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陆姣  张彦君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0-22,26
了解澳门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及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行为的影响,为学龄前儿童的饮食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暨青年局所记录的学校及学生人数,选取澳门7所幼儿园1 229名3~6岁学龄前儿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应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澳门3~6岁学龄前儿童进餐规律较好,能定时、定点、定量吃饭者占71.4%;70%以上的儿童能保证每日都进食水果蔬菜,但有47.3%的儿童会挑食偏食;超过70%的儿童喜欢吃零食,主要为糖果(69.8%),味道好是孩子喜爱零食、含糖饮料和西式快餐的主要原因(63.7%).88.3%的家长常在吃饭时对孩子进行饮食教育,92.8%的家长会引导孩子均衡饮食,91.5%的家长会赞赏孩子的良好饮食行为,但56.0%的家长会强迫孩子进食.家长对学龄前儿童的偏食挑食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家长强迫进食是导致孩子偏食挑食的主要家庭因素(B=0.78,P=0.00);当孩子的主要照顾者为父母(F=3.8,P<0.05)且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F=3.1,P<0.05)时,孩子的挑食偏食行为就越少.结论 父母应承担起照顾儿童日常饮食的责任,以身作则并以鼓励而非强迫的方式引导孩子正确饮食,减少幼童的偏食挑食行为.  相似文献   

2.
黄海燕  刘金祥 《实用预防医学》2022,29(10):1233-1236
目的 了解家长对学龄前儿童体重水平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科学化管理体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0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57名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调查基本情况、家长对儿童体重的认知情况、营养知识了解情况、儿童喂养情况、儿童进食行为情况等方面,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家长对体重认知偏差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家长对儿童体重认知偏差发生率为32.14%(179/557),认知偏差一致性强度为中等(Kappa值=0.4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长的营养知识不达标(OR=2.856,95%CI:1.792~4.553)、逼迫进食喂养方式(OR=2.465,95%CI:1.379~4.406)、限制进食喂养方式(OR=3.244,95%CI:1.741~6.048)、父母过度关心儿童进食行为(OR=3.491,95%CI:2.207~5.522)以及儿童食欲缺乏(OR=4.148,95%CI:2.600~6.618)、偏食挑食(OR=2.653,95%CI:1.692~4.160)、不良进食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上海市虹口区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家庭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儿童保健从业人员和家长携手改善儿童饮食行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而努力。【方法】随机抽取120名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家长问卷调查,分析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20名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包括挑食、偏食、进食量少、进食时间过长、进食地点不固定等。他们大多母孕产期情况良好,幼时添加辅食没有困难,在幼儿园的饮食行为表现比在家中更让家长满意。与以祖辈为主要照养人的儿童相比,以父母为主要照养人的儿童能更早不依赖奶瓶,更早独立进食。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人工喂养,独立进食的年龄晚是家长对儿童饮食行为表现不满意的高危因素(P=0.000);家庭喂养态度一致是父母对孩子饮食行为表现满意的保护因素(P=0.003)。多数家长认为儿科医生的帮助是可靠的。【结论】早期认识并重视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其可能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积极主动干预;加强健康宣教,发挥家庭在儿童保健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监护人饮食行为对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监护人饮食行为对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为改善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南京市玄武区1128名3~6岁儿童及其主要监护人为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学龄前儿童和监护人自身的饮食行为等。结果约59%的学龄前儿童有挑食偏食行为,其监护人不挑食偏食(OR=0.510)、饮用牛奶(OR=0.831)、食用鸡蛋(OR=0.906)的行为是影响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的因素。结论玄武区学龄前儿童的挑食偏食行为问题非常突出,与其监护人自身的饮食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北京市怀柔区3~6岁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396例学龄前儿童进行家长自填问卷调查,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父母平均体重肥胖组高于正常组(P<0.001)。父亲高体重(OR=1.082)、生后6个月采用人工喂养(OR=5.986)、每餐以肉为主(OR=7.979)、强迫儿童进食某种食物(如高能量食物)(OR=4.801)、家长对儿童体重过高预期(OR=6.191)为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家长控制儿童体重的行为(OR=0.059)为学龄前儿童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发生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从控制父母体重、鼓励母乳喂养、平衡膳食等方面早期干预,将有益于早期预防儿童肥胖。