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邹静静  陈运彬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6):2505-2509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对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中肠道组织Toll样受体(TLR)2、4、9表达的影响。方法:出生24 h内Sprague-Dewley新生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治疗组,每组12只。对照组由母鼠喂养,实验组采取人工喂养+缺氧冷刺激进行造模,治疗组采用人工喂养+缺氧冷刺激并添加喂养双歧杆菌处理(2次/日,1×108cfu/次)。每日定时称体重做记录,在实验第3天处死新生鼠。用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新生鼠肠道病理变化,RT-PCR方法检测肠道黏膜TLR2、TLR4、TLR9的mRNA表达量。结果:3组小鼠体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体重增长高于实验组及治疗组,治疗组体重增长高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病理评分高于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及治疗组(P<0.05),治疗组的TLR2 mRNA、TLR9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实验组,TLR4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实验组,这两组的3种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可减轻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组织病理变化,作用机制可能与双歧杆菌能降低肠道黏膜的TLR4表达及增加TLR2、TLR9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microRNA-223-3p(MiR-223-3p)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大鼠肠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构建新生大鼠NEC模型,随机分为NEC组、阴性对照组、MiR-223-3p过表达组,每组20只。另取相同数量正常大鼠作为正常组。苏木精-伊红(HE)染色、TUNEL染色检测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和细胞凋亡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和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肠组织中MiR-223-3p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肠组织中NLR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情况。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223-3p与NLRP3是否存在靶向关系。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NEC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血清及肠组织中IL-6、IL-1β、IL-18含量明显升高(F=215.525、276.499、354.826、204.410、261.474、280.667,P<0.05),肠组织中NLR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及细胞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活性氧/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ROS/TXNIP/NLRP3)通路在三氯乙烯(TCE)致敏小鼠皮肤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于2020年8月,将4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5只)、溶剂对照组(5只)、TCE处理组(15只)、TCE+(2-(2, 2, 6, 6...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双歧杆菌在预防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应用剂量的问题,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新生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A,正常对照组;B,NEC模型组;C,NEC模型组,每日给予0.4 mg/g的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主要有效成分为双歧杆菌)灌胃;D,NEC模型组,每日给予4 mg/g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灌胃;E,NEC模型组,每日给予20 mg/g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灌胃。每日记录体重;3 d后禁食1 d,处死所有新生鼠,取血检测TNF-α并对比;HE染色法观察肠道组织。结果 体重变化均值为A>D>E>C>B,除B与C间,D与E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组两两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E染色评分均值为B>D>C>E>A,仅A与其他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F-α均值为B>C>D>E>A,除B与C间,D与E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综合分析,D、E的炎症程度低于B、C。结论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在新生鼠NEC中应用的最佳预防剂量可能为4~20 mg/g,相当于双歧杆菌4.0×103~20×103CFU。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的一种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的疾病。NEC临床症状可从轻微腹胀、喂养困难,迅速进展为爆发性、感染性休克,全肠段坏死,甚至导致患儿死亡。NEC远期可导致短肠综合征、肠狭窄、生长发育迟缓、神经系统不良结局等。NEC既是难治性新生儿疾病,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对于NEC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积极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降低NEC的致残率及其导致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长链非编码RNA PCED1B-AS1调控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 family pyrindomain containing 3, NLRP3)对巨噬细胞清除结核分枝杆菌和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在巨噬细胞RAW264.7中转染pcDNA-PCED1B-AS1,并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qRT-PCR方法检测PCED1B-AS1和TNF-α、IL-6 mRNA水平,用菌落形成实验检测巨噬细胞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清除作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NLRP3蛋白表达水平。将NLRP3 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和pcDNA-PCED1B-AS1共转染到巨噬细胞中,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同样检测细胞中TNF-α、IL-6 mRNA水平和菌落量。结果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的巨噬细胞中PCED1B-AS1水平降低,TNF-α、IL-6 mRNA水平升高。转染pcDNA-PCED1B-AS1后的巨噬细胞经过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以后,细胞中PCED1B-AS1、TNF-α、IL-6 mRNA水平升高,形成的菌落量减少,细胞中NLRP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NLRP3 siRNA可以逆转过表达PCED1B-AS1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巨噬细胞中TNF-α、IL-6 mRNA表达和菌落量形成的影响。结论 上调PCED1B-AS1促进巨噬细胞清除结核分枝杆菌,诱导细胞表达TNF-α、IL-6 mRNA的机制与上调NLRP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肠道炎症和坏死性疾病。它具有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死亡率高、后遗症严重等特点。NEC发病与早产、肠道微生物定植、肠内喂养、遗传等有关。近年,分子水平机制的研究成为热点,发现Toll样受体4(TLR4)在NEC发病中起关键作用。本文就最新的关于TLR4对NEC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增加对NEC的认识,为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早产儿最常见的急性和致死性消化道急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腹胀、便血等,严重者可出现肠穿孔甚至败血症。目前,NE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有研究发现肠黏膜屏障损害可能与其发病有关,谷氨酰胺(Gln)作为人体所需的条件必需氨基酸,在维持肠黏膜完整性,减少肠黏膜受损、缺血坏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谷氨酰胺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预防性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观察罹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新生SD大鼠肠组织中分泌型磷脂酶A2(secretory phospholipase A2,sPLA2)含量变化,探讨分泌型磷脂酶A2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将2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NEC模型组(n=10)和对照组(n=10).对NEC模型组新生SD大鼠自出生48 h后给予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并对其进行100%氮气缺氧90 s和4℃冷刺激10 min处理,每天2次,连续处理3 d,建立新生SD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在最后一次缺氧、冷刺激处理后24 h,将其空腹断头处死,同时处死对照组SD大鼠.对两组新生SD大鼠均留取回盲部近端肠管组织标本,分别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和肠组织分泌型磷脂酶A2含量检测.当标本组织学评分≥2分时,诊断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肠组织中分泌型磷脂酶A2含量(单位为:pg/mg prot).应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等方法对两组大鼠肠组织中分泌型磷脂酶A2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α=0.05).结果 NEC模型组新生SD大鼠相继出现腹泻、腹胀、萎靡、活动减少,生长减慢等症状;对照组新生SD大鼠进食及排便正常,无腹泻及腹胀症状,活动度良好,皮下脂肪丰满.NEC模型组和对照组肠组织损伤病理学评分(±s)分别为:3.300±0.850和0.450±0.400;肠组织分泌型磷脂酶A2含量(pg/mg prot)分别为1.752±0.483和0.669 ±0.180.两组间肠组织损伤评分和肠组织中分泌型磷脂酶A2含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肠组织分泌型磷脂酶A2含量与相应平均损伤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sPLA2=0.834,P=0.000).NEC模型组新生SD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为100%(10/10),对照组无一例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结论 肠组织分泌型磷脂酶A2是导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关键介质,持续过度表达分泌型磷脂酶A2介导,可致黏膜损伤和肠屏障功能障碍,从而引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相似文献   

10.
