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室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终止后可出现T波倒置,ST段压低,QT间期延长,ST-T改变可持续数日或更长时间,这种T波叫电张调整性T波,在临床工作中遇到如下病例.  相似文献   

2.
心律失常后伴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10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素娥 《浙江医学》1998,20(9):544-545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在儿科中报道不多,现将我科于1991年8月至1997年6月收治的10例心律失常后伴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0例均为我科心律失常住院患儿,男4例,女6例,年龄8~13岁。有心悸史9例。X线心脏三位片及心脏彩超检查均未见异常。均在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27岁,以“心悸、气短反复发作11年,加重2天”为主诉于1998年9月28日入院。查体:T36.2℃,R18次/分,P180次/分,BP18/11kPa(135/80mmHg),心界无扩大,心律规整,心率180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室速终止后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8岁.因反复心悸多年、复发3 h入院.体检:Bp60/50mmHg.心界不大,心率200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患者入院时疑诊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传导且伴血压偏低故给新福林3 mg加5%葡萄糖20ml静注,心动过速终止后见有与心动过速时形态相同的频发室早,后经胸片、UCG、血糖、血脂、电解质及心肌酶学检查均无异常.临床诊断:特发性室速.  相似文献   

5.
黄显南  陈向阳  潘征 《右江医学》2007,35(2):131-132
目的观察各种原因引起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临床特征。方法对右室起搏恢复自主心率后25例、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行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后17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终止后9例进行动态心电图观察。结果右室起搏、PSVT行RFCA、特发性VT终止后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发生率依次为60.0%(15/25)、23.57%(4/7)和55.6%(5/9),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心电图的共同特点为:TⅡ、Ⅲ、avF均倒置;其QRS主波与心室除极顺序异常时的QRS主波方向相反;无ST段移位。未经任何处理,约1-2周后T波改变自动恢复正常。结论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是心肌正常的电生理特性,了解其特征有助于与心肌缺血、损伤、坏死等所致的T波改变相鉴别,避免临床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6.
持续41天酷似广泛心肌缺血电张调整性T波变化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立 《四川医学》2003,24(12):1256-1256
患者 ,男 ,2 9岁。因突发心悸 2 0h于 2 0 0 2年 7月2 0日入院。体检 :P 187次 /min ,BP 12 /9kPa ,双肺(- ) ,心率 187次 /min ,律齐 ,各瓣膜区无杂音 ,心电图R R规则、频率 187次 /min ,V1呈rsR、各导联QRS后有P2 ,食管心电图P2 明显 ,位于QRS后 ,RP间期 90ms,静息心电图为L G L综合征。入院诊断为L G L综合征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 ,O AVRT(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伴心室内差传。用西地兰 0 4mgiv ,30min后恢复窦律 ,4h后出现广泛T波倒置 ,且倒置T波异常深大宽阔、双肢对称、酷似“冠状T” ,尤以V3导联明显 …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不同原因所致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心电学特征。方法:选取本院64例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患者,分为三组:起搏组、射频导管消融术组、室性心动过速组,进行十二导联常规心电图记录、随访、观察直至T波恢复正常为止。结果:三组患者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起搏组明显较其他两组高;T波倒置最大幅度和最深时间三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心电学特征分析可以作出电张调整性T波的诊断,避免不必要的特殊检查,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是心脏在经过一段时间激动顺序改变之后重新恢复赛性心律时表现的一种“记忆”现象,可见于多种情况。本文报告1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终止后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相似文献   

10.
电张调整性T波是指心脏经过一段时间激动顺序改变之后重新恢复窦性节律时 ,仍“记忆”着异常的心室激动顺序 ,心电图表现持续T波倒置。目前认为它是心肌的一种生理特性 ,而非病理改变。现报告持续室性心动过速电转复后电张调整性T波 2例。1 临床资料例 1,男 ,47岁 ,因持续心悸 3d入院 ,入院前在其他医院先后应用心律平静脉注射 ,总量 2 10mg ,无好转。既往健康。体检 :血压 12 0 / 70mmHg(1mmHg =0 .133kPa) ,神志清楚 ,心律齐 ,心率 16 0次·min-1,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双肺呼吸音清晰 ,体表心电图及食管和体表同步记录心电图示持…  相似文献   

