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在美国对华传教运动的研究中,中国人的批评是否会引起美国人的反响,通常是被忽视的问题。美国著名作家约翰·赫西的长篇小说《召唤:一个在中国的美国传教士》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人对传教士批评的影响,这种批评使小说认识并叙述了传教士与帝国主义对华扩张的关联性、传教士事业与国民党政权的亲密关系以及传教士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但小说并没有全盘接受中国人对传教运动过于简单化的批评,而是认为传教士来华有强烈的宗教原因,在传教生涯也有反对帝国主义如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一面,传教士与国民党是渐行渐远,与中共也有合作的一面。总的说来,这部作品有助于中国人了解美国人心目中的对华传教运动。  相似文献   

2.
西医西药传入我国历史久远,可上溯至唐代景教入华,已有藉医病救人而传教的记录。元代也里可温教士抵达京师,亦曾开设医院日广惠施。到明末清初,一批批西方传教士(其中多为耶稣会成员)东来澳门,在传教的同时亦将西洋医学广为介绍并传播到中国内地。  相似文献   

3.
翁敏 《中国社区医学》2023,(2):136-148+219
鸦片战争之后建立的不平等条约关系,明确外国人营业范围限于通商口岸。然而在商务利益的驱使与条约特权的庇护下,外国商民不断潜入未开放的内地活动,并且乘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之际,纷纷在京租赁或占用房屋居住营商,危及中国的主权和经济利益。清末民初,外国列强、中国政府与民间社会围绕外商在京私设行栈、限制或取缔外商营业、开放北京通商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及外交交涉。中国政府虽进行了种种努力,仍难在国内法和条约范畴内解决问题,因其根本出路在于收回治外法权,使境内外国人受中国法律之约束。外商在北京地区营业情形,是列强试图扩展“条约权益”的缩影,可以管窥外国人内地营商的双重属性,即破坏性与建设性,亦折射出其时北京系属非法的特殊通商区域。  相似文献   

4.
西方医学移入中国初期,传教士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教医师”与“借医传教”也成了近代中国医学界的特殊文化现象.“定理医院”作为浙南地区最早的西医医院,对温州近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戴维·利文斯顿(David Livingstone)是非洲近代史上著名的英国传教士和探险家。1841年,他受伦敦宣教会派遣去南非传教,1853年后转而从事探险活动。在1853—1873年间,  相似文献   

6.
简论丁韪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S良(WilliamAI。-candorParsonMartin),近代使华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以基督征服中国为职志,但他寓华数十年却又以办学校、泽西书为活动轨迹。他的传教热情如何?办学译书活动与传教布道究竟有何内在联系?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番分析。一传教热情鸦片战争以后,在坚船利炮和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英美等国的新教传教士接踱而至,相继深人通商口岸、内地自由传教,以达到‘“使中国基督教化”的目的。丁匙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里,来华讲经布道的。丁匙良于1%7年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里沃尼亚的一个贫寒的牧师之家,在十个兄妹中…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犹太社区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尔滨犹太社区新探王健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在西方列强的炮火逼迫下实行被动型的对外开放,大批西方人涌入东部沿海通商城市和东北地区,其中就有不少犹太人,这些犹太人在上海、天津和哈尔滨等城市建立了自己的社区,进行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对这些城市的发展产...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基督教史研究中,对于近代初期基督教徒的姓名、身份和入教背景等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研究很少。伦教布道会是上海开埠初期最有影响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差会,笔者最近在伦敦会上海传教站的传教士写给总部的信中找到了一些教徒的材料。本文根据这些材料,结合少量中文资料,对于伦敦会从1843年到1860年在沪发展的教徒,作一分类介绍。  相似文献   

9.
司佳 《中国社区医学》2013,(3):90-97,188
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卫三畏家族档案中藏有十多种有关清代《圣谕广训》的方言直解手抄件,从历史学与语言学两个角度进行解读,并结合当时其他传教士所作的多种翻译、评论史料,可以探讨19世纪来华传教士将《圣谕广训》作为汉语学习的入门材料这一"传统"之源起。传教士关注《圣谕广训》与《广训衍》及《直解》的不同出发点在于从《圣谕广训》的翻译文本中获取根本性的精神、文化资源,并借鉴《广训衍》、《直解》之类的浅文理形式,将之作为习得汉语的捷径。作为初入异文化空间的新教传教士,面对"他者"的文化根基,其早期的学习态度与相应之传教策略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晚清官员请传教医师看病,在当时是公开的秘密。林则徐就曾请西医治疗过疝气。而且,中国历史上第一张西医病历就是这位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清人笔记记载,林则徐临终大呼“星斗南”三字而卒。今人考证,“星斗南”正是闽语“新豆栏”,即传教士在广州的医局所在地。西医的震撼力,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1.
被誉为"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的徐光启入教后不仅自身虔诚奉教、著书译作,更积极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及其在官界的影响力为传教士创造有利的传教环境。不论是在世时或去世后,其在官界拥有的人际网络对耶稣会在华传教事业的展开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以奉教士人为核心,通过其拥有的社会关系不断向外扩散的模式可谓是耶稣会"上层路线"传教方针的重要展开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最后20年,新教传教士在汉译《圣经》和创办中文报刊等文字事工方面开始广泛使用浅文理这一文体,随之而生的是传教士内部对这一文体的诸多讨论和辨析。杨格非、包约翰、白汉理和施约瑟等传教士在浅文理译经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他们各具特点的浅文理观。施约瑟在总结官话译经和其他浅文理本经验的基础上,力图融合文言和白话、口语和书面语、汉语和印欧语系的优长,既符合传教宗旨又能被最广大的中国民众所理解,同时亦能为理想的现代中文书面语的塑形提供某种参照。浅文理体是新教传教士参与现代汉语书面语探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它对书面性功能的强调和兼容性的特点,也为后来官话和合本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经验。传教士关于浅文理体的讨论和《圣经》翻译实践,成为我们观照现代汉语书面语形成过程的复杂性的一个重要切口。  相似文献   

