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最常用的术式。但滤过术后早期低眼压性浅前房仍是较常见的并发症。为预防和减少这一并发症 ,近二年来我科采用Kolker等[1] 介绍的可拆除缝线技术小梁切除术治疗各种类型的青光眼 36例39眼 ,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 36例 39眼 ,年龄 2 9~ 6 8岁 ,平均48 5岁 ;女 2 5例 2 6眼 ,男 1 1例 1 3眼 ,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30例 31眼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4例 5眼 ,继发性青光眼 2例 3眼。术前眼压药物治疗可控制 2 8眼 ,药物不能控制眼压的 1 1眼。1 2 手术方法在手术显微… 相似文献
2.
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滤过口及滤过泡疤瘢形成 ,而滤过术后浅前房和低眼压持续状态可导致滤过口阻塞和无功能滤过泡的形成 ,最终导致手术失败。近有文献报告 [1 ] ,有用可松解缝线防止术后浅前房及低眼压持续状态者 ,为对此术效果加以验证 ,笔者采用可松解缝线缝合巩膜瓣 ,术后根据眼压及前房情况拆除可松解缝线 ,达到主动调节滤过的目的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999年 6月至 2 0 0 0年 4月来院诊治的青光眼患者 33例 45眼 ,其中男 13例 17眼 ,女 2 0例 2 8眼 ,年龄32~ 6 2岁。闭角型青光眼 32眼 …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在小梁切除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在巩膜瓣两侧切口中央处作一对外露可拆除缝线,外露端在角膜缘前透明角膜处约1毫米.结果 40例术后无1眼发生持续性浅前房,术后通过调整可拆除缝线及按摩眼球,眼压控制在21毫米汞柱以下.结论巩膜瓣可拆除缝线的应用有效调节眼压,大大减少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可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手术治疗青光眼中的作用。方法将1999年1月-2004年12月间住院的88例(102只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6例54只眼(A组)在常规手术基础上加用可调节缝线,42例48只眼(B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手术。观察两组术后眼压、视野、视力的变化、滤过泡形成情况,计算手术的成功率、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天数。结果术后6个月A组有51眼眼压〈2.793kPa,成功率94.44%;B组有39眼眼压〈2.793kPa,成功率81.3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49眼形成功能型滤过泡,占90.74%;B组38眼形成功能型滤过泡,占79.1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A组发生浅前房3眼,占5.56%;前房出血1眼,占1.85%;黄斑水肿1眼,占1.85%。B组发生浅前房14眼,占29.17%;前房出血8眼,占17.66%;黄斑水肿6眼,占12.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小梁切除术相比,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能减少手术的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更多地改善患者视力、视野,缩短住院时间,且具有操作简便,易掌握,易开展、安全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改良的可拆除缝线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0例65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0例,30眼)接受常规小梁切除术,B组(20例35眼)接受联合改良的可拆除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月,观察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形态、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dA组眼压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内B组眼压均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B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改良可拆除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比常规小梁切除术能更好地预防青光眼术后早期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及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治疗青光眼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MMC)及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对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3例60眼各类青光眼随机分为A组20例30眼和B组23例30眼,A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MMC及巩膜瓣可拆除缝线,B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7-25个月。手术成功率A组(93.3%)明显高于B组(60%,P<0.01);功能性滤过泡A组(93.3%)亦明显高于B组(53%,P<0.01);浅前房A组(3.3%)则低于B组(26%,P<0.05);低眼压等并发症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MMC及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在提高成功率的同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为一种安全可靠的青光眼滤过性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联合可松解巩膜瓣缝线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6例,均行小梁切除联合可松解巩膜瓣缝线术。结果:同手术前1日比,术后3眼远视力提高,28眼远视力无变化,5眼远视力下降。术后36眼前房立即成,其中Ⅰ度浅前房5眼,正常深前房31眼,术后早期6眼眼压>15mmHg,30眼眼压6-14mmHg。术后第1天、第3天分别拆除单侧可松解巩膜瓣缝线30眼;第6-9天及第12天,同时拆除两根可松解巩膜瓣缝线30眼。结论:同单纯小梁切除术报道情况比,小梁切除联合可松解巩膜瓣缝线术具有术后并发症少,疗效佳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10.
