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1 毫秒
1.
在脑卒中后的康复治疗中,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康复治疗方法,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有研究发现,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大脑可塑性”有积极促进作用,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肌电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的康复有明显作用,是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有效康复治疗方法.同时有研究发现,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能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障碍的康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郝照辉 《当代医学》2022,28(4):133-135
目的 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Fugl-Me...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异常步态患者,评估对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行走步态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异常步态患者按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2个月后,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下肢运动功能、肢体痉挛状态、平衡能力及步态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临床痉挛指数(CSI)、计时起立-走测试(TUG)和步宽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ugl-Meyer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步长、步频和最大步行速度(MWS)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异常步态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平衡状态,患者行走步态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在脑卒中康复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间54例脑卒中且成功救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7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及相应护理,观察组使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肌张力、整体运动能力和康复质量。结果观察组踝关节跖屈肌群张力和胫前肌肌力大于对照组,下肢运动能力、平衡功能和步速的测定值高于对照组,躯体症状、心理症状得分低于对照组,康复状态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于脑卒中后患者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能提高局部肌肉群表面张力、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增强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偏瘫侧Brunnstrom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脑卒中老年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加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每例患者在入组时及治疗各阶段中进行偏瘫侧Brunnstrom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侧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使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在朝阳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16例、生物反馈组(B)16例和联合治疗组(C)16例,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B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C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运动想象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ADL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Berg(BBS)平衡量表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对各组患者的下肢功能进行评定,另外用SPECT观察局部脑血流灌注的变化情况。结果 (1)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包括FMA评分、ADL评分、BBS评分、FAC及局部脑血流灌注情况分别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B组的各指标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各指标与A、B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6)和对照组(n=34),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治疗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不同的针法可以诱发肌张力或缓解肌张力,激活人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以提高偏瘫肌肉的紧张度,使瘫痪肌肉恢复机能.针灸技术与现代肌电生物反馈技术相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指导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102例患者被分为药物康复指导+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观察组52例),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5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肢体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按Barthel指数评分(MBI)评定,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FMA、MBI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指导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1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6例。对照组给予功能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训炼后,观察组FMA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功能康复锻炼基础上,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改善肢体运动和神经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的效果优于单纯功能康复锻炼效果。  相似文献   

10.
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效果。方法脑卒中偏瘫病人10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药物治疗相同,治疗组在传统康复疗法基础上加肌电生物反馈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只进行传统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按Barthel指数积分(MBI)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BI、FM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13.42-17.16,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对提高脑卒中病人的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CST)结合肌电生物反馈(EMGBF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及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 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上肢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 <0.05),且观察组各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镜像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作业治疗,镜像组在作业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健侧上肢的镜像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 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Brunnstrom分期量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分别对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镜像组与对照组的FMA-UE、MSS、Brunnstrom评分、MBI均显著提高,且镜像组患者的以上评分明显优于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镜像组和对照组组内的改良Ashwort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间改良Ashwort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镜像疗法联合作业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镜像疗法可作为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于靖  赵沂敏 《北京医学》2010,32(10):804-806
目的探讨肌电诱发神经肌肉电刺激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3组,第1组为常规康复治疗组;第2组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神经肌肉电刺激;第3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测定上述患者肌肉静态及收缩时肌电值,应用简式Fugl-Meyer功能评价表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分别予以评价和比较。结果第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肉静态及收缩时肌电值、应用Fugl-Meyer评价表进行评分的分值均有显著性提高,在改善下肢运动功能上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和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P〈0.05)。结论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是一种有效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可以用于偏瘫患者足下垂治疗,其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方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强化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措施,治疗组在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基础上强化作业治疗,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在提高偏瘫患者上肢及手、下肢运动能力和ADL能力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作业疗法可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3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针刺治疗)、反馈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和综合组(肌电生物反馈结合针刺治疗),每组21例。分别于入组前、疗程结束后进行胫骨前肌表面肌电峰值(surface electromyogram signal,sEMG)、踝关节活动度(ankel range of motion, AROM)和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limbs,FMA-L)检测,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胫骨前肌功能、AROM和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sEMG、AROM和FMA-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3组患者sEMG、AROM和FMA-L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治疗前后sEMG、AROM和FMA-L评分差值均高于针刺组及反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和针刺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偏瘫足下垂均有一定效果,将两者联合运用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手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等。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4周后采用Fugl-Mayer(FMA)量表、STEF和Barthel(BI)指数进行评价。结果康复组治疗2周、4周后FMA评分分别为36.37±16.36、44.36±14.58,STEF评分分别为58.75±7.57、73.32±8.81,BI评分分别为57.33±15.26、67.50±13.48,治疗后两组评分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均有提高,且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手功能,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改善与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相关性分析研究。方法 选取10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干预组53例。对照组53例患者进行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传统康复等多种治疗方法在内的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53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另外进行呼吸肌反馈训练。每周5次,共训练4周。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评定、上下肢功能评定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对治疗后的患者呼吸功能与肢体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呼吸功能评定评分、上下肢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 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 指数(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治疗后呼吸功能水平与肢体功能FMA、MBI评分呈正相关(r=0.425、0.478,P<0.05)。结论 呼吸肌反馈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脑卒中患者的呼吸功能改善与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恢复呈正相关,可以在临床上通过改善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水平以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7):62-69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结合头皮针抽提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本院收治的12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结合头皮针抽提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比较,采用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简易上肢功能评定量表(STEF)对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采用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及随访过程中日常活动能力进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对比。结果 (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2)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WMFT、STEF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上肢功能优于对照组患者。(3)观察组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得分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结合头皮针抽提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状况,对患者的远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构建进行研究,为提高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康复训练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干预组以循证医学为手段,以训练修复理论为指导构建专门的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并组织实施,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调查问卷评定两组患者的自主训练依从性。结果 康复训练实施8周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提高,但干预组两项功能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功能锻炼依从性的调查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构建为临床提供了精准、系统化的脑卒中康复管理策略,有利于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最终有助于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