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视觉搜索过程中的眼动模式,探究视觉搜索模式能否作为识别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参考指标。方法 2017年3-7月记录15名ASD儿童和17名性别、年龄、智力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儿童在执行视觉搜索任务时的眼动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建立区分ASD儿童和正常发育(TD)儿童的分类模型(将被试完成视觉搜索任务时的注视点、注视时间及注视轨迹等眼动指标作为分类器的特征),并评估分类模型的区分准确率、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1)当目标物不存在时,ASD儿童完成视觉搜索任务的反应时显著短于TD儿童(F=3.76,P<0.05);2)将视觉搜索的眼动模式作为特征可以有效地对被试类型进行识别,正确率为78.13%,特异性为70.59%,敏感性为86.67%;3)被试在分类器中的特征组合分数与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总分呈现显著负相关 (r=-0.497,P=0.030)。结论 视觉搜索过程中的眼动模式可作为未来ASD诊断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眼动追踪偏向注视社会性人物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眼动模式及临床行为特征,为辅助临床诊断提供客观的依据,并为早期干预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6月于深圳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与康复科就诊的107例ASD儿童的眼动及行为量表结果,按眼动结果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分组:一致组(几何注视时间>人物注视时间,且临床诊断为ASD)、非一致组(几何注视时间<人物注视时间,且临床诊断为ASD),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ASD儿童的差异,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建立辅助临床诊断的模型。结果 1)一般情况:两组儿童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一致组ASD儿童的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分明显高于非一致组(t=2.39,P<0.05);2)相关量表评估结果:一致组ASD儿童的精细动作评估、社会技能评估明显落后非一致组儿童(t=-1.61,-2.65,P<0.05),其余评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眼动结果:两组儿童首次关注人脸的兴趣区域不同,其注视轨迹也不同。其中,一致组首次关注嘴巴区域,非一致组最开始关注其他区域;一致组ASD儿童对非核心区域的眼动注视时间明显高于非一致组,对眼睛及嘴巴的注视时间(FT)明显低于非一致组(t=2.47,-2.21、-3.51,P<0.05),两组儿童对鼻子、其他区域的眼动F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建立模型:Ln(P/1-P)=β01X1+2X23X3+…+βnXn=0.09XCARS-0.07X社会技能-0.05X精细动作+0.01X首次注视时间+0.01X注视时间,此模型的判断一致的灵敏度为79.4%,特异度为74.2%,总判对率为75.9%。结论 偏向注视社会性人物的ASD儿童较偏向几何图形的ASD儿童在社会技能、精细动作能力方面强,且其病情程度轻,建立的辅助模型对临床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开发一套适合于中国孤独症(ASD)儿童群体进行名词学习的词表,评估其有效性,以期为ASD儿童的语言训练提供材料。方法 筛选出生活中不同类别的最常用的480个名词,并按照难度分为低、中、高3个等级。从中筛选出121个代表性词汇,在3位专家进行内容合理性评估后,通过家长自评报告,评定195名2~8岁ASD儿童和130名正常发育儿童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和表达水平,并检验该词表中词汇难度分级的合理性。结果 1)本研究开发的词表经专家评定,词汇选择合适,难度设置合理;2)在组水平,正常儿童理解与表达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8,P=0.083),孤独症儿童理解能力显著优于表达能力(t=18.31,P<0.001);在个体水平,两组被试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发展都有个体异质性;3)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儿童组,难度主效应显著(F=204.67,P<0.001),年龄主效应显著(F=37.40,P<0.001),二者交互作用显著(F=12.20,P<0.001);在孤独症儿童组,难度主效应显著(F=234.48,P<0.001),年龄主效应显著(F=17.20,P<0.001),二者交互作用显著(F=4.95,P<0.001)。结论 本研究首次设计了适合于孤独症儿童语言教学的名词词表,其内容与难度设置合理,能很好地评估儿童词汇表达与理解水平是否同步,并在正常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内部区分出词汇发展在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  相似文献   

4.
