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CT对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诊断及与壁厚型胆囊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测量13例XGC与19例壁厚型胆囊癌的胆囊壁最大厚度,并对其以下CT征象进行分析:①胆囊壁间低密度结节或低密度带,②黏膜线,③胆囊内壁改变情况,④肝内浸润,⑤肝内胆管扩张,⑥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果:13例XGC平均壁厚(24.7±16.0)mm,10例病灶区出现低密度结节或低密度带,8例存在黏膜线,8例病变处胆囊内壁光整,5例出现肝内浸润,1例出现肝内段胆管扩张,均无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而19胆囊癌平均壁厚(18.3±8.6)mm,6例病灶区出现低密度结节或低密度带,该6例且均存在黏膜线,8例病变处胆囊内壁光整,7例出现肝浸润,12例出现肝内段胆管扩张,4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增厚的胆囊壁间出现低密度结节或低密度带,肝内胆管无扩张,是XGC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关键CT征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与胆囊癌(GB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XGC与30例GBC的灰阶、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总结和统计超声征象在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胆囊壁增厚,XGC和GBC在胆囊黏膜线是否完整、是否有壁内低回声结节及腹腔淋巴结肿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胆囊壁增厚类型、合并胆囊结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XGC和GBC的血流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与胆囊癌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多排螺旋CT鉴别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和胆囊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DCT)鉴别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和胆囊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和20例胆囊癌(GBC)的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DCT检查,并分析两种病变的CT征象。结果 胆囊壁的增厚方式、黏膜线情况、是否有壁内低密度结节和胆道梗阻在XGC和GBC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XGC与GBC患者发生邻近肝脏及周围组织改变的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邻近组织改变的形式不同。结论 MDCT扫描可为鉴别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和胆囊癌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CT表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XGC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XGC的CT检查资料.结果术前诊断为胆囊癌15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4例.2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胆囊壁增厚,其中局限性胆囊壁增厚8例,弥漫性胆囊壁增厚21例;增厚的胆囊壁内见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结节15例;伴发胆囊结石26例;肝-胆界面较清楚者24例,肝-胆界面不清者5例;增强后增厚的胆囊壁在动脉期仅有轻度强化,门脉期至延迟期强化逐渐明显,胆囊壁内低密度结节影强化不明显,增强后显示密度较高的黏膜线9例.结论增强后增厚的胆囊壁延迟强化,增厚的胆囊壁内低密度结节,胆囊轮廓及黏膜线的存在对本病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贺中云  方向军  田强  朱利 《医学临床研究》2012,(7):1302-1304,1309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CT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XGC患者的CT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结果】13例XGC均表现为胆囊壁不同程度增厚,增强扫描增厚的胆囊壁轻一中度强化,n例增厚的胆囊壁内见条片状、结节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低密度影均无明显强化;7例囊内壁光整,黏膜线连续;6例黏膜面毛糙,不完整;13例胆囊内见均见结石,4例累及肝脏,5例与周围肠管粘连、分界不清;13例病理特点均表现为胆囊壁特征性的黄色肉芽肿结构,主要为泡沫样组织细胞,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6例黏膜糜烂、渍疡形成。【结论】XGC的CT表现及病理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XGC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MRI特征。材料与方法搜集8例经病理证实为XGC的患者的术前MRI影像,观察胆囊改变(壁增厚和强化的方式、胆囊壁内结节、黏膜线是否完整完整性和是否有结石)、胆囊周围组织改变。结果8例患者均出现胆囊壁增厚,其中6例为弥漫性增厚、2例局部增厚。8例患者可见胆囊壁内结节灶,表现为较长T1、长T2信号。8例患者胆囊黏膜线均明显强化,6例胆囊黏膜线完整,2例中断。合并胆囊结石8例。所有的病例均出现肝实质动脉期一过性强化。结论胆囊壁增厚、胆囊壁内结节、黏膜线连续、邻近的肝实质动脉期一过性强化为XGC的常见影像征象。  相似文献   

7.
