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屁多是病吗     
屁是从肛门排出的肠道气体。有些是随食物咽下去的空气,但正常人进食或饮水时吞下的空气量并不多。更多的是因肠道菌群失调,引起食物滞留于胃肠内发酵产生的气体。还有些是由于肠壁或肠系膜供血障碍,肠壁吸收气体功能降低,同时过量气体从血液弥漫进入肠腔。以上因素造成胃肠充气,从肛门排出,就是屁。据有关资料介绍,屁有400种成分。主要成分是氮、氧、氢、二氧化碳以及微量的氨、硫化氮、吲哚、粪臭素、挥发性脂肪酸等,后者越多屁越臭。一句话,屁是吞下的气体与细菌发酵食物共同制造出来的。屁是经常有的,无屁不是好现象,屁过多也不是好现象…  相似文献   

2.
正屁是从哪儿来的?这要从食物的消化说起。我们吃下去的食物会在身体里进行一次旅行,吃进嘴,咽下去,就到了胃——它分泌胃酸并分解食物,首先产生气体的地方就是这里啦,这有时会引起打嗝!然后,食物继续往下,慢慢到达肠道,这时已成为糊状,肠道内的微生物继续分解食物,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了气体,经过肛门排出,这就是屁。当然,我们在喝水、吃东西的时候本身会吃下去一部分空气,这也是屁的组成部分。屁为什么会响?气体从狭窄的地方挤出来,因为空气的振动,会发出响声。所以,放屁多半会发出响声,是因为身体中的气体从紧绷的肛门中排出,从而形  相似文献   

3.
邹继红 《现代养生》2014,(22):20-20
放屁是无论男女老少必有的一种生理需要。从屁的数量以及屁的气味,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一个人的消化功能怎样,而且,从气味上,还可以推断出一些疾病的发病端倪。放屁是肠道正常运行的一种表现。人在吃食物时,由于消化道正常菌群的作用,产生了气体,并随同肠蠕动向下运行,由肛门排出。排出时,由于肛门括约肌的作用,有时还产生响声。  相似文献   

4.
在生活中,有一个与每个人密切相关、却难于开口的话题,那便是放屁。本是一个正常现象,但若一段时间内,放屁变得频繁且臭,会是肠道出了问题吗?问:放屁次数明显增多是怎么回事?答:日常生活中,放屁(医学称“排矢气”或“排气”)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屁的来源主要有两类,一是随吞咽进入消化道的气体,二是肠道自身产生的气体,二者最终经肛门排出体外而形成。  相似文献   

5.
所谓"肠气"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屁。从人类文明来说,放屁是一种不雅的行为,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中放屁。有人为了避免尴尬的场面,干脆就小心翼翼地憋着或胆颤心惊地放。殊不知,这样很可能会因憋屁而使"废气"溶人血液之中,进入肝脏肾脏,导致身体不适。屁可辨病及时注意屁是经由肛门排出体外的一种人体废气。健康人每天都要有不等次数的放屁现象,其频率一般为6-20个/天。肠道里细菌分解残留食物后产生的氮、硫化氢、氨等废气主要都靠放屁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6.
屁这个东西,文人雅士羞于提及,觉得低俗、有失文雅。其实屁成为被忽视的生理现象,源自人类的器官歧视。如咳嗽出自呼吸系统,放屁则出自消化系统,人们常用“屁大的事”来比喻鸡毛蒜皮之类的d、事,从医学的角度讲,屁,也是人自身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在医院做过手术的人都知道,第二天一大早,护士都会问:“放屁了087”对一个手术后的人来说,能放屁就表示正常。屁,是人吸人的空气和肠道中的食物经细菌发酵时产生的一种废气。正常人每天要放5~10次屁,是肠道正常运行的一种表现。一般,腹部手术者,其肠蠕动会出现反射性抑制,胃肠内气体和液体积滞,于是出现无屁的情况,所以,无屁可放。当屁较多时,可能是进食过多的豆类、薯类与蛋白质类食物,或习惯性吞咽吸入较多的空气,一般无需治疗;也可能是消化不良,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肝、胆、胰疾病等。放臭屁的人多半都是便秘者,或摄入过多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和大蒜、洋葱、韭菜等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超出了小肠消化吸收能力,或由于消化道出血,血液积滞在肠腔内所致,也有可能是肠道内发生菌痢、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此外,因癌肿组织糜烂,蛋白质腐败,肠黏膜受到细菌毒素的破坏,放出的屁也会很臭。  相似文献   

7.
其实,屁中约70%的成分都是吃饭时随着食物一起吸入的空气,这其中包括氮气、二氧化碳、氢气、甲烷和氧气。剩下的30%中有20%是血液中所含的气体通过肠壁进入肠中,还有10%则是大肠内的食物残渣在细菌的作用下分解时生成的气体。  相似文献   