目的 开发一套适合于中国孤独症(ASD)儿童群体进行名词学习的词表,评估其有效性,以期为ASD儿童的语言训练提供材料。方法 筛选出生活中不同类别的最常用的480个名词,并按照难度分为低、中、高3个等级。从中筛选出121个代表性词汇,在3位专家进行内容合理性评估后,通过家长自评报告,评定195名2~8岁ASD儿童和130名正常发育儿童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和表达水平,并检验该词表中词汇难度分级的合理性。结果 1)本研究开发的词表经专家评定,词汇选择合适,难度设置合理;2)在组水平,正常儿童理解与表达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8,P=0.083),孤独症儿童理解能力显著优于表达能力(t=18.31,P<0.001);在个体水平,两组被试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发展都有个体异质性;3)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儿童组,难度主效应显著(F=204.67,P<0.001),年龄主效应显著(F=37.40,P<0.001),二者交互作用显著(F=12.20,P<0.001);在孤独症儿童组,难度主效应显著(F=234.48,P<0.001),年龄主效应显著(F=17.20,P<0.001),二者交互作用显著(F=4.95,P<0.001)。结论 本研究首次设计了适合于孤独症儿童语言教学的名词词表,其内容与难度设置合理,能很好地评估儿童词汇表达与理解水平是否同步,并在正常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内部区分出词汇发展在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3~7岁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气质特点,为其识别、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确诊的3~7岁的130例ASD儿童,与我国正常同龄儿童气质常模进行对比,对ASD儿童的气质特点进行研究。 结果 3~7岁ASD儿童气质以I-E型为主,但所占比例较正常学龄前儿童明显下降。其气质维度明显异于正常同龄儿童(P<0.05);3~7岁ASD儿童的气质类型的性别之间差异明显,男童的反应阈维度得分高(P<0.05),其余气质维度得分无明显性别差异,且反应强度与月龄呈负相关(r=-0.19,P<0.05);3~7岁ASD儿童的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得分与出生体重负相关(r=-0.26、-0.32、-0.31,P均<0.01)。结论 3~7岁ASD儿童气质维度明显异于正常同龄儿童,对其进行研究可更好地发现以及干预ASD。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幼儿共同注意(JA)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为早期识别及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视频分析的方式,于2017年4—12月由两位专业人员对61例16~30月幼儿的共同注意行为进行评估,与同龄正常发育(NT,n=33)幼儿及发育迟缓(DD,n=32)幼儿进行对比,并根据有差异的行为指标进行诊断预测。结果 ASD幼儿自发性共同注意(IJA)行为出现的次数及响应性共同注意(RJA)得分均较DD组及NT组幼儿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D与NT幼儿在各JA行为指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当联合所有JA指标从全部幼儿中识别ASD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91(P<0.01)。结论 ASD幼儿在各种共同注意行为方面与DD及NT幼儿均存在明显差异。共同注意在ASD幼儿的早期识别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血清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的表达水平,为ASD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0年12月—2021年6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选取45例ASD儿童及30例对照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液相-串联质谱法对其外周血血清进行PUFAs含量测定;通过简易孤独症饮食行为量表(BAMBI)及自制膳食调查问卷了解ASD儿童与对照组饮食行为习惯及饮食结构上的差异,进一步分析ASD儿童血清PUFAs表达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ASD组儿童血清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花生四烯酸(AA)、亚油酸(LA)、总n-3 PUFAs及总n-6 PUFAs下降(t=2.81、2.04、2.94、2.33、2.11、2.63,P<0.05),其中EPA及AA下降明显(P<0.01)。ASD组儿童在拒食行为、与ASD特征相关喂养问题、食物谱狭窄及总分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儿童(t=2.93、13.42、2.22、8.40,P<0.05),ASD组儿童对饮食的总体兴趣低于对照组(t=2.70,P<0.05),尤其对鱼类的兴趣偏低(t=5.03,P<0.05)。结论 ASD儿童血清多数PUFAs含量比正常儿童低,可能与饮食行为及饮食偏好有关,补充PUFAs可能成为ASD儿童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感觉异常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ASD的临床诊断和行为矫正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8月—2016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的121例ASD儿童的孤独症诊断会谈量表(ADI-R)分析感觉异常情况;孤独症教育心理评核(第三版)(PEP-3)评估各方面能力;中国韦氏幼儿智力测试(简称智测)或Gesell量表评估智力或发育商,孤独症儿童进食行为量表(BAMBI)评估喂养问题;并分析感觉异常的相关临床特征的关联分析。结果 无感觉异常组23例(19.0%),轻度感觉异常组(简称轻度组)64例(52.9%),重度感觉异常组(简称重度组)34例(28.1%)。轻度组和重度组感觉异常种类显著多于无感觉异常组(χ2=88.042,P<0.01),重度组感觉异常种类显著多于轻度组(P<0.01)。在ADI-R中,无语言能力儿童重度感觉异常组A部分(社会互动异常)(19.59±4.67)和B部分(沟通异常)(12.36±1.76)均高于无感觉异常组(15.79±1.94、9.86±3.34,F=3.032、5.190,P<0.05),且重度组B部分(沟通异常)高于轻度组(10.79±2.32,P<0.05)。