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英  肖佐才  胡向阳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4):2072-2073
目的:观察动脉内溶栓治疗早期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超选择性造影技术,将微导管送至脑血管闭塞部位,将尿激酶(UK)经微导管泵入行溶栓治疗,动态观察血管再通、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经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13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3例,闭塞血管再通率68.75%,并发无症状脑出血1例,经对症治疗临床治愈。结论:UK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疗效肯定而安全,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栓通联合奥扎格雷钠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习水县中医院就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1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GS250ml静滴:治疗组给予血栓通注射液20ml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输注,同时用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0.9%氯化钠250ml静脉输注。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P〈0.01)。结论:血栓通联合奥扎格雷钠在临床上有较好疗效,更能有效终止病情进展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3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9例,采用经股动脉插管,动脉介入灌注尿激酶治疗。结果发病6h以内总有效率为93.5%发病6~12h总有效率为87.5%,发病12~36h总有效率80%。结论动脉介入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疗效明显,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减轻后遗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动脉内区域性和接触性溶栓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内溶栓的临床资料。治疗时间为起病1~24h。DSA全脑血管造影,找到闭塞的责任血管。根据闭塞的血管的情况选择区域性动脉溶栓和超选择性动脉插管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尿激酶以微量泵持续泵入,过程中经造影管或导引导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结果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88例,血管再通57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58例,血管再通38例。临床症状完全恢复及明显好转90例、占总病例60%,再次闭塞5例,脑出血5例,其中2例因脑疝死亡。结论神经介入动脉内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动脉内药物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一种疗效明显的治疗手段之一。但由于治疗中易出现出血现象 ,治疗的最佳时机难以把握 ,以及病人难以接受等因素 ,制约了该技术的临床应用。现将我院 2 0 0 1年 1月至 5月间开展介入动脉内尿激酶治疗 3例急性脑梗死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 1,男 ,37岁。因突发神志恍惚 ,左侧肢体无力 1h ,于2 0 0 2年 1月 2 4日凌晨 1时入院。检查 :BP 17/ 12kPa ;左侧上、下肢肌力 0级 ,双侧巴氏征 (- ) ;头颅CT :右顶叶大片低密底灶 ,CT值为 30H。经常规检查后 ,于发病后 4h取右侧股动脉 ,利用Seldinge…  相似文献   

7.
么士珍 《中国医药》2006,1(5):299-300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经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且自发病高峰起12h内来就诊并同意溶栓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均采用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其中7例采用溶栓加球囊扩张,1例支架置入。结果16例患者中,血管完全再通6例,部分再通7例,未通3例。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结论经动脉内介入治疗是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老年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20例老年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取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NIHSS评分、再发脑卒中以及死亡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1个月的NIHSS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和再发脑卒中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采取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效果,降低病死率和再发脑卒中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灌注指导下9h内急性脑梗死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方法:选取CT灌注显示发病时间9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CT灌注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对两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血管再通、颅内出血以及预后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治疗,两组神经功能缺失(NHISS)评分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NHI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5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出血发生率为2.04%,低于对照组的4.0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好"比例为7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指导下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可有效的对9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可提高血管再通率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观察组血管再通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及出院时,观察组NIHSS评分分别为(15.14±0.52)、(7.04±0.6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7.05±0.37)、(10.01±0.5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更利于提升血管再通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值得临床重视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男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临床疗效。方法: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并除外禁忌证的81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根据性别分成男性组41例,女性组40例,两组给予国产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男性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塞患者,年龄较女性提前(P<0.05),男性急性脑梗塞患者溶栓治疗后疗效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5)。男性组静脉血糖(BG)甘油三酯(TG)浓度均显著低于女性(P<0.05),男性急性脑梗塞患者溶栓治疗后疗效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5(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男性近期疗效较女性佳。  相似文献   

