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18~36月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神经发育特点,为后期评估、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8-2019年因语言问题首次就诊的18~36月龄婴幼儿,根据“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及“早期语言发育进程量表”结果分为单纯语言发育迟缓组与多能区发育迟缓组,比较两组儿童各能区发育、早期语言水平,以及孤独症筛查阳性检出率。结果 共有700例婴幼儿入选,两组间月龄(t=-1.73,P=0.09)、性别(χ2=2.06,P=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年龄构成比存在差异(χ2=9.124 ,P=0.01)。多能区发育迟缓组在语言、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性及社交能区均更为落后(t=15.08,20.26,25.68,18.76,39.79,P<0.001)。在早期语言水平方面,多能区发育迟缓组在总的早期语言发展水平、语音和语言表达、听觉感受理解、视觉相关语言方面较单纯语言发育迟缓组均更低(t=8.20,10.23,9.18,11.39,P<0.001)。单纯语言迟缓组语言能区的落后与精细运动、适应性及社交DQ存在相关性(r=0.127,0.146,0.238,P<0.001),而多能区发育迟缓组语言能区的落后与各能区DQ均存在相关性(r=0.154,0.392,0.390,0.435,P<0.001);多能区发育迟缓组孤独症筛查阳性检出率更高(χ2=61.69,105.17,P<0.05)。结论 早期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合并多能区落后时存在语言发育的显著落后,应进一步完善检查,注意识别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儿童家庭养育环境对幼儿语言发育迟缓的影响,为促进儿童早期语言发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 年8月于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诊断为语言发育迟缓的112例儿童作为语言迟缓组,以性别、年龄作为匹配因素,筛选同期正常体检127例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利用1~3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幼儿语言发育迟缓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语言发育迟缓组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均低于正常儿童组,运动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发育商分数均落后于正常儿童(P<0.01)。正常组儿童总体家庭养育环境优于语言迟缓组儿童(Z=-2.884,P=0.004),在情感温暖/环境气氛、社会适应及自理、语言及认知信息维度中,语言迟缓组儿童家庭养育评价较差(Z=-2.032、-3.974、-4.835,P<0.05或<0.01)。控制了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儿童家庭养育环境是影响其语言发育的重要因素(P<0.01)。儿童言语能发育商与其家庭养育环境呈正相关(r=0.480,P<0.01),家庭养育环境总评分每增加1分,儿童言语能发育商DQ平均上升0.45。结论 家庭养育环境是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家庭内增加儿童参与认知活动的机会,提高亲子互动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探索儿童视屏时间对幼儿语言发育迟缓的影响,以期为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选取2017年11月—2018 年8月于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诊断为语言发育迟缓的112例18~46月龄儿童为病例组,以性别、年龄作为匹配因素,筛选同期正常体检的儿童66 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幼儿语言发育迟缓及视屏时间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两组儿童的年龄及父母的职业、双方是否是独生子女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儿童父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语言迟缓组儿童的母亲工作日与子女接触时间比正常儿童母亲长(t=-2.281,P=0.020)。语言迟缓儿童视屏时间相对正常儿童更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4,P=0.002)。儿童视屏的内容以动画片为主,但对照组儿童观看科教片的比例稍高于病例组(χ2=11.558,P=0.009)。在每天限制视屏时间、观看30 min及以上休息方面,对照组儿童家长的执行比例高于病例组(χ2=6.962、11.034,P<0.05)。当儿童任性或状态不佳时,语言迟缓儿童家长经常允许儿童使用视屏产品的比较更高(χ2=11.752,P=0.003)。病例组儿童母亲的视屏总时间、闲暇时的视屏时间也高于对照组儿童母亲(t=-2.920、-2.145,P<0.05)。控制了混杂因素后发现儿童视屏时间是影响语言发育迟缓的重要因素,儿童视屏时间每增加1 h,其语言发育商平均下降1.626。结论 视屏时间是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家庭内限制每天儿童视屏的时间,并从家长自身做起,增加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机会以促进儿童早期发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语言发育迟缓儿童智能发育现状及影响的相关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北京首都儿童研究所“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对2018年1-6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174例首诊语言发育迟缓的患儿进行智能发育测查,并自制问卷对可能影响语言发育的出生高危史,语言发育迟缓家族史等先天因素与家庭环境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首诊年龄越大,各能区发育商(F=4.999、5.479、25.546、16.401、13.733)和总发育商(F=22.716)下降越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庭环境因素单因素分析中留守儿童的语言发育商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2,P<0.05);多元线性分析中显示非父母为主要抚养者和留守儿童影响儿童语言发育(β=3.606、8.088,P<0.05)。