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病较少见,易误诊为各种肝炎,甚至进行各种手段治疗,在此总结病例如下。病例1:男,36岁。因反复总胆红素升高8个月,于2003年12月12日门诊以黄疸原因待查收住院。患者于入院前8个月体检时查肝功发现总胆红素80μmol/L,间接胆红素72·8μmol/L,直接胆红素7·2μmol/L,转氨酶正常,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学指标均阴性,超声检查示肝、胆、脾正常。曾在当地医院给予住院保肝治疗,胆红素恢复正常出院。出院1个月后复查肝功:总胆红素40μmol/L,再次给予保肝治疗,总胆红素波动于10~50μmol/L。于本次入院前1 d查肝功:总胆红素72.3μmol/…  相似文献   

2.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最为关键的治疗。许多病人长期进行抗病毒治疗,病情稳定是不是就可以停药?乙肝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两种: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治疗,以核苷类似物为基础的治疗。在此,我们就这两类治疗方法,来看看乙肝抗病毒治疗的停药标准。1。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停药标准普通干扰素,每周3次或隔日1次进行皮下注射,一般疗程为6个月。如果治疗后化验结果显示治疗有效,亦可延长疗程至1年或更长。可  相似文献   

3.
例1,男,46岁,乙肝病毒携带10余年,近4~5年,肝功异常,口服拉米夫定1年余后停药,1个月后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黄疸进行性上升,PTA24%,确诊为慢重肝后,本人要求转入外地治疗,未继续随访。例2,男,45岁,乙肝确诊4~5年,曾以慢乙肝反复住院2次,均好转出院,未用其他抗病毒治疗,本次应用拉米夫定15个月,用药期间几次复查肝功均正常,但一直未出现HBeAg转换,HBVDNA持续阳性,停药1个半月左右,患者出现乏力感加重,消化道症状明显,黄疸进行性的上升,PTA:43%,YMDD(+),疑似重症肝炎,后加强支持疗法,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对症治疗,2个月后好转出院。例3,男,42岁,乙肝病毒携带10余年,ALT反复波动于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经验主要来自干扰素和拉米夫定。干扰素的疗程比较确定,获得有效应答的情况下,一个疗程需要半年~1年。如果治疗后肝功稳定,应答持久,可以获得长期效益;如果病情不稳定,可以考虑再次使用。拉米夫定的疗程需视患者的应答情况而作调整, 一旦选择使用拉米夫定治疗,必须作好长期使用、不能擅自停药的思想准备。拉米夫定的优势是患者的治疗应答率高,完全无应答的患者比例较低,但未达到血清转换的患者在终止拉米夫定治疗后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除了那些已经出现乙肝“大三阳”转为乙肝“小三阳”,并且乙肝病毒DNA持续阴性一年以上的患者,可以考虑停止治疗外,其他患者都需要长期连续应用拉米夫定治疗,持续抑制病毒复制。即便是使用过程中出现病毒变异和耐药情况,也不能擅自停药,可以联合或由其他有效抗病毒药物替代。当前抗病毒治疗公认的治疗终点是乙肝“大三阳”患者治疗6个月后,在两次测量下均出现了乙肝病毒e 抗原和e抗体转换,而且乙肝病毒DNA持续阴性。但对于 HBeAg阴性(乙肝“小三阳”)合并乙肝病毒DNA阳性患者的治疗终点尚不明确,一般主张这些患者的疗程应该在3 年之上。但对于未达到治疗终点的病人的停药时机选择,仍存在诸多争议。2003年亚太乙肝治疗共识认为,对于那些  相似文献   

5.
我国《慢性乙肝经治复发患者治疗策略》指出:口服抗病毒治疗巩固治疗时间短、e抗原阴性、年龄大于40岁是乙肝容易复发的三大因素。乙肝复发会增加肝硬化、肝癌的风险。因此,正在口服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不宜早停药。  相似文献   

