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短疗程雾化吸入对嗜酸粒细胞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部症状及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分别给予糖皮质激素短疗程喷鼻和雾化吸入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鼻部症状VAS评分,内镜Lund-Kennedy评分,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EOS)计数水平、血清皮质醇水平及随访复发率等。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鼻部症状VAS评分和内镜Lund-Kennedy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3个月和6个月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EOS计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较于喷鼻方案,糖皮质激素短疗程雾化吸入方案治疗嗜酸粒细胞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可有效缓解鼻部症状体征,抑制嗜酸性粒细胞聚集,降低远期复发风险,且未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不同分型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变态反应临床差异性。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间在上海市宝山区大场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宝山分院接受治疗的150例CRS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皮肤点刺试验的结果及外周血内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率,分析其与CRS起病联系情况。 结果 150例患者手术后病理诊断显示45例为中性粒细胞型,105例为嗜酸性粒细胞型;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型患者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率高于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CRSwNP)分型和免疫病理的分型在两种不同浸润型患者内分布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RS病理组织内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与其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率有关,局部嗜酸性粒细胞和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呈现为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NLRP3炎性小体在嗜酸粒细胞性鼻息肉(ENP)发病及复发中的可能作用及机制。 方法 根据HE染色,选取80例ENP(ENP组)、24例嗜酸粒细胞性复发鼻息肉(RENP)患者(RENP组)的鼻息肉组织及同期3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对照组)的中鼻甲黏膜。所有患者嗜酸粒细胞(EOS)浸润数通过HE染色观察并计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组NLR含热蛋白结构域3(NLRP3)炎性小体、白细胞介素-1beta(IL-1β)、IL-18的表达情况,并分析ENP、RENP组中NLRP3炎性小体与EOS浸润数的相关性。 结果 IL-1β和IL-18在ENP及RENP组中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ENP与RENP组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NLRP3炎性小体在RENP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ENP组和对照组(P<0.01),且EOS浸润数明显多于ENP组(P<0.05)和对照组(P<0.01)。NLRP3炎性小体在ENP及RENP组中的表达均与EOS浸润数呈正相关。 结论 NLRP3炎性小体、IL-1β和IL-18均与ENP发病密切相关,NLRP3炎性小体可能参与ENP的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新型转录因子NKX2-1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发病中调控嗜酸性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 方法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获取鼻息肉及非变应性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鼻甲标本,通过酶联免疫、免疫组化及蛋白印迹检测细胞因子IL-5、IFN-γ、IL-17A,转录因子NKX2-1及趋化因子CCL17在患者中的表达。 结果 鼻息肉患者中IL-5阳性表达率为24%,并伴有IL-4、IgE等炎症介质及酸性粒细胞浸润升高特征;40%鼻息肉患者关键细胞因子阴性表达并伴有IL-1β、IL-8等非嗜酸性炎症升高特征。单纯IL-5+鼻息肉患者NKX2-1表达低于非变应性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单纯IL-5+鼻息肉患者中趋化因子CCL17高于非变应性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且与趋化嗜酸性粒细胞相关。 结论 新型转录因子NKX2-1在不同内在型鼻息肉患者中具有表达差异,其在单纯IL-5+鼻息肉患者中表达下降且有负性调控嗜酸性炎症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鼻息肉中IL-5 mRNA的表达水平,并研究其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活化状态的相关性,以期加深对鼻息肉发病机制的认识.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结合半定量分析方法,测定16例鼻息肉中IL-5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分别采用chromotrope特染和免疫组化(抗EG2)法,标记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和活化嗜酸性粒细胞.