结果OSCC患者血清VEGF、VEGF C、uPAR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VEGF、VEGF C和uPAR水平与口腔癌患者的病理分级、浸润方式和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血清VEGF、VEGF C和uPAR水平可为监测口腔癌的发生发展提供实验依据,但对判断OSCC的转移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