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162例As患者设为AS组,另取54例健康人设为对照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临床评价,分析中医证候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的相关性。结果:2组SAS、SDS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以SAS加SDS总分等于80分为界,将AS组分成焦虑抑郁亚组与非焦虑抑郁亚组,单一瘀血痹阻证和兼杂瘀血痹阻证在焦虑抑郁亚组比例明显较大。结论:患者的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单一瘀血痹阻或兼杂瘀血痹阻的患者焦虑抑郁倾向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MADD)患者中医证候及体质的分布及相关性。方法:利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和患者健康问卷(PHQ-15),结合问诊收集符合MADD诊断患者61例,通过《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与《抑郁症证候诊断量表》判定中医体质及证候,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MADD患者分布最多证型依次为肝郁脾虚证(55.7%)、痰浊内阻证(37.7%)及心肝火旺证(27.9%);60岁以上人群,肝郁脾虚证较其他年龄组有差异、肝肾阴虚证得分与45岁以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DD患者体质与证型无明显正相关,而气虚质与肝肾阴虚证、阳虚质与心肝火旺证负相关。结论:MADD主要证型分布与抑郁症大致相似,老年人中肝郁脾虚证分布较其他年龄段显著偏低,考虑与老年生理变化影响病机演变相关;MADD患者证候与体质无明显的正相关,临床辨病辨体辨证可能需区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候脑卒中患者心理状况的异同,以指导临床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86例脑卒中住院患者以问卷方式进行心理调查,同时进行中医证候辨证,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1)脑卒中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2)不同中医证候脑卒中患者心理问题表现不同;(3)以"实证"为主要证候与以"虚证"为主要证候的脑卒中患者在强迫症状、焦虑、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方面的表现有差异。结论:临床护理人员应重视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并根据不同中医证候,应用中西医结合心理护理知识给予相应干预,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5.
针灸结合心理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心理疗法治疗广泛洼焦虑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焦虑自评袁”(SAS)及临床症状,选取患者73例,分成三组,一组为治疗组,两组为对照组。治疗2、4、6周分别测定“焦虑自评量表”,结合自觉症状,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三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灸结合心理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睡眠障碍伴焦虑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方法根据患者焦虑状况,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睡眠障碍伴焦虑组(20例)和睡眠障碍不伴焦虑组(60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睡眠质量评估,采用"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证候评分。结果睡眠障碍伴焦虑组睡眠紊乱、日间功能障碍和PSQI总分的分值均高于不伴焦虑组(P〈0.05或P〈0.01)。睡眠障碍伴焦虑组火热证候和阴虚阳亢证候得分高于不伴焦虑组(P〈0.05或P〈0.01)。结论缺血性卒中后睡眠障碍伴焦虑患者与不伴焦虑患者相比,其睡眠质量差,睡眠紊乱和日间功能障碍明显,其火热证候和阴虚阳亢证候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疏肝解郁方治疗肝郁气滞型勃起功能障碍(ED)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 例E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45 例,其中对照组脱落2 例,共完成88 例。试验组服用疏肝解郁方治疗,对照组服用枸橼酸西地那非片治疗。2 组均用药8 周。比较2 组治疗4 周、8 周后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 评分(包括问题3、问题4 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 评分的变化,观察2 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 周、8 周后,2 组IIEF-5 中问题3、问题4 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试验组上述2 项评分均高于同一时间段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周、8 周后,2 组IIEF-5 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试验组IIEF-5 评分均高于同一时间段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中医证候评分中性欲减退、情志抑郁、腹胀不适、大便溏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8 周后,试验组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周、8 周后,2 组SAS 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试验组SAS 评分均低于同一时间段对照组(P<0.05)。经Ridit 分析,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疏肝解郁方可缓解肝郁气滞型ED 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勃起功能得到改善,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情绪障碍在肺气虚证患者中的发生率及二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67例肺气虚证患者与50例健康对照者的情绪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肺气虚证患者中情绪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城市中肺气虚患者的情绪障碍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的肺气虚证患者(P〈0.05)。文盲及小学学历肺气虚证患者的情绪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大学学历患者(P〈0.05)。2组SDS、SAS标准分比较,肺气虚证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提示,肺气虚程度与情绪障碍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肺气虚证患者更易出现情绪障碍,情绪障碍与肺气虚程度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及其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方法对I51例确诊为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测评,同时纳入25例健康人作为测评对照。结果功能性便秘以脾胃气虚证(47例)、阴虚肠燥证(46例)为多,较少的还有气机郁滞证(34例)、脾肾阳虚证(16例)、肠胃积热证(8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HAMA得分(11.23±5.556)及HAMD得分(6.71±4.805)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4.44±2.043、3.48±2.417);其中气机郁滞证患者的HAMA和HAMD得分均高于其他各证型(P〈0.01)。