结论 语言发育与家庭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评价儿童家庭环境中潜在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指导家长创造积极的语言环境,促进儿童语言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发育迟缓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并探讨焦虑在家庭亲密度与自我意识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7月—2021年4月抽取辽宁省某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和复查的200例发育迟缓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Ⅱ)、儿童焦虑量表与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200例发育迟缓儿童的自我意识总分为45.87±4.15,FACES-Ⅱ得分与自我意识总分呈负相关 (r=-0.607,P<0.01);FACES-Ⅱ得分与儿童焦虑呈正相关(r=0.416,P<0.001);儿童焦虑与自我意识呈负相关(r=-0.367,P<0.01)。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儿童焦虑在家庭亲密度对自我意识之间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95%CI为(-0.257,-0.043)。中介效应值为-0.077,占总效应的9.50%。 结论 发育迟缓儿童自我意识较低,要重点关注对儿童焦虑情绪的疏导,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融洽的亲子关系,提高发育迟缓儿童心理健康与自我意识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结合配套运动训练方案在运动发育迟缓儿童中的早期干预效果,为运动发育迟缓儿童的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康复中心收治确诊为运动发育迟缓且符合标准的患儿101例,按不同训练方案分为干预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早期运动干预训练。根据PDMS-2评估结果,干预组患儿在常规早期干预训练下进行相应Peabody配套运动训练,而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早期干预训练。训练1个疗程后采用PDMS-2对两组患儿的运动能力进行再次评估,比较两组的运动评估结果。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粗大运动商(GMQ)、精细运动商(FMQ)、总体运动商(TMQ)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的评估显示干预组患儿较治疗前GMQ、FMQ、TMQ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3.17、3.97,P<0.01),且干预组GMQ、FMQ、TMQ评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t=2.13、2.04、2.44,P<0.05)。干预前,两组精细运动或粗大运动偏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0,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1,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3,P>0.05)。结论 在运动发育迟缓儿童早期干预训练中使用PDMS-2及其配套运动训练方案,能够有效改善运动功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功能性单心室患儿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OL),比较其与健康人群之间的差异。方法 对2002-2018年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诊断为功能性单心室的113名2~18岁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横断面分析。采用中文版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sQL)4.0普适性量表和3.0心脏模块的自评表和家长报告表,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功能性单心室组与健康组的普适性量表得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普适性量表中家长报告表得分差异。通过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不同年龄段心脏模块差异。结果 功能性单心室组的自评表和家长报告表得分在总分、生理、心理社会、情感、社会和学校方面均低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自评表:t=6.823、7.850、5.825、4.260、4.817、7.621,家长报告:t=7.641、8.589、6.459、5.823、6.206、7.381,P<0.05),并且学龄前患儿的生存质量得分偏低(F=4.090, P<0.05)。在心脏模块中,自评表的感知身体外貌方面,8岁以上患儿得分明显降低(H=8.812,P<0.05)。在自评表和家长报告表的治疗焦虑方面,8岁以下患儿得分偏低(H=6.045、14.702,P<0.05)。 结论 与健康儿童相比,功能性单心室患儿的HRQOL明显下降,因此需要对其HRQOL进行相关干预及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全人发展视角,研究幼小衔接课对学龄前脑性瘫痪(CP)儿童智能发育的影响,为促进CP患儿全面康复提供新方法。方法 选取在湘雅博爱康复医院2019年2—7月就诊的79例学龄前CP儿童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39例)和干预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行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幼小衔接课。