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为探讨不明原因感音经性聋患者红细胞功能,采用酵母菌花环试验对50例不明原因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检测,并与正常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明原因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红细胞G3b受体花环率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升高,且皆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不明原因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有继发性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与红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3.
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acute low-frequency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ALHL)的临床特征和疗效,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鉴别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42耳)ALHL的临床表现、听力学检测结果和2~5年的随访情况,总结ALHL的临床发病特征。结果本组42例(42耳)ALHL呈急性发病,年龄27~44岁。男16例(38.10%),女26例(61.90%)。20例(20耳)伴低调耳鸣,17例(17耳)伴耳部堵闷,11例(11耳)伴听觉过敏现象,6例(6耳)伴有头昏。0.125~1kHz平均听阈为(38.74±4.62)dBHL,2~8kHz平均听阈为(13.52±3.86)dBHL,治疗后上述平均听阈分别为(21.05±9.74)dBHL和(19.85±9.44)dBHL。所有病人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正常。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DPOAE)在低频区引出率为16.67%,高频区引出率为85.71%。结论ALHL以单侧发病为主,常伴低调耳鸣、耳部堵闷及胀满感。该病多见于青年女性。纯音听阈以低频听阈升高为特征,ABR正常。病变可能位于耳蜗顶周。  相似文献   

4.
报告两个家系隐性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一家系三代4人发病,均为男性,系为X连锁隐性遗传性感音性耳聋;另一家系三代3人发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此两种类型隐性遗传性聋的家系,临床上较为罕见,为此对其发病特点及其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与感音神经性聋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与感音神经性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74例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骨导阈值改变。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0.5kHz,1.0kHz,2.0kHz,4.0kHz患耳与健耳骨导阈值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胆脂瘤存在及听骨链破坏对语频(0.5kHz,1.0kHz,2.0kHz)和4.0kHz骨导阈值的影响,直线回归法讨论了语频和4.0kHz骨导阈值改变与年龄和病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患耳与健耳各频率骨导阈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语频骨导听力损失程度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重。胆脂瘤的存在以及听骨链破坏亦未增加感音神经性聋的发生概率。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引起感音神经性聋。高频骨导听阈较低频更易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6.
感音神经性聋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音神经性聋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关系陈兵,王正敏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OM)可以导致许多严重后果,影响生活质量,最常见就是听力下降。对于COM可造成传导性聋的报导已经很多,它引起感音神经性聋方面亦有不少报导。一般认为,COM的某些因素(如细菌毒素)可以...  相似文献   

7.
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acute low-frequeacy hearing loss,ALHL)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听功能检查情况及以皮质类固醇激素、扩血管药物、神经营养药及高压氧治疗的疗效。结果 76例患者均以耳闷为主要症状,纯音听力曲线表现为低频下降型,中高频正常,单耳多发,女性多见,不伴眩晕且预后良好;治疗前后平均听阈值(125、250、500Hz)分别为30.5和14.7dB HL,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15.8dB;治愈率87.50%(70/80),有效率95.00%(76/80),仅2例(4耳)无效。结论 ALHL患者主要表现为耳闷,纯音听阈曲线为低频下降型,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扩血管药物、神经营养药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
无综合征的遗传性进行感音神经性聋一大家系听力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无综合征的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一家系六代听力学特点。方法对该家系六代进行了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测试、采外周血作基因连锁分析以及相关资料的调查采集。结果整个家系可提供力情况资料的104人,耳聋46例。  相似文献   