毛胜妹 《现代保健》2013,(19):100-101
目的:探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病、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桂林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136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住院期间发生NEC相关情况。结果:2136例早产儿,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74例,发生率达3.46%,NEC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胎龄小、低出生体重、窒息、肺透明膜病、呼吸暂停、呼吸衰竭、肺出血、败血症、低血压、凝血异常、胎膜早破、硬肿症。结论:NEC在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比较易发生,其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上应避免或及时治疗引起NEC的因素,及早发现治疗,力求及早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后发生过敏性疾病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对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初诊的137例NEC患儿进行3年随访,调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继发过敏性疾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7例NEC患儿中50例(36.5%)发生过敏性疾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被动吸烟(OR=2.833,95%CI:1.066~7.532)、直系亲属过敏史(OR=4.637,95%CI:1.652~13.013)为NEC患儿发生过敏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母乳喂养(OR=0.152,95%CI:0.042~0.547)、大便隐血阳性(OR=0.338,95%CI:0.141~0.811)为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NEC后过敏性疾病与较多因素有关,其中被动吸烟与直系亲属过敏史可增加NEC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需尽量避免和预防,提倡母乳喂养是减少过敏性疾病发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见的消化道严重的疾病之一,其严重影响新生儿生命及生存质量。由于NEC发病因素具有多源性,目前NEC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如能及早预防和诊断NEC病变并给予合适的早期干预措施,对降低其发病率和提高NEC治愈率非常关键。因此,有关NEC的损伤机制、保护机制及诊断方法的研究,对预防和治疗NEC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极早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特征及发病的危险因素,为极早早产儿NEC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9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胎龄<32周的极早早产NEC患儿及分层随机抽样选择同期同胎龄的非NEC患儿各11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极早早产儿NEC的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NEC的影响。方法将9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保暖、治疗原发病、早期微量喂养等对症支持治疗与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益生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105mg/次,每天两次)14天,而后观察两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及肠道菌群的数量。结果治疗组NEC的发病率为4.4%,对照组的发病率为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大便益生菌和肠道菌群的数量无差别(P0.05),治疗后治疗组大便益生菌和肠道菌群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结论口服益生菌可以促进早产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植和优势化,能降低早产儿NE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1型黏蛋白(MUC1)、白细胞介素-11(IL-11)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黏膜组织中的变化及其意义,以期为NEC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9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病理科收集的手术后NEC患儿回肠末端肠黏膜组织65例(NEC组)、同期因先天性巨结肠实施手术治疗获取的小肠标本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两组标本中MUC1、IL-1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并分析不同NEC病变分期组织中MUC1、IL-11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结果 经免疫组化染色分析,NEC组患儿结肠黏膜组织中MUC1蛋白阳性表达率47.69%、IL-11蛋白阳性表达率53.85%,均低于对照组(80.00%、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789、7.670, P<0.05);疾病分期为Ⅲ期的NEC组患儿结肠黏膜组织中MUC1蛋白阳性表达率33.33%、IL-11蛋白阳性表达率40.00%,均低于Ⅱ期患儿(60.00%、6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4.605、4.298, P<0.05)。结论 NEC患儿肠黏膜组织中MUC1蛋白、IL-11蛋白表达强度均明显下调,在疾病分期越高的组织中下调表达越明显,因此推测这两种蛋白的降低表达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1型黏蛋白(MUC1)、白细胞介素-11(IL-11)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黏膜组织中的变化及其意义,以期为NEC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9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病理科收集的手术后NEC患儿回肠末端肠黏膜组织65例(NEC组)、同期因先天性巨结肠实施手术治疗获取的小肠标本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两组标本中MUC1、IL-1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并分析不同NEC病变分期组织中MUC1、IL-11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结果 经免疫组化染色分析,NEC组患儿结肠黏膜组织中MUC1蛋白阳性表达率47.69%、IL-11蛋白阳性表达率53.85%,均低于对照组(80.00%、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789、7.670, P<0.05);疾病分期为Ⅲ期的NEC组患儿结肠黏膜组织中MUC1蛋白阳性表达率33.33%、IL-11蛋白阳性表达率40.00%,均低于Ⅱ期患儿(60.00%、6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4.605、4.298, P<0.05)。结论 NEC患儿肠黏膜组织中MUC1蛋白、IL-11蛋白表达强度均明显下调,在疾病分期越高的组织中下调表达越明显,因此推测这两种蛋白的降低表达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