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宫内暴露于妊娠期糖尿病是否增加儿童3岁内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自2014年9月—2015年8月从北京市16个社区入组符合标准的儿童2 275名,从新生儿期随访至3岁。结果 宫内暴露于妊娠期糖尿病的儿童在1、2、3岁时的BMI均高于非暴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时为巨大儿(OR=2.01,95%CI:1.40~2.89)、母亲孕前体重指数较高(OR=1.09,95%CI:1.06~1.13)、母亲孕期体重增加过多(OR=1.01,95%CI:0.99~1.03)是儿童1岁内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家庭人均收入较高(OR=0.83,95%CI:0.71~0.98)是儿童1岁内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出生时为巨大儿(OR=1.66,95%CI:1.07~2.58)、母亲孕前体重指数较高(OR=1.14,95%CI:1.09-1.18)、母亲孕期体重增加过多(OR=1.02,95%CI:1.00~1.04)是儿童2岁内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家庭人均收入较高(OR=0.61,95%CI:0.49~0.75)和纯母乳喂养持续6个月(OR=0.61,95%CI:0.45~0.84)是儿童2岁内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出生时为巨大儿(OR=1.89,95%CI:1.23~2.91)、母亲孕前体重指数较高(OR=1.14,95%CI:1.09~1.18)也是儿童3岁内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家庭人均收入较高(OR=0.66,95%CI:0.54~0.81)和纯母乳喂养持续6个月(OR=0.55,95%CI:0.40~0.75)是儿童3岁时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辅食添加时间与3岁内儿童超重肥胖无相关性。结论 为了减少儿童在3岁内发生超重肥胖,应严格控制孕妇孕前和孕期的体重,尽可能地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湖北省6~23月龄婴幼儿超重肥胖状况及出生因素和早期喂养方式对婴幼儿超重肥胖的影响,为预防及控制儿童超重肥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PPS抽样方法,调查湖北省贫困地区6县6~23月龄婴幼儿及其看护人,以WHO性别月龄别BMI为超重肥胖的标准。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调查婴幼儿2 667人,其中男童1 438人(53.92%),女童1 229人(46.08%);超重209人(7.84%), 肥胖151人(5.66%)。出生时为巨大儿的婴幼儿超重率较高,男童肥胖率高于女童,剖腹产的婴幼儿肥胖率较高,出生后前6个月纯母乳喂养是婴幼儿肥胖的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 湖北省贫困地区婴幼儿超重肥胖问题不容忽视,男童、剖腹产出生、出生后前6个月为非纯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发生肥胖的风险较高,需积极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儿童肥胖的预防和临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于2017年9—11月抽取顺义区5所幼儿园共1 238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方式研究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顺义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3.3%、15.2%。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包括:剖宫产(OR=1.333,95%CI:1.032~1.722)、父亲超重/肥胖(OR=1.723,95%CI:1.293~2.295)、母亲超重/肥胖(OR=1.617,95%CI:1.234~2.119)、进食速度快(OR=1.403,95%CI:1.125~1.748)。而平均户外活动时间>2 h(OR=0.649,95%CI:0.549~0.771)是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制定父母参与的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河南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9年抽取河南省内7个市6~17岁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共计19 390名儿童青少年纳入研究,超重肥胖检出率为42.3%,其中超重4 415人(22.8%),肥胖3 790人(19.5%)。其中10 390名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3.0%和20.8%,9 000名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2.5%和18.1%,男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小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高于高中生和初中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超重(OR=1.842),母亲超重(OR=2.586),儿童青少年喜爱吃甜食、膨化食品(OR=3.161),进食速度过快(OR=3.268),经常在外就餐(OR=1.882),每天看电视、玩手机时间超过2 h(OR=2.376),每天睡眠时间不足(OR=2.640)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河南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较高,应积极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避免超重肥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昆明市5岁以下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14—2019年昆明市国家监测点五华区4个街道体检儿童数据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趋势χ2检验及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及影响因素。 