在PEP-3中,轻度组和重度组个人自理百分比得分均低于无感觉异常组(χ2=8.641,P<0.01)。三组间智力测试和Gesell量表评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MBI评估显示,轻度组和重度组食物谱狭窄得分均高于无感觉异常组(χ2=6.806,P<0.05)。无语言ASD儿童的感觉异常与ADI-R的A部分及B部分得分呈正相关(rs=0.260、0.359,P<0.01),ASD儿童的感觉异常与个人自理百分比呈负相关(rs=-0.252,P=0.005),与食物谱狭窄得分呈正相关(rs=0.224,P=0.013)。结论 81.0%的ASD儿童有感觉异常,重度组感觉异常的种类较多。感觉异常程度严重的ASD儿童,社交能力较弱,饮食问题更多。ASD儿童的感觉异常与智力测试和Gesell量表评估结果不相关。感觉异常可能是ASD儿童社交能力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描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和发育迟缓儿童家庭养育环境分布差异,分析ASD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与发育评估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保健科就诊的ASD儿童(n=42)和发育迟缓儿童(n=48)为研究对象。两组儿童均要求完成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同时要求家长填写《家庭养育环境量表》。结果 本研究中家庭养育环境整体评价结果中“不良环境”33例,占36.7%。其中ASD组家庭养育“不良环境”12例,占28.6%,低于发育迟缓组(43.8%)。ASD儿童“情感温暖”不良的检出率高于发育迟缓组儿童(Z=2.490,P<0.05),家庭养育环境其他维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家庭养育环境不良的ASD儿童其适应性行为评分均数偏低(F=3.662,P<0.05)。结论 ASD儿童的养育环境促进应受到关注,家庭干预和家长教育可能促进改善其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中喂养问题的现状及ASD儿童喂养问题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指导ASD儿童喂养问题的行为矫正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5年8月—2016年1月通过收集119例ASD儿童和185名正常儿童的进食行为量表(BAMBI)得分来比较两组在喂养问题上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喂养问题的相关因素。结果 ASD男童的拒绝进食行为、食物谱狭窄和BAMBI总分均高于正常男童(9.64±3.18 vs. 8.15±2.85,P=0.003;21.21±5.53 vs. 18.76±4.93,P=0.004;41.44±9.41 vs. 37.05±7.41,P=0.001),ASD女童的孤独症特征相关的喂养问题得分明显高于ASD男童(12.17±2.25 vs. 10.58±2.60,P=0.029)。低功能ASD男童拒绝进食行为得分、孤独症特征相关的喂养问题得分和BAMBI总分均高于正常男童(9.83±3.21 vs. 7.61±2.56,P=0.004;11.72±3.03 vs. 10.07±2.31,P=0.029;42.62±10.54 vs. 36.89±7.41,P=0.028)。ASD儿童中,拒绝进食行为得分与刻板行为、自伤行为、强迫行为、仪式单调行为、受限行为得分呈正相关(P<0.05);孤独症特征相关的喂养问题得分与年龄、刻板行为、仪式单调行为、受限行为得分呈正相关(P<0.05);食物谱狭窄得分与刻板行为、强迫行为、仪式单调行为、受限行为得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ASD男童较正常男童存在更多的喂养问题,低功能ASD男童的喂养问题可能受重复刻板行为影响,临床工作者需给予更多的关注,并进行个体化的行为矫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miRNA-155在哮喘预测指数(API)阳性和阴性反复喘息儿童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微小RNA-155(miRNA-155)与喘息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在玉环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反复喘息儿童40例为喘息组,其中API阳性儿童27例,API阴性儿童13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儿童40例为对照组。检测喘息组和对照组儿童外周血miRNA-155、嗜酸性粒细胞、IFN-γ和IL-4水平。结果 喘息组miRNA-155水平、IFN-γ/IL-4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t=2.307,3.839,P<0.05),喘息组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t =5.278,P<0.05);喘息组中API阳性儿童miRNA-155水平、IFN-γ/IL-4值显著低于API阴性及对照组儿童(H =13.580,F=9.731,P<0.05),喘息组中API阳性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高于API阴性及对照组儿童(F=22.303,P<0.05);喘息组中API阳性儿童miRNA-155水平与喘息次数呈负相关(r=-0.566,P<0.05),喘息组miRNA-155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630,P<0.05)。结论 miRNA-155水平下降可能是喘息发生的危险因素,且miRNA-155在喘息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SDM)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婴幼儿干预效果,为改善ASD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 招募2015年6月—2017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临床诊断为ASD的婴幼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均接受ESDM干预;对照组30例,为干预等待的ASD婴幼儿。干预时间为每周1次,每次1 h,持续24周。干预前进行基线系统评估,干预后两组均完成儿童心理教育评估(PEP-3)、Gesell量表评估。 