10.
伤寒与耳聋的关系早为人们所关注,而伤寒致可逆性感音神经性登未见文献报告。为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93~1995年收治的8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20~52岁。均排除由噪声、爆震、头部损伤、神经系统疾病、耳毒性药物及其它内分泌代谢性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梅毒性感音神经性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梅毒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清学及治疗.结果:3例梅毒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2例RPR和TPPA均阳性;1例RPR阴性,TPPA阳性;2例在外院已确诊为梅毒并行驱梅治疗;2例为突发性聋起病,伴有耳鸣,1例为耳鸣起病伴高频听力下降.均已排除了其他原因所致的:千聋耳鸣,治疗后听力无改善.结论:梅毒性感音神经性聋可以突发性聋或耳鸣发病,易漏诊.对病因不明的听方下降,伴有耳鸣、眼球震颤的患者,应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巴曲酶联合常规治疗在不同听力损失类型的突发性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135耳)不同听力损失类型的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病历资料中是否规范地加用巴曲酶治疗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69例(79耳)与巴曲酶组52例(56耳),常规治疗组应用激素、营养神经、扩血管药物;巴曲酶组在常规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耳感音神经性聋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症状特点, 为及时诊治此类患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经手术治疗的双耳感音神经性聋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患儿(A组)17例(34耳)的病历资料, 分析其误诊原因、临床特点及并发症发生率, 并与同期行手术治疗的单纯双耳单纯分泌性中耳炎患儿(B组)17例(34耳)进行鼓室粘连发生率的比较。手术前后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随诊听力变化。结果 A组均以家属发现听力下降为首诊症状, 在当地首诊曾诊断为突发性聋7例, 耳闷塞感、耳鸣、耳痛等症状叙述不清, 均无法采集到确切的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时间;行双耳鼓膜置管时发现中耳粘连5例(7耳), 手术前后ABR检查Ⅴ波阈值改善0~30 dB nHL, 平均17.3 dB nHL, 手术前后Ⅴ波阈值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患儿无1例误诊, 首诊诉耳痛或耳鸣、耳闷塞感等耳部不适症状15例, 发病时间明确, 首诊诉听力下降2例, 鼓膜置管时中耳粘连1例(1耳)。A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双耳感音神经性聋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临床病史采集困难, 易误诊, 临床并发症发生率高, 应及时干预;鼓膜置管对听力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影响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助听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耳60例,分别测试其助听前后各项听力学指标,并考察可能影响助听效果的因素,对结果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助听前听阈(HL)、言语察觉阈(SPT)、言语识别阈(SRT)、言语识别率(SRS)以及助听HL对助听效果有显著影响,而受试者的最适阈(MCL)、年龄、受教育时间、耳聋时间、助听器佩戴时间对助听效果也有一定作用。结论:助听器不只是一个听力补偿工具,而且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鼠神经生长因子(NGF)辅助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突发性聋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采用改善微循环与激素冲击治疗,同时辅予能量合剂、口服甲钴胺营养神经治疗;NGF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予NGF肌注治疗;疗程均为14d,比较2组总有效率。根据影响疗效的因素如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PTA水平分成亚组进一步进行分析,比较各亚组的总有效率。结果:①NGF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②不论年龄大小,NGF组的疗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③初诊时间在7d以内的、治疗前PTA≤60dBHI。的患者中,NGF组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初诊时间为7d以上的、治疗前PTA〉60dBHI。的患者采用NGF治疗疗效并不优于传统治疗方法。结论:NGF可显著提高病程较短、治疗前PTA较低的突发性聋患者的显效率。对于这一部份人群可积极推广NGF的辅助治疗。对于病程较长且治疗前PTA较高的患者则不主张推广使用NGF的辅助治疗,而NGF治疗的选择不应考虑年龄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药物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将突发性耳聋患者依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70例)和对照组(年龄〈60岁,70例),7d一疗程,复查纯音测听结果,比较治疗前后听力改善情况。结果:老年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耳言语频率平均听阈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突聋患者发病时间(≤7d)治疗有效率为61.76%,老年组(发病时间〉7d)治疗有效率为3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性突聋患者总有效率为49.9%;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在中度耳聋以下(听阈〈55dB)有效率52%,对照组有效率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中重度耳聋患者治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程对于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预后有重要的影响,尽早的改善末梢血管微循环障碍,可以明显的改善预后;老年突聋患者的预后比年轻患者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巴曲酶首剂加量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8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给予常规治疗的对照组(60例)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巴曲酶首剂加量治疗的观察组(60例),观察两组听力改善程度、治疗效果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听力改善程度、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因子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巴曲酶首剂加量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有助于改善其听力水平、凝血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药物致聋后,延迟给予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耳蜗病理及听觉生理的影响。方法药物致聋大鼠20只,随机平均分为人工外淋巴液(artifical perilymph,AP)组和BDNF组。左侧耳蜗为实验侧,右侧耳蜗为对照侧。致聋30天后通过微渗透压泵向鼓阶内持续灌注AP或BDNF,期间进行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阈值检测。持续给药28天后取耳蜗进行病理检查,观察Rosenthal管内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GC)胞体密度及骨螺旋板缰孔内神经纤维密度。结果EABR阈值AP组持续升高,BDNF组阈值初期上升缓慢,后期开始下降,用药治疗14~28夭阈值低于AP组(P<0.01);耳蜗病理变化,SGC胞体密度及神经纤维密度左右侧对比,AP组双侧无差异(P>0.05),BDNF组左侧明显高于右侧(P<0.01);两组左侧比较,BDNF组高于AP组(P<0.01)。结论大鼠药物致聋30天后,鼓阶内BDNF持续给药对SGC胞体及树突均有保护作用,并可以相应改善电听觉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