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现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预防及改善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7所幼儿园1 070名 3~6岁儿童,采用儿童家庭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筛查评估问卷及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进行调查,采用秩和检验、 χ2检验及log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检出率为31.40%。多因素分析显示,儿童年龄越低(OR=0.510,95%CI=0.430~0.603)及语言/认知信息(OR=0.959,95%CI=0.926~0.994)、家庭养育环境中社会适应/自理(OR=0.959,95%CI=0.924~0.996)、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OR=0.873,95%CI=0.827~0.922)、环境气氛维度得分越高(OR=0.794,95%CI=0.736~0.856)是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保护因素;儿童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越低(OR=1.929,95%CI=1.656~2.247)、主干家庭(OR=1.796,95%CI=1.260~2.561)、家庭每月总收入呈高等及低等水平(OR=1.368,95%CI=1.028~1.820),家庭养育环境中忽视/干预/惩罚维度得分越高(OR=1.043,95%CI=1.008~1.079)是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危险因素。 结论 应从小培养儿童饮食行为习惯,加大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儿童主要照顾者、家庭每月收入水平呈低、高水平及主干家庭中儿童照顾者,关于儿童饮食行为培养方面的健康教育,积极改善家庭养育环境,以防止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青少年焦虑情绪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4—2018年对河南省新乡市6 195名初高中生进行一般社会资料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Kutcher青少年抑郁量表(11项)评估。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关联。结果 共6 194名青少年完成问卷,男性2 586名(41.8%),女性3 608名(58.2%),青少年焦虑情绪在男女性别中分布无明显差异(χ2=3.400,P>0.05)。青少年焦虑情绪与母亲关爱(OR=0.969,95%CI:0.953~0.984,P<0.001)、母亲鼓励呈负相关(OR=0.974,95%CI:0.953~0.994,P=0.013);青少年焦虑情绪与母亲控制(OR=1.088,95%CI:1.064~1.113,P<0.001)、父亲控制呈正相关(OR=1.042,95%CI:1.019~1.066,P<0.001)。青少年焦虑共病抑郁情绪和母亲控制(OR=1.065,95%CI:1.035~1.096,P<0.001)和父亲控制(OR=1.068,95%CI:1.038~1.099,P<0.001)显著正相关。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中关爱是青少年焦虑的保护因素,控制是青少年焦虑的危险因素,尤其父亲控制是青少年的抑郁共病焦虑情绪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睡眠质量相关因素对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的影响。 方法 从南阳市区4所公立幼儿园、2所私立幼儿园及县区4所幼儿园中选取3~6岁学龄前儿童,通过向其家长发放长处与困难问卷 (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SDQ)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hildren’s Sleep Habit Questionnaire,CSHQ)对561名学龄前儿童的睡眠情况及行为问题进行调查,共回收540份有效问卷。对儿童行为(SDQ总分)与性别、年级、母亲父亲学历、睡眠环境、养育观念、睡眠模式及CSHQ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CSHQ总分平均为(48.60±7.81),SDQ总分平均为(14.96±3.12)。单因素分析显示SDQ总分大于17分与母亲受教育程度(χ2=62.998, P<0.001)、睡眠环境(χ2=23.996, P<0.001)、父母养育观念是否一致(χ2=45.171, P<0.001)、养育风格(χ2=7.991, P=0.018)、平均睡眠时长(χ2=100.510, P<0.001)、夜间睡眠时长(χ2=71.370, P<0.001)、午休时长(χ2=139.795, P<0.01)、夜间就寝时间 (χ2=29.404, P<0.001)、CSHQ总分(χ2=28.484, P<0.001)有关。平均睡眠时长与活动过度呈负相关(r=-0.106, P=0.014)。平均睡眠时间短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46,95%CI:1.713~5.775)。CSHQ总分(r=0.473, P≤0.001)、睡眠持续时间(r=0.128, P=0.003)、睡眠阻抗(r=0.126, P=0.003)、睡眠焦虑(r=0.156, P≤0.001)、睡眠呼吸障碍(r=0.124, P=0.004)、睡眠觉醒(r=0.370, P≤0.001)与SDQ得分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持续时间(OR=3.232,95%CI:3.107~3.361、睡眠焦虑(OR=1.257, 95%CI:1.116~1.417)、睡眠呼吸障碍(OR=1.861,95%CI:1.459~2.373、睡眠觉醒(OR=3.146,95%CI:2.937~3.369)是影响SDQ总分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平均睡眠时长、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睡眠阻抗、睡眠焦虑、睡眠呼吸障碍及CHSQ总分与SDQ得分相关,其中平均睡眠时间短、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睡眠焦虑、睡眠呼吸障碍时SDQ分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学龄期儿童注意力缺陷伴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危险因素,为有效防治学龄期儿童ADHD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21年5月—2022年1月杭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489例符合入选要求的6~12岁ADHD儿童为病例组,另选择同期就诊非ADHD儿童520例为对照组,采用自制儿童ADHD危险因素调查量表对两组进行调查,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儿童ADHD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儿童在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双亲抚养、父母关系不良、每日视屏时长、和父亲关系、和母亲关系、和同学关系、教育方式、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定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父亲文化低(OR=2.174,95%CI:1.813~2.607)、母亲文化低(OR=2.605,95%CI:2.169~3.129)、家庭月收入低(OR=1.312,95%CI:1.092~1.575)、非双亲抚养(OR=3.329,95%CI:2.641~4.195)、父母关系不良(OR=3.512,95%CI:2.914~4.234)、每日视屏时长≥2 