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胃疾病患者胃黏膜病理改变过程中,血清胃蛋白酶原(PC)Ⅰ和Ⅱ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已行常规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确诊的245例患者.其中非萎缩性胃炎5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胃溃疡36例,十二指肠溃疡31例,进展期胃癌69例,早期胃癌13例,胃癌术后23例,并设正常对照组36例,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其血清PGⅠ及PGⅡ,并计算PGⅠ/PGⅡ的比值(PGK).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患者血清PG Ⅰ和PG Ⅰ/Ⅱ比值均显著降低(P<0.005),胃溃疡患者血清PGⅠ升高(P<0.05),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血清PG Ⅰ和PGⅡ升高,PGI/PGⅡ比值升高(P<0.05);进展期胃癌血清PG Ⅰ、早期与进展期胃癌PGR均显著低于萎缩性胃炎组(P<0.001).胃癌组中以PG Ⅰ≤70μg/L和PGR≤6作为阳性指标,同时符合这两项的确诊率为62.1%,特异性为94.2%.结论 血清PG Ⅰ、PG Ⅱ含量的变化及PGR值与胃黏膜病变有关,血清PG Ⅰ和PG Ⅰ/PGⅡ比值的降低,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以作为人群筛查和辅助诊断胃癌的一项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Ⅱ含量的检测,探讨血清PGⅠ、Ⅱ作为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的血清PGⅠ、Ⅱ的含量并计算其比值的变化。结果与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血清PGⅠ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PG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PGⅠ、Ⅱ比值与非萎缩性胃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PGⅠ,PGⅠ与PGⅡ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萎缩性胃炎组比较,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PGⅠ〈70μmg/L和比值〈3患者出现概率增高(P〈0.05)。结论 PGⅠ、Ⅱ值及比值下降与萎缩性胃炎和胃癌发生密切相关。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水平和PGⅠ/PGⅡ比值变化对胃癌前病变及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因消化道症状做胃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539例,根据胃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结果,将受检者分为5组.胃溃疡124例为胃溃疡组,浅表性胃炎130例为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102例为萎缩性胃炎组,胃癌90例为胃癌组,体检证实无胃、肠、心、肝、肾等疾病史93例为正常组,比较各组血清PGⅠ、PGⅡ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较,慢性浅表性胃炎组、胃溃疡组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水平显著升高(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血清PGⅠ、PGⅠ/PGⅡ水平著降低(P<0.01).结论 血清PGⅠ、PGⅡ水平以及PGⅠ/PGⅡ比值对提高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并探究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6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42例胃溃疡患者、57例胃癌患者、4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41例浅表性胃炎患者及25例不典型增生患者作为研究病例,同时选取54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查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Hp)、胃蛋白酶原Ⅰ(PG Ⅰ)、胃蛋白酶原Ⅱ(PG Ⅱ)及胃蛋白酶原比值[PGR(PG Ⅰ/PG Ⅱ)]水平,从而确定Hp菌感染和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定性分析血清IgG抗体。全部操作均按照说明书严格执行。观察各组患者的Hp感染阳性率和阴性率的比较情况以及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PG Ⅰ、PG Ⅱ及PGR水平。结果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患者的PG Ⅰ、PG Ⅱ及PG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表性胃炎组患者的PG Ⅰ、PG Ⅱ及PGR水平与对照组基本相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患者的Hp阳性感染率最低,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浅表性胃炎组患者的Hp阳性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浅表性胃炎组中Hp阳性患者的血清PG Ⅰ、PG Ⅱ及PGR水平均与对照组患者基本相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lgG抗体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可以为临床上诊断胃癌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胃蛋白酶原(PG)和胃泌素-17在不同胃黏膜疾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150例不同胃黏膜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溃疡组和胃癌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不同胃黏膜疾病患者血清中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PGR),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血清检测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三组的PGR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的PGⅠ、PGⅡ水平比胃溃疡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的G-17水平比胃溃疡组和萎缩性胃炎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的G-17水平比胃溃疡组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学检测胃蛋白酶原Ⅰ、Ⅱ和胃泌素-17水平的变化与不同胃黏膜有密切关联,可以作为胃癌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部疾病的诊断和筛查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在胃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3例胃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胃溃疡4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7例,慢性浅表性胃炎45例,十二指肠溃疡59例,胃癌58例,每一类型患者均作为一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9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PGⅠ和PGⅡ水平,比较各组PGⅠ、PGⅡ水平和PGⅠ/PGⅡ。