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降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对心血管内科高龄患者静脉输液外渗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确定主要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并组织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结果通过6个月的品管圈实践,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由原来的10.6%降低至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90,P=0.001)。结论品管圈活动有效地降低了心血管内科高龄患者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提高了护理人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团队凝聚力,有利于护理团队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评价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率、提高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小儿静脉输液情况,根据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外渗情况。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外渗率为9.73%,护理质量评分为(80.4±4.21)分,活动后,外渗率为2.49%,护理质量评分为(92.3±4.18)分,经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静脉输液,运用品管圈活动,可降低静脉输液外渗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骨科患者外周静脉炎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活动主题与活动计划,分析外周静脉炎发生的影响因素,由圈员共同制定有效的对策,对比观察实施品管圈前后骨科外周静脉炎发生率,评估骨科护士对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与静脉治疗效果,以确认品管圈活动的应用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骨科患者外周静脉炎发生率从7.99%降至3.34%,骨科护士对静脉输液治疗的认知水平也显著提高。结论:骨科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可有效降低骨科患者外周静脉炎发生率,提高护士在静脉输液治疗的风险意识,规范静脉输液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采用品管圈的方法,降低护士静脉穿刺失败的发生率。方法:我科品管圈小组于2013年7月13日成立,通过品管圈活动,运用品管手法对我院特需病房病人静脉穿刺失败率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拟定实施对策,比较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失败率由8%下降到3.3%。经过解决静脉穿刺中存在的问题,特需病房护士静脉穿刺失败率降低,提高了护士自信心。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实施降低了特需病房患者静脉穿刺失败的发生率,促进了病区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5.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儿科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和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在河南省某医院儿科行静脉输液的10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输液护理干预,研究组患儿给予品管圈活动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儿护理效果、输液不良事件、静脉炎分级及家属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儿输液药物外渗率低于对照组,留置针使用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66%,低于对照组的1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静脉炎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2.45%,高于对照组的7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科静脉输液患儿护理干预中应用品管圈活动可提高护理效果,降低输液药物外渗与不良事件发生率,且家属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质圈活动在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以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上半年至下半年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情况,根据分析结果在2013年上半年的护理工作中实施品质圈活动。对比实施品质圈活动前后半年内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和护患关系的变化。结果与上半年对比,下半年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明显下降,护惠满意率明显升高,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结论品质圈活动有助于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增进护患关系,今后可将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刘红萍 《药物与人》2014,(9):369-36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病区红灯呼叫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以提高护理服务及时性为活动主题,以红灯呼叫率为衡量指标。分析活动前病区红灯呼叫率高的原因有:换袋(包括微泵)、输液完毕拔针、输液外渗,患者找医护人员询问,呼叫医护人员时重复按铃,出现病情变化等,针对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包括加强多部门合作,减少阃接护理工作,护士有更多时阈巡视;简化护理记录,缩短护理书写时间;落实责任护士床边工作制;扩大治疗车的功能,提高静脉穿刺技术;设计固定患者输液时的约束固定工具。结果:科室通过品菅圈活动,病区红灯呼叫率从37%下降到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大大降低了病区红灯呼叫率,营造安静、和谐的治疗和休养环境。  相似文献   

8.
