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了解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与诊断。方法对5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h内就诊时均首先经头颅CT扫描,然后进行MRI平扫和弥散成像(DWI)扫描,然后对可疑患者24h后复查,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5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24h确诊脑梗死CT扫描13例占23.2%,MRI常规扫描46例占82.1%,DWI扫描56例占100%。结论DWI可以明确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同时有助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1000例超急性期脑梗塞的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近年来我院以“急性脑血管意外”接诊,并于20min-6h内行CT检查,24-48h后复查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塞”1000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 超急性期脑梗塞CT征象有(1)局部脑肿胀,脑水肿;脑沟变浅,消失,灰白质界面模糊,脑室受压变窄,其中脑岛,最外囊和屏状核附近灰,白质界面消失即“岛带征”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具有特征性意义;(2)脑实质低密度改变;豆状核密度减低对大脑中动脉闭塞的特异性高;脑凸面的梗塞同时累及灰,白质,按各供血动脉相应分布区出现不同形态的病变征象;(3)致密动脉影是大脑中动脉闭塞的高特异性的征象;(4)CT存在假阴性问题,应密切联系临床,随时复查,一定24-28h复查CT或MRI确诊。结论 超急性期脑梗塞CT征象轻微,但亦有一些特异性征象。结合临床,可获得正确的早期诊断,CT对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有得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研究CT诊断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取样42例患者纳入研究中,均根据临床表现以及24~48 h的CT复查结果确诊为大面积脑梗死,回顾性分析患者6 h内CT特征。结果 42例大面积梗死超急性期CT平扫表现可见:间接征象存在的42例,间接征象以及直接征象的16例,所占比例为38.1%。42例患者中,多灶梗死3例,双侧梗死3例,颈内动脉供血区梗死4例,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3例,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3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26例。结论 CT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疾病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C)在超急性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16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发病1~6h内行CT扫描及发病后24h后复查CT进行双侧大脑密度及脑沟、脑裂对比,发现脑内更多、更早病灶。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16例中表现为HMCAS者,均为单侧,且HMCAS诊断脑梗死的特异性高于敏感性,其预后差,死亡率高,16例患者均发现有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24h后复查CT,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均出现大片状低密度灶,其中7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结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动态变化有助于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yerdense middle cerebralartery sign,HMCAS)的认识,探讨其在超急性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6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发病1~6h内行CT扫描及发病后24h后复查CT。结果16例患者均发现有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24h后复查CT,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均出现大片状低密度灶,其中7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结论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是CT诊断超级性脑梗死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超早期脑梗死的CT征象,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2月~2012年11月间收治的40例超早期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的6h内进行常规的CT扫查,在发病24小时-72小时内进行CT复查证实为脑梗塞,对患者CT征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例超早期脑梗塞患者中,有21例患者在发病后的6小时内进行常规的CT扫查发现异常,其中10例(47.62%)患者出现低密度灶,5例(23.81%)患者出现皮质征,4例(19.05%)患者出现豆状核征,3例(14.29%)患者出现岛带征,3例(14.29%)患者出现占位征,2例(9.52%)患者出现致密动脉征。结论超早期脑梗塞的CT征象不典型,需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进行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江玉凤 《江苏医药》1997,23(4):288-289
报告132例经头颅CT证实的脑出血、脑梗塞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的ECG改变特点,以探讨卒中性质、部位与ECG异常的关系。临床资料本组男71例,女61例。年龄38~90岁,平均52.5岁。脑出血18例,脑梗塞114例。其中伴高血压病45例(34.l%),冠心病12例(9.1%),房颤7例(5.3%),糖尿病12例(9.1%)。均在接诊后2~24小时进行ECG检查。l~6天内行头颅CT扫描,4~6周内复查ECGI~5次。脑卒中性质、部位及ECG异常表现:132例ECG异常率为100%。其中18例为脑出血,损害部位依次为基底节区6例,丘脑3例,额叶3例,颜叶2例,外囊2…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近年来我院以“急性脑血管意外”接诊 ,并于 2 0min~6h内行CT检查 ,2 4~ 48h后复查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塞”10 0 0例 ,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 超急性期脑梗塞CT征象有①局部脑肿胀 ,脑水肿 ;脑沟变浅 ,消失 ,灰白质界面模糊 ,脑室受压变窄 ,其中脑岛 ,最外囊和屏状核附近灰、白质界面消失即“岛带征”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具有特征性意义 ;②脑实质低密度改变 :豆状核密度减低对大脑中动脉闭塞的特异性高 ;脑凸面的梗塞同时累及灰、白质 ,按各供血动脉相应分布区出现不同形态的病变征象 ;③致密动脉影是大脑中动脉闭塞的高特异性的征象 ;④CT存在假阴性问题 ,应密切联系临床 ,随时复查 ,一定 2 4~ 2 8h复查CT或MRI确诊。结论 超急性期脑梗塞CT征象轻微 ,但亦有一些特异性征象 ,结合临床 ,可获得正确的早期诊断 ,CT对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常规CT的应用价值,就我院收治经常规CT检查的39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报告分析如下,旨在总结经验和提高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临床资料完整,起病6h内来院就诊,行急诊CT平扫,24h后复查CT明确诊断的脑梗死患者39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总结分析我院脑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病例随访3~6个月,痊愈17例、轻瘫2例,发现脑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与血流学变化、血管内皮损伤、血管的解剖学特点及自由基引起的生物反应等因素相关。2000年以来,我们共收治脑外伤后脑梗死患者22例,外伤后经CT扫描均证实有脑梗死病灶,检查时间为发病后3d内。其中5例发病24h内未见梗死病灶。结论对于颅脑外伤患者,应严密观察,及时复查CT对本病力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比较CT诊断和MR诊断在超急性期脑梗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56例超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采取CT诊断与MR诊断,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尾状核或豆状核密度降低患者为48例,灰白质分界欠清患者为34例,局部脑肿胀患者为22例,出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患者为12例;在T1W表现中有36例患者出现局部脑肿胀,在DWI中56例患者均表现为梗塞区之高信号改变。结论:超急性期脑梗塞采取CT诊断有着一定的诊断价值,针对没有时间与条件进行MR检查的患者可采取CT诊断方式,从而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MR弥散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6例临床怀疑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患者行常规MRI及DWI扫描,对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26例患者常规MRI扫描未发现病灶,DWI扫描后均发现病灶。结论 DWI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13.
葛剑青  陈德才 《江苏医药》1997,23(2):123-123
本文对脑梗塞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红细胞变形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东菱克栓酶(DF-521)治疗前后的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变化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1.脑梗塞组对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51~83(平均676)岁。均经头颅CT,MRI证实,入院前均未用过影响结果的药物,全组病人均于发病3日内采血实验作为急性期组,其中应用DF-521治疗的IO例于1周后复查,对例中有27例于半个月后复查,作为恢复期组。2.对照组:4O名健康体检者,均无心、脑、肝、肾及血液病,男36名,女4名,年龄问~84(平均7O.2)岁。二、方…  相似文献   

