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该院诊治的80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A组(n=40)和B组(n=40)。A组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上颌窦根治术,B组采用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后,再经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LundKennedy鼻内镜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 B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VAS和Lund-Kennedy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且B组明显低于A组,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和总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后,再经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疗效显著,可缓解患者疼痛,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不能经上颌窦自然口清除病变的上颌窦良性病变采用鼻内镜下选择性泪前隐窝人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2年8月56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鼻内镜下选择性采用泪前隐窝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性完整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术中出血量100—400ml。其中26例上颌窦囊肿,14例上颌窦炎性息肉,7例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术后随访3~14个月未见复发,而内翻性乳头状瘤9例中,有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分别于术后8、11个月局部原位复发,经原手术径路再次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并去除病变部位骨质,术后分别随访20、25个月未见复发。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因病变侵犯鼻泪管,术中给予切除病变鼻泪管,术后出现溢泪,经采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后症状缓解,随访8个月无溢泪症状发生。所有病例术后无活动性出血、鼻腔粘连、鼻甲萎缩等并发症。术腔于2~4个月基本上皮化,鼻腔外侧壁及下鼻甲形态良好。结论鼻内镜下泪前隐窝人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具有视野清晰、病变切除彻底、出血少、损伤小、并发症少及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可作为经上颌窦自然口或联合下鼻道开窗术不能彻底切除病变组织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中鼻道开窗+泪前隐窝入路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病变的必要性。方法对30例54侧上颌窦病变,70°鼻内镜直视下经中鼻道开窗,查找并清除病变后,再行泪前隐窝入路,彻底清除上颌窦内残留病变。结果 (1)经中鼻道开窗可以窥及,但无法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病变9例14侧,约占总侧数的25.93%。而且经泪前隐窝入路窥及病变较之经中鼻道开窗所见更为广泛;(2)经中鼻道开窗清除上颌窦内病变,未窥及残留后,再行泪前隐窝入路,仍然发现18例32侧存有病变,约占总侧数的59.26%。结论 70°鼻内镜下经中鼻道开窗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病变,不仅困难,而且存在视觉死角,经泪前隐窝入路既能看清上颌窦内各壁,又能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病变。因此,在可能出现上颌窦病变残留时,有必要采用"中鼻道开窗+泪前隐窝入路"的双径路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前内侧病变的效果.方法 对上颌窦前内侧壁内病变患者50例患者采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50例患者全部治愈,术中、术后均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均经半年以上随访.结论 该术式视野清晰,上颌窦黏膜损伤小,且简单易行,创伤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彻底清除上颌窦病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对42例(43例)上颌窦病变在强化局麻鼻内窥镜下行中下鼻道融合术,术中彻底清除病变组织。结果 随访1a以上,无并发症,治愈率达100%,无复发。结论 鼻内窥镜下采用中下鼻道融合术可彻底清除上颌窦病变,可达到根治效果,较传统的根治术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鼻内窥镜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上颌窦病变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报道70例鼻内窥镜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上颌窦病变的护理。术前进行充分准备及心理指导,术后给予半卧位,减少组织渗出及出血;局部冷敷,减少伤口出血及组织渗出,48h后无明显出血改用局部热敷;加强营养,增进机体抵抗力;及时换药、定期复查,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做好出院指导,使70例病人顺利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鼻内镜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MMA)联合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术(IMA)径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5年8月治疗的51例上颌窦良性病变临床资料。在常规行鼻内镜下MMA术后,对于难以完整切除的病变联合IMA术切除病变。记录术中情况及术后疗效。结果?术中内镜下能很好地观察和切除上颌窦内各壁病变。术中及术后无鼻泪管损伤、鼻甲萎缩和局部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临床症状逐步消失,窦内黏膜上皮化,窦口引流通畅,病变无复发。结论?MMA联合IMA可以很好地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尤其在上颌骨囊肿治疗中有很大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3月收治的经病理检查确诊的Krouse分级为T2、T3的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30例,根据手术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14)与对照组(n=16)。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对照组采用鼻内镜下中下鼻窦道开窗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鼻腔内创面愈合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评估术后疼痛程度,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病情复发情况。