结果 ESDM组和对照组月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前两组沟通、社交互动、重复刻板行为、认知、语言、精细动作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ESDM组语言、个人-社交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15、2.379, P<0.05);ESDM组认知、语言表达、语言理解、小肌肉、模仿、行为特征-非语言的原积分较对照组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6、2.510、2.416、2.578、2.017、2.150,P<0.05)。此外,ESDM组Gesell量表中的语言发育商干预前后的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5,P<0.05)。 结论 经ESDM模式干预后,ASD婴幼儿语言、社交明显改善,认知、语言表达、语言理解、小肌肉、模仿能力明显提升,行为特征-非语言的刻板行为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典型发育(TD)儿童母亲的焦虑状况,探索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其母亲焦虑水平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临床诊断招募55名6~12岁智商≥70的ASD儿童及74名TD儿童,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估入组儿童母亲的焦虑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评估两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表现。结果 ASD儿童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特质焦虑得分高于TD组母亲(t=5.272、4.484、P<0.05),ASD儿童SDQ困难总分及多动/注意力缺陷、情绪症状、同伴交往问题及品行问题因子得分高于TD组儿童(t=10.791、7.482、4.295、12.925、3.544),亲社会行为因子分(t=5.084)低于TD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正混杂因素后,ASD组母亲状态、特质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S-AI: β=0.83 (95%CI: 0.19~1.46); T-AI: β=0.60 (95%CI: 0.05~1.14)]、情绪症状 [S-AI: β=2.28 (95%CI:0.72~3.84); T-AI: β=2.04 (95%CI: 0.74~3.33)]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TD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β=0.50 (95%CI: 0.03~0.96)]、品行问题 [β=1.74 (95%CI: 0.19~3.30)]存在正相关关系;特质焦虑得分与品行问题 [β=1.54 (95%CI: 0.09~3.00)]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ASD儿童母亲比TD儿童母亲更容易出现焦虑。其中AS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情绪问题有关,T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品行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发展的特点, 探讨气质和家庭环境对适应行为的影响, 为促进儿童适应行为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年10月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西安市3所幼儿园304名4~6岁儿童家长进行问卷填写, 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学龄前儿童气质、家庭环境对适应行为的影响。结果 1)学龄前儿童独立因子、认知功能因子、社会/自制因子及适应能力商数(ADQ)在年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9、6.31、18.17、20.91, P<0.05), 适应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2)节律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持久性、反应域、亲密度与ADQ显著相关(r=-0.18、-0.17、0.15、-0.13、0.18、0.28, P<0.05);节律性、适应性、亲密度、矛盾性与独立因子显著相关(r=-0.16、-0.18、0.26、-0.13, P<0.05), 节律性、持久性、亲密度、知识性与认知功能因子显著相关(r=-0.14, -0.17、0.18、0.11, P<0.05);反应强度、注意分散、反应域、亲密度、组织性与社会因子显著相关(r=0.19、0.13、0.21、0.21、0.13, P<0.05)。3)家庭亲密度(β=0.28)、气质的节律性(β=-0.15)和反应阈(β=0.14)可以共同预测适应行为(F=14.75, P<0.001)。结论 学龄前儿童的适应行为的发展受年龄、气质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因此, 根据儿童的气质特点, 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 能够促进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关键性技能训练法(PRT)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干预效果,为ASD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发育行为科诊断为ASD的2~5岁儿童4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PRT组,每组各23例。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均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进行评估。结果 常规组治疗3个月后ABC总分、交往能区、躯体运动能区、生活自理能区分数均降低(t=5.505、3.102、3.425、4.058,P<0.05)。PRT组治疗3个月后ABC总分、感觉能区、交往能区、躯体运动能区、语言能区、生活自理能区及CARS总分均降低(t=6.087、2.861、4.618、5.509、5.621、6.578、7.398,P<0.05)。PRT组ABC总分、交往能区、躯体运动能区、语言能区、生活自理能区及CARS总分分数差值显著高于常规组(t=8.965、5.488、3.761、5.508、2.612、5.618,P<0.05)。结论 PRT治疗可有效改善ASD儿童的社交、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能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