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本研究比较CT血管造影(CTA)和颈动脉超声(US)检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情况。方法:对34例急性颈内动脉支配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在发病后2周内作CTA和US检查,并对其中的3例进行了DSA检查。颈内动脉段的狭窄率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NASCET)法进行计算,颈总动脉及颈膨大的狭窄率根据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研究(ECST)法进行计算。结果:34例中30例(88.2%)发现颈动脉斑块,CTA和US测得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34.6%±17.8%和32.5%±13.9%,两者对狭窄程度判断的一致性为70.9%。以DSA为金标准参考时,CTA正确诊断1例颈内动脉完全闭塞,但被US低估为50%狭窄。CTA发现40/80钙化斑块(50.0%),US发现23/80钙化斑块(28.8%)。此外,US发现的1处斑块溃疡,未能在CTA显示。结论:CTA和US作为快速的无创伤的检测血管形态的技术,在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技术(CTA)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程度在预测脑卒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经本院放射科进行颈部CTA扫描发现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狭窄的患者原始图像资料,根据有无脑卒中情况将患者分为A、B组,分析CT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性表现,研究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发现颈动脉钙化斑块44侧、纤维斑块31侧、脂肪斑块37侧及混合斑块26侧,发现29侧颈动脉轻度狭窄(50%~75%)、64侧中度狭窄(76%~90%)、24侧重度狭窄(90%)。各种类型硬化斑块在引起动脉管壁增厚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型斑块引起的管腔狭窄程度较重、钙化斑块所致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较轻;混合型斑块与脂肪斑块易引起动脉管壁溃疡;钙化斑块不易引起颅内血管病变(P0.05)。纤维斑块、脂肪斑块及混合斑块与脑卒中密切相关,颈动脉轻度狭窄和重度狭窄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CTA能够分析硬化斑块的类型和准确测量颈动脉狭窄程度,能够起到预先评估脑卒中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3.
钱才  魏阳子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7):2511-2513,2516
目的探究CT血管造影技术(CTA)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于陕西省康复医院接受治疗的3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CTA检测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CTA检测结果作为试验方法,DSA检测结果作为参考方法,评估CTA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患者总共检测了180条血管,经比较发现,两种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对血管狭窄程度的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的κ值均0.6,表明其一致性较好,尤其是对重度狭窄患者,一致性为0.73。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和斑块形态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36例脑侧支循环形成的检出与CTA的符合率为83.33%,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一级侧支和二级侧支循环形成的检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κ=0.72、0.69)。结论 CTA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及脑侧支循环形成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并与DSA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内缺血性改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特征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颅内缺血性改变且行颈动脉MSCTA检查的患者40例并纳入研究组,同时将同期未发生颅内缺血性改变且行MSCTA检查的患者4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斑块形态、斑块内溃疡、环形征阳性率、颈动脉重构率等,统计研究组预后不良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颈动脉MSCTA检查结果独立评估患者预后不良风险的价值。结果研究组的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占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不规则型斑块率、溃疡型斑块率、环形征阳性率、颈动脉重构率均高于对照组,轻度狭窄及无狭窄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7.50%(11/40)。研究组中,预后良好患者与预后不良患者的MSCTA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MSCTA检查结果可独立有效评估患者的预后不良发生风险。结论 MSCTA可有效评估颅内缺血性改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特征和颈动脉狭窄程度,且MSCTA检查结果可独立评估患者预后不良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经超声诊断的作用和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之间收治的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另外100例为我院同期接受的健康体检人员,设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斑块大小、MI M T和回声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超声与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检出情况相比较,在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方面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超声和CTA检查对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的硬斑、软斑、溃疡板块和扁平斑块的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易损斑块的检出率为4%(4/100),CT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易损板块的检出率为19%(19/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采用超声进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对易损斑块的检出率较低,但超声诊断因费用较低,操作便捷,因此可作为临床初步筛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诊断作用。方法:本次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展开研究,按照是否出现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分组,对照组50例为未发生脑卒中患者,观察组40例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血管造影,观察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两组的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易损性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管腔狭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易损性斑块、稳定性斑块的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血管造影能够有效检测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适合应用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对于临床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查阅2016年2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行CTA检查且2周内行DSA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式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一致性,评估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结果 CTA、DSA检查图像评分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血管狭窄率50%敏感度为94.67%,特异性为100.00%,准确度为95.00%,与DSA一致性Kappa值为0.689;诊断血管狭窄率70%敏感度为90.38%,特异性为82.75%,准确度为87.65%,与DSA一致性Kappa值为0.755;80例颈动脉狭窄共发现132处斑块,血管附壁见软斑块20处,CT值为-20~60HU;16处血管壁存在钙化,CT值110-335HU;见混合斑块57处,CT值为60-125HU;易损斑块39处,斑块形态非规则,表面凹凸不平,部分突入管腔。结论 CTA对颈动脉狭窄分级与DSA一致性较高,且可检出血管壁附着斑块,同时明确斑块性质,有助于指导颈动脉狭窄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观察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多排螺旋CT(CT组)与MR(MR组)检查,对比观察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结果:CT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狭窄检出率高于MR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MR,多排螺旋CT诊断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狭窄率、分布之间的关系,探讨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诊断为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88例,选取同期非脑梗死患者150例为对照组。均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之间的斑块稳定性、分布差异,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因素。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72.3%)高于对照组患者(54.7%)(χ~2=11.38,P0.01)。脑梗死组比对照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更高(54.8%比31.3%,χ~2=18.59,P0.01)。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更高(P0.01),分布范围更广,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和吸烟有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瘤的关系。方法:分别对10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12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头颈部64排CT血管造影,分析并记录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类型、狭窄程度及颅内动脉瘤。结果:(1)梗塞侧颈动脉的中度狭窄率、重度狭窄或闭塞率明显高于正常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梗塞侧颈动脉的易损斑块率明显高于正常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颅内动脉瘤发生率高于无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1)颈动脉狭窄、易损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2)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增加了患者的危险性。