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星形胶质细胞中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43(Cx43)的表达及由其形成的缝隙连接通讯功能的药物调控。方法
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全反式维甲酸组(10µmol/L全反式维甲酸作用24h)及油酸酰胺组(25µmol/L油酸酰胺作用2h)。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星形胶质细胞中Cx43总蛋白的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星形胶质细胞Cx43胞膜蛋白的表
达;荧光示踪法检测各组星形胶质细胞的缝隙连接通讯功能。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全反式维甲酸能增强星形胶质细胞中
Cx43总蛋白的表达(P<0.01),油酸酰胺则能减弱其表达(P<0.01);全反式维甲酸能增强Cx43胞膜蛋白表达,油酸酰胺能减弱其
表达;全反式维甲酸能增强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功能(P<0.01),而油酸酰胺则可显著降低该功能(P<0.01)。结论药物
全反式维甲酸及油酸酰胺可以对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功能进行调控,其机制可能与其影响星形胶质细胞Cx43总蛋白和
胞膜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对乳腺癌细胞Hs578T缝隙连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MTT法检测丙戊酸钠的细胞毒
性;细胞接种荧光示踪法测定Hs578T细胞之间荧光传递功能;Western blotting检测丙戊酸钠对Cx43总蛋白表达的影响;细胞
免疫荧光法观察丙戊酸钠对Hs578T细胞膜Cx4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丙戊酸钠在0~10 mmol/L浓度范
围内对Hs578T细胞几乎无细胞毒性;细胞接种荧光示踪结果显示丙戊酸钠0~5 mmol/L显著增强Hs578T细胞荧光传递功能
(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丙戊酸钠0~5 mmol/L可显著增强Cx43总蛋白表达(P<0.01);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丙戊
酸钠0~5 mmol/L可显著增强Hs578T细胞膜Cx43蛋白的表达。结论丙戊酸钠能够显著增强乳腺癌细胞Hs578T的缝隙连接
功能,这种增强作用可能与其增强Cx43总蛋白和细胞膜Cx43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缺血时刺激迷走神经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潜在的机制。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作为心肌缺血组(MI,n=25)、缺血+迷走神经刺激组(MI-VS,n=25)、缺血+迷走神经刺激+阿托品组(MI-VS-Atr,n=25)和假手术组(SO,n=20)。心电图监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Western blot分析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磷酸化蛋白及总量表达变化。RT-PCR分析Cx43 mRNA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观察Cx43表达分布情况。结果:MI-VS组室速/室颤发生率(16.0%,4/25)较MI组(52.0%,13/25)显著降低(P<0.05)。冠脉结扎30 min后,与SO组相比,MI组磷酸化Cx43的比例明显减少(P<0.05);迷走神经刺激明显抑制了缺血所致的Cx43脱磷酸化(P<0.05);而阿托品明显阻断了迷走神经刺激对磷酸化Cx43的保护作用。MI组Cx43 mRNA表达均较SO组显著减少(P<0.05);而MI-VS组Cx43 mRNA表达较MI组显著增加(P<0.05)。免疫荧光发现缺血能够诱导Cx43的分布发生改变,而迷走神经刺激能够抑制缺血引起的Cx43的分布改变。结论:急性心肌缺血时迷走神经刺激能够抑制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主要与迷走神经刺激抑制了Cx43的脱磷酸化及其分布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醛固酮对h9c2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用不同浓度(1×10^-8、1×10^-6、1×10^-4 mol/L)醛固酮处理24 h后,用RT-PCR和Western Blot观察不同浓度醛固酮下h9c2心肌细胞Cx43蛋白和mRNA的变化。结果:1×10^-8 mol/L醛固酮组Cx43mRNA和蛋白表达含量较对照组增加;1×10^-6 mol/L和1×10^-4 mol/L组的Cx43蛋白表达含量较对照组减少,而Cx43mRNA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变。结论:醛固酮可能是通过对表达Cx43的双重影响来参与心肌细胞间隙连接重构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丙戊酸钠对阿霉素体外抗乳腺癌Hs578T细胞作用的影响。方法Western blot 检测缝隙连接蛋白Cx43 的表
达;MTT法检测阿霉素的细胞毒性;Annexin V/PI双染法观察阿霉素对细胞早期凋亡的影响;Hochest 33258荧光染色法检测阿
霉素对细胞晚期凋亡的影响。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丙戊酸钠可以显著增强缝隙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P<0.01);MTT结
果表明在细胞间缝隙连接功能形成的条件下,丙戊酸钠联用阿霉素组的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阿霉素组(P<0.01);Annexin V/PI