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GDDS)、韦氏幼儿智力量表(WPPSI)分别评估患儿治疗前后5个能区的发育龄(DA)和总智商(FIQ)。结果 治疗4月后,干预组总有效率(92.5%)显著高于对照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03,P<0.01);两组患儿大运动和精细动作D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3、0.414,P>0.05),干预组在适应性、语言和个人社交DA以及WPPSI FIQ值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0、2.005、2.020、2.010,P<0.05)。结论 幼小衔接课能有效促进学龄前CP儿童适应性、语言以及个人社交能力的发育,提高其智力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儿童早期视屏暴露对语言发育的影响,为预防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于2019年1—12月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对病例组(语言发育迟缓)54名儿童、对照组(发育正常)56名儿童进行发育评估,全体儿童年龄范围1~5岁;使用自拟调查问卷“儿童早期视屏暴露情况调查表”对所有参与调查儿童的主要抚养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对照组儿童手机/iPad暴露的比例和时长均高于电视,病例组儿童暴露于手机/iPad和电视的比例分别占88.9%、81.5%,明显高于对照组(71.4%、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38、4.493,P<0.05);病例组儿童暴露于手机/iPad和电视的时长分别为38.0(15.0,60.0) min/d、35(17.0,55.0) min/d,高于对照组[25.0(10.0,45.0) min/d、20(8.0,40.0) min/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36、2.46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每日观看手机/iPad的时间≥30min/d是语言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OR=2.431,95%CI:3.188~12.723,P<0.01)。结论 儿童早期暴露于手机/iPad时间过长是语言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家长要严格限制儿童每日接触手机等电子视屏的时间,增加亲子交流互动,促进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描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和发育迟缓儿童家庭养育环境分布差异,分析ASD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与发育评估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保健科就诊的ASD儿童(n=42)和发育迟缓儿童(n=48)为研究对象。两组儿童均要求完成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同时要求家长填写《家庭养育环境量表》。结果 本研究中家庭养育环境整体评价结果中“不良环境”33例,占36.7%。其中ASD组家庭养育“不良环境”12例,占28.6%,低于发育迟缓组(43.8%)。ASD儿童“情感温暖”不良的检出率高于发育迟缓组儿童(Z=2.490,P<0.05),家庭养育环境其他维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家庭养育环境不良的ASD儿童其适应性行为评分均数偏低(F=3.662,P<0.05)。结论 ASD儿童的养育环境促进应受到关注,家庭干预和家长教育可能促进改善其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发展性阅读障碍(DD)儿童的行为特点和家长情绪状况及其相关性,为多方位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8-11月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就诊的儿童中招募诊断为DD的儿童45名作为病例组,同期按性别、年龄、年级匹配正常儿童50名作为对照组,由主要抚养人填写自编社会人口学量表、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DC...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辅助生殖技术(ART)出生子代远期体格和精神发育状况,探讨ART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通过ART助孕出生的、年龄6个月~6岁的210例儿童为ART组,同期在本院产科自然分娩的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相似的139例儿童为对照组(NC组)。对每位儿童进行精神运动发育评估,<4岁采用盖塞尔婴幼儿发育量表(GESELL),≥4岁采用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C-WPPSI)。结果 本试验共纳入研究对象349例,采用GESELL测试225例,C-WPPSI测试124例。ART组父母生育年龄(岁)(父 33.21±4.46 vs.31.16±3.52,t=2.99;母 31.65±5.21 vs.29.55±4.07,t=3.93)、双胎比例(20.0% vs.7.3%,χ2=7.24)及剖宫产比例(80.4% vs.57.6%,χ2=11.31)显著高于NC组(P<0.01)。ART和NC组儿童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BMI)的Z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GESELL与C-WPPSI评估,两组儿童的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能力5大能区得分及总智商、言语商、操作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访至6岁,辅助生殖技术出生儿童与自然受孕出生儿童体格和精神运动发育无显著差异,提示ART操作对其子代的精神、运动发育无明确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提示性靶/非靶(Go/Nogo)任务模式,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和行为监测,探讨儿童肥胖与注意认知控制之间的关系,为肥胖儿童注意力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8月—2021年8月从常州儿童医院肥胖门诊选取肥胖儿童38例,同期在常州某小学选取正常儿童41人,采用持续注意范式(CPT)进行脑电测试,记录并比较ERP及行为学数据。