高煜 《医学临床研究》2014,(11):2214-2216
目的 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 )的M RI影像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患者术前M Rl影像资料。结果 20例患者均见胆囊壁增厚,其中15例为弥漫性增厚,5例为局灶性增厚。14例患者见胆囊壁内结节,直径为0.2~0.8cm ,表现为较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20例患者胆囊均表现为黏膜线强化,其中多数黏膜线完整。所有患者均出现肝实质动脉期一过性强化。结论 胆囊壁增厚、壁内出现结节、黏膜线完整并明显强化、邻近肝实质动脉期一过性强化是XGC较常见的影像表现。M RI检查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术前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高场磁共振对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影像诊断与鉴别的运用价值。资料和方法:对本院近年来确诊的8例XG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对这8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进行分析,观察这8例患者病变处的高场磁共振的诊断结果。结果:本次研究8例患者中有1例胆囊壁弥漫均匀性增厚,7例患者胆囊壁明显不均匀增厚或局限性增厚,胆囊壁增厚1.12±0.19cm。上述7例胆囊结石患者中6例存在胆囊结石,其中3例患者的结石位于胆囊颈部,有2例患者的结石与周围组织粘连,有2例胆囊结石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3例患者胆囊壁内见结节影,呈T1、T2较长信号,in-phase等或略低信号、out-phase低或较低信号。8例患者胆囊边缘模糊,其中1例患者邻近肝实质信号不均。2例患者发现肝门区小淋巴结,直径约0.51±0.12cm。此外,再对患者实施增强扫描时,发现8患者胆囊黏膜层、浆膜层相比于胆囊肌层强度程度明显,呈夹心饼干样分层强化,8例患者粘膜层均连续,无中断或破坏表现。结论:使用的高场磁共振检查能够有效的将XGC患者病变处的具体情况表现出来,以此来保证XGC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对XGC疾病的治疗也能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着重探讨CT对厚壁型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厚壁型胆囊癌和30例慢性胆囊炎的CT表现特征,并作鉴别诊断。结果:①厚壁型胆囊癌15例中,CT显示为胆囊肿大且壁不均增厚9例(33.3%),胆囊壁僵硬且边界不清8例(53.3%),胆囊壁连续性中断5例(33.3%),胆囊壁均匀强化13例(86.0%),肝门淋巴结肿大5例(33.3%),②慢性胆囊炎30例中,CT显示胆囊壁均匀增厚5例(16.7%),胆囊边缘模糊不清25例(83.3%),胆囊壁轻度强化30例(100.0%),胆囊周围积液、积气4例(13.0%),胆囊炎合并结石9例(30.0%)。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显示厚壁型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CT表现特征及其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anthogranulomatous cholecystitis,XGC)的MRI影像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为XGC的患者的术前MRI影像。观察胆囊本身改变(壁增厚的方式和程度、信号特点、黏膜线是否完整、强化程度及是否有结石)、胆囊周围脂肪及肝实质的改变。结果:15例患者均出现胆囊壁增厚,范围为0.8~2.6cm,其中13例为弥漫性增厚,2例为局灶性增厚。13例弥漫性增厚的病例中均匀性增厚2例,不均匀增厚11例。10例患者出现胆囊壁内结节,大小为0.2~0.7cm,表现为较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未见确切强化。15例患者均表现为黏膜线显著强化,其中黏膜线完整11例,中断4例。合并胆囊结石15例。所有病例均出现肝实质动脉期一过性强化,邻近肝实质出现肝脓肿7例,与十二指肠粘连6例。结论:胆囊壁不均匀增厚、壁内出现结节、黏膜线完整并明显强化、邻近肝实质动脉期一过性强化是XGC较常见的影像表现,并符合其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厚壁型胆囊癌的超声造影特征,并评价其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及手术切除的26例厚壁型胆囊癌及37例良性厚壁型病变患者的超声造影图像、临床资料及手术病理。观察不同超声造影征象诊断壁厚型胆囊癌的价值。厚壁型胆囊癌26例为恶性组,良性厚壁型占位37例为良性组,2组患者年龄、胆囊长度、宽度、胆囊壁厚度采用t检验,超声造影特征(胆囊壁增强强度、黏膜层形态、黏膜下低增强区)比较采用χ2检验。诊断性试验采用ROC曲线计算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 结果恶性组胆囊壁厚度、年龄均大于良性组[(1.63±0.68)cm vs(0.96±0.55)cm,(63.7±10.1)岁 vs(53.2±11.8)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0、4.32,P均<0.001)。恶性组超声造影表现为黏膜层形态不规则、胆囊壁高增强、黏膜下无低增强区,与良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7、42.9、23.8,OR=9.25、6.17、2.47,P均<0.001)。黏膜层形态不规则、胆囊壁高增强、黏膜下无低增强区诊断厚壁型胆囊癌的敏感度均为100.0%,准确性分别为93.7%、90.5%、76.2%。前2项联合诊断(同时出现黏膜形态不规则与胆囊壁高增强诊断厚壁型胆囊癌)准确性可进一步提高至98.4%。 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胆囊厚壁型病变的良恶性鉴别,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并探讨螺旋CT在胸部结节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4年1月~2017年2月期间,将该阶段内我院收治的60例胸部结节病确诊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先后进行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螺旋CT低剂量扫描,分别作为常规剂量组、低剂量组,比较两种扫描剂量螺旋CT检查对胸部结节病的检出情况、定性诊断结果以及图像质量。结果: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对胸部结节病患者的结节检出个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种扫描剂量螺旋CT检查对各结节CT征象的检出率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定性诊断结果中,两种扫描剂量螺旋CT检查对肺癌、肺转移瘤、炎性结节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二者的定性不明比例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图像质量方面,低剂量组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0.00%,常规剂量组的图像质量优良率则为93.3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部结节病诊断中,采用螺旋CT检查可对结节予以有效检出,对结节良恶性进行准确鉴别诊断,尤其是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可在减少扫描剂量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胆囊神经内分泌癌(GB-NEC)与胆囊腺癌(GB-ADC)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B-NEC患者12例和GB-ADC患者47例,分析两种病变的CT影像特征,包括病灶部位、大小、形态、黏膜连续性、强化方式、边界、病灶与肝脏分界。