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储存损伤与血小板输注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检测64份机采血小板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和P-选择素,对56例血液病患者给予64治疗量机采血小板输注,输注后24h进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增高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和出血好转情况判定输注效果,分析血小板储存损伤对其影响的相关性。结果 64治疗量机采血小板输注后,40例输注有效的CCI值为(16.0±5.5),24例无效的CCI值为(3.4±1.0);输注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在有效期内第2天~第5天的平均值±标准差(Mean%±SD%)、最小值(min%)~最大值(max%)为48.1±4.7(41.1~56.2)、38.1±3.5(31.2~43.1)、17.4±2.4(14.5~20.9)、9.6±3.3(5.8~19.9);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在有效期内第2天~第5天含量(Mean±SD)ng/mL为(11.4±5.8)、(28.9±7.5)、(55.5±8.4)、(89.2±5.6)ng/mL;血小板聚集功能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呈正相关(r=0.892,P 0.01),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呈负相关(r=-0.836,P 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机采血小板保存期内的血小板损伤会影响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医疗机构可结合临床输注效果制定血小板功能标准和规范,提升本地区的输血水平。  相似文献   

2.
熊燕  胡俊  魏立繁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10):915-916,920
目的 比较冰冻血小板和新鲜血小板用于治疗血液病及创伤性失血后患者在止血与血小板计数方面存在的差异.方法 40例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40例患者输注新鲜血小板.对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患者输注前后出血改善程度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输注冰冻血小板1 h CCI(5.8±1.4)×109、PPR 36%,24 h CCI(2.9±1.0)×109、PPR 18%.输注新鲜血小板1 h CCI(20.1±4.8)×109、PPR 72%,24 h CCI(16.0±6.1)×109、PPR 56%.CCI值和PPR值比较,P<0.05,提示外周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输注冰冻血小板组平均提高血小板计数能力不及输新鲜血小板组高,但两组输注后患者出血情况均有改善.结论 在提高外周血小板计数方面两种制剂有差异,输新鲜血小板提升外周血小板计数效果好,输冰冻血小板效果差.评判冰冻血小板的效果,不以单纯外周血小板的计数指标评价,应综合评价.冰冻血小板只适用于应急止血,不适合常规使用,新鲜血小板是血液病患者的首选制剂.两种制剂在有效止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婴幼儿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和手工分离血小板的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及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行血小板输注治疗且年龄0.5岁的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共164人,按输注血小板的种类分为输注手工分离血小板输组(简称手工组)(n=69),输注机采血小板组(简称机采组)(n=95),2组患儿性别、年龄相似(P0.05);比较2组的血小板输注量、输后1和24 h血小板计数(Plt)、输血反应发生情况,以及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分析这2种血小板制剂在临床重症患儿中的应用现状。结果机采组与手工组比较,输注前、输注后1和24 h平均Plt(×10~9/L)分别为:132±93 vs 81±72, 210±127vs 134±104和160±99 vs 118±90(P0.05);1和24 h CCI分别为:33.8±33.8 vs 25.3±35.2、19.2±25.3 vs 22.2±34.6(P0.05);1和24 h PPR(%)分别为:40.9±39.9 vs 35.1±51.5、22.2±29.7 vs 30.9±50.3(P0.05)。而且2组1和24 h的CCI和PPR测定有效率(73.7%vs 62.3%,66.3%vs 52.2%和55.8%vs 59.4%,45.3%vs 40.6%)相近(P0.05)。同时2组入选患儿输注血小板后临床观察均无输血反应发生。结论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治疗婴幼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相近;临床可结合患儿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使用这2种血小板制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冰冻机采血小板在临床上的疗效.方法对预防性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病人,检测血小板输注前和输后1h及24h血小板计数,计算出血小板增值(CCI);治疗性急性出血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病人检测血小板输注前及输后1h出血时间.以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的患者作平行对照.结果预防性输注组中,测定1h CCI>7.5×109/L的百分率,冰冻机采血小板组86.7%(13/15),新鲜机采血小板组90.9%(20/22),两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24h CCI>4.5×109/L的百分率,冰冻机采血小板组53.3%(8/15),新鲜机采血小板组86.4%(19/22),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治疗性急性出血组输注血小板前两组出血时间无显著性差别(t=0,P>0.05),输注后1h两组出血时间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冰冻血小板治疗急性出血患者效果优于新鲜血小板,预防性输注效果显著差于新鲜血小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比较机器单采法及手工法分离制备血小板制剂用于儿科血液病输注的效果。方法输注机器单采血小板患儿463例次为机采制剂组,输注手工分离血小板制剂患儿155例次为手工制剂组,分别在输注后24、48及72h作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观察临床止血效果、有无输血反应发生,计算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血小板回升率(PPR)、输注无效率、输血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输注后24、48、72h,机采制剂组:CCI分别为18.9、15.4、14.1,PPR分别为33.4%、27.8%、25.0%;手工制剂组:CCI分别为11.3、9.4、2.9,PPR分别为20.3%、10.3%、3.8%;机采法制剂组均明显高于手工制剂组(P<0.01)。机采制剂组输注无效率10.58%、输血反应发生率3.02%,手工制剂组相应为32.90%及11.61%,机采组虽都明显低于手工组,但两组均达到较好的临床止血目的,组间无差异。