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适应 21世纪世界教育医疗将进一步融合的发展趋势,中医教育必须在研究 21世纪中医学的发展未来和国际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国际型中医人才。  相似文献   

2.
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方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农村中医药工作高度重视. 1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抓好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关键是建设一支有较高专业技能的农村中医药医疗队伍.目前,我国农村中医药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技术素质偏低,结构失衡,乡镇卫生院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只占10.4%,无专业学历的人员高达36.4%[1].  相似文献   

3.
网络教育由于其个性化、自主学习和人文交互环境等特质使其在中医药在职教育、全日制教育及中医药知识技能普及等方面发挥着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难以替代的作用。1 网络教育与中医药在 职提高 网络教育的终身化趋势及其学习形式最适合中医药在职教育,包括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4.
尹丽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12):1306-1308
中医药产业视域下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创新培养模式,将高等教育模式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相结合,培育优势学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做好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积极加强校企、校际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是中华医学与文化的瑰宝,随着当代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中医药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与竞争,中医药要保持自身的永恒魅力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行发展与创新,而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中医药创新人才。1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性人才,即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具体来讲,中医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如下几方面。1·1广博的知识与合理的知识结构广博的知识与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中医药创新的基础。作为中医药创新人才不仅要学好中医药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了解相关学科、交…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目前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以及国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其培养观念和模式特点,结合中医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及特色,诠释对外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内容,探索符合国际形势需要的对外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传承中医文化,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医药文化自信背景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的具体情况,以促进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方法:从浙江省湖州市口腔科的所有医生中随机抽取出68名,并通过邮件形式来发放问卷,以对他们进行回访调查。其中,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68名医生的基本信息、医疗服务质量等情况,分析68名口腔科医生的基本情况、医疗服务质量达标率、医院口腔科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投入建设和发展期望的情况、制约口腔科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因素等。结果:30~40岁的口腔科医生占57.35%,研究生及以上口腔科医生占1.47%,>15年工作时间的口腔科医生占13.24%,医师及以下职称的口腔科医生占39.71%。在在病区的管理、管理人员的工作、分级管理、患者病情评估、文件的书写、消毒和隔离、三基考核的合格率、语言规范、技术操作、认真负责、健康宣传等项目方面,医院口腔科医生的达标率均比较高,评价结果中尤其是语言规范、认真负责这两方面的达标率达到了100%。而消毒和隔离、分级管理这两方面的达标率则比较低。口腔科医生整体的医疗服务质量较为不错。临床医疗方面,89.71%的医生认为医院在临床技术专业指导上具有投入建设,70.59%的医生对...  相似文献   

8.
陶艳 《中医药导报》2011,17(11):104-105,107
阐述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药师承教育的背景,培养方式,教学内容与方法,介绍了中医药师承教育的保障措施,总结了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21世纪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竞争将会加剧,这种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核心,也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我国更  相似文献   

10.
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有利于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体系,为有关部门和院校的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查阅文献、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法和咨询法对3个省、9个县、27个乡(镇)、81个村的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查分析和可行性论证。结果:接受调查的农村在职中医药人员1968人中,80%以上的被调查者个人收入低、学历低、水平低等,急需在职教育培训。结论: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利于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在注重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同时,加强了中医药规范化管理,中医药事业取得全面发展。近10年来,该省各级中医院努力开展等级医院与重点专科建设,综合实力得到加强,53所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达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级医院建设标准,6所中医院成为全国示范中医院、4所成为省级示范中医院,建成了11个省级中医药重点  相似文献   

12.
发展中医药必须有一支符合时代需要和行业特点的管理队伍。管理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管理的关键因素就是管理人才。教育先行是技术(新)经济的时代的要求,也就是说,教育首先要为社会培养承担完成事业的人才队伍。管理队伍职业化是新时代中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创新是高等院校面向社会、面对发展必须力行的任务,是高等院校本身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课题。北京中医药大学是我国开展中医药管理类专业高等教育最早的院校。笔者以我校15年来中医药管理人才的培养的发展过程及取得的经验教训为主,结合新时代的要求,探讨中医药行业管理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车志远  张妍  李和伟  张进  安雪阳 《中医药导报》2019,25(23):135-137,141
在中医药国际传播的历史背景下,全世界对复合型中医药人才需求日益强烈,构建中医药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下中医药院校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基于中医药国际传播的背景,分析了中医药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价值以及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弊端。提出了建设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师资队伍,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市场化,培养模式社会化,强化中医药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完善中医药国际教育体系的对策,旨在探索一套系统、长远、规范的中医药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上海中医药大学在实践中始终探索既能符合高等医学教育特征,又能充分体现中医药主体思想的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过程中努力保持规模发展与质量、效益之间的协调统一,不断突出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继承创新,致力改革开拓,强化素质能力,注重知识交融,促进个性发展,努力造就现代中医药人才。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为主体的开放性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完善中医药人才知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适应性与超前性。努力构建4个人才培养平台,形成有一定辐射、示范效应的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改革同时全面推进学校各项改革,建立学校整体改革与教育教学改革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保证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世界科学技术》2004,6(6):43-43
我国加入WTO后,中医药教育能否走向世界,这与中医药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中医药人才培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构建知识-能力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规格的人才方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界正在思考、探索,并且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在走过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后,中医药教育正面临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经济转型的挑战。 首先,我国加入WTO,加快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而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同时,各国利用其自身的科技和经济优势加强了对传统医药的研究与开发,我国传统医药的优势和领先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中医管理局1999年在全省内选拔三百名优秀中青年,作为培养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这一具体措施,要求新一代学科带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任,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振兴中医药事业,全面开创中医药发展新局面的中坚力量。笔者认为,对于中医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选拔标准 做任何事,都要有个规矩,或者说标准。中医药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21世纪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标准(即高素质、高技术、高品牌、高声誉、高效率、高形象等“六高”标准)及途径,指出了中医药教育要面向世界,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述了 2 1世纪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标准 (即高素质、高技术、高品牌、高声誉、高效率、高形象等“六高”标准 )及途径 ,指出了中医药教育要面向世界 ,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20.
当前,“双一流”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及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历史使命都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此文提出构建体现中医药特色的“1+2+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体系,从打造创新训练大平台、建设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拓展创新实践载体、组建师资队伍、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