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黑龙江医学》2017,(4):332-333
目的对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普宁华侨医院从2014-03—2016-05间收治的直肠类癌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患者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2组,甲组与乙组各30例患者,甲组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乙组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甲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与创面直径均要显著少于乙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手术耗时更少,手术创面更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浅表肿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浅表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符合EMR适应证的166例患者,部分用超声内镜(EUS)探查证实病变浸润深度未超过黏膜层,应用EMR切除了184处病变,对手术发生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和处理。结果EMR前123例患者行EUS检查,占74%。EMR切除病变184处,完全切除169处,完全切除率达91.8%。术后病理诊断鳞癌2例,腺癌3例,小细胞癌1例,腺瘤或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6例,伴中度异型增生18例,伴低度异型增生21例,腺瘤不伴异型增生8例,平滑肌瘤63例,间质瘤13例,炎性息肉6例,幼年型息肉1例,增生性息肉41例,异位胰腺1例。并发症包括出血和穿孔,发生出血22例占13.3%,其中发生在EMR中/后24 h内的早期出血16例(73%),24 h后的延迟出血6例(27%)。并发穿孔1例,经外科急诊手术治疗好转。随访1~36个月,无1例复发或癌变。结论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浅表肿瘤安全有效,尤其是对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老年患者,效果好、易操作、较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应用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间质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ligator device,EMR-L)对上消化道间质瘤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从2007年5月到2011年5月行EMR-L治疗的上消化道间质瘤患者共53例。EMR-L包括吸引-圈套-切除-封闭4步,在常规的EMR-L基础上有两点改进:一是结扎2个橡胶圈,二是在圈套后形成的假蒂基部两端黏膜面各固定肽夹1枚。观察患者临床特点、内镜表现、EMR-L术及其并发症和病理检查结果,术后定期胃镜随访。结果:共有53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平均年龄为51.7岁(22~76)岁,男女比例为1∶2.3(16∶37),肿瘤平均大小为0.95 cm(0.3~2.5) cm,EMR-L成功切除51例(成功率为96.2%),2例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平均时间为25 min(14~56) min。EMR-L相关并发症包括胃穿孔4例(7.5%),胸骨后不适5例(9.4%)、上腹不适5例(9.4%)。术后病检均证实为间质瘤,其中食管间质瘤23例,胃间质瘤30例。随访3~43月(平均13.5月)1例复发,复发率为1.9%。结论:EMR-L对于≤2.5 cm局限性上消化道间质瘤是一种简单、快速、安全、有效和可行性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食管早癌(EE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18年10月~2020年6月本院行内镜手术治疗的64例EE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D组38例和EMR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整块切除...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食管早癌的检出率日益增高.针对其治疗尚无明确的指南,临床各持观点,从手术切除到内镜下光动力学治疗(PDT)、电凝术、氩离子凝固术(APC)、射频消融术和已广泛应用并不断成熟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Resection,ER)[1].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79例,为观察组;同期行近全胃切除术治疗同类疾病的患者67例为对照组.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的手术一般情况以及治疗效果,通过对照组的对照研究,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术间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远低于对照组,治疗效果差异不大.结论:EMR手术与一般切除手术相比,临床效果差异不大,但出血少、时间短、恢复快,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9.
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开腹切除术近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冰 《中国厂矿医学》2008,21(5):537-538
目的对比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开腹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近期效果。方法38例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22例,开腹切除手术16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止痛药使用率、切口感染及胃穿孔、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的差别。结果早期胃癌内镜黏膜切除术组和开腹切除术组比较,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止痛药使用率、切口感染及胃穿孔、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在早期胃癌的治疗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较开腹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黏膜壁无瘢痕、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早期胃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胃息肉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病理上分为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1].非腺瘤性息肉直径多在1 cm以下,常伴有慢性胃炎,癌变机会很小;腺瘤性息肉直径多在0.5~2.0 cm,可发生癌变.胃息肉药物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方法:选取82例结肠息肉患者,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行高频电切术,研究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愈率为95.2%(39/41),高于对照组的78.1%(3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1/41),低于对照组的17.1%(7/4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MR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疗效。方法将9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5例,观察组在消化内镜辅助下实施手术治疗;对照组于胸腔镜辅助下实施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恢复快、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平坦型早期大肠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岸高  钟旭辉  姜泊 《广东医学》2003,24(7):684-685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 (EMR)治疗平坦型早期大肠癌的价值。方法 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在放大内镜下对 6例大肠早期癌进行EMR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一次完成。病变大小 :最大为 62mm× 82mm ,最小为 10mm× 10mm。病理诊断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并黏膜内癌 5例 ,凹陷型早期癌 (denovo癌 ) 1例。腺管开口类型 :ⅤA 型 4例 ,Ⅳ型 1例 ,Ⅲs型 1例 ,所有患者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EMR治疗平坦型早期大肠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沈小春  王军  胡辂  周世亮  刘宇  李平  闫庆军  曹燕  兰春慧 《重庆医学》2011,40(14):1391-1392,1394
目的总结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52例共70处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用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起源层次,生长特性和性质,再以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其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 70处病变经EMR或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完整切除,治愈率98.12%。术中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1.42%。术后病理提示,良性腺瘤12例,黏膜肌层平滑肌瘤15例,乳头状瘤3例,囊肿5例,脂肪瘤4例,间质瘤8例,异位胰腺4例,类癌1例,增生性和炎性息肉16例,早癌2例,与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达88.57%。结论超声内镜检查指导下对起源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由日本内镜医师发明的用于早期胃肠道恶性病灶整块切除的一种微创技术。现在在世界范围内已广泛开展,ESD提高了较大的早期胃肠道肿瘤整块切除的成功率。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使ESD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如今ESD切除范围已经从胃扩展到了消化道其他黏膜区域,如食管、十二指肠、结肠和直肠,而且对于直径超过2cm的消化道表浅肿瘤,ESD明显优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有较高的根治率,减少复发的风险,并可更好的进行组织学评估,最近的报道显示EsD提高了胃肠道肿瘤的五年总体生存率。2006年起国内也开始应用ESD治疗下消化道病变。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早期结直肠癌患者91例,其中42例患者接受EMR治疗(EMR组),49例患者接受ESD治疗(ES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不同直径病灶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和残留率.结果 EMR组的总体手术时间、病灶直径≥2.0 cm患者和<2.0 cm患者的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SD组(P<0.05);ESD组直径≥2.0 cm病灶的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5);EMR组的术后复发率和残留率均明显高于ESD组(P<0.05).结论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病灶直径≥2.0 cm的患者,ESD治疗效果更好,但其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且存在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风险,临床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术式.  相似文献   

18.
1984年日本多田正弘、竹本忠良等首先报道了黏膜剥脱活检术(strip biopsy),它是1种对常规活检难以确诊的病人或对消化道肿瘤浸润深度难以估计的病例进行较大块活检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近十年来,黏膜切除的技术不断创新,应用范围也在扩大,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usal rwsection EMR)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无蒂或扁平息肉,  相似文献   

19.
赵亚楠 《黑龙江医学》2021,45(6):640-641
目的:分析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护理.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8年6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胸外科收治的38例食管粘膜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消化内经下粘膜切除术和围手术期护理,对其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38例患者并发症情况,仅1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并发症,无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20.
近20年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消化道早期病变的治疗,其治疗效果与外科手术相近。由EMR发展而来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可以对较大的消化道病变实行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病变复发率也较低。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医疗单位开始开展ES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