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墨脱县疟疾流行区多斑按蚊复合体种型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鉴定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疟疾流行区多斑按蚊复合体的种型。 方法 墨脱县捕获的5 190只按蚊经形态学鉴定为多斑按蚊复合体后,随机取575只,酚-氯仿法提取单蚊DNA作为模板,根据伪威氏按蚊、多斑按蚊、威氏按蚊、达罗毗按蚊和塞沃按蚊分别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PCR扩增rDNA第二转录间隔区(ITS2)片段,进行种型鉴别。对目标片段进行测序、同源性比对,并运用MEGA(3.1)软件构建多斑按蚊复合体的系统进化树。 结果 575份DNA样本中有11份扩增出约231 bp的条带,即威氏按蚊(1.9%);564份扩增出约119 bp的条带,为伪威氏按蚊(98.1%)。 PCR种型鉴定结果与同源性比对及系统进化树的结果一致。 结论 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疟疾流行区多斑按蚊复合体由伪威氏按蚊和威氏按蚊构成,伪威氏按蚊为优势蚊种。  相似文献   

2.
作者选用实验室培育的6种蚊虫即:致倦库蚊、咸水库蚊、埃及伊蚊、带喙伊蚊、四斑按蚊及它的一种变异株、白端按蚊和它的3个地理株及变异株(这些变异都能用肉眼鉴别)。将上述蚊虫分别置于透明、无色的塑料盒内(12×17×6cm~3),容器的表面漆成白色、黑色或绿色。每盒内放幼虫60条,用日光灯照明,光周期控制在12:12(L:D)。取白端按蚊的变异株进行色素变化的可逆性试验。选另一白端按蚊变异株、咸水库蚊和埃及伊蚊的正常株,进行蚊幼虫的颜色选择性试验。6种蚊幼虫以日光灯或自然光光照,放在背景为黑色、白色、绿色容器内或黑暗中。  相似文献   

3.
巴拉按蚊属于白踝按蚊类群。这个类群成蚊后脚的胫节和第1跗节交接处有一显著的大白环,构成形态上不同于其他蚊种的明显特征。白踝按蚊类群是东洋区的蚊种,它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山林地区。Baisas(1936)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西藏墨脱县不同海拔自然村按蚊种类和构成。方法 2010年7月14日~8月17日,选择4种不同高度海拔的6个自然村作为调查点,在高海拔的甘德乡甘德村(海拔1966m),中高海拔的达木乡达木村(海拔1408m)与珠村(海拔1510m),中海拔的墨脱镇墨脱村(海拔1178m),低海拔的背崩乡地东村(海拔853 m)和背崩村(海拔831m),采用人诱、牛诱和灯诱等方法捕获成蚊,成蚊经形态学鉴定后处死,干燥保存带回实验室,多斑按蚊复合体采用多重PCR方法进行具体种型鉴定。结果共捕获按蚊5410只,其中高海拔区捕获按蚊2只,1只为大型按蚊贝氏亚种,另1只形态损伤无法鉴别,但形态学上可排除多斑按蚊复合体;中高海拔区捕获伪威氏按蚊541只(36.9%),威氏按蚊906只(61.7%),带足按蚊21只(1.4%);中海拔区捕获伪威氏按蚊260只(76.3%),威氏按蚊2只(0.6%),带足按蚊79只(23.2%);低海拔区捕获伪威氏按蚊3265只(90.7%),威氏按蚊19只(0.5%),带足按蚊315(8.8%)。中高、中和低海拔区通宵灯诱蚊虫密度分别为,伪威氏按蚊25.7、28.3和62.8只/夜,威氏按蚊41.5...  相似文献   

5.
过去认为分布于加州南部的赫氏按蚊(A.hermsi)是弗氏按蚊(A.freeborni)的海滨株。与弗氏按蚊比较,赫氏按蚊的X染色体在2B-5C亚区倒置(In(X)A),据此,1988年确定为独立种。  相似文献   