最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16例鼻息肉组织中均有IL-5mRNA表达,而10例中鼻甲组织中只有1例显示IL-5mRNA表达.②变应性患者(n=5)和非变应性患者(n=11),IL-5/β-actin光密度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IL-5/β-actin光密度比值与chromotrope 2R阳性细胞密度相关(y=-30.892+-107.530x,r=0.510,P<0.05),与EG2阳性细胞密度的相关性不显著(r=0.376,P>0.05).结论:IL-5mRNA在鼻息肉组织中稳定表达,表达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密切相关,说明组织中IL-5的基因表达状况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持续性中重度变应性鼻炎(AR)患者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前后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EOS-CSF)、白介素5(IL-5)的水平,判断AR症状缓解以及临床药物治疗效果评价的方便快速的实验室指标。方法 研究分AR组、AR治疗4周组、AR治疗12周组及正常对照组。采用ELAISA方法检测外周血EOS-CSF、IL-5水平,常规计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患者的鼻部症状。结果 AR组血中EOS-CSF和IL-5水平及外周血中EOS数目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R治疗4、12周组与AR相比,IL-5和EOS-CSF水平及外周血中EOS数目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IL-5水平与EOS计数呈正相关(r=0.63, P<0.05);血清EOS-CSF水平与EOS计数呈正相关(r=0.68, P<0.05)。结论 经鼻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检测外周血EOS-CSF和IL-5及查外周血EOS数目可用以监测变应性鼻炎治疗效果并对调整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L 5及其受体IL 5Rα在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CRSwNP)患者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89例CRSwNP患者根据嗜酸性粒细胞在摘除的鼻息肉组织中的浸润程度将患者分为ECRSwNP组(n=41)和对照组(n=48),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利用HE染色计数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表达,利用RT PCR技术检测IL 5和IL 5Rα在鼻息肉组织中表达。结果ECRSwNP组患者变应性鼻炎史比例、双侧鼻息肉比例、鼻窦累及数、鼻息肉病变程度评分和Lund Mackay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CRSwNP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总IgE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CRSwNP组患者鼻息肉组织中每个高倍视野嗜酸性粒细胞平均计数为(36.5±14.2),远高于对照组患者(1.2±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146,P=0.000),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CRSwNP组患者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生化指标中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均呈正相关(r=0.703和0.652,均P<0.05);ECRSwNP组患者鼻息肉组织中IL 5 mRNA和IL 5Rα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CRSwNP组患者鼻息肉组织中IL 5 mRNA相对表达量与IL 5Rα mRNA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r=0.454,P=0.003)。结论IL 5和IL 5Rα在ECRSwNP患者鼻息肉组织中表达量显著增加,可能与ECRSwNP发病及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白介素 5(IL 5)在变应性鼻炎鼻粘膜内浸润的炎性细胞中的表达及分布,探讨IL 5与嗜酸性粒细胞积聚及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SP法)对变应性鼻炎下鼻甲粘膜(A组)、单发鼻息肉组织(B组)、无变应性鼻炎下鼻甲粘膜组织(C组)切片进行IL 5染色,对IL 5染色阳性细胞计数分类,对统计结果行方差分析。结果:A、B两组组织中可见较多的IL 5阳性染色细胞,多见嗜酸性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阳性染色,两组IL 5阳性细胞总数、Eos计数无统计学差异,但均高于C组(P<0.01)。结论:IL 5在变应性鼻炎鼻粘膜、鼻息肉组织内浸润的多种炎性细胞中表达,能客观反映免疫或炎症反应的程度,可作为变应性鼻炎诊断评分系统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RANTES(regulated and normal T cells expressedand secreted)和 IL - 5等嗜酸性粒细胞因子在变应性炎症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体外研究表明 ,RANTES可诱导嗜酸性粒细胞趋化作用和释放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而对其在体内的作用尚存在争议。另外 ,体内外研究结果均表明 IL- 5对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和活性化发挥作用。鼻息肉和变应性鼻炎是鼻科学常见的以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分别取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下鼻甲粘膜 (9例 )、正常下鼻甲粘膜 (12例 )、合并变态反应的鼻息肉(6例 )和无变态反应的鼻息肉 (9例…  相似文献   

10.
