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延髓内脏带(MVZ)与下丘脑室旁核(PVN)和视上核(SON)之间是否存在往返渗透压投射通路。方法:采用给大鼠饮用3%氯化钠的方法复制高渗刺激模型,并用WGA-HRP逆行追踪、抗Fos和抗酪氨酸羟化酶(TH)或加压素(VP)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四重标记方法,观察MVZ、PVN和SON中WGA-HRP、Fos、TH、VP和GFAP的阳性分布及表达状况。结果:高渗刺激后MVZ、PVN和SON内Fos阳性细胞明显增多。GFAP阳性结构也明显增多,其分布与Fos阳性细胞分布基本一致,表现为胞体肥大、突起粗长。AST紧密包绕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AST)复合体(N-ASC)。结论:神经元和AST以N-ASC的形式共同参与渗透压调节反应,体内存在MVZ和SON或PVN之间往返的渗透压调节通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推拉动作后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改变.方法 雄性SD大鼠4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 10 Gz暴露组、推拉动作组,分别于暴露后不同时间灌注取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脑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 10 Gz暴露后6 h,顶叶皮层、海马、丘脑可见GFAP呈中等强度的阳性反应,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多为中等阳性细小型;暴露后1 d、2 d、4 d和6 d,GFAP阳性反应程度进一步增强,阳性细胞数进一步增多.推拉动作组暴露后各时间点,顶叶皮层、海马、丘脑GFAP呈较强的阳性反应,阳性细胞数较 10 Gz暴露组显著增多(P<0.01),以强阳性肥大型为主.结论 10 Gz/3 min 暴露可引起大鼠顶叶皮层、海马、丘脑GFAP表达显著增加,而推拉动作组比 10 Gz暴露组引起脑组织GFAP的表达增加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Gz暴露对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Gz暴露后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4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6Gz/3min暴露组、+10Gz/3min暴露组。分别于+Gz暴露后不同时间灌注取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脑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6Gz暴露后6h,顶叶皮层、海马可见GFAP呈中等强度的阳性反应,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多为细小型,暴露后1d、2d、4d和6d,GFAP阳性反应程度进一步增强。阳性细胞数进一步增多。+10Gz暴露后各时间点,顶叶皮层、海马GFAP呈较强的阳性反应,阳性细胞数较+6Gz组显著增多(P〈0.01),暴露后2d出现少量肥大型,仍以细小型为主。结论+Gz暴露可引起大鼠顶叶皮层、海马GFAP表达显著增加,而+10Gz/3min比+6Gz/3min暴露引起脑组织GFAP的表达增加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Gz重复暴露后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10G;暴露组。+G2暴露组的大鼠暴露于+10Gz/45S,共暴露5次,中间间隔5min。分别于+Gz暴露后不同时间灌注取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脑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Gz暴露后1d、2d,顶叶皮层、海马GFAP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多(P〈0.05),以弱阳性细小型为主;暴露后4d、6d,顶叶皮层、海马GFAP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进一步增多(P〈0.01),以中等阳性细胞为主,肥大的GFAP增多。结论重复暴露+10Gz/45s可引起大鼠顶叶皮层、海马GFAP表达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同一经络内2个相邻穴位针刺的联合效应,为针刺的中枢机制和经络学说提供一定证据。方法:50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右侧梁丘穴+足三里穴和足三里穴+上巨虚穴脉冲电针治疗仪针刺。采用区块设计模式行fMRI,分析针刺过程中的脑活动模式,并比较2组的差异。记录2组针刺感觉类型和强度,评估针刺感觉与脑活动的关系。结果:梁丘穴+足三里组和足三里穴+上巨虚穴组共同激活区集中在右侧额上回眶缘、左侧额下回盖部、左侧前扣带回和左侧眶前回,2组共同负激活区则集中在右侧缘上回、右侧尾状核、右侧壳核和左侧岛叶。梁丘穴+足三里穴组在左侧额下回盖部、左侧前扣带回等区域更活跃,而足三里穴+上巨虚穴组在右侧缘上回、左侧岛叶和左侧壳核等区域更活跃。结论:同一经络内2个相邻穴位的针刺刺激可产生协同效应,不同穴位组合对大脑活动的影响也有差异。这些结果可为针刺的中枢机制和经络学说提供一定证据,为针刺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干预后腹腔注射细菌内毒素(LPS)大鼠的胃排空功能和延髓迷走孤束复合体内神经元Fos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LPS组、LPS后电针足三里穴组和LPS后电针非经非穴组,每组10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并计数大鼠延髓迷走孤束复合体内神经元Fos的表达并计算各组动物的胃排空率。结果腹腔注射细菌内毒素(LPS) 2·5h后大鼠的胃排空率明显降低至20·7 %±4·5 %,迷走孤束复合体内Fos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加至83·2±6·6 ;LPS后电针足三里穴组大鼠的胃排空率明显升高至44·1 %±6·2 %,迷走孤束复合体内Fos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至37·9±3·8 ,与LPS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LPS后电针非经非穴组的胃排空率和迷走孤束复合体内Fos阳性神经元数目与LPS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腹腔注射LPS对大鼠胃排空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电针足三里穴对LPS大鼠的胃排空功能具有良性的调节作用,此作用与其保护性调节延髓迷走孤束复合体内的神经元功能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8.
