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类已进入“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下中国文学的座标 ,是在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纵座标轴与中国文学的外向移植横座标轴不同象限区的交叉点上。我们在21世纪一要着重发展网络文学 ;二要着重发展以业余作者为创作骨干的群体文学 ;三要着重发展翻译文学 ;四要着重发展面对市场需求的文学 ;五要着重发展审美、娱乐、宣泄、认识、教育五大功能相统一的文学 ;六要着重发展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学 ;七要发展有助于确立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 ,有助于明辨民族大义、民族气节的文学。  相似文献   

2.
北齐文学的兴盛主要表现在诗歌、骈文、辞赋、民歌四方面。其文学成就之成因主要有四:一是北齐统治者的重视;二是文林馆的创办;三是北齐文风的“南化”;四是南北文士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宗教神话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文化凝定 ,潜埋着人类最深层的文化 -心理结构 ,这种深层的结构原则构筑了文化赖以传承的桥梁。“十”字既是基督教神学信仰的象征 ,又是《圣经》文化的深层结构语码 :“十”字具有超时空、跨文化的语用特征 ,体现着基督教《圣经》最基本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 ,蕴涵着人类在时空两个维度上欲求超越自我的双重努力 ;“十”字结构包含着对立统一的思维构成原则 ,是主体见之于客体 ,精神见之于现象的自然历史说、社会人生观和道德价值论 ;“十”字结构具有生成基督教神学体系的文化功能。正是这一文化功能铸塑了后世西方文学的基因密码。基督教对于后世西方文学的影响虽直接表现在文学对其主题、题材、人物、情节等的借用上 ,但《圣经》文化中固化下来的人类意识的架构———“十”字结构 ,才是西方文学导源于基督教的妙谛所在。  相似文献   

4.
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几经周折,从五、六十年代的“文学本身就是学习目的”,到七、/\十年代的重语言轻文学的交际法教学,文学一度在课堂上遭冷遇,八十年代后期,人们重又认识其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它(文学)本身已不再是教学目的,而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文学材料被作为语言教学的手段”(柬定芳,1990:60)。本文拟就英语教学中文学欣赏和语言技能训练的相互关系,探讨通过文学提高学生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能力的教学途径。一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社会和现实生活,是作家虚构的艺术世界,它充满了丰富的…  相似文献   

5.
丰子恺兼有漫画家和散文家两重身份,其漫画深受文学的影响,具有丰富的文学意蕴。他的漫画有的借用古诗词的意境表现现代生活,反映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有的与他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可与散文互相补充、互相阐发而相得益彰;还有的靠着画题的说明而发挥其效果。抒情性、写实性、画题的重要作用,是构成丰子恺漫画文学意蕴的三个重要因素,这些均得益于他深湛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6.
骑士文学中的典雅爱情是欧洲中世纪的一种奇特的人文景观。一方面中世纪基督教禁欲主义一统天下 ,封建等级制度壁垒森严 ,另一方面表现社会地位相对低下的骑士与出身高贵的贵妇人的爱情文学又大放异彩 ;一方面典雅爱情是封建领主附庸的骑士与贵族有夫之妇之间进行的一种婚外恋情 ,另一方面这种爱情又是一种不以肉体占有和缔结婚姻为目的的纯粹的精神之爱。骑士文学中的典雅爱情反映出占据道德中心地位的特权阶层的不道德性 ,透露出包含历史进步信息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萌芽。恋爱双方巨大的反差以及对女性的膜拜 ,不仅赋予典雅爱情以宗教的意味 ,浸透着西方人的冒险精神 ,也是人们的道德与情感走向完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他剖文学、自剖文学与民族自剖文学分别从内倾、外向与寓言角度构建了“五四”主流文学的形态群落。他剖文学关注国民性的改造 ,具有鲜明的启蒙主义色彩。对于国民生存状态的焦虑主要体现为“哀”与“责”的情感定位 ,中国封建文化为其制度发展出一套非常严密的精神控制体系 ,并且不断得以强化 ,以致成为社会生活中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这多少让他剖文学的作家体味到某种无奈与苦涩。而“奴隶”与“奴才”的人物类别则是此类文学的特有景观 ,体现出中国文化潜在的精神 ;他者视角的文学叙事特点 ,表征了作家的离与非离的游子状态。由于他剖文学作家对于中国社会的总体认识的先在性 ,这类文学作品在主题的表现等方面就带有一种预设性 ,或主题先行性。这虽是历史要求与作家使命使然 ,但也常常为唯美的文学批评家所诟病。  相似文献   

