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7月~2010年7月,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分成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组40例和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组47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术后腰背痛VAS评分等指标.结果 治疗胸腰椎骨折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手术入路组比较,伤椎Cobb角纠正率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术后腰背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减少椎旁肌的骨性剥离,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切口内残腔体积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减轻术后慢性腰背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择121例中青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按照是否自棘突两侧椎板剥离椎旁肌不同分为两组,61例为不剥离椎旁肌组即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60例为常规后路剥离椎旁肌组。评价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 Cobb角矫正度、椎体塌陷矫正度、VAS评分及拆除内固定前后的JOA评分,并总结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的适应证。结果 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常规后路组(均 P<0.01);Cobb角矫正度、椎体塌陷纠正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VAS评分JOA评分及拆除内固定钉前、3个月后JOA评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均高于常规入路组( P<0.05或 P<0.01)。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适用于单纯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或爆裂性骨折且无明显神经及脊髓损伤,并且患者年龄要求60岁以下,对于此类患者是安全可行的,并且其操作简单方便、术中创伤小、耗时短、出血少,术后患者疼痛改善较快,是中青年患者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的微创优选入路。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6,(6):715-716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3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0例和观察组200例。对照组行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观察组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和腰背痛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和腰背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创伤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由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与通过后正中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胸腰椎单节段,需手术治疗且无神经症状、无需减压的椎体骨折35例,分为后正中入路组及椎旁肌间隙组,比较两组术后Cobb角纠正率、止痛药物使用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外周血肌酸激酶水平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和总出血量。结果:两组Cobb角的纠正率基本相似,椎旁肌间隙组手术时间、总出血量、隐性失血、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术后外周血肌酸激酶水平及止痛药物使用量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结论:经椎旁间隙入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具有可减少手术时间,减少围术期出血,减少止痛药物用量,降低医疗费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3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观察组)和传统后入路组(对照组),每组65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前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 d及6个月时VAS评分和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 d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JOA评分、Cobb角和椎体高度矫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切口感染、皮下积液、切口裂开、螺钉松动、断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中,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入路比较,具有手术操作简单、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19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微创经皮入路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明显改善;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改善程度高于微创经皮入路组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最高;年龄、病程、手术入路是影响胸腰椎骨折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表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方案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时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20例采用后正中入路方式为对照组,20例采用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为试验组,对比两种入路方式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引流量、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以及术后Co腰椎手术角纠正率和VAS评分,分析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Co腰椎手术角纠正率、术前术后椎前缘高度、术后1周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3月、6月VAS评分,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和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骨折有出血少、创伤小、术后疼痛较轻等特点,体现了微创手术的理念,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2种不同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或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治疗无神经症状( Frankel分级E级)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3年7月在我院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40例Frankel E级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20例选择传统的后正中入路,20例选择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前及术后72小时的腰背痛疼痛视觉模拟( Visual Analogue Scale , VAS)评分,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脊柱后凸Cobb角的改善情况以及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术后均无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72小时的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后正中入路组(P<0.05);2组患者在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的纠正率以及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在Frankel E级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是切实可行的手术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保证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及Cobb角纠正的前提下,同时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78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T11~L2)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影像学指标及随访期间腰背痛VAS评分、磁共振多裂肌面积等。结果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日在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腰背痛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术前术后2组患者在Cobb角、椎体高度、椎间隙高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多裂肌MRI横断位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避免广泛剥离椎旁肌,进而保护了椎旁肌,减轻了术后腰背痛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技术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Ⅰ~Ⅱ度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25例,传统后正中入路25例,均应用TLIF技术治疗.