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包皮环切术是外科常做手术,已往包皮环切后在缝合包皮皮肤及内板时缝线距切缘较远以达到止血和愈合目的;但在术后拆线时因此处神经敏感,提拉线结时常常引起病人的剧烈痛苦。为了解除病人在拆线时的痛苦,我们通过多次研究、改进,认为下述方法既能达到止血、愈合目的,又能避免病人在拆线时的痛苦反应。  相似文献   

2.
经典的包皮环切术缝合时采用内外板单纯间断缝合方法。因边距过窄,缝线常切割于皮内;加之包皮外板较内板松弛,术后线结往往翻入冠状沟侧,刺激龟头且易导致线结处炎症;常须留线结8~10个。拆线时线结多,寻找线结困难、拆线时间长、患者痛苦大,并常有部分创口愈合不良。为此,我们自1993年对包皮环切术缝合方法作了改进,采用一线连续外翻缝合术式,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介绍一种包皮环切后切口缝合的方法,以减轻拆线时患者的痛苦.方法 凡士林油纱条上缝线的交叉打结法,切口愈合后只需剪断油纱条上面的结扎线即可顺利拆除切口缝线.结果 150例患者顺利拆除切口缝线,拆线时较传统缝合方法明显减轻了患者疼痛,且拆线所需时间缩短,切口愈合良好.结论 包皮环切术切口缝合法对减轻拆线时患者的痛苦及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包皮环切术是外科门诊常做的手术,操作简单,但在术后拆线时,因缝线与切缘紧密粘连,且此处神经敏感,故提拉线结时往往引起患者的剧烈疼痛。为了减轻病人拆线时的痛苦,我们在缝合时采用缝线交  相似文献   

5.
《四川医学》杂志1985年第6期刊登“包皮环切术缝合的改进”一文后,笔者在医疗实践中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包皮按常规环切后,仅作内外板创缘皮下间断缝合,确能减少手术创伤,减轻病人术后不适和避免拆线痛苦,有利于伤口早日愈合。笔者在包皮环切术后采用5“0”号丝线(原作者介绍用5“0”号肠线)间断缝合内外板创缘皮下,进行了包皮环切术64例(其中患包茎者30例,患包皮过长者34例)。手术后24小时内创缘用消毒纱布  相似文献   

6.
包皮环切术一般都用丝线缝合,缝线常被血痂粘附,拆线时既麻烦又增加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的痛苦。近年来作者在缝合方面作了一些改进,具体作法如下。麻醉后包皮常规环形切除,止血后用5~0羊肠线间断缝合内外板创缘,缝针不穿过皮肤,仅作皮下缝合,一般缝合8~12针。用一块长约20cm,宽8 cm 的无菌纱布,在长的1/3处剪一圆孔,套住阴茎,长的一端在上,于耻骨联合上横贴胶布,使长的一端倒下保护龟头。术后每天用1/5000的高锰酸钾液浸泡龟头2~3次,共4~5天。伤口均在术后6~7天愈合。此法简单.一不需要拆线,二不系油纱布,三不作局部包扎。既减少了拆线的麻烦,也避免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交叉压条缝合法在包皮环切术后减轻拆线痛苦中的作用。方法 将 318例包皮环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直接缝合法 112例和B组交叉压条缝合法 2 0 6例。对两组术后拆线所用的时间长短及疼痛程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两组术后A组拆线时疼痛VAS评分为 7.5 0± 2 .10 ,所需时间为 2 0 .0± 2 .5min ;B组拆线时疼痛VAS评分为2 .6 6± 3.6 8,所需时间为 3.0± 0 .8min。两组两项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交叉压条缝合法在包皮环切术中应用能有效缩短拆线所需时间 ,减轻拆线痛苦。可以在包皮环切术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包皮环切手术目前多选用可吸收线作为缝合用线,以减少术后患者拆线时的痛苦。自2003年9~12月,我们对72例患者行包皮环切手术,分别采用二种不同可吸收线,分析比较包皮环切手术中应用二种不同可吸收线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绍一种改进的包皮环切后切口缝合的方法,以减轻拆线时病人的痛苦和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方法:包皮环切后切口缝线先不结扎,提起切缘缝线两端,交叉拉紧,放置凡士林油纱条1根,在油纱上面打结,切口愈合后只需剪断油纱条上面的结扎线,即可顺利拆除切口缝线。结果:50例患者顺利拆除切口缝线,均无明显疼痛。拆线所需时间缩短,切口愈合良好。结论:改进的包皮环切术切口缝扎法,对减轻拆线时的患者的痛苦及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包皮环切术采用连续外翻缝合法治疗包茎和包皮过长的疗效。方法:采用连续外翻缝合法治疗50例包茎和包皮过长的患者,并与20例行传统包皮环切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50例采用连续外翻缝合法患者均获成功,手术时间短于传统方法,愈合时间两种方法大致相同,拆线时所用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方法。结论:包皮环切术采用连续外翻缝合法治疗包茎和包皮过长其方法可靠,痛苦小,用时短,费用少,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读贵刊1980年第4期第36页,李丙辰的《包皮环切术缝合法的改进》一文后很受启发。的确,包皮环切术是个门诊常做的小手术,但往往因为缝合技术欠妥,术后拆线给患者带来不少痛苦。我们完全同意李文中所提出的缝合改进法,但结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略做如下补充:  相似文献   

