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 CT 对囊性肾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肾瘤的多排螺旋 CT 影像学特征。结果7例囊性肾瘤均为单侧单发,直径4.3~11.5 cm。多排螺旋 CT 扫描病变显示为边界清楚的多房囊性病变,囊腔间无交通,囊内分隔光整,增强囊壁及囊液无强化。组织病理学显示所有病例的囊壁和分隔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衬覆单层或多层立方上皮。结论多排螺旋 CT 能准确显示囊性肾瘤的形态学特征,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上腺囊性占位的多排螺旋CT表现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囊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表现。结果 27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囊性病变中,肾上腺单纯囊肿6例,肾上腺出血、感染或自发性出血所致的假性囊肿4例,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3例,肾上腺神经鞘瘤2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2例,嗜铬细胞瘤囊性变6例,原发性肾上腺癌囊性变2例,肾上腺腺瘤囊性变2例。多排CT上囊肿的形态密度、囊壁厚度、有无壁结节、局部强化的方式和血供的特点可以鉴别肿瘤性囊肿和非肿瘤性囊肿、良性肿瘤囊性变和恶性肿瘤囊性变。结论肾上腺囊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特征不同,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囊性肾细胞癌(CRCC)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旨在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囊性肾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结果 病灶位于右肾6例,左肾6例.直径2.5~6cm,平均4.5cm.病灶属单囊者10例,多囊者2例.其中,误诊为良性囊肿2例,误诊为淋巴管瘤1例.病变CT平扫通常表现为圆形、类圆形囊性密度为主的肿块,边缘光整;9例囊内壁不规则,5例有壁结节有明显强化.结论 螺旋CT在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但不典型者易误诊为良性囊肿,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可以提高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卵巢囊性畸胎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我院2012年至2013年的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脐胎瘤的CT表现.结果:16例病例中共有畸胎瘤18个,其中肿瘤内有脂肪密度的15例(出现脂液平3例、浮球征1例),肿瘤内出现钙化或骨化11例,瘤壁钙化3例.结论:卵巢囊性畸胎瘤在CT检查中大都具有特征性表现,多排螺旋CT对大多数囊性畸胎瘤都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小网膜病变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小网膜病变的临床应用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小网膜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14例小网膜病变中转移瘤6例,淋巴结结核3例,淋巴管瘤2例,胃肠道间质瘤2例,神经鞘瘤1例。CT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10例,轻度强化2例,无强化2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小网膜病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并可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纵隔占位性病变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37例前纵隔占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64排多层螺旋CT扫描,分析影像学特点和诊断准确率。结果 37例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经CT扫描确诊34例,其中胸腺瘤占61.76%,CT主要表现为囊变、坏死或钙化;淋巴瘤占11.76%,CT表现为多个结节样软组织融合且呈现团块肿物;胸腺囊肿占8.82%,CT表现为有单房型囊性肿块,边界清晰光滑,囊壁有钙化和分隔;胸腺神经分泌癌2例(5.88%),成熟畸胎瘤2例(5.88%),Castleman病1例(2.94%)。CT检查诊断准确度为88.00%,敏感度为91.89%。结论多层螺旋CT在前纵隔占位性病变中诊断的敏感度及准确度均较高,可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64排螺旋CT对腹腔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腹腔淋巴管瘤5例,均行腹部超声、CT检查,其中3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经腹超声及CT检查腹腔淋巴管瘤表现为腹腔内单房性囊肿2例,多房性囊肿3例,淋巴管瘤沿组织间隙内生长,形状不规则,界限清晰,直径约3-17cm不等。2例囊性肿块内可见血管及穿行小肠组织。3例CT增强扫描囊壁强化,分隔轻度强化,囊内液性部分无强化。术前经腹超声正确诊断2例,正确率40%,CT正确诊断4例,正确率80%。结论:腹腔淋巴管瘤是临床少见腹腔病变,其影像表现为腹腔内单房或多房囊肿,沿组织间隙生长,形态多不规则为特征,术前借助经腹超声、CT检查综合分析,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慧  罗建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0):2430-243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及表面重组(SSD),多层面重组(MPR)技术对鳃裂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的鳃裂囊肿CT平扫、增强及SSD、MPR重组表现.