结论功能性便秘患者以脾胃气虚证、阴虚肠燥证为多见,并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倾向,其中气机郁滞证者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脑梗死后伴有焦虑和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68例脑梗死患者(干预组35例,对照组33例)进行调查,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心理干预。结果:68例患者中,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50分26例(38.2%),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53分33例(48.5%),干预组护理干预前后SAS及SDS评分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SAS及SDS变化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对患者的躯体症状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其心理护理,从而促使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脑络通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43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21例给予脑络通胶囊,1次2粒,1日3次;对照组122例给予脑安胶囊,1次2粒,1日2次。均4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病残程度等方面与对照组相似,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经统计学处理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脑络通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型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且服用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5例,对照组给予系统功能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和中药结合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65%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5.88%,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2.35%少于对照组的12.94%,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全面调节人体机能,局部增强舌咽功能,在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继续探讨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及新发与复发脑梗死中医证候特征的差异。方法本研究采集2539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既往病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房颤、高脂血症、脑卒中、TIA)、中医证候等临床信息,将脑梗死患者分为复发脑梗死组(RCI)和新发脑梗死组(FCI)2组,分析2组脑梗死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要素的差异。结果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年龄、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房颤病史、高脂血症病史(P0.05)。青年组复发脑梗死明显少于新发脑梗死(P0.05),老年组复发脑梗死明显多于新发脑梗死(P0.05)。复发脑梗死组内火证较新发脑梗死组少见(P0.05)。结论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的研究有助于临床二级预防,并能够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中医药治疗脑梗死后继发肺炎。方法:中药汤剂治疗。结果:较单纯抗生素治疗有效。结论:中医药治疗肺炎显著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对脑梗塞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从2011年2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6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现代康复医学疗法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ADL评分,以确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改善情况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可令脑梗塞患者生活能力提高,减少并发症和康复所需时间等,值得在今后治疗当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脑梗塞奠定基础。方法:选取本院中医内科2011年3月-2013年1月的100例脑梗塞患者,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6%,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6%,显而易见,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有明显差别(P〈O.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临床效果显著,从根本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在中药治疗中重用三七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13年3月我用中药治疗12例脑梗塞患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例。结果:在治疗组中,痊愈4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100%;在对照组中,患者痊愈2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67%;这两组患者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上进行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结论:治疗脑梗塞后遗症患者时,在中药治疗时重用三七效果明显,值的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脑梗死患者,以查随机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血塞通组70例,治疗组丹参多酚酸盐组90例,分别治疗2周,观察其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在两周内,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6%,对照组为74.8%;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能更有效地改善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有利,副作用相对较少,更适合于中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医情志疗法联合神经心理干预的综合护理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的综合心理干预护理。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d后进行:①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进行疗效评价;②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评估满意程度;③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评估焦虑、抑郁情况。结果:①临床疗效:治疗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满意度调查:治疗组护理满意度为97.1%(34/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1%(2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焦虑、抑郁情绪:治疗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4d后,治疗组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及早进行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及显著降低焦虑、抑郁情绪,并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