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为了获得组织结构完整、功能正常的子宫内膜样本以进行胚胎着床的体外研究。方法 作者比较了剪碎法、刮取法和挤压法取得子宫内膜的效果。结果 挤压法得到的小鼠子宫内膜呈圆形条状;子宫内膜组织结构完整,具有内膜上皮并包含腺体、血管的基质;意外发现子宫系膜侧的子宫内膜缺损。结论 挤压法是获取子宫内膜进行相关研究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病理科2006年5月至2008年10月存档的113例石蜡包埋子宫内膜标本进行分类,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组织进行LIF和MIF蛋白的检测。结果在正常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复合增生、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中,MIF表达呈上升趋势,增生性内膜及内膜癌与正常子宫内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P<0.001),增生性内膜与内膜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LIF表达呈上升趋势,增生性内膜及内膜癌与正常子宫内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5)。增生性内膜与内膜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子宫内膜癌中,MIF表达随细胞分化程度增高而上升。结论推测MIF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尚不能推测LIF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比较超排卵和生理水平时围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etor,LIF)表达的情况,探讨超排卵是否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超排卵妊娠组(超排卵组)和自然妊娠组(对照组)2组,每组30只,分别选取动情周期当天、合笼后发现阴道栓第2、4、6、8天共5个时间点取小鼠子宫内膜,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测定小鼠子宫内膜LIF的蛋白表达和LIFmRNA的表达。结果超排卵组和对照组LIF在围着床期子宫内膜上的表达上有相似的规律:即随着妊娠天数的增加,LIF蛋白和LIFmRNA在小鼠围着床期子宫内膜的表达增加,继之呈下降趋势,但其峰值在时间上有所不同,超排卵使LIF在围着床期子宫内膜上表达峰值提前。结论超排卵对围着床期子宫内膜LIF表达有影响,使其表达峰值提前,而白血病抑制因子是参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细胞因子,从而可以推测超排卵对子宫内膜容受性有负面影响,导致种植后妊娠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围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分布状况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妊娠1~8d小鼠子宫内膜MIF的表达情况,并以动情期非妊娠小鼠子宫做对照。结果在小鼠子宫内膜的所有组织均可检测到MIF的表达,主要表达于腺上皮、腔上皮及基质中的细胞团。MIF在妊娠1~3d表达较强,妊娠4~5d表达较弱,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的腔上皮和腺上皮;妊娠6~8d,MIF表达再次增强,但主要表达于基蜕膜和次级蜕膜区。结论妊娠1~8d小鼠子宫持续表达MIF,提示MIF可能参与小鼠胚泡植入及胚泡植入后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束缚应激刺激对围着床期小鼠模型胚泡着床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择10~12周龄的健康、清洁级性成熟的雌性和雄性昆明种小鼠各20只,建立妊娠动物模型。将16只孕鼠随机分为应激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应激组小鼠在妊娠第3天(D3)上午开始给予束缚应激刺激,连续3d。对照组小鼠在应激组束缚应激刺激时给予断水、断食,同时不给予任何处理。妊娠D5慢性束缚应激刺激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皮质酮、孕酮和催乳素的水平,尾静脉注射0.5%锥虫兰染液观察小鼠子宫内膜组织胚泡的着床位点数,观察、测定孕鼠子宫蜕膜胚泡数及孕鼠体质量、子宫和卵巢质量,并计算子宫和卵巢指数,HE染色法观察慢性束缚应激刺激对小鼠子宫蜕膜组织间质细胞和腺体的病理学改变,半定量RT-PCR法检测子宫蜕膜组织中IL-10mRNA和TNF-α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应激组血清皮质酮水平明显升高,催乳素、孕酮水平均明显降低,子宫内膜胚泡着床位点数减少,体质量、子宫质量均减轻,子宫指数减少,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对照组子宫蜕膜内胚泡呈串珠状,胚泡大小和形状基本一致,分布均匀。应激组子宫蜕膜见胚泡串珠状部分消失并分布不均匀,子宫蜕膜胚泡数减少。子宫蜕膜中IL-10mRNA、TNF-α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TNF-αmRNA/IL-10mRNA比值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围着床期慢性束缚应激刺激可使血清中催乳素和孕酮的含量下降,皮质酮含量升高,并可能导致子宫局部Th1/Th2免疫平衡向Th1漂移,降低小鼠胚泡着床数,从而影响胚泡着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鼠围植入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表达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与胚胎种植的关系。方法:取真孕、假孕第3、4、5、6天小鼠(n=10)子宫内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法分别检测LIF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并设未孕小鼠作对照组。结果:小鼠子宫内膜组织中LIF蛋白的表达主要定位在腔上皮和腺上皮。真孕组第3、4、5、6天子宫内膜组织中LIF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假孕组和对照组(P均〈0.05),且表达水平在孕4d达高峰(P〈0.05)。结论:LIF表达的峰值与胚胎种植时间一致,可能是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标志;LIF的表达不仅受母体激素的影响,也和胚胎的刺激有关。  相似文献   