14.
<正>本组7例均为本院2003~2006-02收治伤性脑梗塞患者:男性,年龄最小12岁,最大59岁。致伤原因:打击伤4例,交通伤3例。受伤部位:额面部伤3例,额顶部伤3例,颞部伤1例。7例患者均述无高血压病史。入院后呈持续昏迷1例,短暂昏迷2例(其中伴偏瘫及眼球外展受限1例),嗜睡1例,感觉性失语1例,无精神症状2例。颅脑CT扫描发现2例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均为少年患者),脑于梗塞2例,大面积脑梗塞1例,颞叶梗塞1例,枕叶梗塞1例。7例患者均给予扩血管及改善循环药物治疗。2周复查CT结果显示发生于脑干及基底节区的梗塞灶均无明显变化,颞叶及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藏医药治疗脑梗塞的CT表现及临床效果。提高对本病及藏医药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取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病例数相同,年龄段相似,性别无明显差别,均为藏族,有可比性,治疗前均为第一次发病经CT检查诊断脑梗塞治疗30天至1年内至少复查一次以上进行治疗前后的影像对比。结果:经藏医药治疗后的6例患者,1例病灶消失,2例明显好转,1例病灶密度有所减低/2例无变化,未经藏医药治疗而实施其它保守治疗的6例患者,3例密度有所减低,3例无变化。结论:藏医药治疗脑梗塞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朱永霞  刘浩 《淮海医药》2010,28(3):197-199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临床诊断的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平扫表现(发病6h内)。结果43例中24例CT表现为阴性,19例有阳性表现,4例出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8例岛带消失征,9例豆状核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脑回肿胀、脑沟变浅或消失12例。结论基层医院常规CT平扫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胡小庆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1):3269-3269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病机制及CT动态扫描复查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24例患者首次CT检查仅见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等征象,CT动态复查共发现迟发性血肿29处,以额、颞叶多见.单发19例,多发5例.结论:CT动态复查能及时发现颅内迟发性病变,有助于临床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动态复查的时间应在24 h以内.  相似文献   

18.
大面积脑干出血急性期手术治疗报告很少,术后生存报导更少,半个世纪来约有50例术后生存报告,我院1994-2000年脑干出血行手术治疗13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38-66岁。既往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史,其中1例半年前有基底节出血史,2例数年前有脑梗塞史。本组病例均为突然发病、头痛、失语、肢体瘫,数分钟迅速转入昏迷并且不断加深。临床表现:双瞳孔细小、眼球中央固定、去脑强直发作、呼吸急迫。CT扫描  相似文献   

19.
毋高峰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1):245-245
目的:探讨CT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133例经CT诊断及临床治疗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3例患者共发现腔隙灶315个,多数具有典型的CT表现,部分可疑病灶及较小病灶通过薄层扫描或重叠层面扫描可以发现病变,对少数CT检查阴性者,48h后短期复查均可明确诊断。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的CT表现和诊断对临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有报道[1]认为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病率为18%~23%,可在实际工作期间却所见不多,所以其影像特点有待进一步阐明。更重要的是出血性脑梗塞的病理生理应为大家掌握并同时指导临床用药。本文就这些问题结合现有的资料及有关报道进行分析,力求对本病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2001-03~2002-03间确诊为出血性脑梗塞患者18例,其中女6例,男12例。平均年龄64.5岁。诊断标准为:均为住院患者,患者前后两次行CT普通扫描,第一次CT诊断为脑梗塞,第二次CT扫描在原梗塞灶基础上有出血点既确诊为出血性脑梗塞。CT机为德国SIMENS公司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