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病例均无脑脊液漏和神经根牵拉损伤,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VAS评分方面比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有优势(P<0.05),而在JOA评分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TLIF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小、操作简便、近期疗效较好的优点,是值得临床应用的一种实用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柱经椎旁肌入路和传统入路安置椎弓根螺钉器械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其中22例行椎旁肌入路手术,另21例行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比较两种入路临床疗效。结果通过12~18个月随访(平均15个月),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入路在手术时间、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拆除内固定前JO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经椎旁肌入路较传统入路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实用入路比较,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保护了椎旁肌,出血少,微创、安全、实用,术后卧床时间短,腰背部疼痛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戴泉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11):1497-1499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0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人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30例(观察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30例(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及伤椎体Cobb角,对2种手术入路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P<0.01);2组病人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Cobb角改善及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均可达到理想疗效,但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及患者疼痛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单节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自2015年1月—2018年1月,采用经伤椎置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段爆裂性骨折73例,其中Wiltse入路44例,传统后正中入路29例,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TLICS评分>4分,术前脊髓神经功能评定全部为Frankel E级。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肌酸激酶、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Cobb角),VAS评分的临床疗效。 结果73例患者中,65例患者得到随访,内固定术后随访时间16~45个月,平均(31±1.5)个月。所有患者螺钉位置良好,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现象。 (1) 两组患者在术前椎体高度、Cobb角、肌酸激酶、VAS评分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 总体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间内固定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改善率及后凸畸形改善率无明显差异(P>0.05),Wiltse组内固定术后肌酸激酶含量水平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Wiltse组内固定术后腰背痛VAS评分优于传统组(P<0.05);Wiltse组末次随访时,多裂肌形态良好,传统组多裂肌形态消失,被无规则疤痕组织取代。 结论Wiltse入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爆裂性骨折较传统手术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出血少、明显缓解腰背部疼痛、术后康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术式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方便选择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30例采用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实验组),30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3天生化全套测量肌酸磷酸激酶含量,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和ODI评分,以及矢状面Cobb角和椎体压缩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的其手术时间(52.6±6.1)min、术中出血(73.9±16.7)mL、术后引流量(27.3±5.2)mL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第1、3天生化全套测量肌酸磷酸激酶(CK)(263.8±4.0) U/L,(162.6±2.9) U/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2.0±0.7)分、ODI评分(24.7±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角实验组改善(20.2±3.0)°,对照组改善(19.3±1.7)°,椎体复位实验组(42.2±2.8)%,对照组(42.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入路术后早期相比,具有出血少、对椎旁肌影响小、疼痛缓解快,利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经Wiltse入路联合椎弓根植骨与传统腰椎后路在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上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4月-2013年4月,于我院治疗需要手术且不需后路减压的单一节段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共63例,其中男32例,女31例,平均年龄38岁.患者随机分为3组(n=21):经Wiltse入路组并经椎弓根植骨组、传统后正中入路经椎弓根值骨组、传统后正中入路未经椎弓根值骨组,分析比较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脊柱Cobb角度改变,术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以及末次随访JOA评分.结果 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56个月,平均25个月.手术时间、术后Cobb角矫正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1在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上明显少于另外2组,且术后VAS评分、末次随访JOA评分优于其他2组(P<0.05).末次随访Cobb角丢失率植骨组低于未植骨组(P<0.05).结论 Wiltse入路经肌间隙可直接到达椎体关节突,在治疗不需减压的胸腰椎骨折上,可减少椎旁肌剥离引起的肌肉疼痛,减少术中损伤,加快术后恢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经椎弓根植骨,可提高患者伤椎椎体愈合后强度及稳定性,可防止远期出现胸腰椎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椎旁组与微创组,椎旁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微创组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引流、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等围手术期情况,对两组患者气胸、膈疝、内脏器官的损伤等手术入路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统计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情况.结果 :椎旁组患者住院时间为(8.1±2.1d)d高于微创组(6.2±1.3)d,椎旁组手术时间为(54.3±4.7)min明显低于微创组的(78.5±5.2)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椎旁组治疗后2周、12个月、末次VAS评分分别为(5.3±0.4)分、(2.6±0.8)分、(2.0±0.4)分,与术前(8.8±0.7)分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治疗后2周、12个月、末次VAS评分分别为(5.7±0.3)分、(2.4±0.7)分、(1.7±0.7)分,与术前(9.1±0.6)分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外科具有出血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明显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等优点,但前者在手术时间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Quadrant通道下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河源市人民医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Quadrant通道下伤椎置钉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以及治疗前后腰椎功能JOA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后凸畸形Cobb角、疼痛VAS评分、Frankel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情况。结果经随访,观察组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对照组有2例发生切口感染,3例出现内固定失败。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前腰椎功能JOA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后凸畸形Cobb角、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在疼痛VAS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功能JOA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后凸畸形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在Frankel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方面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Quadrant通道下伤椎置钉固定来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腰背部疼痛症状,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