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骨密度测量部位对女性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影响。方法 记录291例妇女的年龄、测量身高和体重,采用HologicQDR-2000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全身、腰椎正侧位、股骨颈、股骨粗隆和Ward’s三角的骨密度。统计各年龄组骨丢失率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结果 各部位的骨密度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各年龄组女性骨丢失量最大的部位是Ward’s三角。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最高的部位50~59岁组是腰椎侧位,大于60岁各组是Ward’s三角。结论 随年龄的增长,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随测量部位不同而不同。腰椎侧位和Ward’s三角分别是50~59岁和60岁以上妇女诊断骨质疏松症敏感性最高的部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年女性不同部位骨密度变化规律,评价不同骨密度检测部位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作用,为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公司的XR-46系列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1435例成年女性腰椎骨密度值,其中308例同时测定非优势(左)股骨近端各部位(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三角区)骨密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Wards三角区骨量下降最早,骨量累计丢失率最大,是骨密度变化最敏感的部位;腰椎各部位骨密度呈正相关性,股骨近端各部位亦呈正相关性;各部位骨密度与年龄的拟合曲线均以三次回归模型决定系数最高,其中股骨颈和Wards三角区决定系数最高;不同部位骨质疏松症诊断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年龄段的成年女性,应选择测量不同部位骨密度来诊断骨质疏松症.<50岁测量部位应首选股骨近端,≥50岁,腰椎与股骨近端应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3.
国宇 《大家健康》2013,(15):15-16
目的:探讨脆性骨折骨密度(BMD)在骨质疏松症(OP)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间我院确诊的脆性骨折患者258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BMD,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不同骨折部位OP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以髋部、椎体检出率较高(57.78%、53.61%);OP检出组的年龄、有症状人数比例高于非检出组(P0.05),但非检出组危险因素总数较OP检出组高(P0.05)。结论:结合脆性骨折患者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选择合适部位测量BMD可增加OP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X线放射吸收法(Radiographic Absorptiometry,RA)测定指骨骨密度与双能X线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radiogrammetry,DEXA)测定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在诊断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一致性。方法:选取65名绝经后女性,均用RA测定指骨骨密度和DEXA测定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用线性回归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所测的骨质量(Bone mineral density,BMD),用Bland-Altman(B-A)作图法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所测T值。结果:RA测定指骨BMD与DEXA测定腰椎和股骨颈BMD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为0.64、0.56(P<0.01)。B-A分析法显示两种方法检测T值的一致性较好。结论:RA指骨骨密度测定法可应用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筛查。  相似文献   

5.
邓桥莉  陈德才  伍援朝  张林 《西部医学》2009,21(10):1672-1675
目的探讨定量超声骨质测量仪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0例50~79岁体检的绝经后健康女性人群,按不同年龄段分组,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L1~L4、左股骨近端(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骨矿密度(BMD)、T值,定量超声法(QUS)测定左跟骨强度指数(SI)、T值,比较各年龄组间QUS较之DXA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采用ROC曲线探讨QUS诊断骨质疏松的临界点。结果各年龄组QUS与DXA常规测定部位诊断结果相比,诊断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为45.83%~70.00%,特异度73.33%~89.29%。根据QUS诊断骨质疏松症的ROC曲线,以T值-2.0为临界点,灵敏度与特异度较好。结论QUS与DXA相比,诊断骨质疏松症敏感性较差,特异性尚可。随年龄的增长,敏感性增加,但特异性降低。