(3)64排CT能清晰显示颈动脉狭窄及粥样斑块的形态和成分,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寻找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方法对115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查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分析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1.7%(94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为7.8%(9例)。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7.7%),其中软斑发生率(33.1%),均高于非缺血侧(48.5%,其中软斑20.4%,P<0.05)。斑块组发生高血压病的比例(85.1%)明显高于无斑块组(57.1%,P<0.05);且在软斑组长期烟酒史及男性比例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斑块居多,软斑为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在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而性别、烟酒史可能会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颅内及颈部动脉狭窄患者行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诊断的效果。方法:数据取自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85例颅内动脉或颈部动脉狭窄患者,均行头颈血管CTA检查、HR-MRI检查,分析诊断结果。结果:CTA检查确诊率为96.47%(82/85);HR-MRI检查确诊率94.12%(80/85);CTA、HR-MRI确诊率比较无差异;CTA、HR-MRI的重度狭窄、闭塞检出率一致;较CTA检查,HR-MRI检查对轻度狭窄、中度狭窄血管检出率略低,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HR-MRI检查的非稳定性斑块比例(94.74%)高于CTA检查(63.1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CTA检查的稳定性斑块检出率略高于HR-MRI检查,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头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TA、HR-MRI诊断均能获得理想结果、明确动脉狭窄程度,但HR-MRI在斑块形态诊断方面的优势明显,为疾病诊疗提供数据支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检查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临床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普勒颈动脉彩超检查资料,作为实验组A组,随后选取同期入院健康体检志愿者50例作为B组,分析两组受检者颈动脉斑块性质,颈动脉内膜厚度等指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A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率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30例(60%),其中不稳定斑块28例,B组检出斑块5例(17%),均为稳定性斑块。结论:用彩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综合分析患者的斑块的类型等临床信息,可能有利于预测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和颈部血管超声(CVUS)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系统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SCTA及CVUS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标准,观察SCTA与CVUS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狭窄程度及斑块检出率。结果:SCTA与CVUS检查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检出率均为72.5%(58/80),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33.3±13.3)%、(32.4±16.7)%,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综合准确率分别为72.5%(58/80)、50%(40/80),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86.7%(150/173)、72.3%(125/173)。SCTA与CVUS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及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准确率及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VUS检测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对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检测能力不及SCTA。  相似文献   

15.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 :彩超检查 1 4 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颈动脉 ,测量血管的直径、内 -中膜的厚度 (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 ,血流的速度等参数 ,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 ,并检查 1 0 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1 4 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 ,颈动脉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占 1 2 0例 ,检出率达 85.7% ;对照组中有 IMT增厚和软斑形成 1 7例 ,检出率为 1 7.0 % ,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1 )。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 ;高分辨率彩超诊断技术 ,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预报和疗效的观察、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某院2018年1月至6月收治的疑似颈动脉狭窄患者93例,均行DSA、彩色多普勒超声、CTA诊断,分析诊断结果。结果 93例患者中,DSA诊断结果提示,颈动脉狭窄者88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提示,颈动脉狭窄者82例,CTA诊断结果示,颈动脉狭窄者84例,三种诊断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重度狭窄率70%作为切分点,DSA、彩色多普勒超声、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一致性的Kappa值=0.886,一致性较好;颈总动脉分叉部位(BIF)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最高,为50.0%,其次为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作为首选无创性颈动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对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8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观察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100%,对照组为15.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检出率87.5%,对照组为10.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可以较好对颈动脉狭窄进行诊断,对预防或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临沂市康复医院2021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及同时期非脑血管病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非脑血管病变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颈动脉血流参数、斑块位置和狭窄程度。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且以扁平斑、软斑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颈动脉血流参数中收缩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速度(EDV)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RI)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斑块均主要发生在颈内动脉分叉处,两组各部位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狭窄总发生率49.00%高于对照组的8.00%(P <0.05)。结论: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检测出斑块分布情况以及斑块的类型,并可观察到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与血管造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超声与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优劣。方法对80例有两项以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动脉管腔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无斑块及其性质、部位,有无狭窄并计算狭窄率。结果颈动脉斑块的总体发病率左侧高于右侧,斑块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见,其次为颈总动脉主干及颈内动脉。超声与造影对颈动脉斑块和(或)狭窄的总体检出率分别为78.1%和73.8%;诊断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43.5±0.6)%和(46.5±0.7)%(P>0.05)。以血管造影为诊断参照标准,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07%、63.64%、86.44%和73.68%。结论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偏低,但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高于血管造影,联合应用颈动脉造影对其病因、诊断、临床治疗及术前评估与术后随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国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发病特征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以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在安徽铜陵有色职工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64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诊断仪检测双侧颈动脉,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部位、形态、大小与数目,采用非条件多元逻辑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85.9%(141/164)患者存在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以斑块多见(134/164,81.7%),中重度狭窄发生率较低(26/164,15.8%);颈动脉斑块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见(69/134,51.4%)。斑块发生率及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有明显相关性。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能以斑块居多,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