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透析膜生物相容性与临床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透析膜生物相容性与临床关系王质刚关键词血液透析;透析膜;生物相容性与血液透析有关的生物相容性(biocom-patibility,BC)是指血液和透析膜(血/膜)接触产生的一种特殊反应,也有作者称为“炎症反应”。这种反应有时很轻,不出现临床症状,患者...  相似文献   

2.
IL-1和TNF与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毛海苹,朱兰英透析膜是血液透析(HD)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理想的膜材料应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所谓生物相容性是指血液和生物材料之间发生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反应。在HD过程中,透析膜是引起生物不相容性反应的重要原因,细胞...  相似文献   

3.
终末期肾病合并HBV感染的血液透析患者,其HBV DNA载量相对较低且稳定。有研究认为,血液透析对HBV DNA载量有一定影响,可以降低HBV DNA载量,但是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HBV DNA通过透析膜进入到透析液中,HBV DNA吸附在透析膜上,部分病毒颗粒被破坏以及血液透析过程中产生具有抗病毒特性的物质。目前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HBV感染者的影响机制尚无统一结论。综述了维持性血液透析对终末期肾病合并HBV感染者的影响因素及其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不同透析膜透析时氧自由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可能产生的氧化损伤,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使用铜仿膜。聚砜膜及血仿膜透析.分别检测透析前后血浆和红细胞向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及全血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并与健康组对照。结果发现铜仿膜透析后红细胞丙二醛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聚砜膜和血仿膜透析时则变化不明显。此结果提示使用聚砜膜或血仿膜行长期血液透析对防治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氧自由基增加而产生的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通量血液透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发展至今已有90年历史。透析器从最初的蟠管型、平板型发展为中空纤维型;透析膜材料从铜仿膜、再生纤维素膜(regenerated cellulose)、改良纤维素膜(modified cellulose)发展为人工合成膜(synthetic)。人工合成膜的孔径更大,对水的通透性及超滤率高,对中大分子毒素的清除率更高。尽管透析膜的超滤率和对大分子的清除率并不完全平行,但大孔径透析膜常被称为“高通量”(high-flux)膜。  相似文献   

6.
不同抗凝剂及透析膜对维持性血透患者止凝血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不同抗凝剂及透析膜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止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10例MHD患者通过自身对照,先后给予普通肝素(UFH)、低分子量肝素(LMWH)抗凝以及醋酸膜(CA)、聚砜膜(PS)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分为UFH-CA组、UFH-PS组、LMWH-CA组、LMWH-PS组等四组,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GMP-140及APTT、血清BUN水平。结果透析前各组血浆D-二聚体、GMP-140水平及APTT间差异均不显著。透析后,各组血浆D-二聚体及GMP-140显著升高(P<0.05),其中GMP-140升高幅度UFH-CA组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UFH抗凝组较LMWH抗凝组APTT明显延长(P<0.05)。透析器复用三次后,KT/V均明显下降(P<0.01),UFH抗凝组较LMWH抗凝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PS膜对血小板的活化作用弱于CA膜;与UFH相比,LMWH抗凝对纤溶系统、血小板及APTT的影响较小,有助于改善透析膜生物相容性和减少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7.
不同生物相容性透析膜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病人透析过程中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的动态改变及不同生物相容性的透析膜对其变化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铜仿膜(Cu膜)、聚砜膜(Ps膜)、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膜(PMMA膜),观察了透析过程中不同时相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RBCC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不同透析膜血液透析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定量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细胞原位杂交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方法。结果:在分组设计与拉丁交叉设计中,IL-1β、TNF-α及IL-6血浆水平无论铜仿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PMMA)或聚砜膜血透时各组间差异不明显(P值均>0.05);IL-1β、TNF-α与IL-6mRNA在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无表达,而尿毒症未透析患者和血透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均有表达,其中血透者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尿毒症未透析患者。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和细胞原位杂交检测发现铜仿膜血透时各细胞因子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PMMA与聚砜膜(P<0.001),而PMMA与聚砜膜间无差异(P>0.05)。结论:尿毒症(未透析)及血透均可激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看,铜仿膜生物相容性较PMMA与聚砜膜差。作者认为这一方法在评价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上优于血浆水平测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透析膜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 IL)-6、白细胞介素-8和白蛋白(ALB)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4例,随机分为纤维素膜组、聚砜膜F6组和聚砜膜F60组3组,每组18例.监测3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白蛋白水平的变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纤维素膜组单次透析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8水平上升(P<0.01),聚砜膜F6组及聚砜膜F60组单次透析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8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聚砜膜F60组治疗8个月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8水平下降(P<0.01),白蛋白水平上升(P<0.05),纤维素膜组及聚砜膜F6组治疗8个月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及白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这种炎症状态与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有关,高通量合成膜能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抗凝剂及透析膜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止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10例MHD患者自身对照,先后给予普通肝素(UFH)、低分子量肝素(LMWH)抗凝以及醋酸膜(CA)聚砜膜(PS)进行140及APTT、血清BUN水平。结果:透析前各组血浆D-二聚体、GMP-140水平及APTT间差异均不显著。透析后,各组血浆D-二聚体及GMP-140显著升高(P<0.05),其中GMP-140升高度UFH-CA组显著于其他三组(P<0.05),UFH抗凝组较LMWH抗凝组APTT明显延长(P<0.05)。透析器复用三次后,KT/V均明显下降(P<0.01),UFH抗凝组较LMWH抗凝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PS膜血小板的活化作用弱于CA膜/与UFH相比,LMWH抗凝对纤溶系统、血小板及APTT的影响较小,有助于改善透析膜生物相容性和减少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11.
不同透析膜的生物特性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液透析最早应用的纤维素透析膜由天然棉花制成,能够激活补体和白细胞、诱发炎症反应,称为“生物不相容性”(bioincompatibility)生物膜。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膜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并对纤维素膜的羟基进行修饰,激活补体的作用减弱,生物相容性改善。因此,铜仿膜等生物膜被称为“未修饰的纤维素膜”,与之相对应的是后期出现的生物相容性更好的“修饰性/再生纤维素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不同透析膜血液透析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定量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细胞原位杂交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方法。 结果:在分组设计与拉丁交叉设计中,IL-1β、TNF-α及IL-6血浆水平无论铜仿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PMMA)或聚砜膜血透时各组间差异不明显(P值均〉0.05);IL-1β、TNF-α与IL-6mRNA在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无表达,而尿毒症未透析患者和血透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膜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成铜仿膜(CUP)组、血仿膜(HE)组、聚砜膜(F6)组,各20例。另选取尿毒症非透析患者20例作为非透析组,2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监测透析前、后血炎症因子CRP、IL-6、TNF-α的水平。结果:非透析组及透析组透析前患者血CRP、IL-6、TNF-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UP组透析后CRP、IL-6、TNF-α水平较透析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HE组及F6组透析后CRP、IL-6、TNF-α水平与透析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体内存在微炎症状态,血液透析会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与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直接有关。  相似文献   