QUS值诊断骨质疏松症以T值-2.0为临界点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骨密度与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诊断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 452位被检者,先后进行DXA和QCT检查,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第2、3腰椎DXA所测的骨密度(BMD)值与QCT所测值有显著相关,女性第2、3腰椎DXA所测的BMD值与QCT所测值有显著相关性(L2:r=0.793,L3:r=0.805)明显高于男性(L2:r=0.410,L3:r=0.467)。结论男女第2、3腰椎DXA所测的BMD值与QCT所测值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椎体骨密度(BMD)测定在诊断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32例健康无症状中老年人和165例临床拟诊骨质疏松患者进行L1~3椎体BMD测定并计算T值。结果健康中老年人BMD随年龄增长而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如以T≤-2.5SD为诊断标准则有203例。结论 QCT诊断骨质疏松症敏感、准确、重复性强,易于推广应用。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可由定量CT(QCT)测定骨密度的变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基于腰椎CT检查所得图像中腰椎松质骨定量CT值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本院行腰椎CT检查与双能骨密度仪(DXA)检查的绝经后女性患者4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为60岁以上伴有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女性,设为骨折组,27例为年龄、BMI相匹配的无骨折女性患者设为对照组。通过ROI曲线获得腰1椎体松质骨的CT值,双能X线骨密度仪获得腰1椎体的骨密度T值(T-score),比较两组腰1椎体松质骨CT值与T-score值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腰椎松质骨CT值及骨密度仪T值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 骨折组腰1松质骨CT值及BMD-T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腰1椎体松质骨与BMD-T值呈正相关(r=0.874、0.463,P<0.05)。腰1椎体松质骨CT值及BMD-T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价值ROC曲线分析获得腰1椎体松质骨CT值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AUC为0.967(95%置信区间:0.816~1.118,P=0....  相似文献   

9.
定量超声法与双能X线吸收法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琼  杨欣  何农  杨军  任幼军  李静 《中国医刊》2007,42(3):50-52
目的 探讨定量超声法(QUS)与双能X线吸收法(DEXA)相比,诊断骨质疏松症(OP)的敏感性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对344名健康女性测量右跟骨的强度指数(STI);随机选出其中163名同时测量L1-4、股骨近端BMD,并对两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STI的骨峰值出现在20~29岁,并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STI与腰椎、股骨近端BMD的相关系数为r=0.435~0.51;QUS与DEXA相比,诊断骨质异常(包括骨质疏松及低骨量)的灵敏度为47.4%~54.2%,特异度为69.7%~80.3%。结论 QUS测量STI与DEXA测量BMD相比,相关关系为中等,诊断OP的敏感性一般,特异性尚可。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扫描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国亮  陈奕鹏  左振然  赖党强 《吉林医学》2010,31(21):3428-3429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6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均采用螺旋CT扫描诊断,然后分析扫描结果。结果:依据Wolter分类法,无椎管狭窄26例,轻度狭窄17例,中度狭窄14例,重度狭窄8例。结论:螺旋CT应用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诊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腰椎压缩性骨折运用多序列MRI扫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CT和多序列MRI扫描检测,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和影像学特征变化.结果 两种方法检出率、诊断正确率、骨碎片数、椎体骨折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影像学特征表现:骨折不累及后柱,骨小梁与椎体密度有明显变化,椎体后壁完整;MRI影像学特征:在T1W1、T2W1扫描序列中分别表现为低信号和中等信号,在STIR扫描序列中呈现高信号.结论 CT和多序列MRI扫描检测在诊断腰椎压缩性骨折上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多序列MRI扫描检测更便于患者快速确诊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慢性肾功能不全 (CRF)患者骨密度的变化 ,探讨腰椎QCT BMD检测在肾性骨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6 0例CRF患者按不同年限和临床RBD诊断分组 ,应用QCT技术分别检测其 2~ 4腰椎椎体松质骨BMD ,并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腰椎BMD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 0例CRF患者有 5 4例 (90 .0 % )骨密度降低 (T值 <- 1.0 ) ,其中 2 2例 (36 .7% )T值 <- 2 .5 ,明显低于相应年龄性别正常对照组 ,并随CRF时间延长BMD进一步降低 ,CRF临床骨病组与非骨病组BMD无明显差异。