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儿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AOC)临床CT、MRI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AOC临床及CT、MRI资料,结合文献着重总结、分析其CT、MRI影像特点。结果 3例均为女性,年龄8~9岁,临床表现为男性化2例、性早熟1例,均伴不同程度内分泌异常。肿瘤均单发,其中右侧1例、左侧2例,肿块平均长径4.87 cm,密度/信号较均匀且较均匀持续强化,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并延迟强化;1例见瘤内含脂结节。结论 AOC具有一定CT、MRI影像特点,结合内分泌异常表现,多能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2.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CT、MRI特征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国儿  李峰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2):1638-1640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通常能分泌儿茶酚胺。本文收集2000年~2008年经CT或MR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检查发现,并经手术病理(本院8例,外院5例)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13例病例回顾分析,以提高该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上腺间质肿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方法:对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间质肿瘤的CT和其中6例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肾上腺间质肿瘤包括骨髓脂肪瘤5例,囊肿2例,脂肪瘤、神经纤维瘤伴嗜铬细胞瘤、淋巴瘤、间皮瘤恶变、间叶组织来源恶性肿瘤各1例。骨髓脂肪瘤表现为不均质肿块内有显著的脂肪组织密度或信号;囊肿和脂肪瘤分别为均质的水和脂肪密度或信号;神经纤维瘤伴嗜铬细胞瘤为较低密度无强化肿块,MRI表现为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淋巴瘤、间皮瘤恶变及间叶组织来源恶性肿瘤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结论:骨髓脂肪瘤、囊肿、脂肪瘤表现有特征性,可明确诊断;其它表现为软组织肿块的肿瘤无特征性,诊断均需结合临床及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9例为单发肿瘤,1例并发肾透明细胞癌。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5~5.4 cm,境界清晰,均位于肾皮质区,向肾外突出。CT平扫病灶多呈等密度;平扫T1WI病灶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其中4例中央裂隙状疤痕呈更低信号;T2WI病灶呈等、高信号或低信号,肿瘤内混杂稍高信号,中央疤痕呈裂隙状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7例明显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但肿瘤实质部分强化均匀,中央疤痕大部分无强化,少部分延迟强化;1例皮髓质期扫描呈"轮辐状"强化。结论:肾脏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位于肾皮质区,可向肾外突出,边界清楚。平扫肿瘤呈等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均匀强化、中央出现星状疤痕以及肿瘤"轮辐状"强化内其特征性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诊断要点.方法对11例经病理确诊的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肿瘤均为单发,呈类圆形,平扫10例呈等或稍高密度、边缘不清,7例密度均匀,3例中央可见低密度瘢痕影.增强后7例肿瘤明显强化,4例轻度强化,均有"快进慢出"型强化特征,其中1例部分肿瘤实质还有渐进性强化表现;4例中央可见星状或小片状无明显强化区.结论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这些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胆囊炎(EC)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以减少误诊。方法:收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C患者,3例行上腹部MSCT平扫+增强扫描,2例行上腹部MRI平扫+增强扫描,1例行上腹部MSCT平扫+增强扫描+MRI平扫,总结其临床、影像学特征,并分析其误诊原因。结果:6例均表现为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伴腹肌紧张,墨菲征阳性;均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增加;5例伴胆囊或胆总管结石。5例(83.3%)胆囊壁弥漫性增厚,1例(16.7%)胆囊局限性增厚;3例MRI 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T2WI脂肪抑制呈等、稍低信号;增强扫描6例动脉早期可见强化,随时间延迟病灶逐渐强化。5例误诊,误诊率83.3%,其中误诊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1例,急性胆囊炎4例。结论:EC临床症状与急性胆囊炎类似,但常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增加,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肾上腺少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少见肿瘤的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囊肿8例、髓质脂肪瘤7例、神经节细胞瘤3例、神经纤维瘤、原发恶性淋巴瘤及恶性间皮瘤各1例。结果:14例(93%)肾上腺囊肿、髓质脂肪瘤有其特征性的CT、MRI表现而确诊,1例假性囊肿术前误诊为肿瘤;3例神经节细胞瘤中,1例为等密度肿块,轻度强化,1例大部囊变类似于假性囊肿,1例呈实性肿块,伴有囊变和钙化灶,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神经纤维瘤大部囊变;原发恶性淋巴瘤及恶性间皮瘤符合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但与常见的肾上腺恶性肿瘤鉴别困难。结论:CT、MRI对肾上腺少见肿瘤的诊断价值相似,后者有利于肿瘤的定位;大部分囊肿和髓质脂肪瘤可明确诊断,其它肾上腺少见肿瘤较难或不能与常见肿瘤鉴别,确诊仍需结合临床及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嗜酸性细胞腺瘤CT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11例经病理证实的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病例均行MSCT多期扫描(平扫、增强皮质期及实质期),其中2例进行了排泄期增强扫描。