结果 胆囊病灶形态、边界、黏膜连续性、增强扫描病灶周围包膜样强化对于鉴别诊断GB-NEC与GB-ADC有统计学意义(P<0.05)。GB-NEC与GB-ADC的病灶部位、大小、强化程度及与肝脏分界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在GB-NEC与GB-ADC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MS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MS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9例甲状腺结节性病变CT表现。结果本组149例中,甲状腺瘤5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63例,甲状腺癌31例;单发结节89例,其中甲状腺瘤5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8例,甲状腺癌28例;多发结节60例,其中甲状腺瘤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55例,甲状腺癌3例。术前CT诊断符合率:甲状腺瘤为84.31%,结节性甲状腺肿为75.64%,甲状腺癌为75.00%;良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79.10%,恶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75.00%。甲状腺瘤典型CT表现为单发密度均匀、边界光整的低密度结节,显著均质强化,周边光整环状强化;结节性甲状腺肿典型CT表现为多发密度不均的低密度结节,可有宽大的岛状壁结节,外形多不规则,实性结节中度强化,边缘可见厚薄不均强化环,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晰;甲状腺癌典型CT表现为单发的低密度结节,密度不均匀,肿瘤壁不规则,边界模糊不清,形态多不规则,内部细沙砾状钙化,增强环不完整呈"强化残圈征",突破甲状腺包膜呈"节段缺损征"和转移。结论掌握各种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CT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以及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鉴别诊断弥漫性恶性腹膜间皮瘤(MPM)、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9月—2019年10月就诊的弥漫性MPM、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共93例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弥漫性MPM组(n=27)、结核性腹膜炎组(n=32)、腹膜转移癌组(n=34),分析3组多排螺旋CT诊断图像的差异,包括病变位置、腹层水密度(CT值大于20 HU提示为高密度腹水)、腹膜增厚程度、强化方式、淋巴结大小等。结果 3组病变分布、腹水量征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3组腹水密度、壁层腹膜、淋巴结、病灶边缘征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多排螺旋CT鉴别诊断弥漫性MPM、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CT、MR表现。观察胆囊壁厚度、胆囊壁强化情况、胆囊壁内结节、胆囊内黏膜线、胆囊内有无结石以及胆囊周围的变化。结果16例患者中胆囊增大12例、缩小4例,所有患者均见不同程度的胆囊壁增厚及胆囊壁内结节,6例胆囊内显示黏膜线。11例患者胆囊内有结石。胆囊周围炎性浸润8例,其中2例炎症侵及肝脏。结论胆囊壁增厚、增厚胆囊壁内结节及胆囊内黏膜线是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7.
厚壁型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CT对厚壁型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CT检查资料。结果:厚壁型胆囊癌CT表现为胆囊定不均匀增厚,内壁凹凸不平,增强程度接近肝组织,持续时间较长。慢性胆囊炎内壁光整,增强程度明显低于肝脏,且持续时间短。结论:CT扫描对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尤其是增强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与X线平片对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份我院收治的周围性肺癌患者152例,分别进行X线平片与多层螺旋CT的诊断,比较2种诊断方法对周围型肺癌临床典型征象及TNM分期诊断的检出率,并计算诊断符合率。结果: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空泡征、分叶征、胸腔积液、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等典型征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P0.01)。X线平片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56.58%,多层螺旋CT为92.11%,2种检测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显著(P0.01)。结论:与X线平片相比,多层螺旋CT可更好的对周围型肺癌的典型征象及临床TNM分期进行诊断,诊断符合率更加接近病理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螺旋CT扫描技术诊断肺结节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1月商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肺癌高危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低剂量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对比两组早期肺癌、肺结节检出率、肺结节各征象检出率以及CT放射检查指标.结果:两种剂量螺旋CT扫描的疾病检出率、肺结节各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并探讨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5月~2016年12月期间共收治的50例确诊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实施16排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比较两种扫描剂量下16排螺旋CT扫描对肺结节的检出个数、CT征象、定性诊断结果以及图像质量。结果: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的肺结节检出个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其对肺结节各CT征象的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性诊断方面,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对肺癌、肺转移瘤、炎性结节的诊断符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剂量扫描对肺结节的定性诊断不明确例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优例数与常规剂量扫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对肺结节的诊断准确性与常规剂量扫描结果较为接近,可在保证图像质量、有效检出肺结节、对肺结节进行定性诊断的同时,减少扫描剂量,有利于减少射线辐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