结果 2014—2019年昆明市5岁以下体检儿童低体重发生率为0.29%,生长迟缓发生率为0.46%,消瘦发生率为0.66%,超重发生率为0.50%,肥胖发生率为0.12%,除肥胖率外均存在逐年增长的趋势(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OR=12.642)、早产儿(OR=2.408)、胎次≥2次(OR=2.900)、纯母乳喂养率低(OR=2.033)、第一次母乳喂养时间滞后(OR=3.153)、家庭人口过多(OR=4.193)、家庭收入较低(OR=3.975~9.278)、母亲妊娠期患病(OR=2.170)均是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增高的危险因素。 结论 昆明市5岁以下儿童的营养不良发生率较低,但仍存在逐年增长的趋势,且1岁以内儿童更容易发生。儿童营养不良与父母外出打工、早产儿、胎次≥2次、纯母乳喂养率低、第一次母乳喂养时间滞后、家庭人口数多、家庭收入低、母亲妊娠期患病情况有关,应采取综合措施来改善儿童营养不良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孕前体重、孕期增加体重、儿童期饮食行为对儿童体重的影响,为管理儿童体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及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产科分娩的512例产妇及512例婴儿,收集母亲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增重等资料。2019年12月—2020年3月随访并测量上述512名儿童的身高、体重,评定饮食行为。采用相关统计方法分析孕前体重、孕期增加体重、儿童期饮食行为对儿童体重的影响。结果 512名儿童年龄为3~6岁,有12.70%儿童超重/肥胖。相比于体重正常儿童,超重/肥胖儿童的母亲孕前超重/肥胖更常见(10.51% vs 38.46%,χ2=37.512,P=0.001),孕期超重更常见(7.83% vs 43.78%,χ2=75.201,P=0.001);不良饮食习惯、挑食、过饱响应得分更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也表明孕前体重(OR=1.109,95%CI:1.025~1.213)、孕期体重增加(OR=1.098, 95%CI:1.031~1.261)、儿童期饮食行为中不良饮食习惯(OR=1.113, 95%CI:1.054~1.257)、挑食(OR=1.257, 95%CI:1.232~1.467)、过饱响应(OR=1.284, 95%CI:1.135~1.513)是儿童超重的危险因素。结论 儿童体重受母亲孕前体重、孕期增重以及儿童期饮食习惯的综合影响。合理控制孕前BMI及孕期增重,积极指导儿童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有助于降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中学生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当地中学生营养状况并制定科学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永宁县3所中学,共1 091名中学生进行体格测量和问卷调查。使用体重指数(BMI)评价营养状况,并对可能影响营养状况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 091名中学生营养不良、正常、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是13.75%、77.18%、9.07%。男生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率(16.67%、14.23%)均明显高于女生(11.35%、4.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独生子女超重肥胖率(13.70%)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 回归显示,女生(OR=0.611,95%CI:0.422~0.883)、母亲职业为个体工商户(OR=0.242,95%CI:0.093~0.626),不挑食(OR=0.602,95%CI:0.420~0.862)是营养不良的保护因素,而无家族肥胖史(OR=2.513,95%CI:1.059~5.959)则是该地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另外,女生(OR=0.263,95%CI:0.159~0.433)、非独生子女(OR=0.432,95%CI:0.257~0.727)、无家族肥胖史(OR=0.138,95%CI:0.079~0.241)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而睡眠时间超过10 h(OR=13.154,95%CI:1.468~117.850)则是该地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 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中学生营养不良与超重肥胖现象并存,男生和独生子女的营养问题较为突出。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及时扭转当地营养状况的不良局面。  相似文献   

8.