预防性针刺足三里穴对冷应激大鼠胃粘膜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预防性针刺不同疗程足三里穴对应激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内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应激组、电针1d组、电针3d组、电针5d组,每组8只。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胃粘膜血流量,用放免分析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ET,PGE2的变化,用生化法测定NO的含量,并计算各组溃疡指数(UI)。结果:应激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GMBF明显下降,UI明显上升(P〈0.01),而血浆PGE2、NO水平下降。ET水平上升(P〈0.05)。电针1d组与应激组比较,GMBF上升,UI下降(P〈0.01);血浆PGE2、NO水平上升(P〈0.01或P〈0.05),ET水平下降(P〈0.05)。电针5d组与电针1d组比较,GMBF、POE2、NO上升更职显,而UI则职显下降(P〈0.05)。电针3d组与电针1d组、电针5d组指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电针1、3、5d组之间指标ET血浆水平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性针刺足三里穴对应激大鼠胃粘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具有时间一剂量效应。其机制可能与词节机体内血浆ET、NO、PGE2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针刺足三里穴对实验性脾虚大鼠胃黏膜血流量及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对实验性脾虚大鼠胃黏膜血流量及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针刺组.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计检测胃黏膜血流量.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胃黏膜中胃泌素(GAS)、胃动素(MIL)及生长抑素(SS)含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实验性脾虚大鼠胃黏膜血流量减少(P<0.01),GAS含量升高(P<0.05),MIL含量减低(P<0.01),SS含量升高(P<0.05);针刺足三里穴后实验性脾虚大鼠胃黏膜血流量明显升高(P<0.01),GAS含量下降(P<0.05),MTL水平升高(P<0.01),SS含量减低(P<0.05).结论 针刺足三里穴后,实验性脾虚大鼠胃黏膜血流量增加并且伴随着胃肠激素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Gz重复暴露对大鼠脑胶质细胞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Gz重复暴露对星形胶质细胞中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5只)、+4Gz锻炼组(15只)、+4Gz锻炼后再暴露于 10Gz组(15只)及单次+10Gz暴露组(5只)。各组暴露后2d处死取脑,做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 4Gz/3min暴露1次、3次和5次后(两次之间间隔24h),GFAP阳性细胞数由少至多,以细小型为主;单次+10Gz暴露后,GFAP阳性反应较强,肥大型在梨状皮层和丘脑下部最多,在顶叶皮层和海马较少;+4Gz分别暴露1次、3次和5次后再暴露于+10Gz,肥大型在各脑区逐渐减少,在顶叶皮层和海马逐渐消失,代之以细小型。结论 低G值反复暴露后再暴露于高G值对脑的保护作用,与其能减少肥大、肿胀和损伤的GFAP阳性细胞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CO中毒致迟发性脑病(DNS)大鼠脑内CD4^+T淋巴细胞浸润以及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探讨CO中毒致DNS的病理过程。方法2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染毒后3、7、10、20d组,每组5只。采用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染毒后各时间点大鼠脑内病理形态学变化,及CD4^+T淋巴细胞浸润和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各染毒组在大脑皮层及海马均出现神经细胞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染毒后7d组最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无CD4^+T淋巴细胞浸润,有少量GFAP表达;各染毒组不同脑区CD4^+T淋巴细胞、GFAP均有不同程度的浸润和表达。CD4^+T淋巴细胞染毒后3d开始浸润,7d达峰值,两者在数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染毒后GFAP均有大量表达,随染毒时间延长表达数量呈上升趋势。结论CD4^+T淋巴细胞可能参与了CO中毒致DNS的免疫病理过程,GFAP阳性细胞对CO中毒引发的DNS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及电镜观察外周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中枢--外周移行区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方法 51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n=7)正常对照组;B组(n=24)背根压榨伤组;C组(n=20)坐骨神经压榨伤组。损伤组按存活期不同各分为4个亚组,每亚组5例,大鼠分别于伤后3天、2周、1月和2月处死取材。A组、B组3天、2月时相点各取2例用于电镜标本制作。免疫组化染色观察L5脊髓背角及中枢-外周移行区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电镜观察中枢-外周移行区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结果(1)背根和坐骨神经损伤可引起脊髓背角GFAP的显著表达,其中后者的GFAP表达随时间延长而减弱,而前者整个观察期持续高水平表达;(2)坐骨神经损伤不引起中枢-外周移行区GFAP的表达增强,但背根损伤可导致该区域GFAP的显著表达且持续整个观察期;(3)超微结构观察示背根压榨伤后中枢-外周移行区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大量增生,占据了背根传入纤维的径路。