8.
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整体氛围中的“五四”自剖文学,是指以郁达夫、王以仁为代表的一类小说家的文学创作,这类作品常常近乎本真地描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心理历程:同时也涵盖了鲁迅、徐志摩等人的部分创作为代表的一类作品。这类作品袒露自己的心灵,自责道德瑕疵,但却没有任何不端方的成分。这两类作品共同构成了“五四”自剖文学的基本形态:其艺术特征是体现在唯真与唯情的表现原则,感伤与颓废的情威基调.沉痛与凄攀的悲剧氛围和自青与情世的批判品格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民族文化是在融古化外中不断地丰富与发展的,达到了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与吸收西方外来文化的辩证统一。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又说:“中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学的历史理性贯穿于历史与文学选择的运作之中 ,主要体现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确立之上。而“五四”新文学的基本形态“自剖文学”、“他剖文学”与“民族自剖文学”则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指向文化自救与民族自救的历史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的功能论,大致有教化、宗教、美感三个方面。教化功能论主要有“观风察俗”说和“风教”说;宗教功能论主要以“神人以和”说为其代表论点;美感功能论主要以“趣味”说为其主要论点。三种功能论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侧重情况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有着源于自身、自然、社会和传统等方面制约和限定的许多迷惑、烦恼、忧伤、悲哀和愁苦等。文学关注和书写人从蛮荒时代到文明世界所遭逢的无休止的矛盾冲突,以及人生命本身的有限与渺小,充溢着浓烈的悲情意味和深刻的历史意识。对有期而无常的生命的悲叹,矛盾缠绕纠结中人起落沉浮的苦痛,是文学世界中人生悲情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与马华现代文学的关系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论题,从中国“五四”新文学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和接受到当下马华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包括中国大陆文学和作为中国大陆文学支流的台港文学)的吸收与借鉴,都是值得认真梳理和研究的。从“五四”新文学对马来亚的影响、马华文学的艰难求存与当下马华文坛新变三个角度考察,从近一个世纪的马华与中国现代文学交流的过程,可以寻找出两地文学的文化交流模式.勾勒出马华文学在中国性与本土性之间互为勾联与纠葛的文学脉络和精神图景.  相似文献   

14.
“有烟霞想,少脂粉气”的明清闺秀花卉赋写从创作动机上表现出对赋的“讽谏”传统的突破。在具体的花卉描写中,她们以纤细的语言材质在花卉观察中将“自我”代入。赋题所选取的花卉种类之孤寒特质与她们的高洁品质追求相一致,体现出明清女性文学新的思想境界。花卉赋“清慧”美学品貌下的女子才学与雅致心境展示,体现出“诗教”解构的意味。闺秀落花赋与荷花赋在空白、想象、幻化、叠合中实现对闺阁时空的“突围”和男性在花卉文学之“女性书写”中的外貌“凝视”的突围。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的文学抉择与“九十年代新复古主义”范钦林文学的选择说到底还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曾经经历过一次巨大而艰难的文学选择。从黄遵宪的“我手写吾口”的诗学新论,到梁启超将小说与“群治”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从而将一向不登大雅之堂...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与九十年代文学钱永龙中学语文吸收了从先秦到近代到现代到当代(直至“新时期”)极有代表性的名家名篇。“中国新时期文学”到八十年代末大体结束。作为“世纪末”的九十年代文学,不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留下空白,中学生面对九十年代文学,既不能一概排斥,...  相似文献   

17.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对于茅盾的影响更多表现为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乃至于相似的观念、情调的渗透。较之具体的题材借助而言,实是一大精神存在,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内在关联。而这种“影响”研究,不是缩小或者削弱茅盾的独创性。恰恰相反,将有助于对其独创性作进一步的阐明。  相似文献   

18.
文学与医学的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逐渐密切起来的。现在已经密切到要学好医学首先要学好文学的程度。但是,如果追溯到巫医与良医的阶段,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关系的。《论语·子路》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韩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既为君子所不齿,当然谈不到有什么关系了。医疗经验不断丰富起来,渐发展而为良医。如《左传》定公十三年齐高疆说:“三折肱知为良医。”《进学解》说:“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医师之良也。”这些记载也还看  相似文献   

19.
任何文学样式的产生、发展、流变和盛衰,都与其本身所具有的消费功能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古代小说从产生时的“不登大雅之堂”到逐渐成为人们文学消费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的消费需求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中国古代戏剧也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但由于其自身形式的局限,戏剧的消费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萎缩,戏剧走向衰微。从文学消费角度看中国古代小说与戏剧的盛衰趋势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与韩国文人实质性交流和文学作品的译介无疑会给殖民地下的韩国文人带来文化思考与文学实践上的影响。李陆史在文学实践中对鲁迅文学的接受提供了一个互文研究的案例,建立在译介与阅读基础上,实现了从“读者”到“作者”、从“他者文本”到“自我文本”的再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