14.
肾移植术前血液透析患者血清TNF-α和sIL-2R测定的临床意义林民专高伟王希文肾移植术前维持性血液透析(血透)患者因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常伴有免疫功能紊乱,且存在着如透析膜相容性、透析液的微生物污染等血透相关因素导致免作者单位:510282广州,第一军...  相似文献   

15.
血液透析膜对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抗人活化血小板单抗(SZ51)来定量测定透析膜对血小板活化程度的影响,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12例终末期肾病,男7例,女5例,年龄22~73(平均41岁)。基础病变为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多囊肾2例,糖尿病肾病1例。每周透析3次,每次4h。透析时间平均23个月。5种透析膜分别是铜酚膜(CU),醋酸纤维素膜(CA),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膜(PMMA),聚砜膜(PS)和聚丙烯晴膜(AN69)。每例患者在同样容量超滤和碳酸氢盐透析液条件下进行,血流速为220ml/min,透析液流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透析膜和内毒素对尿毒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方法:细胞和不同透析膜孵育后采用原位杂交检测mRNA水平,单个核细胞培养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细胞总蛋白质水平。结果:不同透析膜孵育后的单个核细胞在未用内毒素刺激情况下IL1βmRNA水平有显著差别,但蛋白质合成量无差异,其中正常人仅有极微量IL1β合成;内毒素刺激下的单个核细胞IL1β合成量明显高于未刺激组,且铜仿膜孵育后的细胞明显高于聚砜膜和对照组。结论:正常人单个核细胞IL1β合成需双信号诱导,在尿毒症患者中内毒素和透析膜对单个核细胞IL1合成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血液透析     
原理血液透析是根据半透膜的膜平衡原理,利用血液和透析液内含溶质的浓度梯度(浓度差),使患者血液中需要排出的可通过膜的代谢产物进入透析液而排除,透析液中的电解质与机体所需的相应电解质保持平衡,并通过调节透析液的渗透压和液压,使血液中多余的水分排出。影响透析效率的因素有:①透析膜的种类;②透析面积;③血液和透析液的流量、  相似文献   

18.
间歇补充型血液透析滤过(I-HDF),是使用程序化的透析机,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将高质量的超纯透析液通过透析膜间歇性反超滤输注至血液中,以短期内增加外周循环容量,提高溶质清除率,达到模拟血液透析滤过的效果。I-HDF基本程序:每次输注量为200 ml,每次输注的间隔时间30 min,输注速度为150 ml/min;初次输注在血液透析开始后30 min,并在治疗结束前30 min完成最后一次输注。血液透析时间为4h时,总输注量为1 400 ml(200 ml×7次)。I-HDF可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外周循环,提高血浆再充盈,增加溶质清除,并且可防止透析膜的渗透性随时间延长而下降,稳定透析中血压,减少心动过速的发生,非常有益于低血压倾向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血液透析中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问题一直是血液净化领域的研究热点 ,它直接影响了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病死率。近年来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认识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在与透析相关的许多因素的刺激下 ,可被激活表达细胞因子基因 ,分泌合成多种细胞因子 ,如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 6 (IL 6 ) ,与血液透析的急慢性并发症有关。本研究观察了应用不同透析膜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IL 1β、TNFα、IL 6的基因表达和血浆水平 ,为提高透析质量 ,选择透析膜提供…  相似文献   

20.
长期血液透析的唯一并发病为严重的、有可能残废的关节病.作者等报道过血液透析病人中淀粉样沉积物能导致特殊的滑液囊和骨损伤。淀粉样纤丝已被验明为β_2微球蛋白(β_2M)。本文报道7例长期透析病人的淀粉样骨关节病放射学症状,并推测此新病种与透析膜特性之间的可能联系.7例病人(6男,1女)自平均年龄37(26~59)岁起开始作血液透析治疗,并经过平均13(7~16)年的血液透析后发觉淀粉样骨关节病.全部病人在透析开始后5~16年均发生腕管综合症,淀粉样关节病也作出组织学诊断。5例肩关节和髋关节显示为边缘及中央的骨缺损,滑液囊附着处的缺损最为严重;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