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CH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本地区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新生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本地区CH发病率及分布情况。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H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2015—2019年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人数总共为127 524例,确诊为CH患儿45例,5年CH总体发病率为35.29/105。冬春季CH发病率高于夏秋季,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4,P=0.347);早产儿CH发病率最高,发病率为251.68/105(18/7 152),早产儿CH发病率高于足月儿20.93/105(25/119 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83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出生体重(OR=3.172,95%CI:2.185~8.116,P=0.012)、早产(OR=2.662,95%CI:1.904~7.115,P=0.008)、合并妊娠期糖尿病(OR=1.973,95%CI:1.362~4.950,P=0.037)、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1.892,95%CI:1.207~4.216,P=0.024)、孕期用药史(OR=2.350,95%CI:1.802~6.713,P=0.016)、孕期射线接触史(OR=2.712,95%CI:1.938~7.346,P=0.028)及孕期碘摄入量不足(OR=4.120,95%CI:2.713~9.150,P<0.001)是CH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本地区CH发病率较高,影响CH发病的危险因素较多,应根据这些因素制定预防措施,以减少CH发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对足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为NEC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收治的足月NEC患儿资料,根据起病前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及配方奶喂养组。比较三组间一般情况、起病情况/基础疾病、住院经过、疾病转归,并对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足月NEC患儿275例,其中母乳喂养69例(25.1%),混合喂养118例(42.9%),配方奶喂养88例(32.0%)。配方奶喂养组起病日龄中位数为6 d,小于母乳喂养及混合喂养组(H=41.415,P<0.001),其 NEC Ⅲ期(P确切概率=0.008)、CRP升高、血小板减少及合并腹膜炎、败血症比例,均高于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χ2=32.273、15.158、15.329,P<0.05)。配方奶喂养组合并呼吸衰竭(P确切概率=0.006)、电解质紊乱(χ2=7.522,P=0.023)、休克(P确切概率=0.003)的比例显著高于混合喂养组。配方奶喂养组治愈率低于母乳喂养及混合喂养组(89.8% vs. 94.2%、98.3%,χ2=7.137,P=0.02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足月NEC合并休克(OR=9.598, 95%CI:1.507~61.112)、代谢性酸中毒(OR=6.632, 95%CI:1.693~25.974) 及NEC Ⅲ期(OR=17.180, 95%CI:1.402~210.524)是NEC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合理的母乳喂养可以推迟足月NEC的发生,配方奶喂养的足月NEC患儿病情更为严重,合并症多见,治疗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苏州地区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混合感染情况,为MPP混合感染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815例MP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多病原检测,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815例MPP患儿中混合感染350例,其中混合病毒199例,混合细菌91例,同时混合病毒细菌60例。病毒病原以鼻病毒、博卡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常见。细菌病原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最常见。2)混合病毒感染组较单一感染组年龄小,更易合并胃肠症状、喘息、呼吸困难,发生重症肺炎比例高(χ2=27.126,12.093,8.466,5.031,7.267, P<0.05)。3)混合细菌感染组较单一感染组年龄小、热程长、更易出现呼吸困难,WBC>10×109/L比例高(χ2=5.392,4.944,4.155,4.742,P<0.05)。4)同时混合病毒细菌感染组较单一感染组年龄小,热程长,出现喘息、呼吸困难和WBC>10×109/L比例高(χ2=5.245、5.647、4.161、 8.221、6.568, P<0.05)。胸片示大片状改密影,胸腔积液及肺不张比例高(χ2=4.946,5.382,P<0.05)。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岁(OR=2.23,95%CI:1.516~3.279)、出现胃肠症状(OR=1.583,95%CI:1.020~2.455)为MPP混合病毒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3岁(OR=1.841,95%CI:1.131~2.999),发热>10 d (OR=2.492,95%CI:1.191~5.212)、WBC>10×109/L(OR=1.648,95%CI:1.038~2.616)为MPP混合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3岁(OR=2.345,95%CI:1.250~4.399)、发热>10 