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3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3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免疫学标志及肝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临床表现以乏力(33/37,89.18%),纳差(34/37,91.89%),黄疸(29/37,78.37%)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皮肤瘙痒(12/37,32.43%)为首发症状。肝功能改变ALP、GGT升高较ALT、AST明显,TBIL升高以DBIL为主,GLB、CHO明显升高。免疫功能检查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结论 PBC患者多见于中年女性,血清中ALP、GGT、DBIL、GLB、CHO升高及AMA-M2阳性,有助于PBC诊断。  相似文献   

2.
王芸  范红  郭强 《中国医师杂志》2005,7(11):1553-1554
本文探讨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中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自身免疫性肝病检出率及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54例患者临床资料、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和最后诊断。结果表明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抗肝胰抗原抗体(SLA/LP)阳性率分别为50%、27.8%、1.9%。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身免疫性肝炎(AIH)检出率分别为31.5%、5.5%,未检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PBC患者AMA-M2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患者。认为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和分类。  相似文献   

3.
玲珑 《健康向导》2012,(6):43-43
专家报告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流行病学、免疫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在亚洲人群中的特点。研究表明,抗线粒体抗体(AMA)-M2阳性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特异性自身免疫抗体的指标。临床研究显示原发性肝汁性肝硬化患者中抗线粒体抗体-M2阳性率为82.65%。而我国研究表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4年累计生存率降至79%。为使广大读者朋友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更清晰的认识,我就将临床诊断过程中遇到的一例患者的情况,与大家分享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ALDS)患者与病毒性肝病患者检测自身抗体与肝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病毒性肝病患者和健康检查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并测定每位患者的肝功能。结果 ALDS组中抗核抗体(AVA)的阳性检出率(88.2%)明显高于病毒性肝病组(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检测肝病自身抗体时ALDS组中线粒体抗体(AMA)的检出率为65.7%,明显高于病毒性肝病组的0.6%(P0.01)。在肝病自身抗体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率为47.2%,明显高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组的17.1%,但PBC组的AMA阳性率为95.7%,则显著高于AIH组。AIH的ANA的核型主要为颗粒型;PBC为着丝点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为核膜型;病毒性肝病则未见特定荧光核型。在ALDS组与病毒性肝病组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谷氨酰转肽酶(GGT)活力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免疫球蛋白(Ig 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身抗体对ALDS与病毒性肝病患者的诊断与鉴别有重要意义,ALDS的诊断可结合自身抗体检测与肝功能的结果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疗效,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在常规保肝降酶及熊去氧胆酸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益肝汤,连续治疗8周,观察临床疗效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BIL、ALT、GGT、ALP明显低于对照组的TBIL、ALT、GGT、ALP,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2):I0004-I0004
为了探讨抗线粒体抗体II型(又简称为AMA—M2)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在临床中的诊断价值,能否在体检中心应用及如何应用等问题,2012年3月12日,中华医学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与北京健康管理协会共同举办“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检测技术在体检中的应用”学术沙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本院12例无症状PBC患者一般资料、血清生化指标、免疫学等进行分析。结果无症状性PBC血清生化指标以ALP、GGT升高为主,免疫学以AMA及AMA.M2阳性为主,ANA、RF亦为阳性,肝组织病理学损伤轻微。结论对无症状、不明原因的ALP、GGT升高者应进行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筛查,阴性时行肝脏组织学检查,可对PBC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法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68例,随机将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熊去氧胆酸胶囊,观察组患者在服用熊去氧胆酸胶囊的同时,给予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血府逐瘀汤,在治疗结束后复查ALP、GGT、TBIL的含量水平,在治疗前后体征进行记录并换算成积分。结果: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生化指标比较,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的ALP、GGT、TBIL的含量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观察组低于治疗组P0.05;在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体征均有所缓解,对照组临床体征评价积分差与观察组患者,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在应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活血化瘀方剂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和中医体征积分,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9.
刘妍  闫惠平  张欣  冯霞 《现代保健》2011,(16):68-68
目的 探讨抗gp210抗体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PBC患者100例,6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50例慢性乙型肝炎(HBV)患者和50例慢性丙型肝炎(HCV)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50例献血员(BD)作为正常对照组.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自身抗体,免疫印记法检测抗gp210抗体.结果 100例PBC患者抗核抗体(ANA)阳性60例,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100例,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3例.PBC患者抗gp210阳性33例(阳性率33%),AIH患者抗gp210阳性8例(阳性率13%),HBV、HCV、BD组均阴性.结论 抗gp210抗体阳性有助于PBC患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金虹 《中国保健营养》2009,18(12):53-54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PBC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免疫学检查和自身抗体的结果.结果2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女性18例,确诊时平均年龄为(50.4±8.9)岁,常见临床表现多为黄疸(70%)、乏力(70%)、瘙痒(56%)。