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哮喘控制测试(ACT)在儿童哮喘常态管理中的作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笔者医院的儿童哮喘门诊就诊的患儿6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1例,对照组319例,所有患儿进行规范治疗与肺呼吸功能的测定,治疗组予用ACT,半年后对两组患儿进行治疗效果的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肺呼吸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并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ACT评分亦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CT显示哮喘情况,完全控制205例(61.93%),部分控制121例(36.56%),未控制3例(1.51%)。治疗组用药依从性良好263例(79.46%),对照组为127例(39.81%),治疗组的用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CT指导儿童哮喘的治疗疗效显著,提高患儿控制率和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哮喘控制测试(ACT)在基层医院临床上应用的实用性。方法对109例确诊为支气管哮喘,无其他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按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规范治疗第1、3、6个月后,测定FEV1%,同时填写ACT问卷测试,并进行FEV1%数据与ACT量表的相关性的检测。结果入选时ACT评分(15.21±3.42),治疗6个月后ACT评分(22.85±2.15)(P<0.05);入选时FEV1%为(56.32±16.74),治疗6个月后FEV1%为(73.42±15.03)(P<0.05);FEV1%和ACT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0,P<0.01)。结论哮喘控制测试对指导基层医院的哮喘治疗具有实用性,值得在基层医院的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哮喘控制测试(AsthmaControlTest,ACT)评分作为评估哮喘控制水平调查问卷中的一种,可评估哮喘患者评分时前4周的控制情况,以其简便、快捷、实用等优点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青睐。近年来,随着对ACT评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其不仅在评估哮喘控制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具有预测哮喘未来风险等功能。本文就ACT评分在哮喘研究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观察并评估哮喘控制测试(ACT)指导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 支气管哮喘患者50例,每2~4周进行ACT评分,据评分结果进行病情评估和指导治疗,观察哮喘患者的控制情况,并于治疗初期、治疗后6个月时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pred)和用力肺活量(FVC)、FVC占预计值百分比(FVC pred).结果 入选50例患者,入选时完全控制的2例(4%),部分控制的8例(16%),未控制的40例(80%).治疗6个月后,完全控制的26例(50%),部分控制的14例(28%),与入选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应用ACT前,ACT评分为(16.20±3.42)分,FEV1 pred为(53.52±18.33)分,FVC pred为(78.74±15.19);应用ACT 6个月后,ACT前ACT评分为(22.42±2.99)分,FEV1 pred为(77.45±15.01)分,FVC pred为(88.94±11.61);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FEV1与ACT评分呈正相关(r=0.83).结论 ACT指导支气管哮喘治疗效果显著,能提高患者哮喘控制率,使用方便、快捷、值得在基层医院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临床医药实践》2016,(8):625-626
目的:探讨哮喘控制测试(ACT)在支气管哮喘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根据ACT评分分为观察组(>20分)和对照组(≤20分),每组30例。每月随诊患者进行ACT测试,对比两组患者病情,并对患者就诊前和治疗9个月后的肺功能进行测定。结果:治疗前后患者ACT评分和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个月哮喘再发作率观察组为13.33%,对照组为46.67%。结论:ACT是评估监测支气管哮喘病情的重要依据,可以评估未来急性发作风险,改善患者治疗的效果和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并评估哮喘控制测试(ACT)指导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 支气管哮喘患者50例,每2~4周进行ACT评分,据评分结果进行病情评估和指导治疗,观察哮喘患者的控制情况,并于治疗初期、治疗后6个月时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pred)和用力肺活量(FVC)、FVC占预计值百分比(FVC pred).结果 入选50例患者,入选时完全控制的2例(4%),部分控制的8例(16%),未控制的40例(80%).治疗6个月后,完全控制的26例(50%),部分控制的14例(28%),与入选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应用ACT前,ACT评分为(16.20±3.42)分,FEV1 pred为(53.52±18.33)分,FVC pred为(78.74±15.19);应用ACT 6个月后,ACT前ACT评分为(22.42±2.99)分,FEV1 pred为(77.45±15.01)分,FVC pred为(88.94±11.61);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FEV1与ACT评分呈正相关(r=0.83).结论 ACT指导支气管哮喘治疗效果显著,能提高患者哮喘控制率,使用方便、快捷、值得在基层医院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哮喘控制测试及肺功能检测用于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定本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门诊及住院治疗的368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以ACT(哮喘控制测试)评分评估患者哮喘严重程度,同时采用肺功能检测仪进行肺功能检测,比较不同严重程度患者ACT评分、肺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前后ACT评分以及肺功能指标,Pearson分析ACT评分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危重度ACT评分、FEV1、PEF、FVC均低于重度,重度ACT评分、FEV1、PEF、FVC均低于中度,中度ACT评分、FEV1、PEF、FVC均低于轻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CT评分、FEV1、PEF、FVC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T评分与FEV1、PEF、FVC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哮喘患儿ACT评分、肺功能指标随着病情的加重均会降低,两者呈正相关性,加强对以上指标检测,对于评估、诊断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丽丽 《江西医药》2022,(11):1943-1945
目的 探讨不同病程哮喘患儿肺功能情况与其呼吸哮喘控制测试评分[C-ACT评分]的关联性,并分析哮喘患儿肺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本院哮喘患儿11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病程<1年25例,病程1~3年58例,病程>3年35例。对比不同病程患儿肺功能分级、C-ACT评分,Spearman秩相关系数、多元线性回归系数分析肺功能分级、C-ACT评分、病程间相关性,对比不同肺功能患儿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哮喘家族史、合并症、哮喘类型、饮食习惯、饲养宠物、居住地500 m内是否有工厂、病程)、C-ACT评分,分析肺功能、C-ACT评分间关系。结果 不同病程患儿肺功能分级、C-ACT评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病程延长,肺功能Ⅰ级占比、C-ACT评分呈降低趋势;经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肺功能分级与C-ACT评分呈负相关,病程与肺功能分级呈正相关,与C-ACT评分呈负相关;不同肺功能患儿饮食习惯、饲养宠物、居住地500m内是否有工厂、C-ACT评分、病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系数校正饮食习惯、饲养宠物、居...  相似文献   

11.