结果 22例中第二鳃裂囊肿19例,第一鳃裂囊肿2例,第三腮裂囊肿1例;单囊20例,囊内有分隔2例;囊内密度均匀19例,2例囊内不均匀,1例囊内气液平面;增强囊内无强化,囊壁薄可呈环状强化.结论 鳃裂囊肿CT表现典型,增强扫描及SSD、MPR重组可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有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动态增强CT表现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分析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房囊性肾细胞癌13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皮髓交界期和实质期增强扫描,注射流率采用3ml/s。由3位高年资医师分别评估囊内成分、囊壁、囊内分隔、结节、囊内实质成分和钙化。仔细分析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结果:所有肿瘤中心位于肾皮质,呈圆形或椭圆形,囊壁菲薄,边缘光整,囊内液性成分密度多略高于水,少数与肾脏密度相仿。肿瘤直径2.5~11.Ocm,平均4.3cm;9例肿瘤实质成分小于10%,4例实质成分在10%~25%之间。肿瘤间隔菲薄型4例,间隔增厚型6例.间隔结节型3例,间隔边缘毛糙,结节直径小于5mm。动态增强所有肿瘤中菲薄间隔多呈中度进行性延迟强化,结节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强化(皮髓交界期强化程度与肾皮质相仿),增厚的间隔则分别显示上述两种形式强化。结论:根据肿瘤间隔情况,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可分别表现为间隔菲薄型、间隔增厚型和间隔结节型。肿瘤边缘光整,囊壁薄而规则,囊内液体密度略高于水.间隔毛糙,间隔和结节多有中等程度以上强化。多数肿瘤术前可以确诊,但间隔过少、过薄、强化不显著者可能被误诊为多房囊性肾瘤或肾囊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各种病理类型的胸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30例胸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行螺旋CT扫描,结合病理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胸腺瘤14例,异位胸腺瘤1例,侵袭性胸腺瘤8例,胸腺类癌2例,胸腺癌2例,胸腺淋巴瘤2例,颈部胸腺囊肿1例。结论 CT能对良恶性胸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作出诊断;对部分恶性胸腺肿瘤患者结合临床表现能对病理类型作出一定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原发性小肠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38例小肠病变患者18F-FDG PET/CT的显像资料,均经手术或活检(37例)以及3年内随访(1例)证实,将18F-FDG PET/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评估18F-FDG PET/CT的诊断价值。结果 :38例患者,FDG高摄取病变33例(另外2例SUVmax分别为1.6、2.3,在小肠生理性低摄取的背景下亦能准确发现病灶),其中肿瘤性病变占87.9%(29/33),良恶性病变代谢SUVmax值无统计学意义。CT以小肠新生物为肿瘤性病变最主要征象,包括肠管的局限性增厚(17/31)和软组织肿块(20/31)。3例假阳性(均有明确高代谢病灶,均发生肠梗阻)和1例假阴性(新生物及高代谢均不明显),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诊断原发性小肠病变的敏感度96.8%(30/31),特异度57.1%(4/7),假阳性率42.9%,假阴性率3.2%,准确度89.5%(34/38)。结论 :18F-FDG PET/CT对原发性小肠肿瘤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但对于部分代谢较高的良性病变和代谢较低的恶性肿瘤易误诊,需引起相关诊断工作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s)CT表现。结果本组2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s),发生于胃部13例(59.09%),空肠5例(22.73%),直肠1例(4.54%),肠系膜3例(13.64%)。其中良性间质瘤4例(18.18%),交界性间质瘤3例(13.64),恶性15例(68.18%)。恶性间质瘤(包括交界性间质瘤)中有坏死或溃疡者12例,肝转移者6例,累及胰腺者3例,侵及周围腹膜2例,淋巴结转移者1例。结论MSCT能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s)提供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CT对腮腺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腮腺区占位性病变,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且均有手术病理证实,将CT诊断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腮腺区良性占位38例,恶性13例。CT扫描良性病变常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的肿块,以多形性腺瘤(18/38)居多,平扫其内部密度较均匀;其次为腺淋巴瘤(10/38),常位于腮腺后下极(9/10)并易囊变液化(2/10);13例腮腺区恶性占位性病变中原发性恶性肿瘤7例,CT常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以粘液表皮样癌居多(5/7)。转移瘤6例,以鼻咽部来源常见(5/6),常可见肿大淋巴结及原发灶。结论:CT扫描对腮腺浅叶病变定位定性较为准确,对于腮腺深叶病变及并发感染病变的定位及定性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IMT)的16层螺旋CT(MSCT)和超声内镜(EUS)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GIMT37例,术前37例均行CT平扫,35例行双期增强扫描,17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胃肠道间质瘤(GIST)31例(食道1例,胃19例,小肠6例,直肠1例,胃肠外4例),平滑肌瘤4例(食道3例,胃1例),胃神经源性肿瘤2例。①CT表现:黏膜下富血供肿块,倾向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出血、钙化,无淋巴结转移。