双染法显示丙戊酸钠联用阿霉素组的细胞早期凋亡率显著高于阿霉素组(P<0.01);Hochest 33258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丙戊酸钠
联用阿霉素组的细胞晚期凋亡率显著高于单用阿霉素组(P<0.01)。结论丙戊酸钠可显著增强阿霉素的细胞毒性及其诱导的
细胞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缝隙连接通讯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shRNA靶向下调缝隙连接蛋白26(Cx26)表达对人高侵袭性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及侵袭
的影响。方法用慢病毒介导Cx26-shRNA感染SK-Hep-1细胞并用嘌呤霉素筛选稳转细胞。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
测干扰效率。光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Western blot检测EMT上皮标志物E-cadherin、间质标志物vimentin的蛋白表达水平。
Transwell 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变化。结果成功建立稳定下调Cx26 表达的SK-Hep-1 细胞(shRNA-Cx26 组),与感染
EGFP空载体(shRNA-control组)及未感染的SK-Hep-1细胞(blank-control组)比较,其Cx26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
0.01),间质细胞形态转变为上皮细胞形态,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增多、vimentin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体外侵袭能力
也显著降低(P<0.01)。结论靶向下调Cx26表达能抑制人高侵袭性肝癌SK-Hep-1细胞的EMT和体外侵袭。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在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心室肌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与脑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右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检测心电,观察心肌细胞电镜下的亚显微结构,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心室肌中Cx43表达的改变。结果电镜结果显示脑缺血后,心肌组织闰盘内桥粒和缝隙连接结构及分布改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缺血后2 h心室肌中Cx43的表达明显降低,分布紊乱。缺血后24 h,1 w心室肌中Cx43的表达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大鼠右侧局灶性脑缺血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可能与心室肌Cx43蛋白表达和分布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M3受体(M3R)及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在脑心综合征(CCS)模型大鼠心室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脑缺血所致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线栓法建立CCS模型,监测心电图;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的亚显微结构;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心室肌中M3R和Cx43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心电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发生心律失常之前的QT间期显著延长(P<0.01)。电镜结果显示,CCS模型组心肌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包括细胞核、线粒体及桥粒和缝隙连接的结构与分布均发生改变。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CCS模型2 h组M3R和Cx43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CCS模型24 h组M3R和Cx43表达增加,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3R表达降低可能是CCS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致心律失常的作用可能是通过Cx43表达及分布异常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缝隙连接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方法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
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丙泊酚低剂量(P25,25 mg/kg)组、中剂量(P50,50 mg/kg)组、高剂量(P100, 100 mg/kg)组、甘珀
酸(CBX)干预缺血再灌注(I/R+CBX)组和甘珀酸干预丙泊酚高剂量(P100+CBX)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
(MCAO)模型,脑缺血2 h,再灌注24 h;采用Longa’s 法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的变化;
Western blot法检测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蛋白激酶C(PKC)以及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缺血再