8.
物理扫帚:主要是膳食纤维,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它们独特的物理特性能像海绵一样,吸附肠道内代谢废物以及随食物进入体内的有毒物质并及时排出体外;缩短毒废物质在肠道内滞留时间并减少肠道对废毒物质的吸收。同时,它们又像一把刷子,清除粘在肠壁上的废毒物质和有害细菌,大肠内壁形成光滑的薄膜,利于食物残渣快速通畅地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9.
张娜 《健康博览》2009,(10):25-27
我们的肠道大约有8—10米,平均每隔2.5厘米就有一个褶皱,迂回曲折地盘绕在我们的腹腔内。吃下的食物经胃的粗加工后进入小肠,养分被肠壁吸收,经血液循环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残渣则进入到大肠,残渣中的微量元素和水分被大肠吸收后,剩下的部分被细菌发酵、腐败,成为大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10.
消化器官从口腔,咽喉,食管,胃肠直到肛门,食物进去,消化吸收,排出糟粕。人就靠这人过程得到他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个体得到发展,种族得到延续。但是几乎所有的营养物质被胃肠吸收了都要输送到肝脏里来进行再加工。  相似文献   

11.
YES OR NO     
《健康博览》2011,(2):51-51
边吃饭边说话易胀气yes肚子胀气,其实是肠道出现了多余的气体。正常人的肠道里每天都会产生大约7~10升气体,这些气体大多被人体重新吸收,只有少部分会以打嗝或排气的形式从体内排出。如果肠道里产生的气体太多,或是通道不那么顺畅,排气的次数太少或没有排气就会形成胀气。  相似文献   

12.
肠道担负着消化食物、吸收养分、排出废物的重要生理使命,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健康状态。就一年四季而言,夏季无疑是最能考验肠道功能优劣的季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有屁就放     
“屁”是人体排出的臭气,所以备受嫌弃,但是“屁乃人身之气”,放“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有一则民间故事,说有位母亲在女儿出嫁时,叮嘱女儿到夫家后要学会“忍忍气”,姑娘误听为“忍忍屁”,这么一来,肚胀如鼓,痛楚异常,饭也吃不下,面黄肌瘦。等她终于弄清了母亲的原意之后,才把这个积存已久的屁放出来。这个故事虽然有些夸张,甚至不合情理,但它说明“屁不可忍”。屁是氮、二氧化碳、甲烷、氢、氧等几种气体的混合物,这些气体70%来自饮食和呼吸吞入的空气,30%是由血液中的气体扩散到肠腔和由腐败菌分解肠内容物而…  相似文献   

14.
正你是否留意到:人有时候放屁不太臭,有时候屁有些臭,甚至很臭;同样一个人,其屁味在不同时间段里会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俗话说:"屁者,五谷杂粮之气也。"据医学专家研究,屁由400多种气体形成,主要由氮气、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甲烷等正常气体,以及硫化氢、粪臭素等有毒而恶臭的气体组成。而恶臭气体是由人体肠道中的大肠杆菌、芽孢杆菌、葡萄球菌等有害细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便秘是指大便次数减少和太便干结不易排出,日久可引起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睡眠不安,还可引起痔疮、便血、肛裂等。便秘的人,除了应多饮水、适当活动外,最重要的是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食物不可过于精细,应多吃高纤维食物。膳食纤维是使肠道功能正常的重要因素,在肠道中它能吸收水分。增加粪便的体积和重量。刺激肠道蠕动,协助粪便排出。  相似文献   

16.
王娟 《婚育与健康》2009,(7X):29-29
<正>在新陈代谢正常的情况下,人们所吃的食物经过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最后从肛门排出体外,整个过程一般可在12~24小时内完成,这样就可确保废物不在肠中过久停留。因为接触肠壁时间太久,废物就难免会被人体再次吸收,从而导致体内中毒。尽管人体有这  相似文献   

17.
人的肠道本来可以迅速排除毒素,但是如果消化不良,毒素就会停留在肠道内被重新吸收,从而给健康带来危害。有些食物可以帮助消化系统排毒。那么,哪些食物有助于排除肠道内的毒素呢?  相似文献   

18.
现在有不少家庭晚餐都在七八点钟,有些家庭甚至更晚,殊不知这会给健康带来很多不利。 由于晚餐太迟,进食后不长时间就要睡觉,而胃肠却正开始紧张地“工作”。丰盛的食物在肠道内受到厌氧菌的作用,胺、酚、甲基吲哚等有害物质刺激肠壁,使胃肠负担加重,有些可能还会直接进入血液损害肝、肾、脑等重要器官。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心  相似文献   

19.
影响消化吸收有些药物作用于肠道,阻滞了食物消化和吸收的正常功能,导致脂肪性腹泻、蛋白丢失、维生素缺乏、水盐代谢紊乱等。如秋水仙碱、氨甲喋呤等影响小肠上皮细胞的分裂和再生,致肠道吸收不良;降脂剂如消脂胺等与胆酸融合,影响脂肪和维生素A、D、K的吸收;石蜡油可使胡萝卜素、维生素A、D、K在小肠内吸收不良或从粪便中排出;某些泻药可导致蛋白质丢失性肠道炎和脂肪泻;卡那霉素、多粘菌素、杆菌肽等,也可导致肠道吸收不良而发生腹泻。影响胃液分泌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可促进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刺激胃肠壁上皮细胞,导致胃肠黏膜充血…  相似文献   

20.
《自我保健》2011,(10):72-73
在很多时候,放屁是一种让人尴尬的生理现象。如果强忍住不排除,会很难受;如果迫不得已在人前排出,又会觉得很没面子。那么屁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为什么会臭?那些我们强忍住不放的屁到哪里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