6.
正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最为关键的治疗,这一概念已经被广大病友所接受。但仍常有病友咨询:我用抗病毒治疗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效果也不错,病情一直稳定,那是不是能停药了?乙肝抗病毒方案主要包括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治疗,和以核苷类似物为基础的治疗。我们不妨从这两类治疗方案入手,来看看停药标准。一、干扰素抗病毒的停药标准干扰素分为常规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采用肌肉或皮下注射,疗程至少需要六个月。如果有应答,为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过程中对乙肝相关性肝癌发生风险预测指标的影响。方法 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给予恩替卡韦片(博路定片0.5mg/次,空腹口服,1次/d)治疗。常规生化指标血清ALT、白蛋白、总胆红素采用迈瑞BS-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深圳迈瑞)进行检测;应用ABI7300荧光定量PCR仪(美国ABI)检测HBV-DNA(检测低限值为500 copies/ml);酶联免疫法(罗氏E601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甲胎蛋白(AFP)。结果经恩替卡韦治疗96周后,患者血清白蛋白平均值由治疗前37.04g/L升高至45.26g/L;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HBV-DNA载量和AFP分别由治疗前104.25μmol/L、290.65 U/L、7.35㏒拷贝/ml、116.54 g/L降低至11.74.μmol/L、29.13U/L、2.64㏒拷贝/ml、13.86g/L,差别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经恩替卡韦治疗96周后,患者HCC预测评分平均值由治疗前20.46分降低至6.02分,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尽管抗病毒干预治疗是否降低乙肝相关性肝癌的发生率尚不明确,但本研究证明恩替卡韦的规范合理治疗能够将HBV病毒载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改善ALT、白蛋白、总胆红素和甲胎蛋白(AFP)等HBV相关性肝癌发生风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杨超 《家庭医学》2006,(3):41-41
选用药物不当为乙肝病人选用的药物不对症,没有考虑特殊病人的用药禁忌,合并用药配伍失当等。如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肝功反复波动,血清胆红素显升高,此时如果选用干扰素、拉米呋啶等抗病毒药物,就属于用药不当。又如一些特殊病人,如失代偿肝硬化已出现腹水,合并有自身免疫损害,这些患对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属于禁忌症。乙肝患配伍使用免疫增强剂,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康复、出院后,最担心的就是复发。因此,出院后该注意什么,如何休养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就成了患者及其家属十分关心的问题。防乙肝复发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坚持连贯合理用药乙肝患者完成了一个阶段的治疗,疾病基本康复,接下来仍需在医生指导下,继续巩固治疗,按时、按疗程用药,以防病情"反弹"。一般急性乙肝还需用药1~2个月,然后逐渐停药。  相似文献   

10.
专家答疑     
湖北鄂州读者陈某来信说:弟弟患乙肝多年,一直是大三阳,肝功能时好时坏。去年用干扰素7个多月,转氨酶很高。现不仅转氨酶高,胆红素亦升高(见化验单),乙肝DNA阳性。持续用护肝降酶药9个多月,仍无下降。当地医生有两种意见:一是护肝加抗病毒药物,一种是不用抗病毒药  相似文献   

11.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62岁,因纳差、乏力3天入院.查体:体温36.7℃,双巩膜轻度黄染,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叩击痛(+).肝功能检查示:总胆红素26 μmol/L、直接胆红素9.8 μmol/L、谷丙转氨酶82 u/L;乙肝表面抗原标志物(+).诊断为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  相似文献   

12.
病历摘要 患者,女,30岁.患者因纳差半年,消瘦、乏力2个月余,骨痛、进行性贫血半个月于2003年5月18日入院.患者半年前开始有纳差,自认为是"胆囊结石"所致,未予重视.近2个多月来无明显诱因有消瘦、乏力,体质量下降7 kg左右.感全身骨痛半个月,渐加重,以腰部明显.12 d前因"胆囊结石"在当地医院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前查Hb 90 g/L,术后曾输血,复查2次Hb,一次为62 g/L,一次为48 g/L.  相似文献   

13.
1 病例介绍患者,男,32岁,已婚,浙江舟山人,1998年12月2日入院,住院号98496。患者因乏力纳呆尿黄1周,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200IU/L,胆红素40μmol/L,拟诊急性黄疸型肝炎。于1998年11月17日住外地医院,入院后1周胆红素上升至245μmol/L,谷丙转氨酶600IU/L,乙肝...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对CD 4+T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评价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泉州市疾控中心接受抗病毒治疗满1年以上的HIV/AIDS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CD 4+T淋巴细胞、HIV病毒载量以及因服药引起的副反应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与基线比较,患者CD 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治疗3、6、9、12、15、18个月后均有增长,以6个月内增速较快,7~15个月增长趋于平缓,到第15个月平均增加了133个/μL,第18个月平均增加183个/μL;多数患者病毒载量低于检测限。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艾滋病病人免疫状况,CD 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明显,重建病人免疫系统,延缓艾滋病进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宁波市江东区男男性行为(MSM)人群HIV/AIDS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宁波市江东区2006—2013年抗病毒治疗管理的MSM人群HIV/AIDS资料,分析其服药依从性、治疗前后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结果 64例HIV/AIDS抗病毒治疗依从性为10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56%,以骨髓抑制为主。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治疗后3个月内增长速度最快(环比=1.48)。患者在治疗后0、3、6、9和12个月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满12个月后患者病毒载量均50拷贝/m L。结论 MSM人群HIV/AIDS抗病毒治疗效果明显,特别是治疗后3个月。  相似文献   

