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维生素D水平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159例患者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采用与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组。微血管病变检测采用临床评估、尿液检查、眼底检查、神经传导检查以及多种生物化学方法检测,并检测25-羟基胆钙化醇水平,<20ng/ml定为维生素D缺乏。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维生素D水平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中维生素D缺乏与维生素D不足患者明显增多。维生素D缺乏症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和肾病存在强相关性。低水平的维生素D与并发两种以上微血管并发症具有强相关性。结论部分糖尿病患者存在维生素D缺乏与不足,可能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对糖尿病患者应调整膳食维生素D摄入量、补充适合的维生素D剂量等,或许可以预防或者延缓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中南药学》2019,(8):1237-1242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性疾病,影响着全球大部分人口。核因子-κB(NF-κB)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持续的高血糖可激活NF-κB,从而触发各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NF-κB促使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Bcl2及其他促炎蛋白和促凋亡基因过度表达,是血管功能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NF-κB过表达也会使内皮细胞钙化,从而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抑制NF-κB炎症通路是未来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新靶点。在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已经研究了各种天然和合成的NF-κB抑制剂。最近的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研究证实NF-κB是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者肥胖的影响因素,为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按标准,选择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者71例,均符合糖尿病肾病和(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测量患者的身高及体重,身高测得数据精确至0 p.1 cm;体重测得数据精确至0.1 kg。并计算体重指数,按体重指数分为肥胖与非肥胖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者2组,搜集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性别、年龄、患者病程、FPG、TCH、TG、LDL-C、HDL-C、C-肽水平、BUN、CRE、HbA1c、SBP、DBP的情况。结果肥胖组Hcy水平明显高于非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影响肥胖的因素分析,FPG、FCP、2 hCP、TCH、TG、LDL-C、SDP等项指标在肥胖与非肥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影响2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肥胖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Hcy和TG ( P <0.05)。结论 Hcy及TG是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者伴发肥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与遗传易感性、胰岛素抵抗、高血糖、氧化应激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有关,表现为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特异性并发症,其典型改变是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糖尿病肾病是慢性肾脏病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及时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方法选取库车县人民医院40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为4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测定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糖浓度(FBG),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血糖浓度(FBG),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糖尿病伴各种并发症者的HbA1c、FBG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者。讨论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呈正相关。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对预防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病理损伤,常累及肾脏、心脏、神经、视网膜等多器官,诱发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目前研究认为高血糖可通过氧化应激、蛋白质的非酶糖化、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加、细胞因子以及生长因子的影响、PKC的活化等多途径诱发微血管损伤。而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提高,中医药干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文对近年来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以期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180例糖尿病患者,对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微血管并发症与BMI、血压、血糖、血胆固醇、三酰甘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80例糖尿病患者中,有125例患者出现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69.44%,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5例,糖尿病肾病79例,同时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肾病患者为19例,经过积极有效治疗,均好转出院;无微血管并发症组与有微血管并发症组在BMI、血压、餐后2 h血糖、三酰甘油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与肥胖、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与DNA氧化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微血管并发症患者的DNA氧化损伤.方法 将87例T2DM患者分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A)组(n=56)和T2DM无微血管并发症(B)组(n=31),另选65例正常体检者为正常对照(C)组.用ELISA方法测定血液单核细胞DNA氧化损伤指标-8羟基脱氧鸟嘌呤(8-OHdG)水平.结果 A、B组血液8-OHdG水平均较C组显著升高;A组病程、24 h尿白蛋白、血液8-OHdG水平也较B组显著升高.结论 T2DM合并微血管并发症患者的DNA氧化损伤较正常对照及无并发症糖尿病患者明显,对糖尿病合并微血管并发症者施行抗氧化治疗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正>糖尿病性心肌病是糖尿病并发微血管病变所致的心脏损害。作为糖尿病独立的并发症已被专家肯定,其理由为,①临床流行病学证实:根据Framingham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心衰发生率比按冠心病、高心病计算预测率高,表明另有致心力衰竭的其它因素存在;②冠脉造影证实:糖尿病合并心衰患者冠脉造影的一部分人完全正常,且这部分人常伴有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肾脏微血管病、持续性蛋白尿等;③治疗学方面的证据:糖尿病合并心梗患者,尽管与其它心梗一样,积极地恢复期治疗,但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的心梗者,提示另有因素促使心力衰竭的发生;④病理检查表明:糖尿病性心肌病与原发性心肌病有各自不同的病理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牙周病与2型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择2O12年6月-2O13年6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8O 例作为研究组,根据糖尿病并发症情况将其分为 A 组45例(无血管并发症)、B 组47例(微血管并发症)、C 组42例(大血管并发症)、D 组46例(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选择同期收治的健康体验者5O 例作为对照组。检查各组患者的口腔情况,即牙龈指数( GI)、菌斑指数(PLI)及牙周袋的深度(PD)。结果研究组中的 PD、PLI 及 GI 值均高于对照组;B 组、C 组、D 组的 PD、PLI 及 GI 值高于 A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O. O5)。