灌注组相比,除丙泊酚低剂量组外,丙泊酚中、高剂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百分率均明显降低,且高剂量组效果更
佳;甘珀酸可以进一步增强丙泊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I/R组Cx43蛋
白表达以及Bax与Bcl-2比值显著增高,而PKC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丙泊酚高剂量组较I/R组Cx43蛋白表达及Bax与Bcl-2比值
明显降低,PKC蛋白表达显著增多;且甘珀酸可以使丙泊酚的这一作用增强。结论丙泊酚预处理可减轻I/R损伤,其机制可能
与通过PKC信号通路抑制缝隙连接功能及降低Bax/Bcl-2的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蛋白酶抑制剂(甲磺酸卡莫司他)对急性应激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探索肠道蛋白酶活性在急性应激引起内
脏高敏感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急性束缚应激动物模型,在束缚应激前30 min口服甲磺酸卡莫司他或者生理盐水,观察大鼠
内脏敏感性变化、直肠粘膜和粪便中蛋白酶活性情况以及脊髓c-fos表达情况。结果口服不同剂量的甲磺酸卡莫司他后,大鼠
内脏敏感性均有降低,随着剂量的增加,内脏敏感性下降更明显,但是甲磺酸卡莫司他不能将急性应激大鼠组的内脏敏感性降
到应激前的水平。c-fos蛋白主要表达于脊髓背角浅层,口服不同剂量的甲磺酸卡莫司他后表达c-fos蛋白的阳性细胞数均减少
(P<0.05)。在30 mg/kg组,粪便和直肠粘膜中的蛋白酶活性较应激对照组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蛋白酶抑制剂浓
度的增加,蛋白酶活性下降更为明显,在100 mg/kg和300 mg/kg组,粪便和直肠粘膜中的蛋白酶活性较单纯应激组明显下降
(P<0.01)。结论肠道蛋白酶参与了急性应激大鼠内脏高敏感性,给予蛋白酶抑制剂后大鼠内脏敏感性和脊髓c-fos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时脊髓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变化。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
分为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组(DM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n=30。DM组大鼠采用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Z,60 mg/kg)
诱导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C组则注射等剂量的溶剂。于注射STZ前、注射STZ后2、7、14、21、28 d(T1~6)取尾静脉血测定血
糖;于T1、T3~6时用von Frey丝测定50%缩足反应阈值(PWT)并测量大鼠体质量;分别于T1、T3~6时处死各组6只大鼠,采用免疫印
迹的方法检测大鼠脊髓nNOS的表达。结果与C组相比,DM组大鼠注射STZ后血糖显著增高(P<0.01),体质量逐渐下降(P<
0.05);DM组大鼠于T4~6时PWT明显低于C组(P<0.05);DM组大鼠脊髓的nNOS的表达于T4~6时明显较C组增强(P<0.05);DM
组大鼠脊髓nNOS的表达与其PWT呈明显的负相关(P<0.01)。结论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nNOS表达增强,可能参
与其疼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刘兰  陈培  郁丽娜 《吉林医学》2011,(34):7205-7207
目的:探讨腹腔注射利多卡因对切口痛模型大鼠痛觉行为和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1(NR1)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A组)、手术切口组(B组)、利多卡因5 mg/kg组(C组)、利多卡因10 mg/kg组(D组)及利多卡因20 mg/kg(E组)。除A组外,其他4组按Brennan法制作趾部切口痛模型。C、D、E三组于切口痛模型制备成功后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利多卡因。注射后5 min开始观察5组大鼠痛觉行为的改变,以累计疼痛评分评定痛觉行为。观察1 h后取同侧脊髓,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NR1表达的变化。结果:与A组相比,其余各组大鼠术后累积疼痛评分增加,脊髓背角NR1表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相比,D组和E组大鼠的累积疼痛评分减少,脊髓背角NR1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注射利多卡因对切口痛大鼠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并抑制其脊髓背角NR1的表达,提示其镇痛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R1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奥沙利铂(Oxa)致神经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单剂量Oxa腹腔注射诱发 大鼠神经性疼痛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神经性疼痛组(model组)、右美托咪定处理组(Dex组)、 右美托咪定+阿替美唑组(Ati组)。在行为学上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痛阈值(PWT)和冷热痛阈值(TWL);应用免疫印记法和免疫 荧光法检测大鼠脊髓p-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和Ati组PWT和TWL(冷)显著性缩短(P<0.05); 脊髓p-STAT3 的表达水平显著性增加(P<0.01)。与model 组比较,Dex 处理后60~120 min PWT和TWL(冷)显著性延长(P< 0.05);脊髓p-STAT3的表达显著性减少(P<0.01)。