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七十年代玻璃体切割器应用于临床以来眼部手术开避了新的领域。我院于1985年至1989年使用国产LYQ—Ⅱ型流控式玻璃体切割器治疗168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玻璃体切割术后的白内障或联合晶状体摘出术后的无晶状体眼实施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较为复杂。近年来我们治疗 32例 32眼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32例 32眼 ,男 2 6例 ,女 6例 ;年龄 8~6 2 a;病程距玻璃体切割术 3~ 12 mo,注入硅油者均已取出 ;术前视力 :手动 8例 ,眼前数指 6例 ,0 .0 2~ 0 .1者 13例 ,0 .2~ 0 .5者 5例 ;其中白内障 17例 ,无晶状体眼 15例 ;随访时间 6 mo~ 2 a。原发病为单纯性玻璃体出血者 2 0例 ,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复杂性眼外伤和视网膜脱离者12例。1.2 手术方法 常规麻醉… 相似文献
3.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患者29例(29眼),术前经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显示晶状体悬韧带断裂均超过180°.所有患者均经睫状体平坦部作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切除玻璃体及脱位的晶状体.术后随访3~6月,平均4个月.观察患者术后随访末期视力、眼压、晶状体及并发症情况,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05 ~ 1.0,平均0.45,较术前(平均0.1)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者眼压为11 ~37(18.2±1.4) mmHg(1 kPa=7.5 mmHg),与术前(29.4±8.5) 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见晶状体皮质残留及晶状体源性葡萄膜炎的发生.术后所有患者前房未见玻璃体疝,部分患者出现短暂性角膜水肿,均于术后1~3d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晶状体脱位疗效可靠,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后晶状体酶活性的变化,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8只(16只眼)分为2组,左眼为玻璃体切割组,行经睫状体扁平部次全玻璃体切割术,右眼为正常对照组。定期观察晶状体混浊情况,5个月后取出晶状体行Na^+-K^+-ATP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检测。结果5个月后,玻璃体切割组晶状体在透明度和组织形态学上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玻璃体切割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K^+-ATP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分别下降了56%、17%和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可使成年兔晶状体发生生物化学改变,对研究玻璃体切割术后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机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Marfan综合征常伴有晶状体半脱位。晶状体半脱位导致视力低下且不能矫正者则需晶状体摘除。囊内或囊外摘除半脱位的晶状体并发症发生率高,特别是玻璃体丢失和视网膜脱离。本文对经睫状体平坦部行晶状体玻璃体切割术的40眼进行回顾性总结,以评价晶状体玻璃体切割... 相似文献
6.
晶状体后脱位的玻璃体切割取出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因眼外伤或先天异常等原因引起的晶状体后脱位或半脱位,严重影响视力,导致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因此将脱位的晶状体取出是必要的。过去采用晶状体圈套术.造成大量的玻璃体脱出,眼内组织损伤大,手术并发症较多。我们从2000年6月开始,对晶状体核Ⅲ级以下的晶状体后脱位患者应用玻璃体切割头直接切除晶状体,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量兔眼玻璃体和晶状体的氧张力并分析其凋节机制,研究玻璃体切割术对晶状体氧分压的影响。方法:利用光纤测氧仪在活体上测量兔眼玻璃体和晶状体的氧分压分布,并在游离兔眼晶状体上测定晶状体后囊膜对氧的通透性。结果:视网膜附近的玻璃体氧分压较高且氧梯度陡峭,而远离视网膜约0.5 mm的玻璃体氧分压低,氧梯度变缓;晶状体的氧分布不对称,后皮质的氧分压低于前皮质,但和晶状体后的玻璃体氧分压基本一致;晶状体后囊膜对氧的通透性相对高。结论:玻璃体对调节和维持晶状体的低氧环境至关重要;玻璃体切割术会引起晶状体的氧分压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不同类型眼底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玻璃体切割术治疗91例96眼不同类型眼底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54例59眼,合并高血压病患者21例;单纯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8例8眼;单纯视网膜脱离患者17例17眼;其他原因如外伤、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患者12例12眼,总结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不良的原因。结果:术后随访1~6mo,术后71眼(71/96)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视力由术前光感、手动及数指提高到术后0.1以上者18眼(18/96),提高到术后0.02~<0.1者9眼(9/96),术后视力较术前无明显改善20眼(20/96),术后视力较术前下降5眼(5/96)。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不同类型眼底病疗效明显,可使大多数患者视功能改善,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二期人工晶状体现膜缝线固定术矫正儿童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方法 对16例16眼儿童玻璃体切割术后(其中8例因化脓性眼内炎、8例因外伤性视网膜脱离行手术)的无晶状体眼行四襻折叠人工晶状体经巩膜缝线固定术;术中全程均使用前房维持器.患者平均年龄为(7.62±2.02)岁(5~11岁),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0.25±0.24,患儿平均眼压为(13.14±0.33)mmHg(1 kPa=7.5 mmHg),其中10眼有角膜瘢痕.术后随访6~22个月,平均(12.56±5.73)个月.结果 术后早期原发病为眼内炎者有5眼出现低眼压,平均为(6.02±1.34)mmHg,一般在术后7 d恢复正常眼压.末次随访时,尚未出现缝线暴露、人工晶状体脱位与偏斜和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患眼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0.29±0.21,其中最佳矫正视力<0.05者2眼,0.05~0.3者5眼,≥0.3者9眼.结论 儿童玻璃体切割术后二期人工晶状体行经巩膜缝线固定术,是矫正儿童单侧无晶状体眼的较好方法,但如何预防和处理患者术后早期低眼压以及对其远期疗效和并发症的评价仍需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应用玻璃体切割仪行晶状体切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婴儿先天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对23例(43只眼)1岁以内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施行玻璃体切割仪行晶状体切除并前段玻璃体切割术,随访观察术后眼部情况.结果 采用该手术方式治疗婴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眼部反应轻微,无纤维素性渗出,并发症少,减轻了术后护理的难度.结论 玻璃体切割仪行晶状体切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婴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操作简单,术后视觉通路保持良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背景 玻璃体淀粉样变性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眼病,常导致患者视力下降而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其主要治疗方法为玻璃体切割术,但中国对其手术疗效的分析少有报道. 