结论输注机器单采血小板制剂能更有效地提高血液病患儿的血小板值,减少其血小板输注无效及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单采血小板与浓缩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12例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的血小板数值进行检测,根据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以及临床症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单采血小板和浓缩血小板均有输注疗效,单采血小板有效率CCI 89.09%,PPR 93.64%,浓缩血小板有效率CCI 63.73%,PPR 69.61%;单采血小板组和浓缩血小板组在输注后1 h CCI、24 h CCI以及1 h P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 P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临床出血症状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可明显提升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并能迅速起到止血的目的,防止大出血并发症,而浓缩血小板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活化血浆凝固时间对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价值,用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检测了20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APCT的变化,并与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和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输注1小时、24小时后的APCT均明显缩短,APCT由血小板输注前的(103.7±11.3)秒分别缩短为输注后1小时、24小时的(60.0±9.7)秒、(68.5±9.8)秒,(P<0.01),而正常对照的APCT为(42.0±3.4)秒;按照CCI和PPR的判断标准(输注后1小时和24小时CCI分别为<7500和<5000,PPR分别为<30%和20%为输注无效),有2例为血小板输注无效,其输注1小时、24小时的CCI值分别为7415、2966和6913、4988,PPR值分别为28.0%、11.2%和25.2%、14.1%。1例PPR均达血小板输注无效标准,而CCI值均显示血小板输注有效;2例PPR均达血小板输注无效标准,而输注1小时的CCI值表示为血小板输注有效,24小时的CCI值表示为血小板输注无效。结论:APCT可以反映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也能较全面的评估血小板的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保存期内的机采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和可溶性P-选择蛋白含量的改变。收集20份机采血小板样品,分别在保存期第1天(0—24小时)、第2天(24—48小时)、第3天(48—72小时)、第4天(72—96小时)和第5天(96—120小时)检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和可溶性P-选择蛋白含量。结果表明:以ADP作为诱导剂,保存期内机采血小板的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明显,与第1天组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第4天组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3%;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含量则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与第1天组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机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存在持续活化,且聚集功能下降明显,从第4天开始几乎已完全丧失对ADP的致聚反应,提示机采血小板的体外保存损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冰冻机采血小板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冰冻机采血小板在临床上的疗效。方法对预防性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病人,检测血小板输注前和输后1h及24h血小板计数,计算出血小板增值(CCI);治疗性急性出血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病人检测血小板输注前及输后1h出血时间。以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的患者作平行对照。结果预防性输注组中,测定1hCCI>7.5×109/L的百分率,冰冻机采血小板组86.7%(13/15),新鲜机采血小板组90.9%(20/22),两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24hCCI>4.5×109/L的百分率,冰冻机采血小板组53.3%(8/15),新鲜机采血小板组86.4%(19/22),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治疗性急性出血组输注血小板前两组出血时间无显著性差别(t=0,P>0.05),输注后1h两组出血时间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冰冻血小板治疗急性出血患者效果优于新鲜血小板,预防性输注效果显著差于新鲜血小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2种方法应用于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技术,以输注24 h后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为指标,对比评估43名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43例血小板输注无效中,7例血小板抗原基因配型相合输注中,输注有效率100%,24 h PPR(34.24±6.59)%,24 h CCI为9.10±2.11;25例血小板交叉配型相合输注中,输注有效率92%(23/25),24 h PPR(32.43±7.50)%,24h CCI 9.18±2.82;11例随机血小板输注中,输注有效率27.3%(3/11),24 h PPR(16.45±9.37)%,24 h CCI 3.45±1.72。结论排除非免疫性因素及部分免疫因素,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首选措施,血小板交叉配合次之,二者均可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提升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白细胞过滤在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PTR)中的作用.方法 患者于输注机采血小板前1h和输注后24 h检查静脉血小板数量,计算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CI),以输注后24 h CCI<4.5×109/L为PTR;部分发生PTR的患者,于再次输注血小板前,采用白细胞滤器进行白细胞过滤.结果 机采血小板输注次数、累积剂量与输注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白细胞过滤与未过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PTR的发生与患者血小板输注剂量和次数有关,输注剂量越大,次数越多,发生PTR的机率越高;白细胞过滤可有效预防PTR.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比血小板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25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9例; 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前后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型后输注的 1 h和24 h CCI、PPR数值明显高于配型前输注的.结论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血小板配型输注可以为患者选择适用的血小板,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避免滥用血小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交叉配型试验结果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血小板抗体检验结果将其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配型到阴性或弱阳性供者标本纳入相合亚组,多次配型均为阳性供者标本纳入不合亚组。