结果 11例肾嗜酸性细胞腺瘤均单发,病灶最大径约1.3~14.0cm;平扫显示密度均匀7例,密度不均匀且中央可见不规则瘢痕者4例,其中瘢痕内钙化者3例;所有病例增强后皮质期均显示肿瘤实质明显强化,但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10~50HU,而实质期病灶强化程度减低;增强扫描显示中央瘢痕者6例,低密度假包膜者6例。结论肾嗜酸性细胞腺瘤有一定的CT特征性表现,病灶中心瘢痕,瘢痕内钙化及假包膜可提示嗜酸性细胞腺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CT征象分析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的CT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RO的CT资料,全部经MSCT多期检查,包括平扫、增强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5例)。结果:病灶全部单发,7例位于左肾,5例位于右肾,最大径2.0-11.6cm,平均5.8em,小于3.0cm者3例。皮质期,10例病灶明显强化,其中8例强化低于肾皮质,2例强化接近于肾皮质。髓质期,7例强化下降并低于肾脏髓质,3例持续强化但在排泄期见密度开始下降。2例在皮质期至排泄期表现为持续性强化。6例见星芒样瘢痕,8例见完整包膜,3例见钙化。结论:大部分RO为富血供。增强后实质部分均匀强化,囊变或坏死罕见,有助于与肾透明细胞癌及肾嫌色细胞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及MRI对隐匿功能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的隐匿功能性嗜铬细胞瘤4例,均无典型的高儿茶酚胺血症,4例均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瘤体呈类圆形,瘤体直径≥5 cm者3例,最小者为4.7 cm,边界清楚,CT平扫密度不均匀,瘤体内见低密度坏死囊变区。瘤体T1WI呈低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内见囊袋状更高信号,或夹杂低信号;同反相位信号无减低;DWI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示实性部分快速、明显强化,边缘强化显著。结论:隐匿功能性嗜铬细胞瘤瘤体直径通常≥5 cm;其CT与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1.
脑颜面血管瘤病的MRI和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颜面血管瘤病的CT和MRI表现,并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和CT、MRI证实的8例脑颜面血管瘤病临床及CT、MRI资料。结果:CT显示患侧皮质钙化8例,脑萎缩6例,患侧脑室脉络丛增大1例,颅骨增厚2例。MRI扫描显示沿皮层弧形低信号3例,5例增强检查软脑膜呈线样强化。结论:CT对脑颜面血管瘤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MRI可以帮助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硬化性肠系膜炎的CT和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硬化性肠系膜炎的CT和MRI表现。结果 6例硬化性肠系膜炎均起自肠系膜根部,包绕肠系膜血管。CT表现为肠系膜根部密度增高,边缘模糊,CT值-10~20HU,明显高于腹膜后脂肪组织密度(-120~-100HU)。MRI表现为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增强呈轻度延迟期强化,肠系膜血管无浸润。结论硬化性肠系膜炎具有一定的CT和MRI表现特征,确诊需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癌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评价CT和MRI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病理证实的50例甲状腺癌:38例进行CT扫描,28例作MRI检查,其中16例兼作CT和MRI检查。结果:肿瘤内出血6例(12%)、相邻结构受侵11例(22%)、颈部淋巴结转移15例(30%)、甲状腺内囊变26例(52%)和钙化24例(48%),对甲状腺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CT对甲状腺癌内钙化的发现明显优于MRI,对肿瘤侵犯相邻结构的显示与MRI相仿。MRI对肿瘤内囊变,出血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现优于CT。结论:在甲状腺癌的定性诊断上,MRI优于CT,但若能将两者相结合,能更准确地作出甲状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MRI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节细胞神经瘤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卵圆形肿块,亦可呈不规则形,沿冠状轴生长,可对邻近大血管包绕1/2以上(4/14)。CT平扫表现水样至肌肉样密度,多表现低密度(10/12),其内散在点状或结节状钙化(5/12),不增强或轻度增强居多(6/9)。MRIT1WI为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早期不强化,逐渐增强,病理上与肿瘤富含大量黏液基质相关。包膜可强化。结论CT、MRI诊断节细胞神经瘤各具特征,其影像学表现与瘤内节细胞、神经纤维成分、黏液基质比例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鼻硬结病CT和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鼻硬结病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硬结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起源于鼻腔7例,鼻窦3例。CT表现:鼻腔硬结病表现为实性软组织影2例,索条影5例,7例均见中下鼻甲破坏,4例鼻中隔破坏;7例均侵及邻近鼻窦,其中上颌窦内壁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其余各窦壁骨质明显增生硬化,以上颌窦、蝶窦最显著;2例侵犯眼眶,侵犯翼腭窝及颅内各1例。鼻窦硬结病表现为窦腔充以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相应处窦壁骨质破坏,同时伴周围骨质硬化,3例均侵犯翼腭窝,2例侵犯眼眶及颅内。MRI表现:T1WI呈等信号(与脑实质比较)3例,稍高信号4例;T277I呈等信号2例,明显低信号5例,但信号不均匀;均可见不同程度强化;窦腔外周伴阻塞性炎症,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有明显强化。结论CT可清楚显示骨质改变,是诊断鼻腔硬结病的主要影像方法;MRI能准确显示病变向邻近结构侵犯的范围,为临床分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CT和MRI两种影像方法结合能较准确地对鼻窦硬结病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6.