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组患者血清PGⅠ和PGⅡ水平均较高(P<0.05),PGⅠ/PGⅡ较小(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患者血清PGⅠ和PGⅠ/PGⅡ均较小(P<0.05),浅表性胃炎组患者PGⅠ、PG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和PGⅠ/PGⅡ与胃黏膜病变关系密切,对胃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胃肠疾病与血清胃蛋白酶原(PG)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179例各型胃肠病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血清PGⅠ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PGⅡ显著性上升(P〈0.05);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和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血清PGⅠ水平显著下降(P〈0.05),PGⅡ差异无显著性(P〉0.05),PGⅠ/PGⅡ比值下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溃疡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血清PGⅠ和PGⅡ均显著性增高(P〈0.05);胃癌患者与对照组相比,PGⅠ显著性下降(P〈0.01),PGⅡ差异无显著性(P〉0.05),PGⅠ/PGⅡ比值降低。结论:血清PGⅠ水平及PGⅠ/PGⅡ比值的改变,可以作为临床诊断不同胃肠疾病和胃癌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esinogen,PG)亚群PGⅠ、PGⅡ含量与胃部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不同胃部疾病患者108例,以48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PGⅠ和PGⅡ的含量,并计算PGⅠ/PGⅡ的比值。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癌患者血清PGⅠ含量及PGⅠ/PGⅡ比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组血清PGⅠ、PGⅡ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PGⅠ/PGⅡ比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糜烂性胃炎组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和健康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的检测为常规血清学诊断指标,对胃癌等胃部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临床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生素B_(12)(VB_(12))和血清胃蛋白酶原(PG)在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胃镜检查211例患者,依据检查结果分组,非萎缩性胃炎组61例、萎缩性胃炎组67例、不典型性增生组32例、胃癌组51例及对照组55例为观察对象。测定各组受试者血清VB_(12)、PGⅠ、PGⅡ,计算PGⅠ/PGⅡ。评估VB_(12)和PG对胃癌的诊断效能。结果:与对照组比,非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不典型性增生组、胃癌组血清VB_(12)及PGⅠ/PGⅡ值均明显下降,PGⅡ水平明显升高(P <0. 05);与非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不典型性增生组比,胃癌组血清VB_(12)及PGⅠ/PGⅡ值均明显下降,PGⅡ水平明显升高(P <0. 05)。以VB_(12)<315. 37ng/L且PGⅡ> 21. 46μg/L为标准诊断胃癌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4. 5%、87. 0%; VB_(12)<315. 37ng/L且PGⅠ/PGⅡ<4. 22分别为86. 3%、77. 7%。结论:血清VB_(12)和PG在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联合测定VB_(12)及PGⅠ/PGⅡ诊断胃癌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好,因此可应用于大规模筛查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水平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以及血清PG检测在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进行血清PG检测与胃镜活检、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相结合,对比分析625例接受胃镜观察的患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的变化和胃黏膜病变的关系。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水平有所下降(P<0.05)、胃溃疡患者PGⅠ、PGⅡ水平明显升高(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PGⅠ、PGⅡ变化不明显、胃癌患者PGⅠ、PGⅠ/PGⅡ明显下降;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各组之间PGⅠ、PGⅡ水平没有明显差异,但伴异型增生组血清PGⅠ、PGⅡ水平有增高趋势,PGⅠ/PGⅡ有降低趋势。在浅表性胃炎组伴有异型增生患者,PGⅠ、PGⅡ水平均明显升高,PGⅠ/PGⅡ均明显下降。结论:血清PGⅠ、PGⅡ含量的变化与胃黏膜的病变密切相关,血清PG异常可作为癌前病变及胃癌的早期筛查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测定不同胃疾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水平和二者比值(PGR)以及胃泌素-17(G-17)水平,探讨PG、G-17作为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筛查指标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行胃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278例,根据胃镜及病理结果分为4组,包括非萎缩性胃炎组105例,萎缩性胃炎组42例,胃癌组64例和胃溃疡组67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每例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并计算PGR值.结果: 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PGⅠ水平和PGR均较非萎缩性胃炎组明显降低(P< 0.01),G-17水平明显升高(P< 0.01);胃癌组PGⅠ水平和PGR均较萎缩性胃炎组明显降低(P< 0.01),G-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胃癌组中,进展期胃癌血清PGⅠ水平、PGR明显低于早期胃癌(P< 0.01),G-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血清PGⅠ、PGR降低及G-17升高提示了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高危风险,联合检测血清PG和G-17可以作为胃萎缩及胃癌的筛查手段,为是否需行进一步胃镜检查提供积极参考.  相似文献   

12.
陶伟  李亚俊  杨力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11):1054-1057,F0004
目的研究胃疾病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变化规律并确定适合我区胃癌筛查的血清胃蛋白酶原标准。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351例患者血清胃蛋酶原亚群(PGⅠ、PGⅡ)含量测定,并行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351例慢性胃疾病及胃癌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与胃黏膜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与浅表性胃炎相比萎缩性胃炎、胃癌血清PGⅠ、PGⅠ/PGⅡ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浅表性胃炎相比消化性溃疡的血清PGⅠ、PGⅡ水平明显升高(P〈0.05)。我区胃癌筛查的最佳临界值为PGⅠ≤43.37μg.L-1或PGⅠ/PGⅡ≤2.47,并且灵敏度是94.0%,特异度是55.3%。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与胃黏膜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从灵敏度、特异度分析PGⅠ≤43.37μg.L-1、PGⅠ/PGⅡ≤2.47,是我区胃癌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筛查较为合适的异常界定值。  相似文献   

13.