与Dex组比较,Ati组在Dex处理后60~120 min PWT和TWL(冷)显著性缩 短(P<0.05),而脊髓p-STAT3的表达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Dex可通过抑制大鼠脊髓p-STAT3的增长,缓解Oxa所致的神 经性疼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测脊神经根结扎(SNL)大鼠脊髓背角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记蛋白胶质细胞纤丝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以及BDNF清除剂TrkB/Fc对GFAP表达和疼痛的影响。方法取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SNL组(n=6)。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6天测定大鼠50%机械缩爪阈值(50%PWT),末次测定后取腰膨大处脊髓背角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GFAP和BDNF的表达。另取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NL+安慰剂组和SNL+TrkB/Fc组(n=6),其中对照组仅行鞘内置管术;SNL+安慰剂组和SNL+TrkB/Fc组分别在行SNL术前,予鞘内注入PBS或TrkB/Fc 10μL,术后1次/d×6 d,每次注药前1 h测定50%PWT,末次给药后1 h取大鼠腰膨大处脊髓背角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GFAP的表达。结果术后第1~6天,SNL组手术同侧后肢50%PWT均较术前基础值显著下降(P<0.01);术后第6天,SNL组手术同侧脊髓背角BDNF和GFAP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SNL+TrkB/Fc组大鼠手术同侧50%PWT与基础值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同侧脊髓背角GFAP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活化的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对SNL诱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切口刺激对大鼠脊髓背角Fos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 15只随机分为三组 :A组为对照组 ,不作手术切口 ;B组为皮肤筋膜切开组 ,仅切开皮肤及筋膜 ,不切割肌肉 ;C组为肌肉切割组 ,切开皮肤、筋膜并纵行切割肌肉。每组 5只。B组和C组大鼠在吸入乙醚麻醉下消毒左后肢 ,进行手术切口刺激 :从足跟近端 0 .5cm处向趾部作一长约 1cm的纵行切口 ,B组大鼠切开皮肤和筋膜后缝合皮肤 ,C组大鼠用镊子挑起足底肌肉并纵向切割。 1h后观察动物疼痛行为的改变 ,以累积疼痛评分评定疼痛行为 ,2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脊髓背角Fos表达的变化。结果 :①与A组相比 ,B组和C组大鼠的累积疼痛评分明显上升 (P <0 .0 1) ,但两组之间无差异 (P >0 .0 5 ) ;②F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B组和C组手术侧脊髓背角Ⅰ、Ⅱ层 ,B组Fos阳性神经元的平均数目比C组明显增多 (P <0 .0 5 )。结论 :不同程度切口刺激对大鼠脊髓背角Fos表达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脊髓水平环氧合酶两种亚型(COX-1和COX-2)以及主要致痛物质前列腺素E2(PGE2)在术后痛觉超敏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术后疼痛模型,分别通过Western blot和ELISA的方法,观察大鼠术后疼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COX-1和COX-2蛋白和PGE2表达的变化。同时,通过检测大鼠机械缩足发射阈值来测定痛觉超敏情况。结果 ①行为学观察 : 与术前和非手术侧相比,大鼠术后2 h术侧后足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明显下降(P < 0.01),此后逐渐升高,5 d以后恢复正常。②Western blot分析: 与术前相比,术后2 h脊髓中COX-1和COX-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4 h达到高峰(P < 0.01),COX-1蛋白表达增加一直持续到24 h,而COX-2仅持续到术后6 h。 ③ELISA检测 : 术后大鼠腰段脊髓中PGE2含量迅速增高,4 h达高峰(P < 0.01),术后24 h虽有所降低,但和术前相比仍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 脊髓水平COX主要是COX-1和PGE2参与切口痛大鼠术后痛觉超敏的形成和早期维持过程。 【关键词】 术后疼痛 痛觉超敏 环氧合酶 前列腺素 脊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与脊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F-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6表达变化的时程关系,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脊髓FGF-2的动态变化规律及
致痛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10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2组(n=50):假手术组(Sh组)和手术组(SNI组)。于术前
1 d,术后1、4、7、14、28 d 观察疼痛行为学,检测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并于术后各时间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Western blot以及ELISA方法,检测脊髓FGF-2、TNF-α和IL-6含量。结果SNI后1 d PWMT下降,7 d达最低,28 d仍处于较低