所有患者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与碱性磷酸酶均有显著升高(中位值分别为467.50U/L和424.00U/L)。80%患者血清胆固醇、80%患者血清IgM有明显升高。90%血清自身抗体检查可查出抗线粒体抗体及M2亚型、M9亚型和其他亚型,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多见肝活检4例,可见肝内胆管炎症、胆管纤维化、胆管缺失等。结论PBC以中年以上女性多见,临床表现为乏力、皮肤瘙痒、黄疸等。生化检查以胆汁淤积、肝细胞损伤为主,可检出抗线粒体抗体等自身抗体,肝组织学改变有一定特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34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生化检验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4例患者中,女性30例;平均年龄为(48.3±5.2)岁。临床症状以黄疸、乏力及皮肤瘙痒为多见;17.6%的患者有黄色瘤,32.6%的患者出现腹水,17.6%的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血清碱性磷酸酶、谷氨酰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抗线粒体抗体阳性者占82.4%,抗核抗体阳性者占47.1%,抗平滑肌抗体阳性者占2.9%。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后,70.6%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明显好转。1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如中年女性患者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基转移酶明显增高时,应检测抗线粒体抗体及M2亚型,必要时行肝活检,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应用熊去氧胆酸有助干改善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中5’核苷酸(5’-NT)、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碱性磷酸酶(ALP)和r-谷氨酰转移酶(GGT)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肝脏疾病患者为对象,按照疾病类型将96例肝脏疾病患者分为肝癌组(n=22)、肝硬化组(n=34)、肝炎组(n=36)。以同期2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5’-NT、LAP、ALP与GGT水平,并分析其诊断肝脏疾病的价值。结果:肝癌组、肝硬化组、肝炎组5’NT、LAP、ALP和GG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肝癌组5’NT、LAP、ALP与GGT均高于肝硬化组和肝炎组(P <0.05);肝硬化组5’NT、LAP、ALP与GGT均高于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LP诊断肝癌的准确率为90.91%,高于其他指标,ALP诊断肝硬化的准确率为58.82%,高于其他指标,但诊断的价值不高,GGT诊断肝炎的准确率为41.67%。5’NT、LAP、ALP与GGT四者联合检测诊断肝癌、肝硬化、肝炎的准确率分别为95.45%、76.47%、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抗gp210抗体对早期原发性胆管性肝硬化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0月住院确诊为原发性胆管性肝硬化40例患者为观察组,40例确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检验两组血清抗gp210抗体。结果:观察组中抗gp210抗体的检出率为65%,即26人血清中抗gp210抗体阳性,对照组抗gp210抗体检出率为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胆管性肝硬化患者血清能检出多种自身免疫性抗体,抗gp210抗体敏感度不高,但特异性较强,对临床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转移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肝酶学变化。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原发性肝癌50例,转移性能超群肝癌50例,分别对两组和50例患者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LP)、血清a-L-岩藻糖苷酶(AFU)、乳酸脱氢酶(LDH)、γ-谷氨酰转移酶(GGT)进行测定,并对比较各个组间的4个指标之间的水平差异,同时,与同期的50例正确者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LP)、血清a-L-岩藻糖苷酶(AFU)、乳酸脱氢酶(LDH)、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对比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ALP、AFU、LDH、GGT水平份分别为(14.66±1.87)、(56.66±1.57)、(12.46±2.56)、(145.44±1.32)U/L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ALP、AFU、LDH、GGT水平分别为(75.89±7.56)、(318.86±5.57)、(273.89±7.56)、(279.58±7.56)U/L,明显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ALP、AFU、LDH、GGT水平,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肝癌肝癌患者血清中的ALP、AFU、LDH、GGT水平(15.78±7.86)、(56.75±7.86)、(14.78±11.86)、(150.76±7.86)U/L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ALP、AFU、LDH、GGT水平,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肝酶会升高明显,转移性肝癌很少有肝酶变化,因此,肝癌患者酶学指标变化对于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诊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有利于肝癌诊断准确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原发性良性骨肿瘤、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及转移性骨肿瘤患者血清中的Ⅰ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ICT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以观察ICTP和ALP在骨肿瘤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2012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6例原发性良性骨肿瘤、16例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及18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同期的16例没有骨骼、关节、肝脏及肠道等疾病的正常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法国临床化学会推荐的速率法测定血清ALP活性及酶免疫测定法(EIA)测定ICTP水平.结果 除原发性良性骨肿瘤与正常对照组血清IC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组血清ALP显著高于其余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CTP诊断原发性良性骨肿瘤、转移性骨肿瘤、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AUC值(0.923、0.926、0.874)高于AL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0.354、0.702、0.865).结论 血清ICTP和ALP是反映骨肿瘤骨代谢的一个灵敏而简便的生化指标,其血清ICTP比ALP更为特异和敏感,对骨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作为骨肿瘤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慢性感染者抗F蛋白抗体阳性率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15例抗HCV抗体阳性患者的血清标本,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血清抗F蛋白抗体,并进行HCVRNA检测和基因分型。结果抗F蛋白抗体阳性率为66.0%(142/2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20~岁和51~岁间抗F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是否合并肝硬化的F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而性别、HCV1b和2型、HCVRNA阳性和阴性抗F抗体阳性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将年龄和肝硬化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年龄为51~岁以及合并肝硬化会增加血清抗F蛋白抗体阳性的可能性,OR(95%CI)值分别为3.45(1.56~7.62)和1.35(1.05—1.73)。结论年龄增长、合并肝硬化会增加血清抗F蛋白抗体阳性的可能性,性别、HCV分型及HCVRNA则不会影响。  相似文献   

