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8 毫秒
1.
李金海 《健康天地》2010,4(3):120-120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病人脉压(PP)的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将100例高血压病病人按24h动态脉压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脉压与内膜一中膜厚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颈动脉IMT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形成内膜增厚和斑块的例数多于对照组。结论:高血压病病人的脉压对颈动脉IMT有影响,脉压高患动脉硬化的危险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改变。方法采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对57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及59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对照进行IMT测量。结果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IMT厚度及斑块检出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结论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存时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更易形成斑块。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在早期可反映糖尿病、高血压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意义。方法使用美国产PHLIPS型号IUZZ高频超声对200例老年人,其中160例为高血压患者(脉压差≤45mmHg者为A组,脉压差〉45mmHg者为B组),另外40例为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史,无全身重大疾病史,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的正常对照组(C组),观察其颈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 B组其颈动脉内径、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大于A组(P〈0.001),高血压病1级、2级、3级与正常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高血压可使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增加,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且损害随血压及脉压增高而加重,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情况,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防治检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7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血尿酸和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按颈动脉IMT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及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血尿酸水平。对颈动脉内膜异常患者,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统计颈动脉IMT与血压、血尿酸、空腹血糖、TG之间的关系。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颈动脉IMT与血尿酸、TG呈现正相关(P均〈0.01)。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与血尿酸呈正相关,提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可协助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5.
曹亚薇 《职业与健康》2008,24(18):1972-1973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6例老年性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以186例同期非高血压病老年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作对照。结果高血压病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发生率、斑块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能确定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苯作业非酒精性脂肪肝工人不同血压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210名苯作业非酒精性脂肪肝工人依据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组(65例)和无高血压组(145例),无高血压组再进一步分为正常血压组(70例)和正常高值血压组(75例),运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各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动脉斑块。结果苯作业非酒精性脂肪肝工人中,高血压组颈动脉内膜增厚检出率(29.23%)及斑块检出率(16.92%)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组颈动脉内膜增厚检出率(16.55%)及斑块检出率(7.59%),正常高值血压组颈动脉内膜增厚检出率(22.67%)及斑块检出率(12%)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颈动脉内膜增厚检出率(16.55%)及斑块检出率(7.59%)(均P0.05)。结论苯作业非酒精性脂肪肝工人中,随血压水平的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增加。在正常高值血压组阶段,苯作业非酒精性脂肪肝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已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谢毅  肖明 《中国保健营养》2012,(12):1840-1841
目的对高血压前期不同血压水平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3月-2012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例58例,并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8例作为对照组,将患者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为标准分成1级、2级、3级三组。经高分辨彩色多普勒超声法对颈总动脉自内膜内表面至中膜外表面的厚度动脉内径进行测量,并观察颈动脉斑块。结果经比较发现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较正常对照组高,且(P<0.05)。且同血压分期成正比。高血压组斑块的检出率较正常组高,且(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会发生显著增加,并且同血压水平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颈动脉病变和血脂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同时进行血脂检测、高血压分级及年龄比较.结果①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IMT与高血压分组成正相关,血压分组越高中,颈动脉内膜增厚越明显.②颈动脉斑块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斑块发生率增加国.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斑块阳性率占81%.③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和斑块组与TC、LDL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的发生及程度受血压水平、年龄及血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定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定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应用。方法将7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眼底病变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单纯型及增殖型3组,用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测20例正常对照组和76例2型糖尿病患者IMT。结果糖尿病组IMT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R的严重程度与IMT呈显著正相关(r=-0.633,P〈0.05)。2型糖尿病患者IMT增厚组并发DR的发生率(46.94%)高于IMT正常组(24.2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IMT的改变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有关,IMT测定有助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和血尿酸水平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测定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做颈动脉彩超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进行血清hsCRP浓度的测定。按颈总动脉IMT将患组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进行血尿酸水平及血清hsCRP与IMT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患者的血尿酸分别为(301±56)μmol/L、(323±62)μmol/L、(374±72)μmol/L,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明显高于内膜正常组(P〈0.01);斑块形成组显著高于内膜增厚组(P〈0.05)。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2.91±1.12)mg/L、(3.94±1.23)mg/L、(4.69±1.4)mg/L,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内膜正常组(P〈0.01);斑块形成组显著高于内膜增厚组(P〈0.05)。并且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颈总动脉的IMT与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6217,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与血尿酸及hsCRP水平密切相关,血清hsCRP水平可作为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并且降压的同时应重视血尿酸的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入选高血压患者136例,全部符合1999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分组:高血压1级(140~159/90~99mmHg)患者33例,高血压2级(160~179/100~109mmHg)患者60例,高血压3级(≥180/110mmHg)患者43例。