沈红  李晓燕  谷素洁 《实用预防医学》2020,27(12):1430-1433
目的 探讨苏州地区0~6个月母乳喂养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和孕期体重增长对母乳喂养的交互作用。 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20年3月在苏州某医院就诊及分娩的4 25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孕产妇基本情况、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分娩情况以及孕期妊娠糖尿病患病情况,并计算孕期体重变化。通过电话结合产后访视调查产后0~6个月母乳喂养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并通过Bootstrap方法分析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和孕期体重增长对母乳喂养的交互作用。 结果 纳入研究的孕产妇平均年龄为(29.52±8.74)岁。15.20%的孕产妇患有妊娠糖尿病;14.80%的孕产妇孕期体重增长不足,而42.55%增长过度;57.38%的研究对象产后6个月内采取母乳喂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在25岁以上(OR=1.68~3.82)、高中以上学历(OR=1.83~2.23)、足月生产孕产妇(OR=1.84)更倾向于母乳喂养,而孕前超重及肥胖(超重OR=0.82;肥胖OR=0.82)、有再次分娩意愿(OR=0.67)、妊娠期糖尿病(OR=0.61)及妊娠期体重增长过高(OR=0.61)或者过低者(OR=0.63)母乳喂养率更低。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并发妊娠糖尿病及孕期体重增长过低或过高者母乳喂养水平显著低于未患妊娠糖尿病且孕期体重增长正常者,交互作用指数为1.67(1.01,4.97)(P=0.02)。 结论 并发妊娠糖尿病及妊娠期体重增长过低或过高均为影响母乳喂养的重要因素,且二者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郑州农村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郑州6所幼儿园的3~6岁儿童1 042名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结果 男童肥胖率6.94%,女童肥胖率4.08%,平均肥胖率为5.66%。肥胖在性别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4,P<0.05),男童肥胖率高于女童。父母体格状态对子代的肥胖影响较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有母亲体格超重或肥胖(OR=3.674)、高出生体重(OR=2.987)、肉食摄入频率高(OR=2.313)、进食速度快(OR=1.736),保护因素有母亲文化程度较高(OR=0.762)、母乳喂养(OR=0.783)合理的运动时间(OR=0.640)。结论 郑州农村学龄前儿童肥胖率已经接近河南某些城市的水平。肥胖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重庆市婴幼儿超重、肥胖的调查,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进而为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重庆市两个城区按分层整群抽样原则抽取1月龄儿童,并随访至18月龄,资料完整者1 949例,通过BMI评价分为正常组(1 635例)和超重肥胖组(311例)。对两组儿童进行基础调查及饮食调查,对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18月龄超重、肥胖率为15.96%,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出生体重(OR=2.07)、父亲超重(OR=1.07)、每周肉及菜摄入频率≥7次(OR=1.04、OR=1.05)、每周甜饮料>1次(OR=0.90)为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超重、肥胖的发生与高出生体重、遗传、不良的饮食行为等因素有关。肥胖的控制应该从出生时进行,对相关因素及早的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围生结局的影响,为孕期保健、孕前和孕期体重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将深圳市龙岗区2014-2017年26家助产医院95 849例单胎足月产妇按孕前BMI及孕期增重情况分组,观察各组围生结局。结果 95 849例孕妇平均孕前BMI为(20.49±2.83) kg/m2,平均孕期增重(14.49±5.89) kg。相比孕前正常BMI 和孕期增重适宜的孕妇,孕前消瘦(BMI<18.5kg/m2)和孕期增重不足是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80(1.61~2.00)、1.83(1.63~2.05);孕前超重(BMI≥24 kg/m2)是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巨大儿、剖宫产、出生窒息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84(1.68~2.02)、2.40(1.90~3.04)、3.07(2.39~3.96)、2.70(2.49~2.92)、1.89(1.81~1.97)及1.33(1.05~1.67);孕期增重过度是巨大儿、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2.59(2.40~2.79)、1.45(1.40~1.50)、2.83(2.21~3.62)、2.18(1.69~2.81)、1.26(1.13~1.40)及1.26(1.07~1.48)。