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低位小肠闭锁的手术方式,以提高治愈率。方法 在传统肠切除一期肠吻合术的基础上辅加吻合口近侧小肠悬吊造口减压,降低吻合口张力,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率。结果 本组手术治疗20例,治愈19例。随访8个月-3年,生长发育良好。结论 传统肠切除一期肠吻合术加吻合口近侧小肠悬吊造口术能减少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提高新生儿先天性低位小肠闭锁的手术疗效,是治疗先天性低位小肠闭锁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小肠闭锁手术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先天性小肠闭锁治疗的回顾性总结,探讨和分析肠闭锁治疗过程中各环节的要点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在传统肠切除吻合手术的基础上增加经阑尾残端向吻合口近端回肠放置导管减压,降低吻合口张力促进愈合。结果除一例术前放弃治疗外,其余15例均经手术治愈。结论正确的手术方法是治愈该病的关键。本文提出的利用阑尾残端进行肠腔内减压的方法是安全和可行的,为提高治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肠闭锁肠壁肽能神经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通过观察16例肠闭锁标本肠壁肽能神经中的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分布规律,探讨了肠闭锁的免疫病理变化,为临床上选择术式以及手术切除范围提供理论参考。材料和方法:对照组取5例死于非消化道畸形的新生儿肠管标本,男性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研究通过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胆道闭锁(BA)肝组织和肝外胆系的表达,探讨肝纤维化过程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2005年7月至2006年5月本院21例BA肝组织、肝门纤维块进行CD68和α-SMA染色;对照组为5例胆汁淤积和10例胆总管囊肿.选用LEICA-DM研究级生物显微镜,QWIN软件环境下测量抗体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和平均光密度,随访19例BA术后3个月直接胆红素下降比率.同时对21例BA肝组织纤维化分级,并与α-SMA表达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α-SMA在BA肝纤维块高度表达于胆管上皮、胆管周围的胶原纤维;α-SMA阳性表达量和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表达量与表达强度呈线性正相关(r=0.549,P=0.022);CD68在BA肝组织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但肝门纤维块鲜有表达.α-SMA表达量与肝脏纤维化分级呈正相关(P=0.02);α-SMA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与术后3个月直接胆红素下降率呈负相关(r=-0.653,P=0.029),但肝组织CD68表达与α-SMA阳性表达相关性不明显(r=0.444,P=0.057).结论 α-SMA的表达可能是肝脏纤维化的早期标志,SMA的阳性表达量与术后3个月胆红素消退呈显著负相关,预示BA肝内外胆管系统纤维化,乃至肝硬化,提示可能临床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小肠狭窄及闭锁153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先天性小肠狭窄及闭锁的治疗和预后,回顾性总结18年先天性肠狭窄、肠闭锁153例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发生在空肠77例、回肠62例、空-回肠14例,其中多发性肠闭锁16例。全部病例手术治疗,治愈108例,术后存活率近年已达到87%。62例获随访,疗效满意。提示手术是治愈肠闭锁的唯一手段,治愈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7.
先天性小肠闭锁134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先天性小肠闭锁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探讨各型小肠闭锁的手术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来134例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十二指肠闭锁37例,空肠闭锁26例,回肠闭锁7I例;Ⅰ型45例,Ⅱ型22例,Ⅲa型53例,11Ib型(Appel—Peel)4例,Ⅳ型10例。根据小肠闭锁部位及病理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结果134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6例进行了第2次手术,原因包括吻合口梗阻7例,吻合口漏5例,遗漏多发性闭锁1例,切口裂开3例。全组治愈124例,治愈率92.5%。死亡7例。放弃治疗3例。结论早期诊断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提高小肠闭锁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因素。Ⅰ型闭锁宜采用肠侧侧菱形吻合术或隔膜切除、纵切横缝术。Ⅱ型、Ⅲ型闭锁病例可采用近端扩张肠管切除、肠端端或端斜吻合术,或改良裁剪式肠吻合术。TPN、围手术期综合管理及改进手术材料能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小肠闭锁术后肠动力功能障碍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肠闭锁术后发生肠动力功能障碍的原因及手术切除病变肠管范围。方法对小肠闭锁手术切除小肠标本15例及对照组6例非肠道或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的足月新生儿尸检小肠标本肠壁S-100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c-kit蛋白进行免疫组化研究。观察闭锁两端肠壁肠神经系统(ENS)、平滑肌和肠间质细胞(ICCs)病理改变及其分布范围,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闭锁近端肠壁S-100、α-SMA和c—kit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随远离盲端,以上指标呈逐渐增加趋势。在闭锁近端16cm、远端4cm处,三者病变总体趋于正常。结论小肠闭锁两端肠壁与肠动力密切相关的ENS、平滑肌和ICCs均存在病变。是小肠闭锁术后发生肠道动力功能障碍的原因。在患儿小肠长度允许的情况下.切除闭锁近端肠管16cm以上,而远端切除4cm.可减少或避免术后肠动力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方式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作者收治352例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患儿临床资料,闭锁部位:十二指肠84例(24%),空回肠236例(67%),结肠32例(9%)。结果352例中,治愈320例,治愈率91%,死亡12例,20例放弃治疗。并发症:吻合口漏14例(4%),粘连性肠梗阻74例(21%),切口感染18例(5%),肺炎32例(9%)。结论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诊断不难,十二指肠闭锁可在产前做出诊断.应根据临床特点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肠闭锁肠电图和肠间质细胞的同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通过肠闭锁患儿肠电图和肠间质细胞的临床研究,探讨肠闭锁患儿手术前后肠动力的改变及与肠间质细胞发育情况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正常新生儿和肠闭锁患儿手术前后进行肠电图检测;对先天性肠闭锁患儿标本,分别选取闭锁盲端远近端肠壁全层组织,采用En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肠间质细胞的发育情况。结果 肠闭锁患儿闭锁近端术前肠电图电压高于正常对照组,术后肠电压及术前术后的肠电图频率与对照组接近;在肠闭锁肠壁中,发现肠间质细胞在远近端的分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肠间质细胞网络被破坏。近端改变范围在8cm左右,远端改变局限在1~2cm内。