6.
微小按蚊种团酯酶同工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PAGE)技术比较分析了 3种 (微小按蚊、乌头按蚊、溪流按蚊 )雌按蚊酯酶 ( EST)酶谱 ,EST出现两组区带 ,微小按蚊 (含 2个不同地株 )存在遗传上的多态现象 ,乌头按蚊 EST酯酶相对简单。各自均有稳定的酶带 ,并可根据 Rm值结合各自特殊酶带区分成 3个不同的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 阐明海南岛某些按蚊的分类地位,探讨迷走按蚊与其近缘种的亲缘关系. 方法 对采自海南岛8个地点的按蚊依据形态和分子特征进行鉴别研究,应用的分子特征包括核糖体DNA(ribosomal DNA,rDNA)第2内转录间隔区(second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2)和28S第3编码区(third domain,D3)序列,综合分析迷走按蚊及其近缘种的ITS2和D3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 本研究共鉴定按蚊407只,其中84.9%的成蚊分子鉴定与依据形态鉴定的结果一致.在228条迷走按蚊的ITS2序列中,部分个体在2个位点存在单碱基套峰(G/A),出现的频率分别为57.9%、64.8%,同时有两个套峰的占样本数的57.0%,其他位点保守.迷走按蚊的D3序列,在种内无碱基差异.结合本研究和文献的迷走按蚊及其近缘种ITS2序列构建的ML树,显示迷走按蚊与浅色按蚊MC/D亲缘关系近,与另一支的浅色按蚊B、圣代克按蚊复合体的亲缘关系较远.关于未订名种NBC (Anophelessp.NBG)的分类地位,依据分子特征鉴定其为浅色按蚊B,可能是圣代克按蚊复合体新的成员种.结论 鉴定形态在个体间变异大的种类时,客观的分子特征更具重要性,迷走按蚊与浅色按蚊MC/D具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海南省与云南省两地微小按蚊杂交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海南省与云南省两地微小按蚊之间是否存在种间差异。方法: 在两地牛房采集微小按蚊,单雌驯养繁殖, 用强迫交配方法进行杂交试验, 观察 F1 代的可育性。制作杂种 F1 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标本, 观察染色体各区域的联会情况。结果: 云南省微小按蚊( Y) ♀×海南省微小按蚊( H) ♂杂交组卵孵化率为0 , 卵内无胚胎形成。( H♀× Y♂) F1 各回交组中, 大多数卵孵化率显著低于亲本。( H♀× Y♂) F1 雌蚊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3 R 的29 区、36 区及37 区, X 性染色体的4 区和6 区出现恒定不联会。结论: 海南省与云南省两地微小按蚊已出现明显生殖隔离, 系两个不同的亲缘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赫坎按蚊种群内4个近缘种核糖体基因内转录第二间隔区(rDNAITS2)特征。 方法 采用特异性ITS2引物对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江苏实验株、辽宁省沈阳市和朝鲜开城现场捕获的嗜人按蚊、八代按蚊和雷氏按蚊rDNAITS2进行PCR扩增、基因测序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图谱分析。 结果与结论 赫坎按蚊种群近缘种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八代按蚊和雷氏按蚊rDNAITS2分别为472、452、456和456bp,各基因序列存在明显差异并存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定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浸泡蚊帐后媒介按蚊对其敏感度现状。 方法 在广西那坡县采用现场快速测定方法测定媒介按蚊对除敌、奋斗呐、杀飞克及拜虫杀的敏感度 ,分别按 2 0 mg ai/ m2的剂量来浸泡蚊帐纱布 ,捕捉野外吸血按蚊并暴露于药帐 3min,观察 2 4 h死亡率。 结果 浸帐区及对照区的按蚊触药后 2 4 h校正死亡率均 >95 % ,并且浸帐区与对照区死亡率无差异。 结论 广西那坡县应用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浸泡蚊帐后按蚊对 4种常用拟除虫菊酯杀虫剂仍敏感 ;选择性局部应用杀虫剂可以延缓媒介按蚊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泰国和东南亚一些按蚊复合体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巴拉巴按蚊(An.balabacensis)系白踝按蚊种团的成员。从巴拉巴按蚊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形态学的研究,证明该种按蚊存在若干种近缘种。在巴拉巴克、巴拉望、菲律宾、沙巴、马来西亚也有姐妹种的分布。在泰国曼谷的调查中采集到标本鉴别后定名为大劣按蚊,分布极为广泛,是人疟的重要传播疟疾媒介。近些年来在东南亚其它地区的调查,根据形态字,细胞遗传学及遗传杂交试验的初步结果,台湾的巴拉巴按蚊是一个近缘种,定名为高砂按蚊(An.takasago-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塞蚊亚属(subg.Cellia)的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微小按蚁(An.minimus),多斑按蚊(An.maculatus),簇腹按蚊(An,kochi)和吉普按蚊(An.jeyporiensis)卵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蚊卵的网纹、船面饰缘和船面突起的表面细微结构种间差异明显,是有意义的分类指标;浮囊的细微形态差异小;瓣突及精孔区形态种内变异很明显,作为分类特征应谨慎。结果证实,采自海南岛大劣按蚊卵的形态与A种相同,云南勐腊地区的大劣按蚊卵与前者有(?)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深圳地区疟疾暴发流行主要传播媒介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圳地区1983年发生间日疟暴发流行,为了判定当地疟疾主要传播媒介,提供制定灭疟措施的科学依据。为此进行此项调查。 方法选择若干疟疾暴发点,包括疟疾发病率高的山坳区临时工棚、发病率低的低丘区临时工棚和农村居民点,用半通宵捕蚊方法进行按蚊调查。 结果与讨论共发现嗜人按蚊(原称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中华按蚊、微小按蚁、日月潭按蚊、嵌斑按蚊、美彩按蚊、多斑按蚊、带足按蚊和小洁按蚊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免疫放射法(IRMA)测定现场蚊体内子孢子并与常规解剖法作比较。现场设在西非冈比亚高疟区Basse镇附近的土著人村庄,1982年雨季后10~11月捕蚊。全部按蚊经鉴定分类,仅以冈比亚按蚊种团的冈比亚按蚊(狭义)和阿拉伯按蚊用于试验。蚊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供常规法  相似文献   