结论 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均是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低出生体重和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因素,因此将孕前BMI、孕期增重控制在合理范围有利于获得良好的围生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6~8月龄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以及危险因素,为下一步制定婴儿贫血干预措施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研究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分层整群抽取项目社区新生儿进行随访,直至其6~8月龄进行血常规检测为止。数据归纳整理后,运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探讨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西城区、海淀区和密云区16家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2 243名儿童在6~8月龄时进行血色素测定,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为19.6%(446/2 243)。Logistic回归显示,父母一方或双方是农业户籍(OR=1.568,95%CI:1.164~2.112),家庭孩子数较多(OR=1.490,95%CI:1.150~1.929),出生时父亲年龄≤25岁(OR=1.660, 95%CI:1.119~2.464),母亲孕前未服用铁剂(OR=1.440,95%CI:1.071~1.936),二级机构出生(OR=1.465,95%CI:1.112~1.931),低出生体重(OR=3.340,95%CI:1.398~7.980),性别为男性(OR=1.285,95%CI:1.025~1.611)以及母乳喂养(OR=2.217,95%CI:1.584~3.102)的6~8月龄婴儿发生缺铁性贫血的风险较高。结论 1)北京地区6~8月龄婴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较高。2)影响婴儿铁水平的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均可导致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嘉兴市0~3岁婴幼儿养育风险现状及家庭养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婴幼儿家庭养育提供针对性的家庭养育建议。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2020年6月1日-7月31日期间在嘉兴地区所有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0~3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家长现场用手机填写0~6、6~12、12~36月龄段《养育风险问卷》以及自拟的《家庭基本情况调查问卷》问卷星,根据风险因素给予家庭干预指导。 结果 共调查9 384例0~3岁婴幼儿家庭,养育风险筛查阳性率0~6月龄为30.48%,6~12月龄为39.11%,12~36月龄为45.63%。小于6月龄婴幼儿养育风险因素前三位的是儿童不吃母乳(10.61%)、家中玩具少于3个(8.34%)、儿童至少有2周新生儿期住院史(7.93%);6~12月龄婴幼儿养育风险因素前三位的为没有给儿童吃富含铁的食物 (23.73%)、儿童有营养性疾病(9.64%)、儿童每天吃奶少于3次(6.53%);12~36月龄婴幼儿养育风险因素前三位的为儿童很少每天吃瘦肉或鸡蛋(22.46%)、家中没有图画书(14.85%)、每天很少跟儿童一起玩耍(9.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学历为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OR=0.784,95%CI:0.697~0.881;OR=0.701,95%CI:0.599~0.820); 母亲学历为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OR=0.815,95%CI:0.724~0.917;OR=0.628,95%CI:0.539~0.732)是保护因素;性别男性为危险因素(OR=1.160,95%CI:1.066~1.262)。 结论 现阶段0~3岁婴幼儿普遍存在养育风险,各级专业人员亟需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家庭科学养育,规避家庭养育中可避免的风险,保障婴幼儿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烟台市城区3~6岁儿童超重(肥胖)情况与体质状况,探索超重(肥胖)对儿童身体素质的影响,为改善学龄前儿童体质,防制儿童肥胖并促进其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多阶段整群抽取烟台市城区13所幼儿园3~6岁儿童795名,运用频数分析、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检验方法,对超重(肥胖)分布、体质综合评价、超重(肥胖)对身体素质影响等进行分析。结果3~6岁儿童超重(肥胖)比例为34.33%,不同性别(P=0.001)、不同年龄(P=0.000)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P=0.000)、不同年龄(P=0.000)正常体重与超重(肥胖)儿童体质综合评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超重(肥胖)对儿童10 m折返跑(OR=0.836)、双脚连续跳(OR=0.824)有负向影响,对网球掷远(OR=1.245)有正向影响。结论烟台市城区3~6岁儿童超重(肥胖)比例较高,男童、5、6岁儿童是重点干预对象;相比正常体重儿童,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超重(肥胖)儿童体质综合评价均较差,超重(肥胖)女童、3岁超重(肥胖)儿童体质健康问题最为突出;超重(肥胖)儿童耐力素质和下肢力量较差,上肢力量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