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DNA含量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方法参照B loom-R ichardson和E lston法对72例浸润性导管癌按腺管形成、核的多形性和核分裂像计数情况进行组织学分级;应用图像分析法检测DNA倍体情况。结果在浸润性导管癌中,Ⅰ级(15例)、Ⅱ级(38例)、Ⅲ级(19例)D I值分别为1.08±0.29、1.37±0.20、2.30±0.53。与乳头状瘤相比,组间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组织学分级同临床分期均是较好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1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前均经超声检查、术后标本进行HE染色,并进行病理组织学分级,分析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学分级与肿块大小及血流分级之间存在正相关变化趋势,肿块越大血流越丰富组织学分级也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声征象中的毛刺征、周边强回声晕、后方回声衰减及微小钙化灶与组织学分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特征关系密切,肿块的超声征象对病理组织学分级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后方回声衰减超声征象与纤维组织/癌细胞(Fibrous/Cellular,F/C)比值、组织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评价依据后方回声衰减超声征象预测组织学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IDC患者110例二维超声声像。记录病灶大小、超声形态、有无微小钙化、后方回声增强、后方回声衰减度及超声诊断结果。进行IDC后方回声衰减度与F/C比值、组织学分级相关性分析。结果:在IDC 110例患者中病变直径0.7-4.0 cm,平均(2.36±0.82)cm。病灶后方回声增强7例,后方回声衰减103例,其中衰减Ⅰ度48例、Ⅱ度36例、Ⅲ度19例。IDC组织学分级:Ⅰ级29例;Ⅱ级66例;Ⅲ级15例。F/C比值:(+)61例;(++)38例;(+++)11例。IDC病灶后方回声衰减度与F/C比值呈正相关(rs=0.149,P=0.134),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s=-0.179,P=0.07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DC后方回声衰减度与病灶病理组织成分相关;IDC病灶后方回声衰减度对组织学分级有一定程度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生长方式的体视学参数对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根据体视学原理 ,采用模板法 ,测定 3 4 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癌实质体积密度 (Vv)及癌巢的表面积密度 (Sv) ;观察H .E .切片进行淋巴结癌转移计数 ;以Bloom Richardson和Elston分级法进行组织学分级。比较Vv、Sv、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组织学分级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癌实质体积密度 (Vv)及癌巢的表面积密度 (Sv)中 ,Sv≤ 4 4患者 89 3 %生存 5年以上 ,称安全型 ,Sv >5 5患者 82 5 %死于 5年以内 ,称危险型。此外 ,Sv <1 8患者 ,均生存 5年以上 ,Sv >9 4患者均死于 5年以内。此分类结果Sv正判率 89 2 6%、灵敏度 (SE) 0 92 5 0、特异度 (SP) 0 82 93。结论 :癌肿生长方式的体视学参数—Sv值可作为独立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学分级与预后关系,方法:对有5年以上随访资料的86例朱浸润性导管癌核腺管形成,该的异下基层性和核分上进行组织学分级。结果:在浸润性志管癌中,1级(26例)、2级(42例)、3级(18例)的5年生存北分别为80.8%(21例)57.1%(24例)、44.4%)8例,1,2级之间和1.3级之间分别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组织学分级是一个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相似文献   

7.
项金才 《九江医学》2001,16(4):234-235
本文统计分析了1975年至1995年间我室有随访资料的216例胃腺癌患者组织学分级与分期结果,以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2):1577-1578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学分级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基因、TopoⅡα表达的关系及其与发病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按年龄分组,分析不同年龄组及组织学分级中ER、PR、Her-2、TopoⅡα表达率的差异。结果:各受体阳性表达率分别为ER 61.3%(76/124)、PR 50.0%(62/124)、Her-2 41.9%(52/124)、TopoⅡα30.6%(38/124)。ER、PR、Her-2及TopoⅡα的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PR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负相关(P<0.05),Her-2、TopoⅡα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性(P<0.05),Her-2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与ER、PR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ER、PR、Her-2、TopoⅡα的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ER、PR、Her-2、TopoⅡα的测定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可以为临床制定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蔡健  赖娜  张元  华平 《西部医学》2021,32(9):1296-1299
目的 探讨浸润性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和分子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019年诊断为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的病例128例,提取HE切片和免疫组化切片,根据WHO(2019版)推荐的Notting-ham分级系统和分子分型模型,得到所有病例的组织学级别和分子亚型,分析组织学级别和分子亚型之间的独立性和相...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乳腺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中Ki-67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不同组织学分级及分子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60例DCIS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增殖细胞核杭原Ki-67的表达,按照免疫表型分为4种类型:腺腔A型[(ER(+)和(或)PR(+)、HER-2(-)、Ki-67低表达(<14%)]、腺腔B型[分为HER-2(+)和HER-2(-)型,HER-2(-)型:ER(+)和(或)PR(+)、HER-2(-)、Ki-67高表达(≥14%);HER-2(+)型:ER(+)和(或)PR(+)、HER-2(+)、Ki-67任何水平]、HER-2过表达型[ER(-)、PR(-)、HER-2(+)]和三阴型[ER(-)、PR(-)、HER-2(-)]。比较Ki-67表达与DCIS组织学分级及分子分型的关系。结果 Ki-67在低级别至高级别DCIS中的表达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i-67在腺腔A型、腺腔B型、三阴型、HER-2过表达型中的表达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CIS分子分型与组织学分级有关联(P<0.01),腺腔A型和腺腔B型以低、中级别DCIS为主,三阴型及HER-2过表达型以高级别DCIS为主。结论Ki-67是DCIS一项重要的预后指标,Ki-67纳入分子分型指标进一步对腺腔A型及腺腔B型DCIS进行分型是对单纯用ER、PR、HER-2进行分型的完善和补充,有利于临床实施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查肥大细胞在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用D2-40标记淋巴管并计数。结果肥大细胞数量在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Ⅰ、Ⅱ、Ⅲ级患者的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大细胞数量与浸润性导管癌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大细胞数量与乳腺癌淋巴管数量呈正相关(r=0.18)。结论肥大细胞数量可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远期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乳腺导管内癌(DCIS)、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DCIS-MI)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超声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入住我院实施手术且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的170例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及病理特征.结果 IDC组患者的淋巴转移率为45.85%,明显高于DCIS组患者的3.92%和DCIS-MI组患者的4.