何媛  赵晶  林泳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6):4424-4428
背景 我国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率较高,但并非所有感染者存在着相同的临床结局,这除了与宿主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相关外,可能还与H.pylori菌株基因型有关。目的 探讨血清H.pylori抗体分型与不同胃部疾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09年1月—2017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并同期进行血清H.pylori抗体检测的患者2 650例,根据胃镜及病理结果分为五组,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1 011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468例、胃溃疡组79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236例、胃癌组140例。入选患者均未曾行H.pylori根除治疗,采用蛋白芯片法对H.pylori特异性抗体CagA、VacA和Ure进行血清学检测。统计分析H.pylori感染率、H.pylori分型与不同胃部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各组H.pylori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74.58%)、胃溃疡组(74.34%)、胃癌组(72.14%)、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71.58%)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64.49%),各组H.pylori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H.pyloriⅠ型感染者1 596例,H.pyloriⅡ型感染者259例。各组H.pyloriⅠ型阳性率均高于H.pyloriⅡ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H.pyloriⅠ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86,P<0.01);其中胃溃疡组H.pyloriⅠ型阳性率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P<0.005)。1 596例H.pylori Ⅰ型患者中,以CagA+VacA抗体为主,占60.15%(960/1 596),其次为VacA抗体,占34.27%(547/1 596),CagA抗体占5.58%(89/1 596)。各组CagA+Vac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本组CagA、VacA抗体阳性率,Vac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本组CagA抗体阳性率(P<0.05)。各组Cag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54,P<0.01);其中胃溃疡组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P<0.005)。各组Vac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04,P<0.01);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及胃溃疡组(P<0.005)。各组Ure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967,P<0.01);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高于胃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及胃癌组(P<0.0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高于胃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胃癌组(P<0.005)。结论 H.pylori感染与胃部病变密切相关,不同H.pylori菌株基因型的致病性不同;Ⅰ型菌株为胃部疾病的主要致病菌株,且以CagA+VacA抗体均表达者常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C和COX-2在胃镜活检的正常胃黏膜(n=17)、浅表性胃炎(n=19)、萎缩性胃炎/肠化生(n=22)、胃黏膜不典型性增生(n=23)和胃癌患者1期(n=1...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蒙古族、汉族胃癌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PG)水平,探讨血清PG的地域和民族特征及规律,提供有价值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在包头市肿瘤医院经内镜检查和病理学确诊的胃癌患者68例(3代人均为同一民族,蒙古族30例,汉族38例),选择42例健康体检者做正常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方法进行血清PGⅠ、PGⅡ的检测,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结果:蒙古族、汉族胃癌组血清PGⅠ及PGⅠ/PGⅡ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血清PGⅡ水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蒙古族胃癌组血清PGⅠ及PGⅠ/PGⅡ值低于汉族胃癌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血清PGⅡ水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蒙古族、汉族胃癌患者血清PGⅠ及PGⅠ/PGⅡ值较正常对照组降低,提示血清PGⅠ及PGⅠ/PGⅡ值降低有助于胃癌的诊断,可以作为地区人群筛查和辅助诊断胃癌的一项血清学指标;蒙古族胃癌患者血清PGⅠ及PGⅠ/PGⅡ值低于汉族胃癌患者,提示血清PG水平在不同种族人群中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联合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及其亚群(PGⅠ;PGⅡ)和癌胚抗原(CEA)临床价值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2例胃溃疡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及其亚群(PGⅠ;PGⅡ)和癌胚抗原检测结果.在分别对良性溃疡及恶性溃疡患者(由本院手术或胃镜下活检证实而加以区分)的血清胃蛋白酶原和癌胚抗原做了检测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统计。结果402例患者中有73例恶变,73例癌性溃疡患者中PG和CEA阳性表达分别为47和38例,两者皆表达阳性为22例,联合检测结果(即单独和、或表达阳性)63例,单独血清胃蛋白酶原和癌胚抗原检测与联合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5和0、01)。结论得出了对癌性溃疡患者,与单独检测相比,血清胃蛋白酶原和癌胚抗原联合检测提高了灵敏性,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巨幼细胞贫血发生的相关性,同时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巨幼细胞贫血发生的影响。方法检测117例慢性胃炎(包括萎缩性与非萎缩性)患者(其中不伴巨幼细胞贫血者55例,伴巨幼细胞贫血者62例)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Hp经13C呼气试验及快速尿素酶法检测。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巨幼细胞贫血组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水平明显低于非贫血组(P<0.05),尤其以胃窦胃体萎缩为著(P<0.05)。伴巨幼细胞贫血组中,萎缩性胃炎组血清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均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胃窦胃体萎缩组中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低于胃窦萎缩组(P<0.05)。在萎缩性胃炎与非萎缩性胃炎中,Hp阳性组血清维生素B12水平较Hp阴性组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巨幼细胞贫血可能相互作用、互为因果;Hp感染可促进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同时会影响维生素B12及叶酸的吸收,间接导致巨幼细胞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