h(OR=1.738,95%CI:1.449~2.085)、和父亲关系差(OR=1.941,95%CI:1.596~2.362)、和母亲关系差(OR=2.280,95%CI:1.831~2.838)、和同学关系差(OR=2.245,95%CI:1.873~2.692)、不良教育方式(OR=4.760,95%CI:3.764~6.021)、学习困难(OR=3.324,95%CI:2.744~4.027)、情绪不稳定(OR=2.633,95%CI:2.196~3.157)是儿童ADHD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引起学龄期儿童ADHD的危险因素复杂,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多方面因素,需建立规范化筛查体系,采取卫生机构、学校及家庭共同防控措施,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武汉市学龄前儿童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患病现状,并分析引发AD的危险因素。 方法 于2020年5—6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从武汉市新洲区幼儿园抽取3 489名2~6岁的学龄前儿童,调查其AD患病情况,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 AD 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3 489例,儿童AD209例,患病率5.99%。其中男童患病率为6.21%,女童为5.75%,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5,P=0.568);经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时营养状况差(OR=1.228,95%CI:1.031~1.462)、过敏性哮喘史(OR=2.532,95%CI:1.302~4.923)、过敏性鼻炎史(OR=1.672,95%CI:1.095~2.554)、父母过敏史(OR=2.015,95%CI:1.386~2.929)、父母AD史(OR=1.852,95%CI:1.356~2.530)、住房中有霉斑(OR=1.627,95%CI:1.163~2.276)、家中饲养宠物(OR=1.306,95%CI:1.039~1.642)、接触毛绒玩具(OR=1.508,95%CI:1.399~2.377)均为学龄前儿童患A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学龄前儿童AD影响因素较多,应进行早期健康教育干预,加强孕期妇女的营养摄入,促进均衡饮食,有家族史和自身过敏史的儿童父母应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护理,保持居住环境干燥清洁,尽量避免接触宠物、毛绒玩具并定期干燥杀菌,以降低AD在儿童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142例学龄前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以期为哮喘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学龄前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142例为病例组,选取与病例组性别、年龄匹配的非哮喘住院患儿142例为对照组。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次纳入调查的病例组患儿男83例,女59例;129例患儿是因呼吸道感染而引起,感染病原体包括:支原体46例,呼吸道合胞病毒37例,流感病毒33例,腺病毒14例,副流感病毒5例。多因素分析显示出生孕周≥37周(OR=0.792,95%CI:0.357~0.948)、出生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OR=0.320,95%CI:0.107~0.479)为学龄前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的保护因素,有家族过敏史(OR=1.513,95%CI:1.206~1.742)、有变应性鼻炎史(OR=1.304,95%CI:1.182~1.549)、有食物过敏史(OR=1.815,95%CI:1.492~2.203)、家庭1年内装修(OR=1.328,95%CI:1.102~1.591)、家庭成员吸烟(OR=2.115,95%CI:1.628~2.499)、长期接触毛绒或泡沫制品(OR=1.480,95%CI:1.173~1.772)、学校或家庭邻近大马路(OR=1.815,95%CI:1.692~2.203)是危险因素(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支气管哮喘多由呼吸道感染所引起,主要受出生孕周、家族过敏史等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可针对上述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学龄前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新疆柯尔克孜族学龄前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少数民族学龄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支持。方法 2016年10-11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农村地区对442名柯尔克孜族3~6岁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及检测。结果 柯尔克孜族学龄前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的总检出率为18.10%(80/442),其中轻度为12.22%、中度为4.30%、重度为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0,P<0.01)。