13.
颐茗 《健康天地》2011,(5):28-28
<正>余干臣,名昌恺,徽州黟县人,是清朝徽州名茶"祁红"的创始人。黟县人余干臣是福州府的一个小官——九品的府税课司大使,1874年的时候他已经在任上干了七年。但在五口通商后的福州,这却是个重要的岗位。彼时福州堪称全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口岸,余干臣至少做了两件与茶有关的大事。1869年,福州茶帮集体抗议洋商压价采购,同时请求政府允许缓缴茶叶税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作为税务官员,余积极支持了这一行为。而当时的福州船政局,由于缺少资金,确定闽省每月征收茶税2万两专补。余知道船政局对中国  相似文献   

14.
在对明末清初中国第一代天主教徒的奉教事迹记载中,无论中文文献,还是西文文献,都留下了大量关于梦的故事。本文通过梳理耶稣会年信、著名教徒的个人传记、证道书籍中的梦境描述,及《性学粗述》《灵言蠡勺》等神学理论著作中的释梦章节,探究传教士的梦学观点及中国教徒的理解,记录和传播圣梦对传教士和教徒各自的意义,以及中国教徒圣梦叙事框架的形成等问题,并进一步将这个叙事框架置于耶稣会全球传教的视野中阐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末以降来华西方传教士对古希腊、罗马史的塑造,除内容不断丰富外,还体现有诸多变化与特点。最初古典时代的历史作为中世纪和教会史的铺垫,笼罩在浓厚的神学色彩之下。著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剪裁和改造,一方面迎合中国本土的知识架构,另一方面借助历史中的"神迹",达到论证基督教正当性和吸引信徒的目的。在此意义上,古希腊、罗马史沦为神学思想与传教活动的附庸。直到艾约瑟《希腊志略》《罗马志略》的翻译和创作中,这种神学史学的观念才被取代。艾氏在将学术传教作为推动西方近代科学成就在华传播的策略的同时,亦将真正以希腊、罗马自身为中心的历史作品呈现在了中文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6.
关于鸦片战争前西方商人对上海的了解和接触,过去我们知道的只有两件事。其一,1756年(乾隆二十年)东印度公司毕谷(Pigou)曾向其本公司建议到上海通商。其二,1832年(道光十二年)东印度公司的胡夏米船曾到达上海,要求通商。这两次通商要求均未成功.未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是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其次是东印度公司伦敦董事会的保守。我们知道,  相似文献   

17.
晚清大变局晚清时期开明的官吏、先觉醒的知识人士,直觉地感悟到了当时社会与文化发生的不寻常的变化,他们称之为历史的大变局。下面试举几例,看晚清的政治敏锐人士是怎样看待当时的历史大变局的。李鸿章(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说:"合地球东西南溯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又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  相似文献   

18.
近代天主教在康区的传播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近代天主教在藏区传播的研究尚存在着许多空白 ,如对于天主教如何传入藏区以及藏区民众的信仰情况如何等最基本的问题还没有较系统的研究成果。本文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 ,利用在国外发现的新资料 ,以康区为例 ,对近代天主教传教士进入康区传教的历史情况加以考证 ,描述其基本发展脉络 ,并对其信仰状况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借助书籍传教(ApostolatderPresse)①,乃是耶稣会在华传教方针的必要组成部分。耶稣会士们希望藉书籍之印刷较之于口头宣讲福音能获得更为广泛的公众。而且,他们注重向知识精英宣讲福音的信息,而以书籍传教的方法正好与此相符相契。此种传教方法客...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被世人称颂为礼仪之邦,受到推崇敬仰。淳朴善良的中华儿女,素以救死扶伤、扶危济贫、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为必备的道德风尚。这也就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凝聚力。 1872年,美国公理会的一位名叫阿瑟·史密斯妁传教士来我国传教,在我国居住了近50年,对我国人民深有了解,1899年他出版了一本《中国人的特性》的书,阐述了我国人民的民情风俗、人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