结论 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脊髓背角及中枢-外周移行区的反应性胶质化可能是背根再生不能重建脊髓和外周联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心理训练后,陆军特种兵心理应激时血清蛋白质谱的变化特点,以评价心理训练效果。方法将96名特种兵新兵随机均分为单纯心理训练组、循环心理训练组和对照组(n=32),训练4周后,参加高强度模拟防暴演习。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结合蛋白质芯片检测各组血清蛋白表达谱的变化。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组血清中质荷比(M/Z)为6417.89、134.21、5 171.91、4 972.7Da的4种蛋白相对含量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单纯心理训练组M/Z为9134.21、5 171.9Da的2种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循环心理训练组4种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与单纯心理训练组比较,循环心理训练组M/Z为6417.81、4 972.7Da的2种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M/Z为6417.8和14 972.7Da的蛋白组成的分类树模型在学习模式及测试模式下可将96名战士完全正确分组。结论心理训练可使应激后低表达的蛋白明显上调,提高机体对心理应激的适应能力,且循环心理训练的效果优于单纯心理训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T)对+Gz暴露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其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Gz组和+Gz+MT组,每组各8只,两组均经受6次峰值为+10Gz的G暴露,每次30S,间隔1min。+G:+MT组大鼠在+Gz暴露前72h和48h腹腔注射21%乳酸锌0.3μmol/kg以诱导体内MT合成:+Gz组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应用极谱法测定心肌MT含量,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末端标记法观察两组心肌细胞凋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并结合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分析。结果与+Gz组比较,+Gz+MT组心肌MT含量明显增高(P〈0.05),心肌细胞凋亡率和Ba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Bcl-2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MT可以通过影响心肌组织中Bcl-2和Bax蛋白表达,减少高+Gz暴露后的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体外培养的小鼠皮层神经元的形态及骨架蛋白表达变化,以及与热休克蛋白70(HSP70)变化的关系。方法取小鼠胚胎大脑皮层进行神经元原代培养,7天后给予不同温度刺激,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刺激后神经元的形态变化,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观察不同温度刺激后神经元中骨架蛋白(β-tubulin)、HSP70的表达变化。结果光镜观察见38℃时漂浮细胞增加,神经网络稀疏;39℃时部分细胞坏死;42℃时大部分细胞出现坏死,胞体碎裂,突起漂浮或消失。激光共聚焦扫描见高温(38~42℃)刺激后β-tubulin荧光强度低于37℃时,且温度愈高荧光强度降低愈明显;HSP70荧光强度呈钟形分布,39℃最高,37℃、42℃较低。结论热应激可以导致神经元形态变化,β-tubulin结构紊乱可能是其原因之一,HSP70也可能参与了该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理应激复合睡眠剥夺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的变化.方法 将10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心理应激单因素组、心理应激阴性对照组、睡眠剥夺48 h单因素组、睡眠剥夺阴性对照组、心理应激14 d+睡眠剥夺48 h复合因素组和复合因素阴性对照组,每组15只.采用Communication Box建立心理应激模型.采用改良后的小平台法睡眠剥夺模型进行睡眠剥夺.所有动物取血清1.0 ml测定MDA含量、SOD、GSH-PX和T-AOC活力.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理应激组大鼠血清SOD活力、GSH.PX活力增加(P<0.05),T-AOC活力有增加趋势,MDA含量有降低趋势;睡眠剥夺组SOD活力增加(P<0.05)、T-AOC活力有增加趋势,GSH-PX活力、MDA含量有降低趋势;心理应激复合睡眠剥夺组SOD活力及MDA含量增加(P<0.05),T-AOC活力有增加趋势,GSH-PX活力降低(P<0.05).与心理应激和睡眠剥夺单一因素组相比,复合因素组MDA含量和T-AOC活力高于单一因素组(P<0.05),GSH-PX活力有降低趋势,SOD活力高于心理应激组,低于睡眠剥夺组.结论 心理应激、睡眠剥夺及心理应激复合睡眠剥夺后,大鼠的抗氧化能力提高,复合因素组高于单一因素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和一氧化氮(NO)生成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巨噬细胞NR8383,分别加入LPS(终浓度1μg/ml)和不同浓度(10-10、10-8和10-6mol/L)的CCK-8进行干预,并设空白对照组(加入PBS)和丙谷胺干预组(丙谷胺终浓度2μg/ml,CCK-8浓度10-8mol/L,LPS浓度1μg/ml)。各组细胞培养24h后收集上清液,Griess法检测NO含量;取培养24h后的细胞,提取细胞总RNA,RT-PCR法检测iNOS基因表达情况;裂解培养24h后的细胞,离心取上清,生化法检测细胞内iNOS活性。结果 LPS可明显促进大鼠肺泡巨噬细胞iNOS的表达和NO的生成;预先加入不同浓度的CCK-8均可抑制LPS诱导的iNOS mRNA水平上升和活力增强,减少NO生成,且呈现剂量依赖性(P<0.05或P<0.01)。CCK受体拮抗剂丙谷胺可逆转CCK-8的抑制作用。结论 CCK-8可能通过降低LPS诱导的肺泡巨噬细胞iNOS表达和NO产生来实现其对内毒素休克动物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