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活化与白细胞介素5表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通过观察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活化状态,以及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的表达水平,揭示二者的关系,探索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多调节的机制。方法对30例鼻息肉组织,分别采用chromotrope2R法标记鼻息肉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状态和IL-5的表达水平,然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chromotrope 2R染色可特异性地将嗜酸粒细胞的胞浆染成粉红色,活化嗜酸性粒细胞(EG2阳性细胞)和IL-5阳性细胞胞浆中可见棕褐色颗粒。30例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密度为50.7±16.1/0.25mm2,活化嗜酸性粒细胞的密度为20.7±14.3/0.25mm2,IL-5阳性细胞密度为15.9±5.7/0.25mm2,上述三项指标在变应性患者和非变应性患者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②鼻息肉中IL-5阳性细胞密度与chromotrope2R阳性细胞密度密切相关(y=14.723 2.012x,r=0.642,P<0.01),与EG2阳性细胞密度也存在相关关系(y=11.817 1.092x,r=0.602,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是鼻息肉组织中IL-5的来源之一,IL-5的表达水平是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活化的调节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观察上颔窦后鼻孔息肉(antrochoanal polyps,ACP)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的浸润程度以及白细胞介索5(interleukin-5,IL-5)的表达水平,探讨IL-5与ACP形成的关系.方法 对14例ACP及6例鼻息肉组织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其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 EOS)浸润对鼻息肉术后鼻腔黏膜转归及疗效影响的因素。方法:对于50例鼻息肉患者术中及部分术后复发的鼻息肉组织和上颌窦口周边水肿组织采用Chromotrope 2R特染,检测以上标本中嗜酸性粒细胞在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术后术腔黏膜恢复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鼻息肉组织中EOS水平明显高于中鼻甲黏膜组织,且随时间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P<0.01);EOS浸润程度越深,鼻腔黏膜恢复越慢,鼻息肉复发越快。结论:EOS浸润在鼻息肉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提示其可能参与延迟鼻窦、鼻腔黏膜上皮化的进程,可作为疗效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鼻息肉(nasal polyps,NP)与上颌窦后鼻孔息肉(antrochoanal polyps,ACP)变应原检测结果的差异,以了解两种类型的鼻息肉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是否存在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NP患者及19例ACP患者的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PT)的检测资料。结果42例NP患者在44种变应原中至少出现1次变应原阳性的比例为47.6%(20例),而19例ACP患者中该比例为31.6%(6例);所有受试者对包括白色念珠菌、交链孢霉菌、松、咖喱、水果、肉类在内的等17种变应原均未出现过敏现象,而其他27种变应原在所有61例受试者中则至少出现了1次阳性结果。两组患者采用秩和检验对此27种变应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ACP患者SPT试验的阴性率明显高于NP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5.0445,P〈0.05)。结论NP与ACP在变态反应学方面存在差异,两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有区别。  相似文献   

14.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与变应性因素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变应性因素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88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前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粒细胞及变应原皮肤试验检查结果,并将其变应性症状和体征出现的比例与临床分型分期加以比较。结果①188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60.4%(1137例)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变应性症状和体征,25.3%(477例)的患者合并变应性鼻炎,2.1%(39例)的患者合并支气管哮喘;②在Ⅰ型(708例)和Ⅱ型(823例)各分期的患者中,合并变应性鼻炎及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率和嗜酸粒细胞、皮肤变应原试验阳性率以及变应性鼻炎临床症状出现的百分率分别由低到高出现,Ⅱ型3期各项比例最高;③42.2%(795例)的患者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其中94.3%对常年性变应原呈阳性反应;④26.3%(495例)的患者伴有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其中99.8%(494/495例)为常年性发作;⑤有前期手术史的病例占38.9%(732例),其中合并变应性鼻炎者占有前期手术史例数的38.3%(280例),占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的58.7%(477例)。结论变应性因素特别是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病变程度和病变范围有关。同时变应性鼻炎也促进了疾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初步探讨MCP-1与鼻息肉发生的关系。方法取40例鼻息肉组织和25例下鼻甲组织,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MCP-1和VEGF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结果鼻息肉组织中MCP-1和VEGF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下鼻甲组织(P值均〈0.01);鼻息肉组织中MCP-1和VEGF蛋白质的表达呈正相关(r=0.871,P〈0.05)。