d(OR=3.291,95%CI:1.304~8.307)、合并呼吸困难(OR=4.427,95%CI:1.135~17.268)、WBC>10×109/L(OR=2.39,95%CI:1.357~4.212)为MPP同时混合病毒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PP住院患儿中混合感染占一定比例,主要混合的病原体是病毒,其次是细菌;混合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与具体混合感染的病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与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相关性,为预防早产儿HIE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博罗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018年6月—2020年6月诊断为HIE的早产儿25例(HIE组)和未发生HIE的早产儿138例(非HIE组),比较两组母亲和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D的水平,并对HIE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与非HIE组比较,HIE组早产儿宫内窘迫发生率较高、1 min Apgar评分较低、机械通气时间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875,t=10.854、7.166,P<0.01);HIE组母亲和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非HI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6、2.092,P<0.05),HIE组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比例(64%)明显高于非HIE组(3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9,P<0.05);两组母亲血清25-(OH)D水平与早产儿出生时25-(OH)D水平呈正相关(HIE组r=0.825,非HIE组r=0.682,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E的危险因素包括宫内窘迫(OR=1.137,95%CI:1.105~1.209)、1 min低Apgar评分(OR=1.170,95%CI:1.085~1.443)、机械通气时间(OR=1.431,95%CI:1.275~1.610)和低25-(OH)D水平(母亲OR=1.234,95%CI:1.010~1.511;早产儿OR=1.505,95%CI:1.191~1.899)。 结论 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比例达50.9%(83/163),母亲及早产儿出生时低维生素D水平是早产儿HIE发生的高危因素,应注重孕期和早产儿出生后的维生素D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并发气管炎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及预后,为儿童MPP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116例因MPP收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且行气管镜检查的患儿。根据气管镜下表现分为气管炎性狭窄组(n=53)及气管非炎性狭窄组(n=63),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影像学表现、治疗转归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MPP并发气管炎性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气管炎性狭窄组CRP值(Z=3.368)、LDH值(t=4.102),大叶性肺炎(χ2=20.496)、总热程(Z=2.151)、咳嗽天数(χ2=2.527)、住院时间(t=2.432)、住院费用(Z=2.733)高于气管非炎性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411 U/L(OR=8.922,95%CI:2.982~26.695)、CRP≥22.9 mg/L(OR=4.857,95%CI:1.530~15.414)、胸片大叶性表现(OR=5.870,95%CI:1.627~18.862)为MPP并发气管炎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CRP≥22.9 mg/L,LDH≥411 U/L,胸片大叶性肺炎表现可作为儿童MPP并发气管炎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并发气管炎性狭窄的MPP患儿临床转归欠佳,早期进行支气管镜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并发气管炎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及预后,为儿童MPP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116例因MPP收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且行气管镜检查的患儿。根据气管镜下表现分为气管炎性狭窄组(n=53)及气管非炎性狭窄组(n=63),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影像学表现、治疗转归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MPP并发气管炎性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气管炎性狭窄组CRP值(Z=3.368)、LDH值(t=4.102),大叶性肺炎(χ2=20.496)、总热程(Z=2.151)、咳嗽天数(χ2=2.527)、住院时间(t=2.432)、住院费用(Z=2.733)高于气管非炎性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411 U/L(OR=8.922,95%CI:2.982~26.695)、CRP≥22.9 mg/L(OR=4.857,95%CI:1.530~15.414)、胸片大叶性表现(OR=5.870,95%CI:1.627~18.862)为MPP并发气管炎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CRP≥22.9 mg/L,LDH≥411 U/L,胸片大叶性肺炎表现可作为儿童MPP并发气管炎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并发气管炎性狭窄的MPP患儿临床转归欠佳,早期进行支气管镜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北京市某高职院校大学生颈型颈椎病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某高职院校大一、大二8个班级364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资料,与颈椎病相关的行为习惯,颈型颈椎病症状体征表现,颈椎健康教育现状等。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生颈型颈椎病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358份,患有颈型颈椎病学生175人(48.9%)。