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新疆农牧区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家长喂养行为和认知状况,为预防该地区学龄前儿童贫血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5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新疆农牧区共抽取1 846名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对其贫血状况进行检测,对其家长进行喂养行为调查.结果 新疆农牧区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贫血检出率为49.19%,其中轻度、中重度贫血检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儿婴幼儿期膳食、气质、家庭环境与其学龄前期发生肥胖、营养不良的相关性,为预防低出生体重儿学龄前期肥胖、营养不良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在上海市普陀区妇幼保健院儿保门诊选取定期检查的低出生体重儿66人,在同区域长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门诊选取正常儿童33人,采用喂养指数问卷、膳食问卷、Carey《3~7岁婴儿气质问卷》(家长问卷)与《家庭环境问卷》进行测评,以Logistic回归法与单因素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儿童气质、家庭环境与学龄前期儿童肥胖的发生有关。6个月喂养指数、添肝泥时间及家庭环境因子的"知识性"对学龄前期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有显著影响。[结论]6个月喂养指数、气质、家庭环境与低体重儿学龄前期肥胖、营养不良的发生有关。对低出生体重儿进行6个月喂养指数测评、幼儿气质评定、家庭环境评估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探讨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及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儿童营养门诊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合肥市城市及农村地区学龄前幼儿1 873名,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儿童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儿童抚养人的喂养行为问题.结果 72.77%的儿童有饮食行为问题.家庭环境因素及家长的喂养行为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月收入水平、家庭成员饮食行为问题情况、共同生活儿童数及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影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家庭人口学特征、家长喂养行为及家庭环境影响儿童饮食行为.应加强儿童营养门诊建设,提高家长喂养水平,建立有效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编制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学龄前儿童父母喂养行为评价量表,为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标准化测量工具。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结合目标人群的质性访谈和专家咨询,确定学龄前儿童父母喂养行为评价的概念框架,形成包含95条目的父母喂养行为量表初稿;在济南市、西安市对3~6岁儿童父母进行两轮调查,综合运用不同的条目筛选方法进行条目筛选,确定正式量表。最后,采用正式量表对济南和西安市3~6岁儿童父母进行第三轮调查,对正式量表进行信度、效度、区分度检验。结果 正式量表由35个条目组成,包括责任喂养、体重担忧、以饮食内容、饮食观念、饮食行为为中心的限制喂养、逼迫喂养、监督喂养共7个维度,累积方差贡献率为 58.6%,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1,分半信度系数为0.89,重测信度系数为0.80。结论 本研究所编制的学龄前儿童父母喂养行为评价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7个维度能较全面地反映父母喂养行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提供可行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儿童气质量表及自制的影响因素调查表对268名4~6岁儿童进行测查,建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结果: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良好,儿童行为的影响因素总效应由高至低依次为父母的教育方式、母孕期身体、儿童气质、父母的文化程度等。结论:基于气质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结构方程模型对其影响因素干预的制定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婴幼儿食欲特征(食物接触、食物回避)在照护者积极喂养行为(鼓励健康膳食、监督、自主支持)与婴幼儿体重指数(BMI)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婴幼儿气质在前半路径中的调节作用,为制定改善婴幼儿食欲特征和BMI状况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2021年5月采用综合性喂养实践问卷、婴幼儿喂养行为问卷、喂养策略问卷、婴儿和儿童饮食行为问卷、婴儿和幼儿行为问卷对青岛市某三甲医院儿童保健科322名婴幼儿照护者进行调查。结果 仅有食物接触、自主支持、婴幼儿BMI两两变量相关,即食物接触与自主支持呈负相关(r=-0.769,P<0.01),与婴幼儿BMI呈正相关(r=0.680,P<0.01),自主支持与婴幼儿BMI呈负相关(r=-0.548,P<0.01)。自主支持直接预测婴幼儿BMI的效应不显著(β=-0.082,P>0.05),主要经食物接触间接预测婴幼儿BMI,中介效应值为-0.412。