结论鼻息肉组织中MCP-1和VEGF表达增加,二者协同作用可能是鼻息肉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 ,PKC)抑制剂对鼻息肉组织嗜酸粒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用细胞培养的方法 ,观察研究PKC抑制剂——— 1 (5 异喹啉硫酰氨 ) 3 甲基哌嗪 [1 (5 lsoquinolinyl sulfony) 3 methylpiperazinedihydrochloride ,Iso H7]对鼻息肉组织嗜酸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即将鼻息肉组织分为 2组 ,实验组在培养液中加不同浓度 (10 -6,10 -4,10 -2 mol/L)的抑制剂———Iso H7,分别在培养后的第 1、3、5天 ,各取出 1块 ,常规石蜡包埋 ,连续切片 ,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 UTP缺口末端标记法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d UTPnickendlabeling ,TUNEL)、凋亡原位杂交和MGG(May GrunwaldGiemsa)双染进行嗜酸粒细胞凋亡指数测定 ;对照组不加PKC抑制剂。结果 ①培养第 1天各浓度下的 2组标本均偶见凋亡的嗜酸粒细胞 ,培养到第 3天 ,实验组可见大量的嗜酸粒细胞凋亡 ,对照组第 1天与实验组第 1天比较嗜酸粒细胞凋亡指数差异无显著性 (t=1 72 0 0 ,P >0 0 5 ) ;②在实验组中 ,培养第 1天凋亡的嗜酸粒细胞与第 3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7 0 2 5 6 ,P <0 0 0 1) ,实验组第 3天与第 5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t=0 93995 ,P >0 0 5 ) ,但可见部分凋亡的嗜酸粒细胞膜破裂。结论  相似文献   

17.
Eosinophil-chemoattracting cytokines are thought to be important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llergic inflammation.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pres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RANTES in nasal allergy and nasal polyps, two well-known rhinologic disorders characterized by eosinophil infiltration in the tissue.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RANTES in eosinophil infiltration in vivo, the tissue distributions of RANTES and interleukin-5 (IL-5)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eosinophil infiltration were investigated. Nasal mucosa specimens were obtained from 9 allergic and 12 control subjects, and nasal polyps from 6 allergic and 9 nonallergic subjects. All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normal mucosa, allergic mucosa, nonallergic polyps, and allergic polyps. To identify the cellular localizations of RANTES and IL-5, we used specific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differences in cytokine expression among the 4 group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ytokine expression and eosinophil infiltration in the tissue. RANTES was expressed in the epithelium, endothelium, and some submucosal cells, while IL-5 was confined to the cells in the submucosa. Expression of both RANTES and IL-5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allergic mucosa and nasal polyps compared to normal mucosa;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ir expression between allergic and nonallergic polyps. Both cytokines ha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ir expression and either total or activated eosinophil number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RANTES, as well as IL-5, plays a role in eosinophil recruitment in allergic nasal mucosa and nasal polyps in vivo.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通过检测鼻息肉组织中IL-4、IL-5、IL-6、IL-8的水平及表达方式,探讨细胞因子在鼻息肉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54例鼻息肉组织(鼻息肉组)中IL-4、IL-5、IL-6及IL-8的浓度,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其表达,以22例行鼻中隔手术患者中鼻甲黏膜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鼻息肉组IL-5及IL-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而IL-6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4在变应原皮试阳性组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P〈0.05。IL-4主要表达于息肉组织内炎性细胞,多为淋巴细胞或浆细胞;IL-5主要表达于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和淋巴细胞;IL-6、IL-8主要表达于息肉上皮层及息肉组织中的炎性细胞,皮试阳性组和阴性组间无明显区别。结论:IL-5及IL-8在所有鼻息肉组织中具有一定作用,而IL-4仅在变应原皮试阳性息肉中具有一定意义,IL-6在鼻息肉组织中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