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辛东玫 《智慧健康》2023,(15):203-206
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和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5月本院儿童康复科收入的5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样本,按照收治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患儿采取运动疗法,两组均干预3个月,比较训练前后两组患儿肌张力、运动功能恢复水平及家长满意度评价。结果 两组训练前肌张力对比无差异(P>0.05);训练后,两组各指标较本组训练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组内对比差异(P<0.05),并且研究组训练后肌张力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同组组内训练后GMFM评分均有所升高,其中研究组GMFM评分中A、B、C、D、E各区及总分均高于另外一组(P<0.05);研究组家长满意度更高,组内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运动疗法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应用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肌张力和运动功能康复,提高家长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中药蒸汽浴配合功能训练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105例痉挛型脑瘫分为2组,治疗组59例运用中药蒸汽浴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46例以功能训练为主,肌张力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法。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3.1%,对照组有效率为60.9%,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组间肌张力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药蒸汽浴治疗能明显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4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均持续3个月。对比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胫骨前肌痉挛情况、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下肢肌群肌电积分值、站立行走能力。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ROM、胫骨前肌i EMG、站立行走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胫骨前肌MAS评分、腓肠肌i EMG则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对改善患儿胫骨前肌MAS、ROM、下肢肌群i EMG、站立行走能力等有一定帮助,于患儿病情转归有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痉挛型双瘫患儿3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9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行常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实验组行虚拟现实训练和作业疗法训练。治疗前后,采用GMFM-88粗大运动功能量表的D区及E区、改良Ashworth量表(MAS)、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儿粗大运动进行评价,采用步态周期、步行速度评价患儿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88D区评分、E区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均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实验组GMFM-88D区评分、E区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MAS评分、步态周期均低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MAS评分、步态周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双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肌电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护理.方法 选择88例四肢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非肌电引导定位后多点注射A型肉毒毒素,从注射前、注射中、注射后等方面加强护理和观察.结果 8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经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均获得良好效果,无一例出现皮下血肿、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对患儿进行规范周到的护理有助于提高肉毒毒素注射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痉挛型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经妥泰/托吡酯治疗后肢体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情况。方法:随机将痉挛型脑瘫合并癫痫患儿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0例,观察组给予妥泰/托吡酯,其余治疗措施两组相同。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半年对患儿进行肌张力评级,测量髋关节被动屈曲角度、膝关节被动屈曲角度。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的肌张力、髋关节、膝关节的改善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妥泰/托吡酯治疗后患儿肌张力以及髋关节、膝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妥泰/托吡酯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度,为中医推拿及功能训练打下良好基础,减轻患儿康复训练中的痛苦,充分体现中西医药整体化治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实验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及功能独立性评分,并观察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的功能独立性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可明显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功能独立性及生活质量,促进患儿的康复及整体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输合配穴针刺疗法的理论分析,探讨其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治疗作用以及应用价值,尤其是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肘膝以下异常姿势的改善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功能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周、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应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2周后CSS评分开始降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CSS评分开始降低,研究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C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1个月后GMFM评分显著升高,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GMFM评分显著提高,研究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GMF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能有效缓解肢体痉挛,提高患儿粗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高晶 《现代保健》2009,(33):14-15
目的观察神经康复重建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24例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所有患儿均接受Bobath技术、推拿、脑循环治疗。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应用WOND2000172型神经康复重建仪,对双下肢进行肌电触发的生物反馈刺激。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测定患儿腓肠肌肌张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肌张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0.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康复重建治疗能有效降低痉挛型腑瘫患儿肌张力。  相似文献   

11.