HbA1c与 PD、PLI 及 GI 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血管的并发症与牙周病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不同血管并发症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58例糖尿病住院患者,分为无并发症组(15例)、微血管并发症组(23例)、大血管并发症组(20例),测定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血管并发症组和大血管并发症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血管并发症组与大血管并发症组的红细胞比容和血沉与无并发症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改变在糖尿病患者不同血管并发症中起同样的作用;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与红细胞比容有较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常见的神经病变并发症,以周围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病变为最常见。笔者近几年遇见4例糖尿病并发神经症状,现报告如下。 例1 女,36岁,农民。患糖尿病5年,突发两小腿肌肉酸痛,两下肢麻木,活动不便伴烧灼样感觉异常,两手手指不能伸直,四肢末端呈手套和袜套样感觉障碍,反射减弱,四肢末梢皮肤发凉。诊为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给予维生素B1、维生素B12、三磷腺苷、地巴唑、人参养荣丸联合糖尿病药物治疗,15个月后四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相关性。方法:对2010年6月2012年12月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就诊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使用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进行OSAS初步筛查,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肾病(DN)患病与否分组,调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腰围(WC)、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血脂、OSAS、每小时睡眠发生呼吸暂停和低通气次数(AHI)、每小时睡眠发生呼吸暂停次数(AI)、呼吸紊乱指数(RDI)、最低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LSpO2)的患病情况,分析OSAS患病及严重程度对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结果:完成试验296例,HbA1c、合并OSAS、糖尿病病程、AI与DR患病呈独立正相关。HbA1c、合并OSAS以及RDI与DN患病独立正相关。结论:合并OSAS的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率升高,是DR及DN的独立危险因素。睡眠监测指标AI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RDI是DN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全球糖尿病患者总人数已超过2.4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资料证实,糖尿病患者的年增长率达10%左右。中国是全球糖尿患者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日前1项调查表明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跃居世界第2位[1]。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CT)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表明血糖水平和微血管并发症、大血管并  相似文献   

15.
罗敏 《家庭用药》2009,(11):26-26
我们常说:“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因此,对待糖尿病,最重要的是关注并发症的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而微血管并发症发生得更早,更广泛。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如丽珠广乐、凯尼可等)可全面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慢性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根据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AP)发生情况,将20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微血管并发症(NDC)组和DMAP组,DMAP组又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和糖尿病肾病(DN)组,同时以9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血浆HCY、叶酸(FA)和维生素B12 (Vit B12)水平.结果 糖尿病各组血HCY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MAP组高于NDC组(P<0.05),而FA、Vit B1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糖尿病患者HCY水平与FA、VitB12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论 高HCY血症是DMAP的重要危险因素,测定糖尿病患者血浆HCY、FA、Vit B12水平有助于监测、判断DMAP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付秀立  赵湜  毛红  李竞 《天津医药》2011,39(3):224-22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牙周病与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将16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糖尿病并发症分为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A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组(B组)、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组(C组)、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组(D组),健康者54例作为对照组(E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口腔检查。检测患者龈炎指数(GI)、临床附着丧失(CAL)均值、牙周袋深度(PD)。结果:(1)糖尿病各亚组PD、GI、CAL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B、C、D组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糖尿病患者HbA1c与PD、GI、CAL呈正相关(r分别为0.617、0.593、0.468,均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D、GI、CAL均是影响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因素。结论:牙周病与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及慢性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正>众所周知,长期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并发症)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年的许多研究还表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血糖整体水平升高有关,而且与血糖的波动性也有密切关系,血糖波动性越高,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越大。控制波动性高血糖,可以降低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50%~80%[1],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临床上对此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2]。为评价甲钴胺单用与维生素B12 维生素B1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我们选择伴有不同程度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68例,接受甲钴胺单用或维生素B12 维生素B1联合治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8例患者均来自2004年1月至2006年5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均为2型糖尿病,并明确诊断为DPN,其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  相似文献   

20.
魏洪军  程飞 《河北医药》2011,33(18):2742-274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358例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358例糖尿病患者中,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32.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1.3%、糖尿病肾病30.7%、糖尿病神经病变28.5%、冠心病27.6%、脑血管病22.6%、外周血管病变11.5%;致残率5.6%、病死率5.0%。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主要与血糖和病程相关(P〈0.05),大血管病变主要与病程、年龄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较高;血糖水平和病程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与年龄、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加强糖尿病前期的防治和良好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