结果两组住院时间、术后鼻腔内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鼻泪管损伤、面部肿胀淤血的发生率及术后病情复发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病情复发率低的优点,是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较好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鼻内窥镜下三种不同入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更为完善的上颌窦囊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对上颌窦囊肿采用三种不同的入路行囊肿摘除;对伴上颌窦炎/筛窦炎的上颌囊肿行钩突切除,开放前筛,经上颌窦窦口开窗行囊肿摘除(42侧);对不伴不上颌窦炎/筛窦炎的囊肿部分患者经下鼻道开窗囊肿摘除(28侧,部分经尖牙窝经路行囊肿摘除(22侧)。结果:术后随访半年,经上颌窦窦口开窗途径者,窗口开放率为90.48%(38/42);下鼻道开窗途径者,窗口开放率57.14%(16/28);经尖牙窝者窝口通畅率90.9%(20/22)。结论:尽量减少手术创伤,手术操作细致,术后定期随访是防止上颌窦开窗口粘连,闭锁,提高开窗通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鼻内镜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难治性鼻-鼻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70例难治性鼻-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鼻内镜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鼻内镜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鼻塞、流涕、头沉重感及嗅觉减退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鼻塞、流涕、头沉重感及嗅觉减退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内镜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难治性鼻-鼻窦炎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135例鼻内镜下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效果,为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2年1月~2009年12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上颌窦良性病变的2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对照组(传统手术方法组)135例和观察组(内镜下手术组)135例,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满意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切口、住院时间及1年内的随访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加以研究比较.结果 经研究比较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术中出血量却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也短于对照组,同时手术平均切口也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经过1年的随访发现,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均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在上颌窦良性病变采用内镜下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效果较为明显,优点较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3种不同鼻内镜下手术方式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32例行单纯鼻内镜术,B组22例行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手术,C组36例行鼻内镜联合柯-陆入路手术。随访18~96个月,比较3组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复发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均接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3.5个月。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术前各项症状均消失或有所减轻,所有病例均无严重近、远期并发症发生。A、B、C 3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34.38%(11/32)、9.09%(2/22)、11.11%(4/36),B、C 2组与A组比较,术后复发率显著降低(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联合入路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疗效显著,可以减少手术盲区,切除肿瘤较为彻底,较单纯鼻内镜入路有较低的复发率,其中泪前隐窝入路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术后便于观察术腔及肿瘤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开窗治疗上颌骨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上颌骨囊肿患者分为实验组(n=24)和对照组(n=24)。对照组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下鼻道开窗,实验组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切除效果、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48例患者均成功切除上颌骨囊肿,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骨囊肿能彻底清除病变组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彻底清除上颌窦病变并防止复发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85例上颌窦病变行鼻内窥镜下双径路手术,术中彻底清除病变。结果:随访1-3年。无并发症,治愈率达100%,无复发。结论:该方法对清除上颌窦病变、避免复发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刘建涛 《华西医学》2002,17(2):243-243
上颌窦根治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但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需唇龈沟切口、术后面部肿胀、如伤口感染等因素造成不愈及牙龈瘘道 ,面部尖牙窝处骨质部分缺损 ,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不能同时双侧手术等。我科 1998年以后开展内窥镜手术后 ,发现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依靠鼻腔鼻塞自身生理功能的恢复治疗鼻窦炎有其优点 ,但在清除上颌窦疾病时不彻底。为弥补上述两种术式的缺点 ,探索出下鼻道上颌窦造孔同时开放上颌窦自然开口的联合术式。取得很好疗效。减轻了病人痛苦 ,缩短了治疗时间 ,较上颌窦根治术及功能性鼻内窥镜术优越 ,基本上能代替上颌窦根治…  相似文献   

17.