12.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静脉注射国产尿激酶(天普洛欣)200万U/人次,治疗急性脑梗死28例,以同期住院的30例常规治疗病人作为对照。结果 溶栓组28例中24h内基本痊愈4例,显效8例,而对照组无1例有效。治疗后14d溶栓组基本痊愈12例,显效6例,对照组基本痊愈1例,显效3例。溶栓组不同时间的显效率均经对照组高,有显性差异(P<0.05)。 结论 静脉注射尿激酶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3.
冉志成 《河北医药》2008,30(12):1874-1875
目的观察尿激酶(UK)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血浆纤溶酶活性的变化。方法对起病<6 h,或起病超过6 h、但<12 h,CT证实的50例脑梗死患者静脉推注UK 30万U,静脉滴注UK 50万U,总量<200万U;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定,并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纤溶酶活性的水平。结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浆D-二聚体及纤溶酶活性明显升高(P<0.01)。结论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高且安全。  相似文献   

14.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丁广贵 《安徽医药》2014,(5):949-951
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收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32例,按是否符合溶栓条件分两组,溶栓组50例,对照组8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溶栓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溶栓组在冠状动脉再通率、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病死率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胸痛缓解迅速、明显,但出血并发症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疗效确切、安全,溶栓治疗效果与溶栓开始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替普酶组75例,尿激酶组75例。两组分别给予阿替普酶和尿激酶进行治疗,应用NIHS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监控2周,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阿替普酶组基本痊愈20例,显著进步31例,进步18例,总有效率92%;尿激酶组基本痊愈16例,显著进步21例,进步17例,总有效率72%,阿替普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尿激酶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4 h、1周、2周,两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1周、2周阿替普酶组NIHSS评分均低于尿激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率比较,阿替普酶组为4%,尿激酶组为17.3%,阿替普酶组明显低于尿激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应用瑞替普酶及尿激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6年8月-2018年9月间入本院治疗的108例AMI患者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和B组,均是54例。A组给予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B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并对比治疗效果。结果:A组的血管再通率为92.59%,B组为75.93%,差异有显著性(P < 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96%,B组为35.19%,差异有显著性(P < 0.05)。A组的胸痛缓解率为94.44%,生存率为90.74%,B组分别为81.48%和77.78%。结论:为AMI患者行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较佳,可提高血管再通率,减少并发症情况,具有较佳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溶栓治疗163例临床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的163例AMI患者,按发病至溶栓时间不同比较其再通率、死亡率及出血率.结果总再通率65.6%,出血率11.0%,4周内死亡率9.2%,起病距溶栓6 h再通率明显高于6 h以后(P<0.01),且死亡率低,不同年龄组6 h内再通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70岁组6 h再通率低于其他年龄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轻度出血率及死亡率与年龄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女性组与男性组比较再通率低、死亡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效果与开始治疗时间有依赖关系,溶栓越早再通率越高,且死亡率越低,并发症越少,病后越好.急诊溶栓治疗可获得最佳溶栓时机,提高再通率,宜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8.
3小时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经筛选符合溶栓标准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43例.22例予以溶栓治疗(溶栓组),方案0.9 mg/kg,最大剂量90 mg,将总剂量的10%1 min内静脉注射,剩余的90%加入0.9%生理盐水40 mL以输液泵滴注,持续1h以上,24h后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每日1次.对照组21例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NHISS评分、Barthel指数(BI)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并记录患者死亡、继发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溶栓组患者治疗后24h、14 d、90d的NHI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BI评分较对照组增加.90d随访时,BI评分和mRS评分溶栓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或P<0.01).2组死亡和所有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rt-PA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和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临床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时间窗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5例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患者或家属溶栓治疗意愿分为溶栓组20例,非溶栓组25例。非溶栓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溶栓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rt-PA溶栓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溶栓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后3个月的ADL比较,溶栓组评分优于非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有颅内出血现象发生,溶栓组发生率高于非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时间窗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方法,但颅内出血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与心脏舒张功能关系。方法 选择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50例,用HP2500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二尖瓣血流A峰/E峰面积(VA/VE)、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以及应用KilliP分级判定心功能。结果①36例血管再通组与14例未溶通组之间,在年龄、性别、AMI部位、临床心功能、LVEF、FS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陈旧心肌梗塞病史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 0.05)。②溶通组与未通组相比,VA/VE比值明显低于未通组(1.0129±0.3427比1.3335± 0.4077,P<0.01);VA/VE>1出现率少于未通组(47.2%比85.7%,P < 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 AMI使梗塞相关血管再灌注后,对左室舒张功能的保护作用可能会更大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