回归分析显示,孕期母亲未补铁(OR=2.026,95%CI:1.038~3.944)、家庭月收入1 000元以下(OR=2.352,95%CI:1.111~5.011)、挑食(OR=3.997,95%CI:1.318~12.108)是导致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柯尔克孜族学龄前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以轻度贫血为主,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家庭养育环境与儿童孤独症特质之间的关系,为减少儿童孤独症特质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使用中文克氏孤独症筛查量表和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于2019年3-5月选取苏州市郊区8所幼儿园所有在园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使用Epidata 3.1录入数据并使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无孤独症特质组儿童的家庭养育环境在语言/认知信息、社会适应/自理、忽视/干涉/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6个维度得分均高于有孤独症特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08,-6.251,-7.008,-6.008,-5.219,-8.550,P<0.01)。男性(OR=1.695,95%CI:1.207~2.381)、有分离史(OR=2.153,95%CI:1.225~3.782)、社会适应/自理差(OR=1.049,95%CI:1.002~1.098)、家庭环境气氛差(OR=1.147,95%CI:1.073~1.226)和频繁的忽视/斥责/打骂儿童(OR=1.053,95%CI:1.029~1.079)是儿童孤独症特质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男性性别、有分离史、社会适应/自理、频繁忽视/干涉/惩罚、环境气氛差与儿童有孤独症特质有关,应当重视儿童早期有关方面家庭养育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儿童肥胖的预防和临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于2017年9—11月抽取顺义区5所幼儿园共1 238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方式研究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顺义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3.3%、15.2%。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包括:剖宫产(OR=1.333,95%CI:1.032~1.722)、父亲超重/肥胖(OR=1.723,95%CI:1.293~2.295)、母亲超重/肥胖(OR=1.617,95%CI:1.234~2.119)、进食速度快(OR=1.403,95%CI:1.125~1.748)。而平均户外活动时间>2 h(OR=0.649,95%CI:0.549~0.771)是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制定父母参与的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扬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腰围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我国学龄前儿童腹型超重/肥胖筛查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5年4-5月分层整群抽取7所幼儿园2 531名儿童,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集中体检的方式,测量儿童体重、身高、腰围等;对其腰围和腰围身高比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腰围的影响因素。结果 扬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腰围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各年龄组男童均大于女童;女童腰围身高比随年龄增长逐渐减低,男童则有波动。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父母体重指数(BMI)、母亲学历、儿童每日睡眠时间、户外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等对儿童腰围有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高BMI是学龄前儿童高腹围的危险因素(母亲BMI:OR=1.15,95%CI:1.09~1.18,P<0.001;父亲BMI:OR=1.12,95%CI:1.07~1.15,P<0.001)。结论 需逐步建立我国学龄前儿童腰围正常范围与腹型超重/肥胖腰围筛查界值点,为学龄前儿童腹型超重/肥胖筛查与防治提供依据;要控制腹型肥胖需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饮食、生活方式的综合性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及发育因素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发病的影响,为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201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儿少门诊就诊的132例ADHD儿童及82名健康对照儿童的家庭环境、父母压力、围生期及发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HD组和对照组在母孕次(t=3.540),孕期意外(χ^2=18.678),出生意外(χ^2=6.523),重大疾病(χ^2=5.527),抚养情况(χ^2=22.760),抚养人(χ^2=11.831),管教方式(χ^2=10.440),父母关系(χ^2=8.198)及父母压力(t=5.217)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孕期异常(OR=7.233,95%CI:1.640~31.898)、管教方式不合理(OR=3.759,95%CI:1.429~9.887)、教养态度不一致(OR=2.860,95%CI:1.041~7.859)是发病的危险因素,母乳喂养(OR=0.128,95%CI:0.032~0.514)、养育情况属于一般(OR=0.026,95%CI:0.003~0.223)及好养型(OR=0.021,95%CI:0.002~0.225)是ADHD的保护因素。结论围生期异常、家庭教育、家庭关系等因素是影响ADHD发病的相关因素,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儿童替牙期现状、常见牙齿问题及影响因素、家长对儿童牙齿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为科学维护儿童口腔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1-5月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齐齐哈尔市的1 023名4~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替牙期常见的牙齿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发现,有435名(42.52%)儿童进入了替牙期;185名(18.10%)儿童牙齿受过外伤。875名儿童接受口腔检查,266名(30.4%)儿童患有龋齿。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摄入果汁等饮料的频率≥3次/d(OR=2.254,95%CI:1.185~4.289,P<0.05)、经常睡前吃零食(OR=2.515,95%CI:1.437~4.403,P<0.05)、进食后未进行口腔护理(OR=2.490,95%CI:1.412~4.390,P<0.05)为龋齿的危险因素。