水平,与Sh组术后各时间点和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SNI组脊髓FGF-2含量于术后4 d开始增加,14 d达高峰,28 d仍维
持较高水平,与Sh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显著(P<0.05)。SNI组术后各时间点TNF-α和IL-6的表达高于Sh组(P<0.05)。结
论大鼠SNI模型成功模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并且诱发损伤侧脊髓FGF-2以及炎性因子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大鼠切口痛模型中研究腹腔注射曲马多对脊髓c-fos蛋白表达和血液IL-6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组、切口痛组、术前3个浓度曲马多预处理组(剂量分别为1 mg/kg、10 mg/kg、20 mg/kg)和术后曲马多治疗组(剂量为10 mg/kg).按Brennan法制成大鼠切口痛模型,以von Frey细丝法(机械性痛觉过敏)、热辐射法(热痛觉过敏)和累积疼痛评分法观察疼痛的行为学变化.手术后2 h取脊髓,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脊髓c-fos表达(Fos蛋白,以FLI阳性神经元表示),ELISA法测定血清IL-6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在术后2 h时切口痛组大鼠的von Frey纤毛刺激缩爪阈值明显降低(P<0.01),热刺激缩爪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累积疼痛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切口痛组比较,曲马多预处理10 mg/kg和20 mg/kg组大鼠的von Frey纤毛刺激缩爪阚值均明显增加(P<0.01),热刺激缩爪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1),累积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此效应呈剂量依赖性;PT10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与T10组相似.切口痛组FLI细胞主要分布在Ⅰ~Ⅱ层,曲马多预处理10 mg/kg和20 mg/kg组FLI细胞与切口痛组相比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切口痛组大鼠脊髓c-fos表达和血液IL-6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切口痛组比较,曲马多预处理10 mg/kg和20 mg/kg组能使脊髓c-fos表达和血液IL-6含量明显降低(P<0.01),此效应呈剂量依赖性,而术后曲马多治疗组这种抑制作用弱于曲马多预处理10 mg/kg组(P<0.05).与切口痛组比较,曲马多预处理1 mg/kg组的痛阈和脊髓c-fos表达以及血液IL-6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曲马多能对疼痛引起的脊髓灰质背角FLI阳性神经元增多和血液IL-6含量增加的效应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曲马多预处理效果更强;脊髓灰质背角Ⅰ~Ⅱ层可能是曲马多产生痛觉调制的主要部位.在大鼠切口痛模型中,曲马多的抗伤害作用可能与抑制脊髓c-fos的表达和减少血液IL-6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p-CREB)在切割痛敏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异氟烷麻醉大鼠后切割后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双标对p-CREB进行定位。腹腔注射吗啡和加巴喷丁,进行行为学测定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大鼠后足切割痛可以使同侧腰段脊髓背角内p-CREB增加,切割后0.5~3 h内比较明显(P<0.05)。p-CREB增加主要定位于背角神经元。腹腔注射吗啡产生镇痛作用的同时,与未切割组相比,p-CREB没有出现增加(P>0.05)。加巴喷丁产生部分镇痛作用时,与未切割组相比,p-CREB增加(P<0.05)。结论:切割疼痛所致的同侧脊髓背角内p-CREB增加与切割疼痛和痛觉过敏密切相关。吗啡对切割疼痛的镇痛作用机制与抑制脊髓背角内CREB的磷酸化增加有关。加巴喷丁对切割疼痛的镇痛作用机制与抑制脊髓背角内CREB磷酸化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动态观察鞘内注射(intrathecal,IT)吗啡对大鼠切口疼痛及脊髓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96只,分成4组,以累积疼痛评分观察大鼠行为学,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大鼠脊髓Fos蛋白表达。结果: 在术后2 h、24 h、48 h时点,对照组大鼠的累积疼痛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术前和术后给药组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1),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2 h,各手术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6 h和120 h,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 h,对照组大鼠Fos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1),而IT吗啡可明显抑制脊髓背角Fos蛋白表达,尤以术前给药为甚;术后24~120 h,各手术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或术后单次IT吗啡,仅在术后早期有镇痛作用并能抑制Fos蛋白表达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