17.
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的自身抗体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在85例患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1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22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5例,AIH/PBC重叠综合征11例,不明原因肝损伤30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Ⅱ型抗体(AMA-M2)、抗肝肾微粒体抗体Ⅰ型(LKM-1)、抗肝胞浆I型抗体(LC-1)和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等。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炎组ANA、SMA、抗LKM-1、抗LC-1、抗SLA/LP的阳性率分别为82.3%、52.9%、11.8%、5.9%、11.8%。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ANA、AMA、AMA-M2阳性率为86.4%、100%、95.5%。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组检测出ANA2例。AIH/PBC重叠组检测出ANA7例,AMA6例,SMA2例。不明原因肝损伤组检测出ANA9例,AMA1例。结论:多数自身免疫性肝病伴有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出现,肝抗原自身抗体的检测将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抗SSA和抗SSB抗体在肝病患者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肝病患者152例,均行相关抗体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152例肝病患者中单一抗SSA抗体(+)患者占比86.84%,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患者占比9.87%,单一抗SSB抗体(+)患者占比3.29%;抗SSA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抗SSB阳性率(P0.05);抗核抗体(ANA)阳性患者占比88.16%,ANA阴性患者占比1.84%;ANA滴度1:100患者占比(16.45%)明显高于1:320~1:1000患者占比(71.71%)(P0.05);抗SSA(+)或(和)抗SSB(+)患者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占比42.11%,药物性肝损害占比15.13%,自身免疫性肝炎占比14.47%,慢性丙肝占比13.82%,其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病因患者比例(P0.05);152例肝病患者合并干燥综合征者比例为9.21%。结论:肝病患者抗SSA抗体(+)或(和)抗SSB抗体(+)提示患者可能出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药物性肝损害、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丙肝、干燥综合征,为了明确诊断,应结合随访、实验室检验等结果进行综合性判断。  相似文献   

19.
戴瑛 《中国保健营养》2012,(22):4882-4883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通过临床特征的分析以提高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认识。方法将2008年06月-2011年07月收治的400例患者进行临床患者的资料分析总结,观察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程以及临床表现等,将获得的患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共有400例,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52.4岁±6.2岁,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乏力、黄疸、皮肤瘙痒等。其中本组患者中表现为乏力现象的有120例,占该组患者的30%,表现为黄疸的有75例,占该组患者的18.8%;皮肤瘙痒现象的有130例,占患者总数的32.5%。本组患者中临床表现占两种以上的有60例,占该组患者的15%。8例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7例患者合并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占该组患者的3.75%。该组患者均经过检测结果显示碱性磷酸酶以及r谷氨酰转肽酶数值升高,110例患者的胆红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身高,90例患者的血清值升高,有310例患者的患者抗线粒体抗体呈现阳性。本组患者中有290例患者采取肝穿刺病理检测,早期患者占88.5%,晚期患者占到11.5%。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一般为中年女性,其临床主要表现是皮肤瘙痒、乏力、黄疸等,患者的碱性磷酸酶以及r谷氨酰转肽酶等水平升高,血清值也升高。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应当及早诊断,实现及早治疗。临床中采用抗线粒体抗体阳性,特别是以M2阳性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具有良好诊断功能。  相似文献   

20.
王玲红 《现代养生》2022,(15):1247-1249
目的 分析自身抗体水平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医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40例(Ⅰ型13例、Ⅱ型22例、Ⅲ型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8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12例为病例组;同期选择6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1,另外选择60名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检验三组受试者的抗核抗体(ANA)、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1型抗体(LKM-1)、抗肝溶质抗原1型抗体(LC-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A/L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ANA、SMA、LKM-1、LC-1、SLA/LP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H-Ⅰ型患者ANA、SMA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其他两型,AIH-Ⅱ型患者中LKM-1阳性检出率高于其他两型,AIH-Ⅲ型患者中LC-1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其他两型(P<0.05);不同类型的AIH患者SLA/LP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身抗体水平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自身抗体水平升高。对肝功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