魏理  蒙晓  刘亮辉  于力  陈爱欢 《中国药房》2014,(22):2094-2096
目的:制订并实施药学服务计划,探究其在儿童哮喘治疗过程中对肺功能情况和哮喘控制的影响,为药学服务计划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2年在我院儿科门诊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儿童120例,按哮喘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同等严重程度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外给予药学服务干预,内容包括建立药历、患者教育、门诊咨询、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和电话定期随访6个方面;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6个月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最大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F%)]、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轻度患者中,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FEV1%、PEF%和C-ACT评分均显著提高(t=2.07、2.34、2.52,P<0.05);中度患者中,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FEV1%、PEF%和C-ACT评分均显著提高(t=2.34、2.83、2.99,P<0.05);重度患者中,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FEV1%、PEF%和C-ACT评分均显著提高(t=2.41、2.07、2.38,P<0.05)。结论:药学服务干预儿童哮喘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肺功能情况和哮喘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维生素E在治疗儿童轻中度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就诊于我院及中山市人民医院的6~14岁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实验组在常规抗哮喘治疗(吸入舒利迭)基础上给与补充维生素E,对照组单纯吸入舒利迭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儿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改善情况,同时检测血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呼出气一氧化氮(Fe NO)水平以及肺功能第一秒最大呼吸量(FEV1)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的C-ACT评分升高程度、FEV1升高程度、血EOS比例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Fe NO水平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哮喘总控制率显著高于常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vs 80%,P<0.05)。结论舒利迭常规治疗哮喘的同时,每日补充维生素E,可以显著提高儿童轻中度哮喘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定智能手机应用协助健康管理对支气管哮喘控制及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10月就诊于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门诊的92例稳定期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管理组(46例)与手机应用组(46例)。常规管理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告知注意事项,强调随访(就诊后1、3、6个月);手机应用组在常规管理组基础上,使用智能手机应用协助哮喘管理及随访,患者通过微信和医生手机应用建立直接的联系,手机应用定时发送信息提醒患者复诊及科普知识推送。比较两组患者的哮喘控制测试(ACT)、莱切斯特咳嗽问卷(LCQ)、标准化哮喘生命质量问卷(AQLQ)、呼气峰值流速变异率(PEFV)以及随访期间急诊就诊及非计划住院人次。结果 手机应用组干预后的ACT、LCQ、AQLQ评分高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机应用组干预后的PEFV低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急诊就医人次、住院人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智能手机应用协助的健康管理,可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支气管哮喘控制率,改善生命质...  相似文献   

15.
刘明英 《首都医药》2021,(3):152-154
目的 分析强化式呼吸道管理在间歇性哮喘患儿中的应用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本院收治的90例间歇性哮喘患儿作为对象,按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45例予以常规护理管理,试验组45例予以强化式呼吸道管理,对比两组患儿肺功能、哮喘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 护理后,试验组患儿的呼气峰流速、第1秒用力呼气量及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功能检测在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70例反复咳嗽患者行肺通气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测定。结果 70例患者中,肺功能异常者有32例,占45.71%,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总例数26例,占37.14%,男女两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经过对反复咳嗽的患者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及结合临床治疗效果,最后确诊咳嗽变异型哮喘23例,其阳性率32.86%。结论对反复咳嗽患者进行肺通气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测定,可准确诊断咳嗽变异型哮喘(CVA),有利于反复咳嗽病因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运动康复在支气管哮喘儿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3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例.参照组采纳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采纳运动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儿童哮喘生存质量问卷(PAQLQ)评分、6个月内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吸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11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比较两组气道阻力和气道传导率、肺功能、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气道阻力(158.84±19.72)%、气道传导率(86.43±5.91)%优于对照组的(249.53±20.85)%、(58.62±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为(2.89±0.64)L、呼气流速峰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Fpred%)为(85.59±26.74)%、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为(87.65±5.06)%,高于对照组的(2.42±0.52)L、(64.52±5.91)%、(80.61±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总效率为98.18%高于对照组8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低于对照组的2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能改善预后且提高整体疗效,便于控制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哮喘急性发作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在该院呼吸内科收住的哮喘急性发作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对该研究组患儿实施常规抗炎平喘等内科治疗外给予优质护理(合理的雾化治疗、系统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干预)。并将2012年2—10月收治的40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儿近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肺功能中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的情况。结果研究组近期临床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入院一周后肺功能 FEV1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优质护理联合常规治疗可以部分改善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临床症状,可明显提高近期肺功能 FEV1数值,因此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