进食糖果≥3次/d(OR=3.924,95%CI:1.264~12.184,P<0.05)及进食甜点1~2次/d(OR=3.378,95%CI:1.219~9.361,P<0.05)是儿童提前进入替牙期的危险因素。结论 部分儿童存在替牙期提前的状况,家庭因素、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影响儿童牙齿健康的因素,应提高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的认识,科学合理的维护儿童口腔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现状及与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气质特点的相关性,为学龄前儿童的牙科畏惧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5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312例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儿童牙科畏惧调查量表-牙科分量表(Children’s Fear Survey Schedule-Dental Subscale, CFSS-DS)评估学龄前儿童的牙科畏惧水平,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gna Minnen Betraffende Uppfostran for Children, EMBU-C)评估学龄前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中国学龄前儿童气质量表(Chinese Preschool Children Temperament Scale, CPTS)评估学龄前儿童的气质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312例学龄前儿童CFSS-DS总分(45.62±6.57)分,其中165例有牙科畏惧症,发生率为52.88%(165/312)。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强迫症状的发生情况以及与家庭养育环境的关系,为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学龄前儿童强迫障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10-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太原市城区3所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共969例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应用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焦虑自测量表进行研究。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强迫症状阳性检出60例(6.2%);其中男性32例(6.3%),女性28例(6.0%);小班19例(5.8%),中班29例(7.2%),大班12例(5.0%)。将阳性检出的60例作为强迫症状组,无任何焦虑的1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性别间比较(χ2=0.200,P=0.655)和班级间比较(χ2=2.065,P=0.3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中,两组在语言/认知、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我管理、忽视/干涉/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和环境气氛6个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学历(χ2=14.356,P<0.01)和母亲焦虑得分(t=3.426,P<0.01)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忽视/干涉/惩罚(环境中等OR=0.241,95%CI为0.088~0.659)、母亲焦虑得分(OR=1.059,95%CI为1.009~1.111)以及母亲学历(中学OR=3.886,95%CI为1.554~9.716,大专及以上OR=2.695,95%CI为1.301~5.581)3个自变量与强迫症状发生有关。结论 强迫症状在学龄前儿童较常见,强迫症状的发生与家庭养育方式、母亲情绪及母亲文化程度有关。对父母进行心理养育咨询可以早期干预学龄前儿童强迫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石家庄地区3~6岁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8—2019年石家庄各区县学龄前儿童的体检数据,采用我国2005年九大城市儿童体格发育生长标准作为参考值,评价学龄前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发育情况。结果 1)共收集49 644例学龄前儿童的有效体检数据,其中男童25 885例(52.1%),女童23 759例(47.9%)。2)其中体重过轻(<P3)的儿童有1 212人(2.4%),体重过重(<P97)的5 353人(10.8%);身高过矮(<P3)的儿童有1 497人(3.0%),身高过高(>P97)的儿童有6 876人(13.9%)。3)母儿ABO血型不符(OR=0.671,95%CI:0.481~0.935,P=0.019)、出生体重偏低(OR=0.546,95%CI:0.443~0.674,P<0.001)、出生时身高偏低(OR=0.335,95%CI:0.272~0.414,P<0.001)是学龄前儿童身高过矮的独立相关因素;出生时身高过矮(OR=0.330,95%CI:0.269~0.404,P<0.001)、体重过轻(OR=0.330,95%CI:0.269~0.404,P<0.001)是学龄前儿童体重过轻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与2005年九市的标准相比较,石家庄地区3~6岁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高于全国城市学龄前儿童的平均水平;学龄前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发育不良受到出生时身高和体重的影响;应重视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的三级预防及孕产期高危因素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教养方式与儿童睡眠问题的相关性,为基于教养方式的睡眠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年12月—2020年1月,采用整群方便取样,在北京、上海和成都三市抽取6所公办幼儿园与2所公办小学进行调查,由家长通过在线系统填写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教养方式类型,以及社会人口学和家庭情况问卷,通过协方差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教养方式与儿童睡眠问题的关系。结果 共抽取3 861名儿童,平均年龄(5.57±2.28)岁,男、女童分别为2 007名(52.0%)、1 854名(48.0%)。溺爱型、适中型和严格型教养方式分别占4.6%、86.6%和8.8%。溺爱型教养的儿童CSHQ总分(F=44.77,P<0.001)和各维度分均高于严格型和适中型,睡眠问题更严重。