8.
李燕旗 《医学综述》2011,17(5):695-697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结构特殊,不属于任何一个细胞因子超家族。MIF在许多实体肿瘤都分泌及表达,在肿瘤的增生、浸润、转移、凋亡抑制、血管形成和肿瘤周围炎性反应等均起着重要作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现就MIF在子宫内膜癌中与NF-κB的关系及在血管生成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常山酮(HF)对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中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 方法 构建EMs小鼠模型,观察并计算小鼠异位灶体积。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标志物,包括M1型(CD16/32+, CD197+)和M2型(CD206+, CD14+);Western blotting检测巨噬细胞标志蛋白,包括M1型(iNOS, IL-12)和M2型(Arg-1, IL-10)的表达;ELISA检测各炎症因子水平,最后TGF-β1诱导单独分离的巨噬细胞,Western blotting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iNOS和Arg-1的表达及阳性细胞数目。 结果 HF抑制EMs鼠异位内膜的体积增加;使M1型细胞数目增加,M2减少;M1型标志蛋白的表达增加,M2降低;促炎因子含量升高,抑炎因子含量降低;HF使TGF-β1诱导的巨噬细胞中iNOS+细胞数目增加,IL-10+减少。 结论 HF可直接作用于巨噬细胞,维持EMs模型鼠炎症微环境的平衡,抑制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减少EMs鼠异位内膜体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水溶性几丁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一氧化氮(NO)生成和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的影响,探讨几丁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采用Griess反应、荧光法分别测定不同剂量(100mg/kg,200mg/kg,300mg/kg)水溶性几丁聚糖作用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NO生成量、iNOS活性。结果Griess反应结果显示几丁聚糖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NO生成量,低、中、高剂量组NO生成量(nmol/L)分别为51.36±12.14,79.25±14.62,86.44±15.27,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荧光法测定结果显示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iNOS活性[nmol/(well.min)]分别为4.06±0.15,6.81±0.13,7.16±0.12,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水溶性几丁聚糖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iNOS活性,增加NO合成。提示几丁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与几丁聚糖刺激巨噬细胞NO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围植入期小鼠输卵管粘膜凝集素受体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方法:以生物素标记的凝集素ECL、UEA和PHA-L为探针,应用亲和细胞化学和图像分析的方法,检测上述3种凝集素相应受体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规律。结果:3种凝集素受体均存在于小鼠围植入期输卵管粘膜内,但数量和变化规律存在差异。ECL和PHA-L受体水平在动情期高于动情间期,孕期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在孕4、孕5d的水平显著低于动情间期和动情期(P<0.01)。动情间期UEA受体水平明显高于动情期和孕期(P<0.01)。结论:围植入期ECL和PHA-L受体表达下降,在输卵管内形成了不利于植入的微环境,可能是胚泡正常情况下不植入输卵管的原因之一;动情期UEA受体水平显著低于动情间期,有利于受精过程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骨桥蛋白在围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明确OPN表达规律.方法 将清洁级性成熟期昆明小鼠44只,雌性24只,雄性20只,雌性小鼠阴道涂片检查为动情前期,在此期注射PMSG和HCG,4只雌鼠不合笼(孕D0,对照组),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剪取子宫组织,直接液氮保存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其余的雌:雄小鼠1∶1合笼,次日检查阴栓,发现阴栓计为妊娠第1天.分别于妊娠第4、5、6、7和8天用颈椎脱臼法处死,迅速剖腹,剪取子宫组织予以保存(实验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Western-blotting技术分析围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中的骨桥蛋白表达规律,采用RT-PCR技术半定量分析围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骨桥蛋白mRNA表达特征.结果 小鼠整个围植入期子宫内膜中均有OPN表达,但表达的高峰在着床窗口期,即孕D5.孕D0(非孕)子宫内膜的OPN表达较弱,孕D4时表达增强,孕D5时表达最强,孕D6时表达突然回落,孕D7、孕D8时表达减弱,降至非孕水平.结论 骨桥蛋白在围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随着孕龄的增加逐渐增强,但表达的高峰在孕D5,与植入窗的开放相吻合,是子宫内膜接受性的客观标志,提示骨桥蛋白在胚泡着床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研究为阐明胚泡着床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组蛋白甲基化酶MLL1在小鼠围着床期子宫内膜的表达规律及对胚胎着床的作用。方法:收集妊娠小鼠(D0、D1、D4、D5、D6、D8)子宫内膜,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内膜MLL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组化检测MLL1蛋白的定位;宫角注射MLL1抑制剂进行干预。结果:①MLL1、HOXA10 mRNA的表达量在妊娠后随天数逐渐上升,且在D4达到高峰(P<0. 05),而后逐渐下降;②免疫印迹发现MLL1蛋白,与mRNA表达趋势相同,在小鼠妊娠后上调,D4表达最强(P<0. 05),而后下降;免疫组化发现在D0和D1、D4,MLL1蛋白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妊娠D5,MLL1主要表达于子宫基质细胞中,妊娠D6、D8主要表达于蜕膜化细胞中;③宫角注射MLL1抑制剂后,与空白组相比,抑制组胚胎着床数量明显减少,并且MLL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溶剂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组蛋白甲基化酶MLL1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和胚胎植入的过程;还可能参与了胚胎植入后的子宫内膜蜕膜化反应。  相似文献   

