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过敏性紫癜 (HSP)患儿血D -二聚体的变化 ,以探讨HSP患儿体内血液凝溶功能的改变。方法 应用ELISA法及反向血凝法分别检测 2 8例HSP急性期患儿和 1 6例正常健康儿童外周静脉血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结果 HSP病例组患儿血D -二聚体、FDP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t=3 .88,P <0 .0 1 ;t =2 .41 ,P <0 .0 5)。结论 血D -二聚体检测显示HSP患儿体内存在高凝状态 ,为临床应用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急性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的变化,了解其血液的高凝和纤溶亢进的变化.方法 对35例急性期HSP患儿及16例健康儿童采血,采用胶乳凝集试验检测D-二聚体和FDP,并测定PT、KPTT.结果 HSP患儿35例,D-二聚体检测阳性13例,FDP检测阳性12例,阳性率分别为37.1%和34.3%;对照组16例中,D-二聚体和FDP检测均为阴性.两组D-二聚体、FDP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98和7.17,P<0.01);PT和K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2和0.478,P>0.05).结论 D-二聚体和FDP的升高是HSP高凝和纤溶活性增强较灵敏的标志,其检测对合理应用抗凝治疗及改善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急性期外周血中D-二聚体、血清白三烯B4(leukotriene B4,LTB4)、白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水平表达及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在湖州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47例急性期HSP患儿列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5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受试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LTB4、IL-23水平表达及IgA、IgM、IgG水平变化情况;分析观察组患儿外周血中D-二聚体、LTB4及IL-23与IgA的相关性。 结果 观察组外周血D-二聚体、LTB4、IL-23及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用Pearson检验相关性分析可得观察组患儿外周血IgA与D-二聚体(r=0.531,P<0.001)、LTB4(r=0.487,P<0.001)及IL-23(r=0.351,P<0.001)均呈正相关。 结论 HSP患儿急性期外周血中D-二聚体、LTB4及IL-23表达均水平上升明显,且与血清IgA皆呈正相关,说明急性期HSP患儿体液免疫发生功能亢进,D-二聚体、LTB4、IL-23均参与了HSP发病及病理过程,同时为HSP早期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的动态变化,探讨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变化机制,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实验室凝血功能数据分析。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 6000全自动血凝仪对2011年12月~2012年4月我院78例静脉血栓病例不同患病时间与45例正常体检的标本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静脉血栓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FDP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D-二聚体值在急性期内含量较高,治疗后20~30d下降至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FDP含量不同时期均存在动态变化,观察静脉血栓患者的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恢复的重要诊断指标,为临床诊治静脉血栓疾病提供客观实验室数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的动态变化,探讨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变化机制,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实验室凝血功能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日本Sysmex-CA 6000全自动血凝仪对2011年12月~2012年4月我院78例静脉血栓病例不同患病时间与45例正常体检的标本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静脉血栓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FDP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 D-二聚体值在急性期内含量较高,治疗后20~30d下降至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FDP含量不同时期均存在动态变化,观察静脉血栓患者的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恢复的重要诊断指标,为临床诊治静脉血栓疾病提供客观实验室数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二聚体、胱抑素C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早期肾损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相关性。方法将80例HSP患儿分为HSP普通型组46例、HSP肾型组34例,另随机选择同期门诊体检儿童60例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血浆D-二聚体、胱抑素C和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的水平。结果 3组患儿D-二聚体、胱抑素C和Ig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IgG、IgM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SP普通型组、HSP肾型组较对照组D-二聚体、胱抑素C和IgA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肾型组较HSP普通型组D-二聚体、胱抑素C和IgA水平亦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与胱抑素C呈正相关(r=0.81,P<0.05);D-二聚体与IgA呈正相关(r=0.55,P<0.05);胱抑素C与IgA呈正相关(r=0.68,P<0.05)。结论 HSP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D-二聚体、胱抑素C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对于HSP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尤其对患儿肾功能早期损害的诊断,早期联合检测三者的水平,适时地给予预防性治疗,对保护HSP患儿的脏器功能、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适于临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7.