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患者在病灶形态、边缘、周边毛刺、回声类型、有无钙化及周边组织血流情况方面与DCIS组、ID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患者粉刺型比例为76.71%,明显高于DCIS组的46.81%和IDC组和58.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患者的C-erbB-2阳性率为62.75%,明显高于DCIS组的57.45%和IDC组的4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IS、DCIS-MI和IDC三者存在不同的超声表现及病理特征,临床上可以此为依据进行疾病的诊断及分型,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E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阴性(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三阴性乳腺癌组(TNBC)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non-TNBC)的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了解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特点。结果:TNBC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9岁,有乳腺癌家族史者8例,占34.8%,组织学分级分别为Ⅰ级3例,Ⅱ级9例,Ⅲ级11例,淋巴结阳性转移率为19.5%,non-TNBC组患者发病平均年龄为48岁,有乳腺癌家族史者36例,占19.6%,组织学分级分别为Ⅰ级68例,Ⅱ级80例,Ⅲ级36例,淋巴结阳性转移率为22.4%。与non-TNBC组相比,TNBC组患者的中位年龄、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阳性转移率均明显不同,二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就本组资料统计结果而言,尚不能认为乳腺癌家族史对TNBC的发生起重要作用,且TNBC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低于non-TNBC组。结论: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是一种高危乳腺癌,多发于较年轻的患者,其组织学分级多为高级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淋巴管密度和微血管密度在乳腺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6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用D240、CD31分别标记淋巴管和微血管后进行密度计数,对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的预后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肿瘤周围淋巴管密度(peri-lymphatic vessel density,P-LVD)明显高于肿瘤内淋巴管密度(intra-lymphatic vessel density,I-LVD)及对照组淋巴管密度(P<0.01).I-LVD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的表达等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而P-LVD与淋巴结转移,肿瘤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 =0.003、0.026),MVD仅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38).在生存分析中发现P-LVD、MVD与患者的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密切相关(P =0.007、0.008、0.014、0.024,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提示P-LVD、MVD是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乳腺癌P-LVD、MVD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通过定量分析,P-LVD、MVD可预测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超声在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价值。方法对66例经手术证实的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结果超声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率较高,声像图表现浸润状边界、微小钙化灶、穿入型血流均为其特征。结论高频彩色超声是临床诊断乳腺癌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eIF4E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5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eIF4E mRNA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及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eIF4E 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3%(16/30)和92.59%(50/54),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eIF4E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100.00%(33/33),无淋巴结转移组其阳性表达率为80.95%(17/2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IF4E mRNA的异常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7.
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BRCA1选择性调节黄体酮受体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BRCA1、黄体酮受体A(progesterone receptor A,PRA)和黄体酮受体B(progesterone receptor B,PRB)的表达,并分析散发性乳腺癌BRCA1对PRA和PRB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病理科乳腺腺病和散发性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病例蜡块包埋组织各68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散发性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组织BRCA1、PRA和PRB蛋白及乳腺腺病组织BRCA1蛋白的表达,用Wilcoxon两样本检验比较浸润性导管癌和乳腺腺病BRCA1表达的高低,用x2检验分析浸润性导管癌BRCA1对PRA和PRB表达的影响.结果 (1)浸润性导管癌组织BRCA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0.3%(41/68),低于乳腺腺病BRCA1蛋白阳性表达率85.3%(58/68),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BRCA1表达阴性标本PRA的阳性率为81.5%(22/27),高于BRCA1表达阳性标本PRA的阳性率53.7%(2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BRCA1可影响PRA的表达.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PRB的表达率在BRCA1表达阳性标本与表达阴性标本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BRCA1不影响PRB的表达.结论 在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BRCA1表达阴性选择性地与PRA的高表达相关联,但与PRB表达率不相关联,提示BRCA1在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选择性地调节PR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钯X线表现特征 ,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将 2 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浸润性导管癌钼钯X线征象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 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 ,肿块伴毛刺 16例 ,分叶 11例 ,边缘模糊16例 ,恶性钙化灶 10例 ,伴水肿环 11例 ,非对称性致密影 4例。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钯X线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PBIDC)患者肿瘤组织中生长抑素受体(SSTR)的表达情况、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和病理分期以及与生存的关系,为临床根据肿瘤组织中SSTR表达判断病情、预后及指导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IHC)检测82例HPBIDC患者肿瘤组织中SSTR的表达,分析这些患者肿瘤组织SSTR、病理分期和分化程度与生存的关系,探讨HPBIDC肿瘤组织中SSTR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HPBIDC肿瘤组织SSTR表达阴性、弱阳性、中度阳性和强阳性的患者5年累积总生存率(OS)分别为59.1%、76.2%、85.2%和100.0%;病理分级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的患者5年累积OS分别为94.1%、90.6%和60.0%;根据肿瘤(T)、结节(N)及转移(M)情况进行分类的癌症分类法(TNM)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的患者5年累积OS分别为100.0%、86.0%、56.3%和25.0%.结论:HPBIDC肿瘤组织中SSTR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