节律性听觉刺激(RAS)通过一定的外部节律刺激(如音乐、节奏)激活听觉中枢和大脑运动区,控制下肢肌肉配合节奏训练、调整步态模式,从而达到改善步态的效果。RAS是一种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的新兴康复治疗方法,其机制假说包括夹带机制、运动听觉机制和动机。RAS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步态参数(步速和步长)、增加患儿下肢关节活动度,且不同频率和训练时间均会对其干预效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核心稳定训练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效果,为指导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提供循证证据。方法 对PubMed、中国知网等8个数据库采用布尔逻辑链接关键词和自由词检索文献,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文献检索截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0月23日。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1 085名患儿,其中对照组542名,实验组543名。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患儿在步行能力(MD=4.58,95%CI:3.73~5.43)、精细运动能力(MD=1.96,95%CI:0.47~3.45)、平衡能力(MD=6.03,95%CI:3.87~8.20)、功能独立性(MD=6.35,95%CI:5.49~7.25)以及粗大运动功能(MD=3.37,95%CI:1.40~5.34)得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核心稳定训练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各项运动能力,促进患儿的动作和姿势发展。但是由于同质性的文献较少且文献质量不高,仍需要纳入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进一步评估核心稳定训练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运动能力的影响,为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6月-2019年5月诊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9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振动训练组、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30例,评估三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三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每组儿童的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踝关节活动度、MMT、MAS、PBS、GMFM-C区、D区及E区、PEDI、6MW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278、26.886、14.149、25.883、3.769、4.254、6.512、5.194、6.982,P<0.05),且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更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痉挛程度,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运动能力的影响,为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6月-2019年5月诊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9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振动训练组、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30例,评估三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三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每组儿童的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踝关节活动度、MMT、MAS、PBS、GMFM-C区、D区及E区、PEDI、6MW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278、26.886、14.149、25.883、3.769、4.254、6.512、5.194、6.982,P<0.05),且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更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痉挛程度,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悬吊疗法联合MOTOmed智能训练对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完善相关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来河北省儿童医院诊治且确认为痉挛型脑瘫患儿15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MOTOmed智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悬吊疗法。连续干预8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躯干控制能力、Berg量表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GMFM)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 评分和血清神经生长因子 (NGF)及内皮素(ET)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躯干总标准差、躯干前后标准差、躯干左右标准差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92、6.860、8.380,P<0.05);观察组Berg评分、GMFM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2、2.126、2.331,P<0.05);观察组NGF水平高于对照组,E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60、2.806,P<0.05)。结论 悬吊疗法联合MOTOmed智能训练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躯干控制能力,促进其粗大运动发育,改善患儿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效果优于单一的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微小RNA-138(miR-138)、微小RNA-338(miR-338)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中表达水平,并探究两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4月于本院门诊就诊及住院治疗的64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同期选取62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痉挛型脑瘫儿童常见伴随症状与瘫痪类型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的关系。 【方法】 研究对象均来自2008年2月-2010年9月间加入scpchild脑瘫登记与系统管理数据库的大于4岁痉挛型脑瘫儿童,共计172名,其中男109例,女63例,平均年龄8.0岁,分析瘫痪类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与常见伴随症状(癫痫、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言语障碍)的关系。 【结果】 偏瘫和四肢瘫儿童的癫痫发生率明显高于双瘫,双瘫、四肢瘫儿童的视觉障碍明显多于偏瘫,四肢瘫儿童的言语障碍明显多于偏瘫和双瘫。四肢瘫儿童伴发多重障碍明显多于双瘫和偏瘫,GMFCS分级越高伴发多重障碍的发生率也越高,GMFCS分级I~III级较IV~V级的脑瘫儿童伴随症状明显发生较少。 【结论】 痉挛型脑瘫儿童伴随症状的发生率与脑瘫类型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有关,在重症脑瘫儿童中伴发多重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下肢机器人结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条件的5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入下肢机器人及悬吊训练,治疗均为1次/日,每周训练5天,共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MFM88项)及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儿3个月后GMFM88项测评分别为7.18±2.76、12.15±3.70,Berg平衡量表测评分别为6.52 ±3.18、9.75±3.06,治疗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测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59和2.89,均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运用下肢机器人及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高频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和LF-rTMS)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受损伤半球的HF-rTMS,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于未受损半球接受伪刺激,观察组接受LF-rTMS。试验前后使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和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和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双侧rTMS(BL-rTMS)模式比结合单侧刺激模式更能改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