结果 1)行为层面,与正常组相比,肥胖组儿童正确击中数明显减少[37(35,39)个vs. 39(38,40)个,Z=-3.459,P=0.001],反应时延长[(502.21±95.29)ms vs.(454.45±95.24)ms,t=2.210,P=0.030],反应时变异性高[147.74±50.15)ms vs.(105.89±44.87)ms,t=3.330,P=0.001),两组间虚报个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认知层面,Go、Nogo条件下肥胖组与正常组N2波幅及潜伏期均差异不显著;肥胖组儿童的P3 Nogo/Go效应明显弱于正常组,肥胖儿童Nogo-P3波幅显著低于对照组[(16.47±8.46)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语言障碍儿童的睡眠状况以及睡眠问题的发生情况,为从睡眠角度指导语言障碍的综合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1-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妇女儿童医院招募语言障碍儿童78名,并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94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自行编写的睡眠调查问卷,调查两组儿童近1个月的睡眠情况。采用t 检验、χ2检验及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病例组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2.56% vs. 37.23%,χ2=4.062,P<0.05)。其中,入睡困难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7.44% vs. 31.91%,χ2=4.318, P<0.05)。病例组夜间就寝显著晚于对照组(21.91±0.73 vs. 21.51±0.55,t=4.070, P<0.001),夜间睡眠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9.29±0.86) h vs. (9.67±0.76 h),t=-3.162,P<0.05]。病例组中独立入睡的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需要帮助入睡的儿童(41.30% vs. 68.75%,χ2=5.701,P<0.05)。夜醒后家长给予适当应答者,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无应答及立即应答者(33.33% vs. 61.53% vs. 62.50%,χ2=6.359,P<0.05)。结论 语言障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高,夜间就寝时间晚、睡眠时间少。入睡方式、夜醒家长反应可影响其睡眠。在语言障碍儿童的综合干预中,需要充分关注其睡眠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不同频段探索夜间遗尿症(NE)儿童脑网络信号传递特点,找到异常脑区,为后续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国际儿童尿控协会(ICCS)的标准入组2016—2018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就诊的129名NE患儿和37名正常儿童。在经典频段(0.01~0.08 Hz)和频段5(0.010~0.027 Hz)分析两组儿童度中心性(DC)特点,并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频段下的两组差异性。使用高斯随机场(GRF)理论对结果进行校正(体素P<0.05,团块P<0.05)。结果 在典型频段中,NE患儿在左侧中央沟盖(t=4.469 9,GRF矫正体素 P<0.05,团块P<0.05)、右侧中央沟盖(t=4.351 6,GRF矫正体素 P<0.05,团块P<0.05)、内侧和旁扣带回(t=4.139 7,GRF矫正体素 P<0.05,团块P<0.05) DC显著升高,右侧回直肌(t=-4.127 2,GRF矫正体素 P<0.05,团块P<0.05)和左侧额中回中DC降低(t=-4.835 5,GRF矫正体素 P<0.05,团块P<0.05)。在子频段中,左侧丘脑DC值升高(t=3.905 4,GRF矫正体素 P<0.05,团块P<0.05),右侧眶部额上回DC值降低(t=-4.509 6,GRF矫正体素 P<0.05,团块P<0.05)。结论 频段5中DC值异常的脑区与儿童排尿功能的调节直接相关,经典频段中的脑区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左侧丘脑DC值的增加和额中回的DC值降低,可能影响儿童排尿网络的信息传递,造成夜间遗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初发1型糖尿病(T1DM)儿童血脂水平, 并分析其与患儿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保定市儿童医院于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68例T1DM患儿的临床资料, 并以同期内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血脂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分析及多元回归方法分析T1DM患儿血脂水平与HbA1c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T1DM组儿童TC、TG和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4.691、7.705、4.119, P<0.001), 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3.845, P<0.05)。血脂异常组患儿HbA1c水平显著高于血脂正常组患儿[(13.09±2.71)% vs.