14.
围着床期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QH  Yu M  Chen LN  Li H  Luo C  Chen SM  Quan S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8):1365-1368
目的探讨围着床期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MVD)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价值。方法选择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患者104例,在IVF-ET前1自然周期排卵后7 d用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子宫内膜上皮胞饮突及MVD测定。追踪助孕结局分为临床妊娠组(50例)和未妊娠组(54例)。结果随机抽取临床妊娠组(4例)和未妊娠组(4例)共8例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行扫描电镜检查,均观察到胞饮突,证实所取的子宫内膜组织均在围着床期。临床妊娠组MVD[(4.12±1.84)%]高于未妊娠组MVD[(3.46±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7,P=0.036),但MVD预测妊娠的ROC曲线下面积仅为0.598,用于判断妊娠特异性不高。结论在辅助生殖技术中测量子宫内膜MVD评价子宫子宫内膜容受性有一定意义,但是特异性欠佳。  相似文献   

15.
降钙素在围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降钙素在胚泡植入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取未孕动情期、真孕及假孕3~8d的小鼠子宫作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方法对降钙素在围植入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降钙素仅分布于子宫内膜腺上皮。在真孕及假孕组小鼠,受精后第3~4d(植入前),子宫内膜腺上皮中降钙素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未孕组(P<0.01);受精后第6~7d(植入后),真孕小鼠子宫内膜中降钙素的含量进一步增多,明显高于假孕及植入前各时间组(P<0.01)。结论:①降钙素参与胚泡植入过程,还可能间接参与植入后胚泡的滋养层扩展、分化及子宫内膜蜕膜化反应;②降钙素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不仅受母体因素调控,还与胚泡的刺激有关。  相似文献   

16.
Dickkopf1(DKK1),knowntobeoneoffamilymembersofDickkopf,isanexcretionprotein[1].It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carcinogenesisandembryonicdevelopment.Recently,somestudieshaveconfirmedthatDKK1washighlyexpressedinmidsecretoryphaseinhumanendometrium,whichwascoinci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激活素A(activin-A)在围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中表达的分布及生物学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图像分析方法检测分析孕2~6 d小鼠子宫内膜activin-A的表达情况,并以未孕动情期及假孕2~6 d小鼠子宫内膜作对照.结果 activin-A主要表达于小鼠子宫内膜的腔上皮、腺上皮和基质细胞.acti...  相似文献   

18.
The greatest risks to mammalian pregnancy occur during the peri-implantation period (passage through the uterotubal junction, blastulation, zona shedding, embryonic signaling and recognition, blastocyst attachment, postattachment events initiating placentation). Conventional markers and screening methods do not provide the mean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osure of a reproductively competent woman to a xenobiotic compound and the specific error in the functional expression of an embryogenetic process identified by impairment or deletion of that process. Laboratory models which provide the flexibility of in vitro culture methods and allow integration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techniques have identified cell-specific, stage-specific markers that could focus on the mechanism of xenobiotic action. In vitro models have been used to define postattachment trophoblast cell differentiation. Trophoblast specific peptide hormones prove to be valid markers of established pregnancy. They provide no assessment of the risk to the embryo during the peri-implantation peri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al time of exposure and risk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trophoblast differentiation.  相似文献   

19.
《陕西医学杂志》2016,(8):1062-1063
目的:分析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围着床期子宫内膜容受性关系,为着床不利因素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孕龄期妇女为研究对象,在月经20~24d子宫内膜诊刮,测定孕激素水平,检测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分为活动性感染组、未感染组和既往感染组,定量分析子宫内膜上性激素受体以及整合素β3亚单位变化,并分析临床妊娠率。结果:三组妇女孕激素水平、子宫内膜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子宫内膜标本HE染色均未出现细胞形态学改变、淋巴细胞侵润炎症反应。三组患者雌激素和雄激素受体无明显差异(P>0.05),活动性感染组整合素β3表达(1.6±0.5)显著低于既往感染组(2.8±0.3)和未感染组(2.9±0.4)(P<0.05),既往感染组组整合素β3表达与未感染差异不明显(P>0.05)。未感染组(68.7%)和既往感染组患者临床妊娠率(61.5%)显著高于活动性感染组(31.8%)(P<0.05)。结论: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整合素β3亚单位下降,对性激素受体无明显影响,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