陈愉  马小霞  王佳丽 《现代养生》2014,(22):168-168
目的:通过采用品管圈的方法,降低护士静脉穿刺失败的发生率。方法 :我科品管圈小组于2013年7月13日成立,通过品管圈活动,运用品管手法对我院特需病房病人静脉穿刺失败率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拟定实施对策,比较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失败率由8%下降到3.3%。经过解决静脉穿刺中存在的问题,特需病房护士静脉穿刺失败率降低,提高了护士自信心。结论 :品管圈活动的实施降低了特需病房患者静脉穿刺失败的发生率,促进了病区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品管圈降低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穿刺重置率。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减少特诊部护士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穿刺重置率”为活动主题,对特诊部护士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穿刺重置率进行基线调查,分析原因,制定目标,拟定实施对策,比较品管圈前后的效果。结果通过品管圈,调动特诊部护士工作积极性,特诊部护士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穿刺重置率明显变少,减少护患纠纷,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减少特诊部护士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穿刺重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病区呼叫铃使用次数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降低病区呼叫铃的使用次数作为活动主题,分析活动前病区呼叫铃使用次数高的原因有:换袋(包括微泵)、输液完毕拔针、输液外渗,患者找医护人员询问,呼叫医护人员时重复按铃,出现病情变化等,针对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包括加强多部门合作,减少间接护理工作,护士有更多时间巡视;简化护理记录,缩短护理书写时间;落实责任护士床边工作制;使用智能输液监控器;提高静脉穿刺技术;设计固定患者输液时的约束固定工具。结果科室通过品管圈活动,病区呼叫铃从1283.75次/周下降到239次/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大大降低了病区呼叫铃的使用次数,营造安静、和谐的治疗和休养环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肺结核患者口罩佩戴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某院结核科9名护士组成一个"圈",确立"提高住院肺结核患者口罩佩戴率"为活动主题,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并对品管圈活动前后住院肺结核患者口罩佩戴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用品管圈活动后住院肺结核患者口罩佩戴率为87.50%(147/168),高于活动前的65.54%(116/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圈员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自信心、团队精神、积极性、品管手法、和谐度8个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总平均分由活动前的23.78分,提高至活动后的33.78分。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住院肺结核患者口罩佩戴率,还提升了圈员质量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品管圈(QCC)在提高神经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效果。方法成立QCC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某院神经科62名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随机调查,观察手卫生的执行情况,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并进行为期6个月的质量持续改进。结果QCC 活动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正确率分别为80.00%、81.55%,均高于活动前(手卫生依从率、正确率分别为44.41%、46.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652、39.940,均P<0.01)。其中重点改善群体医生和护士手卫生依从率分别由活动前的42.68%、48.41%,提高至活动后的85.54%、78.38%。QCC 活动前依从率最低的手卫生时刻:医生为接触患者前(18.18%),护士为执行清洁/无菌操作前(28.00%),活动后分别提高至63.16%、60.00%。QCC 活动后目标达成率为138.43%,进步率为80.14%,圈成员在活动中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结论QCC 活动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培养医务人员团队精神,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使用品管圈管理工具提高骨科病人正确卧位依从性,满足治疗需要,促进病人康复,规范流程。方法骨科7名护士自愿成立品管圈,确立“提高骨科病人正确卧位依从性”活动主题,对改进前不正确卧位的原因采用鱼骨图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实施2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1)有形成果:经品管圈活动,骨科病人正确卧位的依从性明显提高,达到并超出了预期目标。(2)无形成果:品管圈活动在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自信心、团队凝聚力、积极性、品管手法及和谐度8个方面均有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护士主动服务的意识,优化了工作流程,有效提高了骨科病人正确卧位的依从性,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团队精神和质量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7—12月在该院血液净化中心使用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围绕降低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开展品管圈活动,采取自发自愿原则组建品管圈小组,遵循品管圈活动的程序,比较实施品管圈前后的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堵塞发生率从13.56%降至5.0%(χ2=21.68,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圈员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等平均提升1.54分.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动静脉内瘘堵塞的发生率,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血液透析的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5.
在医技科室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创建积极向上的科室文化,有效提高医技人员工作效率、医疗服务质量和临床满意度等。对医技品管圈开展情况进行介绍,通过微力圈、闪电圈、同心圈3个案例介绍了其开展实效。指出在医技品管圈开展过程中,选定合适的主题十分重要,应科学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注重激发员工自动自发的精神潜力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优质护理病房降低呼叫器使用频率的应用价值。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分析优质护理病房中呼叫器因治疗原因使用所占的比率,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其比率。结果:优质护理病房中呼叫器因治疗原因用所占的比率从79.66%降低到54.58%(P<0.01)。结论:品管圈方法的应用能有效降低优质护理病房中呼叫器因治疗原因使用的频率,可以加强护士主动巡视病房的意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和满足感,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消毒供应中心器械返洗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6年5月在消毒供应中心实施QCC管理模式,比较QCC模式实施前后消毒供应中心中手术器械返洗率、手术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器械灭菌合格率及手术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实施QCC活动后其消毒供应中心器械返洗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较活动均明显降低(P0.05),进步率为77.52%。QCC活动后其器械灭菌合格率明显高于活动前,手术患者院内感染率明显低于活动前(P0.05)。结论 QCC活动可降低器械返洗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同期实施手术患者院内感染率,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品管圈活动方法,探索降低点眼药水漏点率.方法:由8名护士组成品管圈,回顾分析发生的漏点眼药水事件原因,制定对策,进行效果评价.结果:通过品管圈的活动,眼药水的漏点率活动后明显下降;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保证了用药安全,并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方法开展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结果通过科学管理、更新理念、建立制度、加强培训等,使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从34.4%降低至10.4%。结论品管圈活动开展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更好地确保患者安全。同时,使圈员综合素质与解决问题能力、专科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等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