11.
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性不典型心梗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笔者所收治的16例不刀性心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65例,其中心内膜下急性心梗6例,急性下壁心梗2例,急性下壁心梗并前壁心梗1例,急性正后壁心梗3例,前间壁心梗2例,前壁心梗2例。误诊时间为6小时至7天。易误诊为急性心衰,急腹症,肺心病,心绞痛,急性心律失常,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牙痛及其它疾病。结论:目前急性心梗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医生要重视不典型型急性心梗的特殊表现,动态观测心电图及酶学改变,提高诊断水平,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特殊症状类型及误诊原因,以便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09-01救治的36例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从年龄组成、症状体征、梗死部位、误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中老年人因神经退行性病变,在合并多种慢性病的情况下,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极易出现不典型的症状,易造成误诊。结论急救医师应当对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多样性的症状有深刻的认识,以免误诊误治,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8年间217例AMI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被漏误诊的AMI患者起病时多无典型心绞痛,首发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面色苍白、出汗、乏力、胃肠道反应、意识障碍等症状,多数患者心电图不典型。结论:询问病史、临床症状及动态观察心电图可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 QRS)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确诊为AMI的住院患者562例,观察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具有f QRS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余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存活出院率,1 a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1年存活率。结果观察组269例,对照组293例。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心功能Killip分级Ⅲ级(16.73%与10.24%)、Ⅳ级(11.90%与6.83%)、新发生的恶性心律失常(15.96%与9.56%)、1 a心性事件发生率(45.02%与29.61%)高,存活出院率(85.13%与90.78%)以及1年存活率(75.00%与85.56%)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f QRS波的AMI患者心功能差,更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预后差。f QRS是预测AM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导致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总结4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分为院内死亡组(29例)及存活组(408例),对比临床资料,分析年龄、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入院时心率、及非心脏合并症等情况,并分析29例院内死亡病例的死亡直接原因。结果死亡组年龄〉70岁,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在〉Ⅱ级,入院时心率〉100次/分,前壁心肌梗死,新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70岁(P=0.0104,OR=4.68,95%CI1.286~15.792)、入院时心功能Killip〉Ⅱ级(P=0.0072,OR=6.93,95%CI1.647~19.314)、前壁心肌梗死(P=0.0247,OR=3.81,95%CI 1.165~11.389)、新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P=0.0169,OR=5.26,95%CI1.401~16.129)是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在29例死亡病例中,心源性休克导致死亡的病例是16例(55%),心脏破裂导致死亡的病例是11例(38%)。结论年龄〉70岁、入院时心功能Killip〉Ⅱ级、前壁心肌梗死、新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是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和T波演变与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初发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术的患者72例,按术后1 h ST段是否回落≥50%和24 h T波是否倒置各分为两组.术后1 h ST段回落≥50%组48例,<50%组24例,发病后24 h T波倒置组50例,未倒置组22例.随访6个月,分别于1个月和6个月时测量心功能.用三维彩色多普勒技术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末内径(LVD),用多普勒心肌组织显像技术(DTI)测量并计算Em/Am.比较左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个月时ST段早期回落组和T波早期倒置组LVEF、Em/Am值分别高于ST段未回落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而LVD无明显差异(P>0.05).6个月时ST段早期回落组和T波早期倒置组LVEF、Em/Am值均高于ST段未回落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ST段早期回落组和T波早期倒置组LVD值小于ST段未回落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结论 急诊PCI术后1 h内ST段早期回落和24 h T波早期倒置是反映左心功能恢复良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J波时对室性心动过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6h内第1次心电图改变,记录有无J波,分为J波组43例,无J波组70例;并进行静态心电监护,对两组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J波组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高于无J波组(P<0.05)。结论:伴有J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增加,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J波时心电更加不稳定。  相似文献   

18.
钱广兵 《安徽医学》2006,27(1):23-2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改变与病变冠状动脉关系。方法对123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结果(1)67例前壁AMI中,58.2%合并下壁Ⅱ、Ⅲ、avF ST段压低,这与前降支病变部位有关,与多支病变无关;(2)56例下壁AMI中64.3%合并胸导联ST段压低,亦与多支病变血管无关,但胸导V1V2无压低改变,有助于识到右冠状动脉(RCA)为梗死相关动脉(IRA)。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非梗死部位ST段改变与相关梗死动脉及其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9.
邓家强  钟国强 《广西医学》1998,20(5):752-753
对4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0例健康人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载脂蛋白对比分析,结果显示AMI组PL,Apoa1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Apob则明显升高;但两组TC,TG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AMI患者按生存与否分成两组,按统一标准,分别整理两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最终入选的变量是吸烟史(χ^2=11.548,P=0.001),发病至入院时间(χ^2=7.796,P=0.005),心界扩大与否(χ^2=7.704,P=0.007),抗凝用药否(χ^2=6.108,P=0.010),白细胞数(χ^2=6.296,P=0.012),性别(χ^2=5.780,P=0.016)和心功能(χ^2=5.503,P=0.019)。结论 经统计分析,对AMI患者预后有影响的因素依次是吸烟史、发病至入院时间、心界扩大与否、抗凝用药否、白细胞数、性别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