15.
新疆6种蚊虫的rDNA-ITS2区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并分析了新疆4种伊蚊和2种按蚊的rDNA-ITS2区序列,新疆伊蚊、刺扰伊蚊ITS2区长度分别为231bp-256bp、250bp或253bp,其克隆间、种内序列差异分别为0.3-4.3%、0.8%-1.4%,里海伊蚊与长刀伊蚊的长度为330bp、251bp,种内序列无差异;4种伊蚊种间序列差异明显大于种内差异水平,为12.3%-33.5%;赫坎按蚊和米赛按蚊的ITS2区序列长度分别为463bp、311bp,种内个体间无差异。而种间的差异为30.8%,结果显示rDNA-ITS2区序列差异,为形态上易混淆蚊种提供了有意义的分子监别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论证我国雷氏按蚊与嗜人按蚊的分类地位。 [方法 ]采用分子鉴别法 (鉴别PCR和rDNA ITS2序列 )检测辽宁及山东两省现场按蚊标本 ,并依据ITS2区序列建立分子系统树。 [结果 ]分子鉴别显示 ,辽宁和山东两省均存在雷氏按蚊和嗜人按蚊。我国雷氏按蚊 (辽宁和山东省 ,n =6 )和嗜人按蚊 (辽宁、云南、河南和四川省 ,n =10 )ITS2序列长度和GC含量分别为 45 1bp、 46 2 % ,44 8bp、 46 0 % ;各地雷氏按蚊和嗜人按蚊序列均无差异 ,但各地嗜人按蚊与对照组江苏的嗜人按蚊相比 ,种内序列差异为 0 88% ;雷氏按蚊与嗜人按蚊种间序列差异为 2 5 7%。分子系统树显示雷氏按蚊与中华按蚊、嗜人按蚊与凉山按蚊亲缘关系较近。 [结论 ]根据分子鉴别 ,确认我国雷氏按蚊与嗜人按蚊为同域分布的 2个独立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多重PCR法分析西藏疟疾流行区察隅县常见按蚊的吸血习性,为下一步研究传疟媒介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7~8月选择察隅县不同生态环境的3个自然村(日玛村、塔玛村和京都村),每个村在人房和畜舍选择8个点,采用诱蚊灯全通宵(20∶00至次日08∶00)诱捕法捕捉按蚊,次日清晨收集诱捕的蚊虫,经形态学鉴定蚊种,分析按蚊组成。收集饱血按蚊,分别提取单只蚊胃血的DNA,采用基于不同动物mtDNA-cytb序列差异的多重PCR法鉴定各蚊胃血源,计算人血指数,分析按蚊的吸血习性。结果共捕获按蚊1 442只,经形态学鉴定,多斑按蚊种团占99.6%(1 436/1 442),带足按蚊和腹簇按蚊占0.4%(6/1442)。多斑按蚊种团中,伪威氏按蚊占85.5%(1228/1436),威氏按蚊占14.5%(208/1 436)。用多重PCR检测202只多斑按蚊种团(伪威氏按蚊188只和威氏按蚊14只)的饱血蚊胃血,结果显示,伪威氏按蚊兼吸牛/猪血和人血,人血指数为0.35,威氏按蚊吸食猪血和人血,人血指数为0.29。结论西藏察隅县2种常见按蚊(伪威氏按蚊和威氏按蚊)均兼吸人畜血,伪威氏按蚊的人血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赫坎按蚊复合体近缘种按蚊基因鉴别技术,应用于现场按蚊样本的鉴别。方法用分子生物学软件Vector NTI 9.0,对赫坎按蚊复合体的嗜人按蚊、雷氏按蚊、中华按蚊、八代按蚊4个近缘种按蚊rDNA基因的ITS2区段序列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预测分析,选择特异性内切酶,建立一种能同时鉴别4种近缘种按蚊的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 RFLP)单酶切法鉴别技术,并对现场捕获的452只按蚊样本进行基因鉴别。结果软件预测赫坎按蚊复合体近缘种4种按蚊的rDNA基因的ITS2区段可被限制性内切酶Dde I切成大小易于区分的不同片段,PCR RFLP单酶切实验结果和软件预测结果完全吻合。4个疟疾流行区捕获的452只按蚊样本经PCR RFLP Dde I单酶切法鉴定有20只嗜人按蚊、6只雷氏按蚊、391只中华按蚊、35只八代按蚊,与形态学鉴别结果符合率为93.4%,与PCR RFLP双酶切法结果符合率为100%。结论新建立的PCR RFLP Dde I单酶切法基因鉴别技术可准确鉴别赫坎按蚊复合体,比传统的形态学鉴别更为简便、可靠,适合用于复合媒介地区的媒介监测。  相似文献   