D-二聚体、FDP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不同疾病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检测,探讨两者在临床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方法用乳胶凝集法对不同疾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FDP进行检测。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肺栓塞、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糖尿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等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FDP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D-二聚体、FDP均阳性。结论D-二聚体、FDP的检测对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变化在儿童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中的诊断价值及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4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EBV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同期3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M)患儿为EBV-IM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等凝血指标的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各凝血指标对EBVHLH的诊断效能;比较存活与死亡EBV-HLH患儿各凝血指标的差异,分析各指标的预后意义。结果:EBVHLH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FDP、PT、APTT、TT、INR均较EBV-IM组明显增高(P<0.05),EBV-HLH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量(FIB)较EBV-IM组明显降低(P<0.05)。血浆D-二聚体、FIB、FDP预测EBV-HLH的敏感度分别为97%、93%、87%,特异度分别为93%、87%、87%。在这些凝血指标中,D-二聚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FDP敏感度较FIB低,但特异度相似。EBV-HLH死亡病例与存活病例比较,APTT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P<0.05)。结论:除血浆FIB降低外,血浆D-二聚体、FDP、PT、APTT、TT、INR升高等凝血功能异常在儿童EBVHLH患者中也较为常见。血浆D-二聚体、FDP升高可辅助诊断EBV-HLH,有助于从EBV-IM患者中早期识别出EBV-HLH患者。APTT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邱梅婷 《海南医学》2012,23(13):97-98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其降解产物(FDP)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检查的重要意义。方法对恶性肿瘤转移组、恶性肿瘤未转移组、良性肿瘤组、健康对照组的D-二聚体、Fib和FDP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恶性肿瘤转移组D-二聚体、Fib和FDP水平显著高于未转移组、良性肿瘤组及对照组,未转移组D-二聚体、Fib和FDP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及对照组,良性肿瘤组D-二聚体、Fib和FDP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的D-二聚体、Fib和FDP常升高,处于高凝状态,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血浆-D二聚体及FDP检测在DIC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胡波  王珂 《重庆医学》2004,33(11):1666-1668
目的探讨分子标志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检测DIC患者18例(DIC组)、DIC疑诊组10例(DIC疑诊者)和正常人2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结果以上三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 (2 199.12±1 872.90)ng/ml、(89.80±173.58)ng/ml、(182.57±45.76)ng/ml.血浆FDP阳性率分别为0.20%,94.4%.DIC组血浆FDP和D-二聚体显著高于DIC疑诊组和正常对照组,而DIC疑诊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动态观察发现,血浆D-二聚体和FDP升高的5例DIC疑诊者有3例随后转变成DIC.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DP是DIC时敏感指标,监测2指标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测定FDP和D-二聚体的血标本保存条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测定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的血标本的保存条件(温度、时间)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由于FDP试剂盒中提供的标本管中含有抑肽酶,故其测定结果受时间和温度的影响很小。随着血浆保存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其中D-二聚体的测定结果出现阳性。本文为上述两纤溶指标检测的实验前质控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
D-二聚体和FDP联合检测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液中D-二聚体和FDP联合检测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50例为脑梗死组,另选健康查体者130例为对照组,应用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两组病人的D-二聚体和FDP数值,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FDP和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液中FDP和D-二聚体可作为评价脑梗死病变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刘祥平 《吉林医学》2014,(5):915-915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DIC患者22例,选取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30例,分别设为DIC组和对照组;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含量和FDP含量。结果:DIC组D-二聚体和FD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有效的治疗其D-二聚体和FDP水平逐渐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D-二聚体和FDP的检测对DIC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肿瘤术后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血凝异常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治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20年12月妇科肿瘤手术319例,年龄32~75(41.7±8.5)岁;分为良、恶性肿瘤组,观察术后D-二聚体和FDP值,以及DVT的发生;明确血栓诊断患...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过敏性紫癜(HSP)患儿D-Ⅱ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HSP患儿402例(HSP组),正常健康儿童40例(对照组),采用免疫夹心法和荧光检测法结合检测血浆中的D-Ⅱ聚体含量。再将HSP组按照临床表现分为4组,Ⅰ组仅有皮肤症状、Ⅱ组皮肤症状+关节症状、Ⅲ组皮肤症状+关节症状+消化道症状、Ⅳ组皮肤症状+关节症状+消化道症状+肾脏表现。比较各组D-Ⅱ聚体含量的差别。结果:HSP组血浆D-Ⅱ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组、Ⅳ组D-Ⅱ聚体含量明显高于Ⅰ组、Ⅱ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组、Ⅳ组D-Ⅱ聚体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Ⅱ组D-Ⅱ聚体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SP患儿血浆D-Ⅱ聚体明显升高,提示HSP患儿体内存在高凝状态,随病情严重程度逐渐升高,D-Ⅱ聚体可以作为HSP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海燕 《中原医刊》2007,34(5):35-36
目的 通过川崎病患儿(KD)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川崎病血管损伤的机制,探讨D-二聚体改变与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48例KD患儿,30例健康对照组儿童的血D-二聚体。结果 KD患儿D-二聚体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D-二聚体明显增高,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二聚体在川崎病血管损伤、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D-二聚体升高反映了川崎病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对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伤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7.
血浆D-二聚体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詹海涛  陈钢  朱凡特 《广东医学》2006,27(6):896-897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血栓形成性脑梗死(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58例CI患者及35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定量分析,对58例血浆D-二聚体含量不同程度增高CI患者病后第4,7,10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CI患者病后第4天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CI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P<0.01).结论 CI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提示高凝状态是CI重要病理生理基础,CI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量效关系提示,检测D-二聚体含量,可为临床评价CI病情、疗效及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检测不完全川崎病(KD)患儿血浆D-二聚体变化,探讨不完全KD早期诊断手段及与冠状动脉病变(CAD)的关系.方法 应用乳胶凝集法(Latex法)检测不完全KD组(n=20)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对照组(n=30)儿童比较.结果 不完全KD组血浆D-二聚体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KD组治疗2周后D-二聚体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CAD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治疗前、后均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NCAD)组(P<0.05).结论 D-二聚体在不完全KD急性期即升高,可协助早期诊断;D-二聚体对不完全KD患儿CAD发生的预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力华 《中外医疗》2008,27(29):175-175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机制,病程判定及疗效观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0例正常人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较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中型、重型患者血浆D-2聚体水平均较轻型患者显著升高( 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是高凝状态的表现,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作为急性期脑梗死病程判定及疗效观察的有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林青 《海南医学》2006,17(3):106-107
目的探讨D-二聚体、FDP和TNT在心肌梗死患者病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22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采用乳胶凝集法进行D-二聚体及FDP检测,采用干化学分析法进行TNT检测.结果AMI组与UAP组、SAP组、对照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SAP组与对照组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参考指标及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心绞痛鉴别的参考指标,TNT能对AMI做出早期诊断,并且有特异性,且灵敏度高,其检测迅速、方便,与D-二聚体、FDP联用有助于提高AMI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