增强后良性GIMT及交界性GIST均匀强化,边界清楚,良性GIMT肿块直径1.0-3.0cm,平均2.16cm。胃交界性GIST直径1.2~3.5cm,平均2.24cm。恶性GIMT强化不均匀,肿瘤最大径3.5-16.0cm,平均6.9cm,可有邻近脏器侵犯。定位准确率30/37(81.08%),定性准确率20/37(54.05%)。②EUS表现:内镜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性病变,EUS显示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的低回声改变,良性GIMT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楚,肿瘤最大径0.5-3.5cm,平均1.75cm。恶性GIMT回声多不均匀,可伴有液性暗区,形态不规则,可有浸润性改变,肿瘤最大径6.0-10cm,平均9.2cm。定位准确率16/17(94.12%),定性准确率15/17(88.23%)。结论:MSCT和EUS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及浸润情况,有利于良恶性的判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SPECT/CT融合显像对脊柱单发放射性浓聚影“热区”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31例常规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时脊柱单发放射性“热区”同时行断层显像、CT图像以及后两者的同机融合图像。由2名核医学科医生共同阅片,作出最终诊断。结果:131例脊柱单发放射性“热区”,34例诊断为肿瘤骨转移,占总病例数的26.0%;94例诊断为良性病变,占总病例数的71.7%;3例诊断为原发骨肿瘤,占总病例数的2.3%。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不仅解决了常规骨显像对阳性病灶精确解剖定位难的问题,同时也显示脊柱单发病灶的良恶性与病灶的位置、形状密切相关。明显降低了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假阳性率,对诊断骨转移的类型也有一定的价值。结论: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检查对脊柱单发放射性“热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8F-F DG P ET/CT显像在颅内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颅内占位性病变病人的颅脑及体部18F-F DG P ET/CT显像及临床随访结果。结果 P ET/CT诊断脑转移瘤29例,经手术、内镜或穿刺病理学证实原发灶者24例,病理确诊脑转移瘤未明确原发灶者4例,病理证实为结核1例;PET/CT诊断颅内原发恶性肿瘤19例,病理证实为淋巴瘤8例,胶质瘤5例,2例随访中发现原发灶证实为转移瘤,余4例临床随访1年均未见颅外恶性病灶。结论 颅内占位性病变病人行18F-F DG PET/CT显像可有效发现原发病灶,并根据体部及颅脑显像特点初步判定转移性肿瘤和原发性肿瘤。  相似文献   

17.
恶性卵巢子宫内膜样肿瘤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卵巢子宫内膜样肿瘤的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卵巢子宫内膜样肿瘤的cT或MRI表现。结果10例恶性卵巢子宫内膜样肿瘤13个肿块.7例为单侧(左侧4例,右侧3例),3例为双侧(左右各一)。10例中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7例;恶性Maller混合瘤2例(1例为双侧,1例合并子宫内膜腺癌);卵巢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平扫示肿瘤多为类圆形、分叶状实性为主肿块,囊变多见,增强扫描后肿瘤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部分病例边缘明显强化,呈多囊状环形强化6例。结论恶性卵巢子宫内膜样肿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和/或MR可明确定性,对病理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涎腺肿瘤的CT表现,了解其影像特点。方法 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涎腺肿瘤16例.包括涎腺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5例,涎腺外肿块4例(神经鞘瘤2例,淋巴结转移2例),另有慢性腮腺炎1例。结果 6例涎腺良性肿瘤中5例呈圆形或椭圆形,1例呈多结节分叶,增强后均匀强化。6例肿物较边缘清楚.密度较均匀。5例涎腺恶性肿瘤轮廓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结构受侵,密度不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结论 涎腺区肿块的部位、边界、包膜、密度及茎突移位情况是鉴别肿瘤良恶性的主要依据,认为CT对肿瘤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及涎腺内外肿瘤的鉴别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WB-DWI)在恶性肿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疑似恶性肿瘤患者36例及1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行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并于1周内对可疑部位行常规MRI检查(胸部病变加做CT),必要时增强扫描.诊断结果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增加对EGIST的认识,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7例有完整手术病理结果及CT检查的腹内EGIST病例临床资料.[结果] 27例中良性6例,交界性4例,恶性17例.其中来源于小肠系膜18例、大网膜5例及小网膜2例、腹膜后2例.EGIST病灶多较大,密度不均.增强扫描良性病灶边界较清,强化较均匀.交界性及恶性肿块多边界欠清,边缘强化,其中心坏死区无强化改变.9例病灶有多发转移,2例病灶为多发肿块.[结论]腹内EGIST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特征,CT检查可对其准确定位,对其良恶性判断亦很有价值.熟练掌握EGIST的影像学表现,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