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肺动静脉畸形诊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9例肺动静脉畸形的病人行MSCT检查,然后进行三维肺血管重建,并与DSA检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的MSCT检查及重建诊断结果与PADSA诊断相符,MSCT及三维肺血管重建均能充分显示供血肺动脉、引流静脉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能准确、直观地观察畸形血管的走行、数目、直径。结论:MSCT及重建技术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能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不同重建方法在肺动静脉畸形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例肺动静脉畸形行胸部64层CT平扫及血管造影成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显示肺动静脉畸形结构.结果 CTA发现肺动脉畸形在10例中9例单发,1例多发,共发现13个病灶.单纯型8例,复杂型2例.结论 综合应用64层CTA不同重建方法能提高肺动静脉畸形诊断的准确性,并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肺动静脉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7例肺动静脉瘘行多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采集的全部数据在独立工作站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三维血管重建,观察病灶的空间解剖关系.结果 "血管蒂"征的显示,6例有1支供血动脉和1支引流静脉,为单纯型;1例有2支以上供血血管,为复杂型."动脉瘤"征的显示,4例为典型的结节状,3例为不规则形.结论 MSCTA对诊断肺动静脉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64层MSCT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临床拟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6例,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并将结果与DSA结果、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本组76例患者中CTA诊断动脉瘤28例,DSA发现29例,手术证实29例;诊断为动静脉畸形3倒,DSA发现3例,手术证实3例。有45例CTA检查未见异常发现,其中1例动脉瘤CTA漏诊。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MSCT血管造影在颅内血管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血管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9例患者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同时采用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血管,其中45例动脉瘤、22例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和18例脑动脉狭窄随后进行了DSA检查或手术治疗。结果CTA诊断为动脉瘤的患者83例,动静脉畸形22例,静脉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海绵窦动静脉瘘3例,单纯烟雾病3例,烟雾病合并动脉瘤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22例,先天性变异等32例,正常病例186例,其中CTA诊断的45例动脉瘤、22例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和18例脑动脉狭窄与DSA检测结果及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MSCTA对头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具有微创、快速、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头部血管性疾病的首选影像学筛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MSCT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经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检查的病例,使用减影方法进行后处理,得到VR、MIP图像,原始图像重建得到MPR、CPR图像,综合四种图像诊断脑血管病变,并与DSA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15例脑血管病变中,动脉瘤62例(53.91%)、动静脉畸形(AVM)6例(5.21%)、脑静脉畸形(CVM)3例(2.61%),脑动脉狭窄或闭塞38例(33.04%)、烟雾病3例(2.61%)、海绵窦动静脉瘘2例(1.74%)、海绵状血管瘤1例(0.87%)。其中46例DSA检查结果均与MSCTA一致。结论: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是一种安全、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作为颅内血管性病变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7.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肺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肺血管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2例临床拟诊肺血管病变的患者行MSCTA,对所有图像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 42例有肺血管病变,其中3例确诊为肺动静脉瘘,可以显示扩张迂曲的肺动脉和引流的肺静脉;6例确诊为肺动脉瘤,可以显示局限扩张的肺动脉;9例确诊为肺隔离症,可以显示异常体循环供血血管;24例确诊为肺动脉栓塞(PE),主要表现为肺动脉管腔内偏心性和附壁性充盈缺损.结论 MSCTA可以无创地诊断肺动静脉瘘、肺动脉瘤、肺隔离症及PE,可为肺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CT诊断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41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29例、脑内血肿12例,采用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方法进行MSCTA检查,并对7例颅内动脉瘤钛夹夹闭术病例和2例脑动静脉畸形、1例脑动静脉畸形伴巢内动脉瘤手术切除病例进行术后MSCTA评价。结果41例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中,MSCTA检查出颅内动脉瘤11例、脑动静脉畸形4例、脑动静脉畸形伴巢内动脉瘤1例;MSCTA对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载瘤动脉和脑动静脉畸形的部位、大小、瘤巢的形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显示均较清楚。7例动脉瘤行钛夹夹闭术和2例脑动静脉畸形、1例脑动静脉畸形伴巢内动脉瘤行手术切除,手术所见与术前MSCTA表现相符;术后行MSCTA复查,显示夹闭动脉瘤之钛夹位置正常,载瘤动脉、颅内大血管通畅,脑动静脉畸形之瘤巢已切除。结论MSCTA是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病因诊断的一种无创伤、快捷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并且在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术后评价方面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64层螺旋CT强化前肺血管成像对肺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利用64层螺旋CT胸部强化前数据进行的肺血管成像对肺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肺动静脉瘘患者64层螺旋CT胸部强化前及强化后扫描数据进行肺血管成像,分别行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重组(SSD)及容积再现(VR),以造影和手术结果为标准,分别比较强化前后3种重组方式对肺动静脉瘘的显示情况。结果16例共计30个肺动静脉瘘,其中单发8例,多发8例。利用强化前原始数据行肺血管重组,MIP、SSD及VR显示肺动静脉瘘分别为20、14及22个,3种血管重组方法联合应用显示肺动静脉瘘26个。利用强化后原始数据行肺血管重组,MIP、SSD及VR显示肺动静脉瘘分别为24、18及30个,3种血管重组方式联合应用显示肺动静脉瘘30个。