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每天保持坐位时间(OR=1.32, 95%CI:1.03~1.70)、坐姿(OR=1.69,95%CI:1.07~2.67)、情绪(OR=1.63,95%CI:1.03~2.56)、头颈肩部外伤史(OR=2.52,95%CI:1.09~5.82)、枕头高度(OR=1.93,95%CI:1.18~3.18)、每周运动时间(OR=1.60,95%CI:1.03~2.49)、每天使用手机电脑时间(OR=1.34,95%CI:1.06~1.69)是影响大学生颈椎病健康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当前大学生颈型颈椎病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复杂,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保持良好的坐姿及进行科学运动锻炼等能够减少大学生颈型颈椎病发生,学校需加强相关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深圳市南山区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3—6月在深圳市南山区抽取86所幼儿园共15 008名幼儿,采用基本信息问卷及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对幼儿家长进行调查,并对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异常检出率为6.5%,由高到低分别为同伴交往问题、品行问题、亲社会行为、情绪症状、多动,女童情绪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童(χ2=18.000),而男童多动(χ2=63.499)、亲社会行为问题(χ2=131.533)检出率高于女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小(χ2=45.990)、出生时有高危因素(χ2=19.165)、非深户(χ2=182.178)、出生地在深圳市外(χ2=28.470,)、父母亲年龄小(χ2=74.737,56.082)、父母亲学历低(χ2=247.481,243.298)、家庭结构复杂(χ2=43.567)、接触二手烟(χ2=103.434)的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分析发现,出生时有高危因素(OR=1.535)、在深圳时间短(OR=1.729)、父母亲学历低(OR=1.492,2.318)、接触二手烟(OR=1.293)是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高危因素,核心家庭类型是保护因素(OR=0.564)。结论 同伴交往问题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受到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脑瘫患儿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及其与癫痫发生的关系,探讨脑瘫患儿共患癫痫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从2019年1月—2022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瘫患儿的病例资料,将患儿分为脑瘫共患癫痫组和未共患癫痫组,采用χ2检验分析两组间高危因素、临床特点等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共患癫痫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630例脑瘫患儿,其中男421例,女209例;脑瘫共患癫痫组患儿155例,未共患癫痫组患儿475例,癫痫发生率24.6%。脑瘫共患癫痫组患儿在宫内窘迫、窒息、多胎及新生儿先天性畸形史方面的发生率高于未共患癫痫组患儿(χ2=4.788、9.368、5.255、12.111,P<0.05),两组患儿在脑瘫分型、头颅MRI分类、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686、14.640、481.53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痉挛型四肢瘫(OR=14.090,95%CI:1.950~101.813)、新生儿先天性畸形史(OR=1.891,95%CI:1.155~3.095)、围生期窒息史(OR=1.527,95%CI:1.034~2.255)可能是脑瘫患儿共患癫痫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脑瘫患儿共患癫痫的发病率较高,病情重,识别危险因素可以为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青少年焦虑情绪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4—2018年对河南省新乡市6 195名初高中生进行一般社会资料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Kutcher青少年抑郁量表(11项)评估。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关联。结果 共6 194名青少年完成问卷,男性2 586名(41.8%),女性3 608名(58.2%),青少年焦虑情绪在男女性别中分布无明显差异(χ2=3.400,P>0.05)。青少年焦虑情绪与母亲关爱(OR=0.969,95%CI:0.953~0.984,P<0.001)、母亲鼓励呈负相关(OR=0.974,95%CI:0.953~0.994,P=0.013);青少年焦虑情绪与母亲控制(OR=1.088,95%CI:1.064~1.113,P<0.001)、父亲控制呈正相关(OR=1.042,95%CI:1.019~1.066,P<0.001)。青少年焦虑共病抑郁情绪和母亲控制(OR=1.065,95%CI:1.035~1.096,P<0.001)和父亲控制(OR=1.068,95%CI:1.038~1.099,P<0.001)显著正相关。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中关爱是青少年焦虑的保护因素,控制是青少年焦虑的危险因素,尤其父亲控制是青少年的抑郁共病焦虑情绪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及发育因素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发病的影响,为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201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儿少门诊就诊的132例ADHD儿童及82名健康对照儿童的家庭环境、父母压力、围生期及发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HD组和对照组在母孕次(t=3.540),孕期意外(χ^2=18.678),出生意外(χ^2=6.523),重大疾病(χ^2=5.527),抚养情况(χ^2=22.760),抚养人(χ^2=11.831),管教方式(χ^2=10.440),父母关系(χ^2=8.198)及父母压力(t=5.217)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孕期异常(OR=7.233,95%CI:1.640~31.898)、管教方式不合理(OR=3.759,95%CI:1.429~9.887)、教养态度不一致(OR=2.860,95%CI:1.041~7.859)是发病的危险因素,母乳喂养(OR=0.128,95%CI:0.032~0.514)、养育情况属于一般(OR=0.026,95%CI:0.003~0.223)及好养型(OR=0.021,95%CI:0.002~0.225)是ADHD的保护因素。