16.
选用药物不当 主要表现为乙肝病人选用的药物不对症;没有考虑特殊病人有用药禁忌,选择用药不当;合并用药配伍失当等等。如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肝功反复波动,血清胆红素显著升高,此时用药应选择保肝降黄、促进肝细胞再生、恢复肝功能等药物;如果选用干扰素、拉米呋啶等抗病毒药物,就属于用药不当。又如一些特殊病人,如失代偿肝硬化已出现腹水,乙肝患者合并有自身免疫损害者,这些患者不适合使用干扰素等抗病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聚桂醇联合无水乙醇序贯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EC)患者的疗效及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 检索2022年1月—2023年5月的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因OEC而接受治疗的患者108例。根据患者接受的硬化剂不同,疗法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单药组和序贯组。单药组患者接受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序贯组接受聚桂醇联合无水乙醇序贯疗法。结果 与单药组相比,序贯组显效患者更多,无效患者更少,总有效率更高[96.30%vs. 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药组相比,停药3个月、停药6个月序贯组患者的复发率均更低[7.41%vs. 22.22%;25.93%vs. 3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3个月序贯组AMH、AFC水平高于单药组[(4.71±1.13)μg/Lvs.(3.32±1.25)μg/L;(7.02±1.53)个vs.(6.24±1.43)个;](P<0.05);停药6个月序贯组AMH、AFC水平高于单药组[(5.63±1.95)μg/Lvs.(4.03±2.14)μg/L](P<0.05),但两组AFC水平无显著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支架术(PCI)后合并乙肝病毒携带的患者应用常规剂量他汀类药物后6个月内肝功能变化情况,明确他汀类药物对此类患者是否安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014年2月-2016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首次冠脉造影并行支架植入术合并乙肝病毒携带患者50例,按性别、他汀类用药情况一比一配对选择乙肝五项均阴性患者50例,统计年龄、合并症、吸烟、饮酒、用药等信息,观察用药6个月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蛋白、凝血活酶时间等肝脏情况,比较两组差异,分析可能原因;结果:两组均无中重度以上药物性肝损伤而停药的患者,轻度肝损伤患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A组)14例、乙肝五项均阴性组(B组)1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均出现于1-3月内,于4-6月基本恢复正常,A组患者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升高值明显低于B组(p=0.019,p=0.036),胆红素升高两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62).结论:他汀类药物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PCI术后患者肝功能影响较正常患者无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伴有病毒复制的乙型肝炎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停药后病情反复的治疗对策。方法 阿德福韦酯10rag,每日一次口服,连续用一年以上,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生化指标、病毒学改变及停药后复发情况。结果36例中口服阿德福韦酯12个月后,26例(72.2%)肝功能明显好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降至正常,胆红素下降,白蛋白升高;4例(11.1%)腹水消退,肝硬化活动得以控制,病情稳定;24例(66.7%)HBV—DNA定量〈10。ep/ml。停药后3~6个月16例(44.4%)相继出现肝功能异常和HBV—DNA升高,12例(33.3%)再次口服阿德福韦酯有效。结论乙肝、肝硬化早期患者伴有明显病毒复制时,口服阿德福韦酯可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阻止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停药过早可致复发.再次口服仍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惠州市HIV/AIDS患者抗病毒疗效及CD4+T淋巴细胞变化特征,为艾滋病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1年内的病例,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法,分析不同治疗时间的CD4细胞计数结果。结果共调查HIV/AIDS治疗病例196人,以青壮年为主,性别比2.1∶1。治疗3个月后,患者CD4细胞计数<50个/μL占比大幅下降,占比最高为200~349个/μL,治疗6、9和12个月后,占比最高均为≥350个/μL。治疗基线与治疗3个月、治疗3个月与6个月前后CD4细胞计数增加显著。治疗1年,CD4基线≥200个/μL组CD4细胞上升更显著。结论 惠州市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显著,但部分患者仍可能面临产生耐药毒株以及治疗失败的危险。应尽早保持长期规范治疗,达到真正的免疫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