136例高血压患者均先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颈动脉IMT测值分为IMT增厚组、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正常组。随后均接受冠脉造影检查,根据冠脉斑块狭窄程度分冠心病组、斑块轻度狭窄组、正常组。应用统计学分析高血压、颈动脉超声结果、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80.1%(109/136),其中IMT增厚39例(28.7%),颈动脉斑块70例(51.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75.9%(101/136),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72例(51.8%),轻度狭窄29例(21.3%)。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阳性符合率为81.4%(57/70)。高血压3级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阳性检出率与冠心病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高血压1级组患者血,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明显的预测价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冠心病重要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方法 测定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IMT)、尿酸与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水平,按颈总动脉的平均IMT、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尿酸水平,对颈总动脉内膜异常患者,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统计颈总动脉IMT和尿酸、空腹血糖、TG、TC之间的关系. 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77±51)、(313.±46)、(365±47)μmol/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动脉硬化组中颈总动脉IMT与尿酸、TG呈正相关(R=0.6478,P<0.01). 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平均IMT与尿酸呈正相关,提示血尿酸升高是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冠心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左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2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62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其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内径进行测量,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依据,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正常组35例(中层厚度不超过1 mm)与增厚组27例(中层厚度超过1 mm),患者均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其心腔大小、左室壁厚度、室间隔、左室下壁和侧壁的多普勒Tei指数进行测量。结果两组患者在颈总动脉内径上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阳性率明显低于增厚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室间隔与平均Tei指数上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进行超声检测,可对其左心功能变化情况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血管病颈动脉硬化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到本院健康体检且结果没有脑血管病颈动脉硬化的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同时给予100例研究对象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颈动脉硬化斑块情况,判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在临床中的使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检测出56个斑块,对照组志愿者检测出6个斑块,观察组的不同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脑血管病患者的疾病诊断中,可以有效检测出颈动脉硬化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数量情况,为诊断出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作用,为后续疾病治疗提供病情参数。  相似文献   

15.
高频彩超对糖尿病颈总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建  李芬穗 《中国医师杂志》2007,9(9):1267-1267,1270
目的:研究糖尿病(DM)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CCAD)和阻力指数(RI)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DM患者作为观察组,30例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相匹配的非DM病患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病例颈总动脉IMT、CCAD和RI的差异。结果:DM组颈总动脉IMT、CCAD和R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CAD可作为DM动脉病变的超声观察窗口,高频彩色超声能直观动态地了解CCAD病变程度,对了解DM患者动脉硬化情况和预防脑梗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意义。方法使用美国产PHLIPS型号IUZZ高频超声对200例老年人,其中160例为高血压患者(脉压差≤45mmHg者为A组,脉压差>45mmHg者为B组),另外40例为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史,无全身重大疾病史,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的正常对照组(C组),观察其颈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B组其颈动脉内径、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大于A组(P<0.001),高血压病1级、2级、3级与正常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可使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增加,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且损害随血压及脉压增高而加重,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情况,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防治检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leptin)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120例,所有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方法检测颈动脉窦部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值,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颈动脉IMT增厚组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组,每组患者40例。所有患者记录体重指数(BMI),记录血压、血清主要生化指标以及血清瘦素水平。结果各组BMI、血压、总胆固醇指标对比,颈动脉斑块形成组及颈动脉IMT增厚组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组高于颈动脉IMT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清瘦素水平对比,颈动脉斑块形成组及颈动脉IMT增厚组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组高于颈动脉IMT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与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血清瘦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瘦素水平的增高很可能在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中起显著的作用,检测血清瘦素可作为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体检或就诊患者332例,肥胖组(腰围,男性≥85 cm,女性≥80 cm,或体重指数≥24 kg/m2)198例,正常对照组134例。采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内膜内表面至中膜外表面的厚度;测量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结果肥胖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0.64±0.13)mm高于正常对照组(0.60±0.10)mm;肥胖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率(6.97±3.32)低于正常对照组(10.01±2.19)。结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作为评估肥胖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同时也可作为肥胖症或代谢综合征药物治疗改善血管功能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9.
陈向东  杨鹏麟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4):5154-5155,5158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64例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辛伐他汀组采用辛伐他汀20 mg/d+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于治疗前后6周分别测定hsCRP、TC、TG及LDL-C等指标;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结果]辛伐他汀组治疗6周后TC、TG、LDL-C、hsC-RP、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治疗可改善高血压伴动脉硬化患者动脉硬化程度及炎症反应的程度,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TIA组或合并CI组双侧颈总动脉(CCA)的斑块检出率和IMT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二试验组(TIA组与CI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EH患者合并TIA和cI的脉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数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老年性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呈显著正相关(P〈0.01和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有关。上述指标可为疾病的诊断和观察疾病的进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