结论围生期异常、家庭教育、家庭关系等因素是影响ADHD发病的相关因素,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昆山市3岁以下儿童早期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状况,分析家庭环境对社交情绪发展的影响.方法 2018年9月—2019年8月分层随机选取在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门诊体检的婴幼儿,采用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社交情绪量表进行筛查,并收集筛查对象家庭环境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环境对婴幼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出生胎龄<37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I)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早识别、早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14例出生胎龄<37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FI分为FI组与喂养耐受组,分析FI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FI组128例(15.7%),喂养耐受组686例(84.3%);其中,<32周早产儿FI 70例(30.3%),32~<34周28例(20.4%),≥34周30例(6.7%);<1 500 g早产儿FI 56例(32.6%),1 500~<2 500 g 64例(12.7%),≥2 500 g 8例(5.8%)。出生胎龄、体重越小,FI的发生率越高(χ2=66.593、50.621,P<0.001)。FI的临床表现以胃潴留(85.9%)、腹胀(66.4%)、呕吐(43.8%)为主,其中超/极早产儿FI临床表现以胃潴留、腹胀为主,晚期早产儿FI临床表现以腹胀、呕吐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组平均出生胎龄、平均出生体重明显低于喂养耐受组(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合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胎龄<32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7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138例,根据是否发生BPD,分为BPD组(32例)和非BPD组(106例)。收集所有早产儿的出生与治疗情况、母亲孕期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BPD组与非BPD组胎龄、出生体重、机械通气应用率、生后糖皮质激素应用率、新生儿感染发生率、产前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4、2.912,χ2=24.089、5.208、8.586、9.48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28周是BPD的保护因素(28~周OR=0.143,95%CI:0.035~0.579;30~<32周OR=0.210,95%CI:0.047~0.939),机械通气(OR=5.459,95%CI:1.991~14.963)、新生儿感染(OR=4.075,95%CI:1.031~16.106)、产前感染(OR=3.375,95%CI:1.051~10.833)是B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预防感染、避免早产、减少机械通气是减少合并NRDS、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g的早产儿发生BPD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强迫症状的发生情况以及与家庭养育环境的关系,为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学龄前儿童强迫障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10-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太原市城区3所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共969例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应用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焦虑自测量表进行研究。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强迫症状阳性检出60例(6.2%);其中男性32例(6.3%),女性28例(6.0%);小班19例(5.8%),中班29例(7.2%),大班12例(5.0%)。将阳性检出的60例作为强迫症状组,无任何焦虑的1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性别间比较(χ2=0.200,P=0.655)和班级间比较(χ2=2.065,P=0.3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中,两组在语言/认知、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我管理、忽视/干涉/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和环境气氛6个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学历(χ2=14.356,P<0.01)和母亲焦虑得分(t=3.426,P<0.01)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忽视/干涉/惩罚(环境中等OR=0.241,95%CI为0.088~0.659)、母亲焦虑得分(OR=1.059,95%CI为1.009~1.111)以及母亲学历(中学OR=3.886,95%CI为1.554~9.716,大专及以上OR=2.695,95%CI为1.301~5.581)3个自变量与强迫症状发生有关。结论 强迫症状在学龄前儿童较常见,强迫症状的发生与家庭养育方式、母亲情绪及母亲文化程度有关。对父母进行心理养育咨询可以早期干预学龄前儿童强迫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