目的 观察并分析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玻璃体淀粉样变性的疗效.方法 对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玻璃体切割术的玻璃体淀粉样变性患者6例11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2年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和眼底表现,以及术后1周、6个月术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表现.患眼玻璃体切割标本行刚果红染色,观察其病理学表现.结果 术前5眼视力为数指/30 cm,6眼视力为手动/30 cm,眼压为(13.09±2.12)mmHg(1 mmHg=0.133 kPa),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玻璃体内固定的白色絮状混浊物,晶状体后囊有白色膜状物附着.术后1周、6个月及2年,7眼BCVA为1.0,4眼为0.8.术后1周、6个月及2年术眼眼压分别为(13.32±2.07)、(14.09±2.47)和(12.32±1.87) mmHg.术后1周11眼FFA可见周边视网膜血管局部荧光素渗漏,术后6个月FF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2例4眼术后2年可见周边视网膜表面白色淀粉样物质增多,BCVA无明显下降.术眼玻璃体切割标本经刚果红染色证实为淀粉样变性.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玻璃体淀粉样变性的有效方法,能有效改善患眼视力.术后远期周边部视网膜可出现复发病灶,但不影响患眼视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巩膜固定术治疗眼外伤的疗效。
方法:系列病例回顾性分析。将马来西亚大学医学中心接受PPV联合IOL巩膜固定术的8例连续性病例纳入研究,其中1例患者双眼均受伤,共有9眼。对现阶段视力,手术技巧,并发症及术后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9眼中有8眼(89%)视力提高。术后主要并发症是眼压升高,无缝线破裂。
结论:PPV联合IOL巩膜固定术对有眼外伤病史的患者有非常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1病例报告
男,39岁,以右眼前黑影飘动十余天为主诉入院,10a前患曾在外院诊为右眼视网膜脱离,并行右眼环扎+玻璃体切割+气体注入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视网膜平复。10d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右眼前黑影飘动,无眼红、眼痛,无恶心、呕吐等症状,未予诊治,症状无好转,故来我院门诊,以右眼晶状体全脱位收住入院。患右眼高度近视,否认外伤病史。入院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 相似文献
15.
刘静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3,21(1):22-23
人工晶状体眼的视网膜脱离 ,由于晶状体皮质残留 ,囊膜增殖及人工晶状体像差等因素的影响 ,眼底特别是周边部视网膜检查困难 ,不易发现视网膜裂孔。常规的巩膜扣带手术成功率低。现将我们近年来 ,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 60例 60眼人工晶状体眼的视网膜脱离的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及方法1 一般情况 :本组病例 60例 60眼 ,男性 37例 ,女性 2 3例 ;年龄 4 5~ 78岁 ;视网膜脱离距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时间为 2 0天~ 5年 ;所有病例在植入人工晶状体前 ,均无视网膜病史 ,其中前房型人工晶状体 5例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5 5例。后囊完整的5 0例 ,人工…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应用晶状体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评价该术式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46眼)2岁以内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一期行晶状体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随访观察其术后眼部情况及二期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时眼部的情况及其并发症。结果采用该手术方式治疗的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眼部反应轻微,无明显纤维素样渗出,并发症少,对后期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影响较小。结论先天性白内障行晶状体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效果良好,该手术方式操作较简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18.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玻璃体积血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玻璃体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玻璃体积血患者21例21眼。观察玻璃体切割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及分析导致玻璃体积血的原因。结果:本组21例患者中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数指/眼前~者4例,0.05~者12例,≥0.3者5例,脱盲率(视力≥0.05)81%,脱残率(视力≥0.3)24%;导致玻璃体出血的前三位病因分别是分支静脉阻塞、无脱离视网膜裂孔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三者共占76%。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玻璃体积血安全有效,大部分患者术后视力可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玻璃体积血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自2004年以来收治的玻璃体积血患者25例(25眼),其中视网膜静脉阻塞(RVO)10例(10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8例(8眼),眼外伤5例(5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D)2例(2眼),全部患者均经睫状体平坦部行闭合式巩膜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其中20眼联合行视网膜光凝术,3眼联合硅油填充术,5眼行C3F8注气术,5眼联合巩膜外环扎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25例患者仅1例视力无提高,其余24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其中1例DR患者术后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二次玻切术网膜复位。2例DR患者发生视网膜再次出血,予药物治疗,出血渐吸收。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玻璃体积血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兔晶状体纤维细胞的凋亡及意义。方法将30只Dutch Belted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0只。右眼行部分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腔分别置换平衡盐溶液(BSS)、20%C3F8、硅油。术后1、3、7d,1个月、3个月观察晶状体混浊情况,组织病理学观察晶状体纤维细胞形态;原位末端核苷标记(TUNEL)法检测凋亡,并计算凋亡指数(AI)。对照组为健康兔眼晶状体。结果实验各组术后晶状体不同程度混浊;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下的纤维细胞核较对照组增大、变圆。实验组术后1d晶状体纤维细胞凋亡增加,3d、7d达高峰,1个月后凋亡减少。3个月内实验各组AI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可诱导晶状体纤维细胞凋亡增加,凋亡的增加可能是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