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可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手术治疗青光眼中的作用。方法将1999年1月 ̄2004年12月间住院的88例(102只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6例54只眼(A组)在常规手术基础上加用可调节缝线,42例48只眼(B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手术。观察两组术后眼压、视野、视力的变化、滤过泡形成情况,计算手术的成功率、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天数。结果术后6个月A组有51眼眼压﹤2.793kPa,成功率94.44%;B组有39眼眼压﹤2.793kPa,成功率81.3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49眼形成功能型滤过泡,占90.74%;B组38眼形成功能型滤过泡,占79.1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A组发生浅前房3眼,占5.56%;前房出血1眼,占1.85%;黄斑水肿1眼,占1.85%。B组发生浅前房14眼,占29.17%;前房出血8眼,占17.66%;黄斑水肿6眼,占12.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小梁切除术相比,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能减少手术的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更多地改善患者视力、视野,缩短住院时间,且具有操作简便,易掌握,易开展、安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闭角型青光眼可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用可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手术的特点,手术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可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的42例48眼的术前术后视力、眼压、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成功率。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前后均未出现暴发性脉络膜出血、眼内出血、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浅前房的发生率低(6/48),6眼在高眼压状态下行小梁切除术的眼术后近期反应重,经过适当的处理,手术效果仍然良好;28眼低视力的闭角型青光眼行人工可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有1眼出现残余视力丧失(1/28),说明该手术是较安全的,但也有导致残余视力丧失的风险。结论:闭角型青光眼行可松解缝线切除术是安全有效,对高眼压及低视力闭角型青光眼应及时手术治疗,以保持较好视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对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青光眼患者82例,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应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可调整缝线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2.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5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实验组患者的平均眼压为(35.42±3.69)mmHg,对照组患者的平均眼压为(34.08±3.19)mmHg,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8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较仅应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收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12例(138眼)。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常规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可调节缝线。对照组:常规小梁切除术。比较在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率,术后2周眼压的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情况。结果术后早期对照组浅前房发生率为21.54%;观察组为9.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周眼压控制情况:对照组眼压控制率92.31%,观察组93.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周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对照组79.63%,观察组91.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较常规小梁切除术能更好地维持术后正常的前房,减少了术后浅前房、低眼压等并发症的发生,且控制眼压及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用薄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手术的特点,手术安全性及治疗效果,寻求一种经济实惠、安全有效、疗效可靠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6年间进行薄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的72例81眼的术前术后视力、眼压、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成功率.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前后均未出现暴发性脉络膜出血、脉络膜脱离、眼内出血、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浅前房的发生率低(7/81),有5眼出现视力下降(5/81),主要为屈光改变所致,1例为黄斑水肿所致;随访1.5~5.5年复发率为5/81.结论:青光眼行薄巩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薄巩膜瓣有效的保证了滤过口的通畅,而可拆除缝线可防止滤过口过畅,从而减少了低眼压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同时保证了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联合可松解巩膜瓣缝线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6眼,均行小梁切除联合可松解巩膜瓣缝线术。结果:同手术前1日比,术后3眼远视力提高,28眼远视力无变化,5眼远视力下降。术后36眼前房立即形成,其中Ⅰ度浅前房5眼,正常深前房31眼。术后早期6眼眼压>15 mmHg,30眼眼压6~14 mmHg。术后第1天、第3天分别拆除单侧可松解巩膜瓣缝线30眼;第6~9天及第12天,同时拆除两根可松解巩膜瓣缝线30眼。结论:同单纯小梁切除术报道情况比,小梁切除联合可松解巩膜瓣缝线术具有术后并发症少、疗效佳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2月-2010年6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常规治疗组(80例),观察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浅前房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可主动测节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滤过量,防止滤过道粘连阻塞,有效地控制眼压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与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72例(72眼)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将72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患者术前及出院时平均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半年观察组患者平均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丝裂霉素与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显著,建议在临床上实施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可拆除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04-2005年30例原发性翘角型青光眼首次接受小梁切除术的病例30例30眼,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Ⅰ组)15例不做可拆除缝线,试验组(Ⅱ组)15例做可拆除缝线。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5-0.3)年,术后眼压降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01)。术后2周内平均眼压Ⅰ组明显低于Ⅱ组(P〈0.01)。2周后的眼压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最终的随访中,Ⅰ组成功率80.0%,Ⅱ组86.6%。结论:可拆除缝线的应用可有效地降低早期并发症,无需特殊的器械且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术中的作用及常规小梁切除术与可调整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作随访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76例87只眼,分为治疗组A和对照组B。所有的对照组均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所有治疗组在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加可调整缝线。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滤过泡、视野等情况,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结果所有治疗组和所有对照组的术后6个月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泡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视野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可明显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有远期较好的眼压控制率及功能性滤泡形成率,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疗效。方法 将5 0例(5 5眼)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两组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滤过泡及并发症的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6 . 9% ,对照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38 4 6 %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 <0 . 0 5 ) ;出院时两组眼压、滤过泡及视力的差异无显著性(P >0 . 0 5 )。术后6个月,治疗组中眼压控制、形成功能性滤过泡者均占93 10 % ,对照组中眼压控制、形成功能性滤过泡者均占6 5 . 38%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 <0 . 0 5 ) ;治疗组中视力不变与提高者占89. 6 6 % ,对照组中视力不变与提高者占6 1 .5 4 %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 <0 . 0 5 )。结论 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可使术后前房迅速形成,减少浅前房发生率,形成功能性滤过泡,达到理想眼压、保持或提高视力,从而提高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