19.
海南省与云南省两地微小按蚊杂交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海南省与云南省两地微小按蚊之间是否存在种间差异。方法: 在两地牛房采集微小按蚊,单雌驯养繁殖, 用强迫交配方法进行杂交试验, 观察 F1 代的可育性。制作杂种 F1 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标本, 观察染色体各区域的联会情况。结果: 云南省微小按蚊( Y) ♀×海南省微小按蚊( H) ♂杂交组卵孵化率为0 , 卵内无胚胎形成。( H♀× Y♂) F1 各回交组中, 大多数卵孵化率显著低于亲本。( H♀× Y♂) F1 雌蚊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3 R 的29 区、36 区及37 区, X 性染色体的4 区和6 区出现恒定不联会。结论: 海南省与云南省两地微小按蚊已出现明显生殖隔离, 系两个不同的亲缘种。  相似文献   

20.
白踩按蚊和巴拉巴按蚊是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重要传症媒介。Kirnowardoyo于1985年发现这两种按蚊在加里曼丹东部和南部均有分布。为了查明这二种按蚊在该省的传症作用,于1986年对南加里曼丹一个564人口的地区进行了较系统的昆虫学调查。调查区有密林、山溪村寨分散,每年有2个雨季,11~5月降水量较大,6—10月较小。捕蚊方法为晚间用人饵捕蚊,捕蚊点为一个离山林200~500m远的小村。选择村南的一家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