在婴幼儿不同气质类型中,仅有努力控制在自主支持与食物接触间发挥调节作用(△R2=0.031,P<0.01),即自主支持对食物接触的影响在努力控制水平高的个体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家庭养育方式与儿童睡眠状况的关系,寻求对儿童睡眠有利的养育方式,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9—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儿科体检的214名6~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C)及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价家长养育方式及儿童睡眠状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CSHQ总分在不同年龄(t=6.45,P<0.001)、共睡情况(F=11.82,P<0.001)、电子屏幕使用时间(F=5.13,P=0.007)等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EMBU-C与CSHQ的多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从与抚养人同床睡到不同房间睡,CSHQ总分逐渐降低(β=-1.81),母亲情感温暖得分与CSHQ总分呈负相关(β=-0.50),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与CSHQ总分呈正相关(β=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共同解释18%的变异(ΔR2=0.18)。结论 儿童的睡眠状况与年龄及家庭养育方式有关,家庭养育方式中的共睡和屏幕使用时间过长会降低儿童的睡眠质量,母亲情感温暖则对儿童睡眠的改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严重挑食与其核心症状之间的关联,为ASD儿童的早期识别和精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18年5月~2019年12月在全国13城市的13家医院招募的2~7岁1 349名ASD儿童,1 170名典型发育(TD)儿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挑食情况,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社会反应量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3~6岁儿童体重指数和饮食行为,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儿童营养不良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对所选取的486名3~6岁儿童的主要看护人进行调查,填写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调查员测量儿童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发现,在486名儿童中,体重指数正常儿童356名、消瘦11名、超重61名、肥胖58名,检出率分别为73.25%、2.26%、12.55%和11.93%。3~6岁儿童不同性别饮食行为各维度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情绪性饮食(F=3.472,P=0.032)、主动进食能力得分(F=3.816,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体重指数组儿童在挑食(F=4.804,P=0.003)、不良进食习惯(F=6.077,P<0.001)及过饱响应维度得分(F=4.392,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体重指数的影响因素有挑食(OR=-0.367,95%CI:-0.966~-0.112,P<0.001)、不良饮食习惯(OR=-0.097,95%CI:-20.705~-0.204,P=0.045)。结论 该地区3~6岁儿童存在肥胖、消瘦等营养不良问题;挑食、不良进食习惯影响儿童体重指数;不同体重指数组儿童饮食行为在挑食、不良进食习惯及过饱响应方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家庭喂养方式和父母负性情绪与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的相关性,指导家庭科学喂养和预防儿童营养不良发生.方法 选取2020年4-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营养不良儿童75例为观察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77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父母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儿童饮食行为,分析家庭喂养方式、父母负性情绪与儿童营养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典型发育(TD)儿童母亲的焦虑状况,探索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其母亲焦虑水平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临床诊断招募55名6~12岁智商≥70的ASD儿童及74名TD儿童,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估入组儿童母亲的焦虑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评估两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表现。结果 ASD儿童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特质焦虑得分高于TD组母亲(t=5.272、4.484、P<0.05),ASD儿童SDQ困难总分及多动/注意力缺陷、情绪症状、同伴交往问题及品行问题因子得分高于TD组儿童(t=10.791、7.482、4.295、12.925、3.544),亲社会行为因子分(t=5.084)低于TD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正混杂因素后,ASD组母亲状态、特质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S-AI: β=0.83 (95%CI: 0.19~1.46); T-AI: β=0.60 (95%CI: 0.05~1.14)]、情绪症状 [S-AI: β=2.28 (95%CI:0.72~3.84); T-AI: β=2.04 (95%CI: 0.74~3.33)]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TD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β=0.50 (95%CI: 0.03~0.96)]、品行问题 [β=1.74 (95%CI: 0.19~3.30)]存在正相关关系;特质焦虑得分与品行问题 [β=1.54 (95%CI: 0.09~3.00)]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ASD儿童母亲比TD儿童母亲更容易出现焦虑。其中AS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情绪问题有关,T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品行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祖辈、父辈喂养行为差异及其与学龄前儿童进食行为的关系,进一步明晰喂养人身份、喂养行为对进食行为的可能影响。