结论利用64层螺旋CT胸部强化前数据进行的肺血管成像可显示肺动静脉瘘畸形血管的位置、数量、形态,对肺动静脉瘘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肺动静脉畸形(PAVM)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5例PAVM的MSCT三维肺血管成像表现,其中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经DSA及临床随访证实。结果:全部病例三维肺血管图像均能充分显示引流肺动、静脉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可以对肺动静脉畸形做出明确诊断;能准确、直观地观察引流肺动脉的走行、数目、直径,以指导介入治疗。结论:瘤样扩张的血管囊腔与其相连的借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血管为PAVM的基本构架,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和评价中是理想和无创伤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部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其三维重组对肺部疾病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对32例肺部疾病患者,介入治疗前行MSCTA检查,并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对血管进行三维重组.结果:32例患者共进行MSCTA检查及三维重组41次.共发现供血动脉形成57支.MSCTA显示供血动脉起源及其分支的三维结构优于DSA.结论:在肺部疾病介入治疗前行MS('TA检查及三维重组,能直观、清晰地显示供血血管的数量和起源,有利于降低手术难度,减少对比剂的用量和曝光时间,对制订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MSCT胸腹联合造影对急性大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胸腹部急性大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临床可疑急性大血管病变患者行MSCT胸腹联合增强扫描,造影剂使用浓度为300mg/100ml的碘海醇,速率3ml/s;图像后处理技术采用SVR、MIP、MPR及CPR。结果:46例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2例,肺动脉栓塞4例,动脉瘤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主动脉缩窄1例,MSCTA均能准确、清晰显示。结论:MSCTA诊断急性大血管病变准确、简便、快捷,三维重组图像更加清晰、直观显示病变的部位及形态特征,立体感强,体现出MSCTA对急性大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动脉早期扫描CT血管造影 (MSCTA)在中晚期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3例临床确诊的中晚期肝癌病例 ,用TriggerBolus对比剂示踪软件行自动触发全肝动脉早、晚期 (一次屏气完成 )和门脉期扫描 ,动脉早期图像数据经后处理获得肝脏CT血管造影图像。分析肝脏及癌肿血供系统MSCTA表现 ,以及静脉癌栓、动静脉瘘的MSCTA表现。结果 :动脉早期扫描MSCTA能完整显示中晚期肝癌肝脏及癌肿供血动脉起源、形态、数目 ,显示动静脉瘘征象优于标准肝脏双期扫描。结论 :动脉早期扫描MSCTA在中晚期肝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可作为中晚期肝癌治疗前进行综合评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30例患者行肺动脉CTA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结果 30例均能显示肺栓塞的部位、范围及局部管腔狭窄程度,CT表现为肺动脉内不规则斑块状、附壁样缺损,周围有或无高密度对比剂包绕。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最有效的无创性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SCT在上肢动静脉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DSA及手术病理证实的上肢动静脉瘘患者的CTA资料。9例中,7例行DSA检查,6例经手术治疗。以DSA及手术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CTA检查在上肢动静脉瘘诊断中的准确性。结果:所有患者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CTA可以很好地显示上肢动静脉瘘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受累的肌肉组织,与DSA检查及手术结果一致。结论:MSCTA是一种高度准确、非侵袭性的成像技术,在上肢动静脉瘘的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价值,可在很大程度上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6.
张丹  吕亮   《放射学实践》2012,27(2):170-17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诊断肺动脉瘤(PA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临床确诊的PAA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扫描,所获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三维后处理。结果:7例PAA均累及肺动脉干,其中2例为单纯肺动脉干动脉瘤,4例同时累及左、右肺动脉,1例累及左肺动脉。MSCTA表现为肺动脉干及分支的瘤样扩张。结论:MSCTA可简单明确诊断PAA,并将逐步取代肺动脉造影成为诊断PAA的可靠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MSCTA)对肺结核大咯血患者正常及异位起源支气管动脉(BA)的检出及其对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108例肺结核大咳血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行 MSCTA 检查,对其数据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获得起源正常及异位支气管动脉的开口位置、分支类型等解剖信息。MSCTA 检查后3天内所有病例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与 MSCTA 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08例肺结核大咳血患者中,MSCTA 发现起源正常支气管动脉254支(254/273,93.0%),异位起源支气管动脉19支(19/273,7.0%);发现咯血责任血管170支。以 DSA 为金标准,MSCTA对支气管动脉的检出率为97.5%,MSCTA 对咯血责任血管的检出率为95.0%。结论:支气管动脉 MSCTA 对发现正常及异位起源支气管动脉及辅助介入手术治疗大咯血具有肯定的临床价值,并能同时对肺部疾病进行评价,可作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首选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技术在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假性动脉瘤患者进行MSCTA检查,将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运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对血管进行显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技术。结果:14例假性动脉瘤MSCTA诊断均被手术或血管介入治疗证实。轴位图像与多种重建图像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假性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显示假性动脉瘤的特征性征象,可作为假性动脉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杜渭清  徐俊卿  徐健  彭勇  龚雪鹏 《西南国防医药》2007,17(6):707-708,F000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进行MSCT检查,将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运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对血管进行显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技术。结果:12例主动脉假性动脉瘤MSCTA诊断均被手术或血管介入治疗证实。轴位图像与多种重建图像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假性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MSCTA是一项简便、无创而有效的影像检查技术,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