相比适中型,溺爱型教养是儿童总体睡眠问题的危险因素(OR=3.62,95%CI:1.88~6.96),尤其是就寝抵抗(OR=3.80,95%CI:2.51~5.75)。结论 教养方式与儿童睡眠问题密切相关,而溺爱型教养是儿童睡眠问题的危险因素,未来应加强教养方式的科普宣教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湖北省某山区县城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SID)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样,将该县城区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区,每个区随机抽取1个幼儿园。对抽中的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半结构化问卷调查,包括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和基本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710名儿童中有396名存在感觉统合失调,患病率为55.8%(轻度30.3%,重度25.5%)。男童和女童相比感觉统合失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0.688,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控制了其他混杂因素后,男童感觉统合失调风险较女童更大(OR=1.636,95%CI:1.177~2.273,P=0.003),膳食情况中吃零食(OR=1.672,95%CI:1.158~2.412,P=0.006)、挑食(OR=1.535,95%CI:1.097~2.147,P=0.012)是SID的危险因素;爱运动是SID的保护因素(OR=0.460,95%CI:0.253~0.836,P=0.011)。随着年龄的增加感觉统合失调的风险越小(OR=0.769,95%CI:0.632~0.934,P=0.008)。结论 本研究显示山区县城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性别、年龄、儿童饮食习惯及运动状况相关,应对不同性别、年龄段学龄前儿童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孕前体重、孕期增加体重、儿童期饮食行为对儿童体重的影响,为管理儿童体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及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产科分娩的512例产妇及512例婴儿,收集母亲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增重等资料。2019年12月—2020年3月随访并测量上述512名儿童的身高、体重,评定饮食行为。采用相关统计方法分析孕前体重、孕期增加体重、儿童期饮食行为对儿童体重的影响。结果 512名儿童年龄为3~6岁,有12.70%儿童超重/肥胖。相比于体重正常儿童,超重/肥胖儿童的母亲孕前超重/肥胖更常见(10.51% vs 38.46%,χ2=37.512,P=0.001),孕期超重更常见(7.83% vs 43.78%,χ2=75.201,P=0.001);不良饮食习惯、挑食、过饱响应得分更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也表明孕前体重(OR=1.109,95%CI:1.025~1.213)、孕期体重增加(OR=1.098, 95%CI:1.031~1.261)、儿童期饮食行为中不良饮食习惯(OR=1.113, 95%CI:1.054~1.257)、挑食(OR=1.257, 95%CI:1.232~1.467)、过饱响应(OR=1.284, 95%CI:1.135~1.513)是儿童超重的危险因素。结论 儿童体重受母亲孕前体重、孕期增重以及儿童期饮食习惯的综合影响。合理控制孕前BMI及孕期增重,积极指导儿童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有助于降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家庭养育方式与儿童睡眠状况的关系,寻求对儿童睡眠有利的养育方式,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9—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儿科体检的214名6~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C)及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价家长养育方式及儿童睡眠状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CSHQ总分在不同年龄(t=6.45,P<0.001)、共睡情况(F=11.82,P<0.001)、电子屏幕使用时间(F=5.13,P=0.007)等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EMBU-C与CSHQ的多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从与抚养人同床睡到不同房间睡,CSHQ总分逐渐降低(β=-1.81),母亲情感温暖得分与CSHQ总分呈负相关(β=-0.50),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与CSHQ总分呈正相关(β=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共同解释18%的变异(ΔR2=0.18)。结论 儿童的睡眠状况与年龄及家庭养育方式有关,家庭养育方式中的共睡和屏幕使用时间过长会降低儿童的睡眠质量,母亲情感温暖则对儿童睡眠的改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了解扬州地区学龄前儿童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及饮食行为的现状,探讨其对体型的影响。方法 于2015年4-5月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扬州市7所托幼机构2 531名在园儿童家庭基本信息及儿童最近一周的饮食情况,包括饮食行为及饮食习惯。结果 学龄前儿童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发生率为7.8%,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中挑食的发生率最高,为25.2%(637/2 531),男童高于女童(27.5% vs. 22.5%,P<0.05),其次为进餐速度快,为18.8%(477/2 531),男童高于女童(20.9% vs.16.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饮食偏咸(OR=2.05,95%CI:1.26~3.34)、偏油腻(OR=1.96,95%CI:1.22~3.16)食物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进餐速度慢是保护性因素(OR=0.31,95%CI:0.23~0.42,P<0.001),不同的饮食模式对学龄前儿童体重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扬州市学龄前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及饮食行为发生率较高,且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与肥胖相关,应采取措施如改变家庭不良的饮食行为等,从而降低儿童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