方法 2020年5月-2021年1月,选择上海市浦东新区8所幼儿园和2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学龄前儿童的主要喂养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主要喂养人身份,采用1∶2倾向性评分匹配,形成祖辈组(72例)和父辈组(144例)。结果 祖辈组和父辈组在饮食内容限制(t=4.72, P<0.001)和饮食行为限制(t=2.13, P=0.036)维度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对应儿童在主动进食能力(t=-4.76, P<0.001)、外因性进食(t=-5.07, P<0.001)和情绪性进食(t=1.99, P=0.050)维度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方差分析发现,喂养人的饮食行为限制(F=1.82,P=0.086)、鼓励健康饮食(F=2.46,P=0.019)和饮食内容限制(F=3.69,P=0.001)对学龄前儿童进食行为有显著预测作用,喂养人身份与儿童进食行为之间无统计学关联(P>0.10)。结论 与祖辈相比,父辈喂养人更频繁地使用饮食行为限制和饮食内容限制,喂养行为而非喂养人身份与学龄前儿童的进食行为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探索儿童视屏时间对幼儿语言发育迟缓的影响,以期为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选取2017年11月—2018 年8月于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诊断为语言发育迟缓的112例18~46月龄儿童为病例组,以性别、年龄作为匹配因素,筛选同期正常体检的儿童66 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幼儿语言发育迟缓及视屏时间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两组儿童的年龄及父母的职业、双方是否是独生子女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儿童父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语言迟缓组儿童的母亲工作日与子女接触时间比正常儿童母亲长(t=-2.281,P=0.020)。语言迟缓儿童视屏时间相对正常儿童更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4,P=0.002)。儿童视屏的内容以动画片为主,但对照组儿童观看科教片的比例稍高于病例组(χ2=11.558,P=0.009)。在每天限制视屏时间、观看30 min及以上休息方面,对照组儿童家长的执行比例高于病例组(χ2=6.962、11.034,P<0.05)。当儿童任性或状态不佳时,语言迟缓儿童家长经常允许儿童使用视屏产品的比较更高(χ2=11.752,P=0.003)。病例组儿童母亲的视屏总时间、闲暇时的视屏时间也高于对照组儿童母亲(t=-2.920、-2.145,P<0.05)。控制了混杂因素后发现儿童视屏时间是影响语言发育迟缓的重要因素,儿童视屏时间每增加1 h,其语言发育商平均下降1.626。结论 视屏时间是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家庭内限制每天儿童视屏的时间,并从家长自身做起,增加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机会以促进儿童早期发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西安市新城区社区学龄前儿童常见不健康饮食行为特征,并系统分析影响儿童饮食行为的因素,为规范学龄前儿童良好的进食行为、促进学龄前儿童合理膳食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8-12月选取西安市新城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6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进行,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儿童饮食行为影响的因素。结果 西安市社区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不健康饮食行为是挑食、主动进食能力差、不良进食习惯等。不同性别的挑食,不良进食习惯及过饱响应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50,2.024,3.707,P<0.05)。抚养人教育背景不同,儿童挑食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26,P=0.026)。抚养人身体状况不同,儿童主动进食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52,P=0.007)。家庭常住人口数不同,学龄前儿童的挑食行为,不良进食习惯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42,3.515,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因素依次为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常驻人口数、体重指数及抚养人教育背景。结论 加强抚养人知识储备和健康抚养观念的建立,家庭成员统一抚养观念,减少肥胖/超重儿童不良进食习惯,是培养学龄前儿童健康饮食行为,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饮食行为问题,并对该群体中两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究。方法 2020年8月—2021年4月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PEBQ)对150例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饮食行为问题展开评估,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两者关系。结果 学龄前ASD儿童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同伴交往问题(86.0%)、社会行为问题(72.7%)、多动问题(51.3%)。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主动进食能力不足(83.3%)、挑食(57.3%)、情绪性进食(42.0%)。品行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食物响应问题(OR=3.48, 95%CI:1.04~11.63)和情绪性进食(OR=6.11, 95%CI:1.56~23.86)的危险因素。社会行为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07,95%CI:1.40~6.74)和主动进食不足(OR=5.32,95%CI:1.25~22.70)的危险因素,多动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40,95%CI:1.65~7.00)和不良饮食习惯(OR=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