(11.78±2.56)%, t=3.209,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T1DM患儿TC、TG和LDL-C水平与HbA1c水平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547、0.514、0.438, P<0.05), HDL-C与HbA1c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109, 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TC和TG与HbA1c显著正相关(β=0.008, 0.045, P<0.05)。结论 T1DM患儿中血脂异常比例较高, HbA1c水平越高合并血脂异常风险越高, 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辅助生殖技术(ART)受孕单胎早产儿与自然受孕(NC)单胎早产儿出生结局、婴儿期认知发育水平的差异,为ART受孕单胎早产儿的早期全面健康发展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1月1日—2021年7月31日期间纳入28例ART早产儿与34例NC早产儿并收集相关信息,并于6月龄、12月龄进行体格检查和儿童神经心理行为发育测评(儿心-2016版)。结果 ART单胎早产儿父母生育年龄(t=2.536、2.055)、妊娠合并症发生率(χ2=11.442)、剖宫产率(χ2=6.115)、低出生体重率(χ2=4.736)均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早产儿出生体重、身长以及6月龄和12月龄身长、体重及增长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单胎早产儿6月龄总发育商、精细运动、语言发育商(92.23±8.15、88.38±7.64、89.95±12.35)均低于NC组,警示行为发育商(3.57±3.12)高于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76、2.163、2.142、2.4...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功能性构音障碍(FAD)儿童口部感觉-运动功能及其与辅音发音错误相关性,为FAD干预提供依据和思路。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童保健科FAD儿童61例为病例组,正常健康儿童9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进行构音障碍检查、构音器官、听力检查以及口部感觉-运动评估,比较辅音发音错误与口部感觉-运动功能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儿童的口部感觉-运动功能总分(0.85±0.08 vs.0.94±0.03)、口部感觉(0.96±0.08 vs.1.00±0.00)、下颌运动(0.80±0.15 vs.0.91±0.05)、唇运动(0.86±0.09 vs.0.93±0.04)、舌运动(0.82±0.12 vs.0.94±0.03)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307,4.471,6.595,5.865,9.626,P<0.001);双唇音、舌尖中音与下颌、舌部分运动之间有相关性(P<0.05),唇齿音与下颌、唇部分运动之间有相关性(P<0.05),舌面音与舌部分运动之间有相关性(P<0.05),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根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患儿睡眠质量和唾液皮质醇水平,分析唾液皮质醇水平与睡眠质量、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儿科确诊为POTS的患儿40例作为病例组,并纳入同期进行健康检查的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儿童6个时点(晨起清醒时、醒后30min、12:00、16:00、20:00以及晚间上床休息时)的唾液样品,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唾液皮质醇浓度。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及POTS症状评分表分别进行睡眠质量、POTS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评估。结果 对照组平卧位收缩压(t=2.194)、直立位收缩压(t=2.351)、直立位舒张压(t=2.227)、平卧位稳定心率(t=2.117)高于POTS组;直立位最大心率(t=-3.88)、卧立位心率差值(t=-7.86)低于POT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OTS组唾液皮质醇浓度在晨起清醒时、醒后30 min、12:00、16:00及20:0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TS组患者睡眠质量(PSQ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较差[(7.2±3.0) vs.(1.35±1.39),t=-10.370,P<0.001],其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和总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评分、PSQI评分与苏醒后唾液中皮质醇浓度呈正性相关(r=0.62、0.60, P<0.001);POTS症状评分与PSQI评分呈正相关(r=0.58, P<0.001)。结论 唾液皮质醇浓度与POTS患儿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PSQI评分呈正相关。POTS患儿的唾液皮质醇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睡眠质量和临床症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南山区学龄前儿童感觉加工能力。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深圳南山区84所幼托机构儿童的家长发放“简式感觉剖析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学龄前男童与女童比较,男童的味觉/嗅觉敏感性(P=0.007)、运动敏感性(P=0.005)、低反应度/寻求感觉(P<0.001)、听觉过滤(P<0.001)得分低于女童。3岁组儿童运动敏感性、低反应性/寻求感觉、听觉过滤因子分较低,5岁组儿童运动敏感性(P<0.001)、低反应性/寻求感觉(P<0.001)、听觉过滤(P<0.001)、精神不振/虚弱(P<0.001)因子分较3岁组与4岁组儿童高。运动敏感性、低反应性/寻求感觉、听觉过滤、精神不振/虚弱因子分随年龄增长呈增高趋势。结论 男童的感觉加工困难程度高于女童,学龄前儿童的感觉加工变异随着年龄增长呈逐渐减缓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