结论 :长期CRF患者骨矿含量明显降低且与时间呈正相关 ,QCT BMD检测敏感性和准确性高 ,对肾性骨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薄层CT扫描在腰椎滑脱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腰椎侧位平片或透视能清楚显示腰椎滑脱,但此类患者往往被拟诊为椎间盘疾患而直接行椎间盘CT检查,因此,充分认识腰椎滑脱症在椎间盘CT扫描中的各种征象,不仅可由椎间盘CT检查明确腰椎滑脱症的诊断,而且还会避免误诊为椎间盘膨出或突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多平面及三维重建对腰椎滑脱的原因,滑脱程度,及滑脱类型的评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腰椎滑脱患者的CT容积扫描图像进行多平面及三维重建等处理后进行回顾性观察分析。结果:多平面及三维重建图像对腰椎滑脱的病因的分析及滑脱程度的评估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多平面及三维重建对腰椎滑脱的原因,滑脱程度,及滑脱类型的评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腰椎滑脱患者的CT容积扫描图像进行多平面及三维重建等处理后进行回顾性观察分析。结果:多平面及三维重建图像对腰椎滑脱的病因的分析及滑脱程度的评估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常规椎间盘CT扫描在腰椎滑脱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CT扫描对腰椎滑脱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1例确诊的腰椎滑脱患者的椎间盘CT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均见假性椎间盘膨出征,少数见双边征;椎弓崩裂并滑脱者椎管矢状径于滑椎下缘层面拉长,椎小关节多正常,部分可见椎弓峡部裂隙征;退变性滑脱者椎管矢状径于滑椎下位椎体上缘层面可不同程度变小,椎小关节均见矢状改变、半脱位及退行性变.结论 腰椎间盘CT扫描可初步诊断腰椎滑脱及其类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在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诊断效果,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00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检查确诊,手术前患者均行核磁共振检查以及CT检查,将核磁共振检查结果与手术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手术检查为准,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人数为100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体部CT检查椎体骨松质骨CT值测定,结合双能骨密度值对比、分析,诊断骨质疏松,为基层医院诊断骨质疏松提供参考.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共发现骨质疏松骨折患者33例(共44个椎体),压缩骨折27个,陈旧性骨折17个椎体,新鲜骨折椎体CT值较邻近椎体CT值高40~60 Hu以上,而陈旧性骨折与相邻椎体CT值相近.正常、骨...  相似文献   

19.
近红外线扫描是诊断乳腺疾病的方法之一,它是利用红外线投照、摄像机摄取图像及计算机的分析等原理诊断疾病的。具有无放射线辐射,可反复操作、诊断符合率高等优点。本资料分析我院1993年3月~2003年12月门诊患病例12550例,及近10a来妇女、乳腺病普查3l500人中发现的病例档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腰椎CT平扫影像组学模型在中老年人腰椎骨质疏松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0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66例(骨质疏松症43例,未患骨质疏松症23例),所有患者均行腰椎CT平扫。在纳入患者的腰1~4椎体中,共有237个腰椎符合研究标准,骨质疏松腰椎95个,非骨质疏松腰椎142个。根据腰椎是否存在骨质疏松为标准,将所有腰椎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应用3D Slicer软件在腰椎CT平扫图像上逐层勾画腰椎椎体骨松质以获得三维感兴趣区(ROI),并以单个腰椎椎体为单位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使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对训练组的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并保留10个特征,然后应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Logistic回归算法从保留的特征中选择最优特征子集用于建立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校准曲线评估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腰椎骨质疏松的结果与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诊断结果的拟合度。结果:在提取的1 316个影像组学特征中,最终获得7个与腰椎骨质疏松显著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模型。ROC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腰椎骨质疏松的AUC在训练组和验证组分别为0.908(95%CI =0.863~0.952)和0.935(95%CI =0.873~0.996)。校准曲线评估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均有较好的拟合度。结论:基于腰椎CT平扫的影像组学模型可作为评估中老年人腰椎骨质疏松的一种无创性辅助工具,有利于协助临床决策,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