结论 肠电图(EEG)对肠闭锁的诊断和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肠电图表现可反映肠间质细胞的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新生儿肠闭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40例先天性肠闭锁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十二指肠闭锁8例,空肠闭锁8例,回肠闭锁24例;Ⅰ型15例,Ⅱ型6例,Ⅲa型17例.nlb型(Apple—peel)1例,Ⅳ型1例;行隔膜切除纵切横缝术5例,行肠侧侧菱形吻合术6例,行肠切除端端或端斜吻合术28例,肠管裁剪端端吻合(Tapering整形术)1例。结果术后吻合口梗阻5例.吻合口瘘3例.切口裂开2例。术后死亡3例,弃医1例。治愈36例,治愈率90%。结论早期诊断和选择合理的术式是提高肠闭锁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因素,静脉营养的应用促进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84例新生儿肠闭锁的治疗经验,比较端斜式肠吻合术和改良裁剪式肠吻合术治疗先天性肠闭锁的疗效.方法 将84例先天性空回肠闭锁患儿按手术方式分成端斜式组和改良裁剪式组,观察两组术后开始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胎龄、体重、入院时日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空肠闭锁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明显慢于回肠闭锁(P<0.05).端斜式组和改良裁剪式组比较,不论空肠闭锁或者回肠闭锁,两者在吻合口漏、梗阻并发症及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裁剪式组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明显优于端斜式组(P<0.05).结论 改良裁剪式肠吻合术是治疗先天性肠闭锁的较好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神经节细胞在先天性小肠闭锁中的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5例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肠壁内NT-3的表达情况,并以正常小肠标本作为对照。结果肠闭锁组肠壁肌间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NT-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t'=9.90,P<0.05)。结论小肠闭锁近端肠壁内神经节细胞减少和神经干的变细可以影响闭锁区域肠道的功能,是病人术后肠道功能不良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神经节细胞在先天性小肠闭锁中的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3例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肠壁内NT-3、Trk-C、GFAP和Nf的表达情况,并以正常小肠标本作为对照穴n=3雪。结果NT-3、Trk-C和Nf在对照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闭锁组(P<0.05);GFAP在闭锁组的胶质细胞中表达明显增高。结论小肠闭锁的近端肠壁内神经节细胞的减少和神经干的变细可以影响闭锁区域肠道的功能,是影响病人术后肠道功能不良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食管闭锁的外科治疗及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先天性食管闭锁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2月以后收治的11例Ⅲ型食管闭锁患儿病例资料。结果 11例全部行经胸入路瘘管切断食管端端吻合术,1例术后1周出现核黄胆放弃治疗,其余10例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10例复查钡餐,其中3例发现吻合口狭窄行食道扩张1-3次,现进食良好。结论 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是使患儿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先决条件。充分暴露和精细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围术期处理尤其是术后监护对提高存活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肾母细胞瘤中端粒酶的原位表达,评价术前化疗、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型等对肾母细胞瘤端粒酶表达的影响。方法 同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外科手术切除的肾母细胞瘤标本24例。18例未接受术前化疗而直接手术,6例接受术前化疗。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肾母细胞瘤中端粒酶-RNA的表达。结果 24例中,端粒酶-RNA阳性表达16例(66.7%)。不同年龄、性别、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对端粒酶-RNA表达无明显的影响。术前未化疗组胚基成分和上皮成分的表达强度相当,但明显高于间质成分的表达强度;胚基成分和上皮成分的表达强度在术前化疗组明显低于术前未化疗组,间质成分的表达强度无改变。结论端粒酶的表达在胚基细胞优势型和上皮细胞优势型肾母细胞瘤的发生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化疗可抑制端粒酶在人肾母细胞瘤胚基成分和上皮成分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先天性肾发育不良患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4例先天性发育不良肾、5例正常肾组织TGF-β1和α-SM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患肾TGF-β1及α-SMA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t值分别为6.46、8.86,P<0.01)。前者主要位于原始肾小管上皮细胞,少数位于肾小球囊上皮细胞、系膜细胞;后者除在血管组织呈强阳性外,原始小管上皮细胞、基膜,少数肾小球系膜细胞亦有中等程度表达。结论TGF-β1、α-SMA蛋白表达的异常参与先天性肾发育不良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的发病机制及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的病理性质,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在68例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组织中应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PCNA、MMP-2的阳性表达情况,并以20例大月份引产胎儿的胸导管作为正常淋巴管组织对照。结果PCNA、MMP-2在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管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6%、8.8%,与正常淋巴管组织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P值均>0.05)。结论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结瘤可能是一种淋巴管畸形而非真性肿瘤。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诊治小婴儿肠旋转不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婴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微创诊治,总结经验教训。方法同顾性分析5例小婴儿肠旋转不良的临床资料,均于全麻下脐环下方、左右上腹部作切口约0.5cm,行Ladd’s手术。结果本组5例手术均获得成功,4例术后第2d肠功能恢复,开始进食,1例65d的患儿术后3d因十二指肠梗阻再次手术,术中证实系十二指肠隔膜,经腹行隔膜切除术。全部病例随访2~6月,预后良好。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婴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具有打击轻、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