比较阳性组与阴性组首次输注后,相合亚组与不合亚组本次输注后,1 h、24 h血小板校正增高计数(CCI)及血小板回收率(PPR)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模型分析1 h、24 h血小板CCI及PPR与血小板抗体检验、交叉配型试验结果的相关性。结果阳性组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水平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相合亚组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水平均明显高于不合亚组(P<0.05)。血小板抗体测试结果与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交叉配型试验结果与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结果与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关系较为密切,临床需积极开展上述试验以避免不必要的血小板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4):4702-4703
对我院97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应用固相凝集法检测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应用CCI评估阳性和阴性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和输注效果的关系。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是34.02%;阳性组患者1h与24h CCI值要明显小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无效输注率(75.75%)要显著大于阴性组(21.88%);配型组输注无效率(11.76%)要明显小于未配型组(100%)。血小板输注前有效检测血小板抗体并予以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临床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出血性血液病患者机采血小板与手工血小板榆注效果.方法 将42例血小板减少患者分别输注机采血小板和手工血小板后检测外周血小板计数,以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值(CCI)判定输注效果.结果 机采组输注后1h,输注后24h,CCI高于手工采组,机采组输血无效率低于手工采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机采血小板输注疗效优于手工血小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患者机采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输注后的效果。方法对204例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输注前和输注后的24h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进行输注效果评价。结果机采血小板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与浓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采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为86.7%,浓缩血小板的有效率为72.1%,机采血小板有效率明显高于浓缩血小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提高血小板的治疗效果,尽量采用机采血小板,减少输注次数,避免产生血小板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17.
3种血小板制剂临床输注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不同血小板制剂在临床上的输注效果,为临床合理应用不同种类的血小板制剂提供参考。方法174名患者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制剂(组1),116名患者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制剂(组2),48名患者输注手工采集血小板制剂(组3)。在输注后24h,观察临床止血效果、有无输血反应发生,比较计算血小板增加数校正值(CCI)、血小板回升率(PPR)、输注无效率、止血率及输血反应率。结果CCI的各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PR的组间比较:组1与组2,组1与组3均有差异。血小板输注无效率的3组间比较无差异。血小板输注后止血率的组间比较:组1与组3有差异。输血反应发生率的组间比较:组1与组3、组2与组3有差异。结论3种血小板制剂在临床上都有明确疗效,但新鲜机采血小板的作用优于其它两种血小板制剂。但需综合考虑患者情况,合理使用血小板制剂,才能更好地满足患者治疗需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在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配合性输注的血小板交叉配型采用固相凝集法。比较24例患者随机输注及配合性输注后的输注效果(有效输注率及24h CCI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患者的配合性输注后其有效输注率为91.67%,其24h CCI平均值为4764.08±429.91;而12例随机输注组的有效输注率及24 h CCI平均值分别为8.33%和1335.08±1084.82。两个组别间的有效输注率及24h CCI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免疫因素所致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可以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并提高其输注效果,从而提升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的疗效,为临床输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样本来源于该院经过血小板输注治疗的住院患者,其中134例患者输用6 756 U手工血小板为A组;74例患者输用2 880 U机采血小板为B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输注24 h后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临床出血症状有无改善、有无输血反应等进行输注后疗效判断.结果 与B组比较,A组CCI、PPR、总的输注有效率、输注反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未产生同种免疫的患者,输注手工血小板或机采血小板,具有同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手工血小板的应用能够节约血液资源,缓解血小板供应紧张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8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4),观察组给予血小板交叉配型后输注,对照组给予直接血小板输注,两组患者均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结果 87例患者中,抗体阳性率为58.62%;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抗体阳性率有增加的趋势(P0.05);对照组抗体阳性患者输注有效率为28.57%,明显低于对照组抗体阴性患者以及观察组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P0.05);对照组抗体阳性患者输注1h、24h CCI分别为(4.20±1.62)×109和(2.43±1.20)×109,明显低于对照组抗体阴性患者以及观察组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以及配型,能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减少无效输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