我科 1 995年 1 0月~ 1 999年 1 0月共完成内窥镜鼻窦手术 70 0余例 ,对其中难以通过扩大自然窦口的上颌窦病变 ,在扩大自然窦口的基础上同时行下鼻道开窗术 ,以求彻底清除病变 ,提高治疗效果[1 ] 。现将资料完整的 1 0 3例 ( 1 61侧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0 3例 ( 1 61侧 ) ,男 59例 ,女 44例 ,年龄 1 7~ 68岁。上颌窦内粘膜息肉样变及息肉 84例 1 40侧 (其中有上颌窦根治术史者 1 2例 1 6侧 ) ,出血坏死性息肉 7例 ( 7侧 ) ,内翻状乳头状瘤 5例 ( 5侧 ) ,粘液囊肿 5例 ( 6侧 ) ,上颌窦炎症伴骨性分隔 1例 ( 2侧 ) ,上颌窦根治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上颌窦后壁的形态,测量上颌窦后壁及其毗邻结构的相关数据,为经上颌窦后壁入路手术治疗翼腭窝肿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①随机挑选30例成人干颅,其中15例行矢状面切片,另15例行水平面切片。矢状面上测量: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的高度、厚度;上颌窦顶壁与后壁交界处的厚度。水平面上观测:蝶腭孔的形态、大小;蝶腭孔外侧壁至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与内侧壁交界处的距离;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的宽度。②将防腐处理的30侧正中矢状面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上颌动脉翼腭窝段的位置、走行及其分支的长度及管径;上颌神经翼腭窝段的位置、走行及其分支;翼腭神经节的位置、形态及大小。结果:①在颅骨矢状面上测量: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的高度平均值为(19.21±3.42)mm;厚度平均值为(0.74±0.42)mm;上颌窦顶壁与后壁交界处的厚度平均值为(0.63±0.31)mm。在颅骨水平面上观测:蝶腭孔呈圆形者占66.7%,其呈卵圆形者占20%,呈不规则形者占13.3%,外侧壁至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与内侧壁交界处的距离平均值为(2.45±1.33)mm。上颌窦后外侧壁后部的宽度平均值为(7.52±2.08)mm。②上颌动脉翼腭窝段位置变异较大,30%在靠近上颌骨颞下面时略呈直角向内进入翼腭窝;70%到达上颌骨颞下面时,紧邻该面行走,其主要分支包括蝶腭动脉、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圆孔动脉、翼管动脉。上颌神经翼腭窝段直径为(3.65±0.54)mm,斜向前外侧,紧贴上颌窦后外侧壁向上外侧走行。分为蝶腭神经、眶下神经和上牙槽后神经3大分支。翼腭神经节距离上颌神经下方(3.57±1.39)mm,上颌窦后外壁后部后方(3.17±1.08)mm。呈椭圆形者占43.3%,不规则形者占40%,圆形者16.7%。其直径平均值为(4.19±1.01)mm。结论:经上颌窦后壁入路手术治疗翼腭窝肿瘤凿开上颌窦后壁时,向内不能超过上颌窦后壁与内侧壁的交界处,向上不能超过上颌窦后壁与顶壁的交界处,摘除肿瘤时应仔细处理上颌动脉和上颌神经的分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上颌窦根治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106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鼻内镜上颌窦开放联合唇龈入路上颌窦根治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上颌窦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上颌窦根治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复发率、术前及术后6个月嗅觉功能以及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9%,低于对照组的1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11%,与对照组的96.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为3.77%,低于对照组的1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嗅觉功能评分、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采用鼻内镜上颌窦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上颌窦根治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嗅觉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复发率,且疗效具有保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窦口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入路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真菌性鼻窦炎患者146例,依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n=69)和研究组(n=77),分别行鼻内镜下上颌窦窦口开放术和鼻内镜下上颌窦窦口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入路术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前及随访结束后的鼻内镜评分、生存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结束后,两组患者的鼻内镜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手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上颌窦窦口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入路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