髓母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非典型髓母细胞瘤的CT和MRI的诊断准确率。材料和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髓母细胞瘤40例,年龄5~35岁。CT检查34例,其中28例同时作增强扫描。MRI检查38例,30例作增强扫描。32例同时作CT和MRI检查。结果:CT和MRI对髓母细胞瘤的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定性诊断正确率为87.5%(35/40)。肿块位于小脑蚓部25例,小脑半球9例,四脑室内6例。肿瘤囊变26例,钙化3例,有例增强不明,3例出现转移,转移沿脑脊液播散。结论:非典型髓母细胞瘤可以发生在四脑室内,小脑半球,可以出现大的囊变、钙化,也可以增强不明显,掌握这些征象是CT和MRI诊断非典型髓母细胞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脑室星形胶质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室星形胶质细胞瘤共31例,其中1级19例,Ⅱ级3例Ⅲ级9例,位于侧脑室者14例,位于第三脑室者8例,位于第四脑室者9例,作者阐述了肿瘤与患者年年,部位的关系,分析了肿瘤边界,肿瘤囊变坏死,钙出,出血,肿瘤血管,瘤周水肿,占位效应及造影剂增强后表现对肿瘤分级的价值,并讨论了本病与其他脑室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髓母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提高髓母细胞瘤CT、MRI诊断的正确性.材料和方法:经病理证实的髓母细胞瘤50例,34例作CT检查,30例作MRI检查,其中30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发病年龄小于20岁者占78%(39/50),发生于小脑蚓部者占88%(44/50).其中CT平扫为略高密度者占53%(18/34),混合密度者占44%(15/34).CT增强后病灶呈均匀强化者占50%(17/34),不均匀强化者占38%(13/34),环状强化者占12%(4/34).MRIT_1WI病灶呈低信号者占73%(22/30),混合信号者占27%(8/30).T2WI呈高信号者占73%(22/30),混合信号者占23%(7/30).MRI增强后病灶呈均匀强化者占72%(13/18),不均匀强化者占22%(4/18),有5%(1/18)病灶显示环状强化.病灶可见囊变、钙化、出血、瘤周水肿及脑积水征象.CT对髓母细胞瘤检出率、定位、定性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7%、90%、83%,而MRI则分别为100%、96%、90%,二者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X~2检验:P<0.05).结论:髓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9.
子宫阔韧带平滑肌瘤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阔韧带肌瘤的CT与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5例女性患者阔韧带平滑肌瘤CT与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中6例接受增强平扫及CT检查,9例接受增强平扫及MRI检查。结果在CT与MRI上,15例均在盆腔内、子宫外显示肿块,实质性肿块9例,实性肿块内有不规则囊变区6例。肿块边界清楚光整,与周围组织间分界清楚10例,病灶与子宫分界不清5例。病灶实性成分CT平扫与子宫呈等密度;MRI平扫T1WI呈等信号、稍低信号,T2WI呈低、等信号。囊变区CT平扫呈稍低密度,MRI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与子宫肌层强化程度基本一致。瘤内变性、坏死或液化区不强化。结论 CT、MRI发现盆腔内、子宫外边界清楚的实性或以实性为主的肿块,肿块实性成分CT平扫密度与子宫相近或相等,MRI平扫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与子宫肌层相当,是阔韧带平滑肌瘤较具特征的征象。当肿瘤囊变区较大,甚至病灶以囊变为主时鉴别诊断较为困难,但肿瘤实性成分的影像表现仍保持以上特点,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