12.
<正> 包皮过长、包茎是泌尿外科常见病,就诊者多为小儿,沿用多年的包皮环切术是治疗该病的唯一有效方法。麻醉下行包皮环切术并无术痛,而拆线则不可避免给病人带来痛苦,小儿更明显。我科最近试用国产ZT胶对3例10岁以下包茎患儿环切后采用包皮粘合代替传统的周围缝合,避免了拆线痛苦,具体方法如下。 患儿子卧位,阴茎根部以橡皮条束紧,局部麻醉,环行切除包皮后,用细丝线或微电灼皮下止血,才  相似文献   

13.
激光施包皮环切术目前尚无文献报告。笔者自行设计用 Co_2激光作包皮环切250例.术中极少出血,不需缝合或仅缝一针,不留异物,结节,减少拆线时的痛苦,不需住院等优点。宜为患者接受,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包皮过长197例,包茎53例,  相似文献   

14.
熊林  聂岁丰 《海南医学》2002,13(4):66-67
包皮手术作为一种门诊手术 ,手术方式多种 ,术后处理各异。如用丝线缝合 ,多需拆线 ;如用头发缝合 ,则需要拆除油纱条 ,均增加病人的痛苦及医生的麻烦 ,体现不出门诊手术的特点。我们经过临床的大量病例的研究和应用 ,总结出一种可由患者自行拆线的丝线缝合方式 ,现介绍给大家。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 812例 ,平均年龄 2 7(2~ 74 )岁 ,在全麻或局麻下行包皮环切术。1 2 手术方法按经典包皮手术方式切除包皮 ,3-0丝线结扎所有出血点。缝合方法 :用油纱条做成宽 0 .5cm长于阴茎周径油纱条 ,先在包皮系带处作一U字缝合 ,进针…  相似文献   

15.
包茎手术的常规皮肤缝合,由于包皮松软,缝合针距较密,不仅拆线较难,患者也甚为痛苦,尤其儿童常不能合作.近年来我们采用不拆线缝合法,避免了病人的痛苦。操作方法:行包皮环切或“V”型切后,彻底止血,用眼科皮针和无齿镊、“0”号线,缝合两边切缘皮肤约0.3~0.5毫米,将线拉紧,切缘皮肤  相似文献   

16.
包皮环切术,传统用间断缝合法.外用油纱环形固定治疗。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本法术后易并发出血,尿液污染创口,拆线时痛苦,环扎固定易于过紧,系带容易水肿等,且疗程偏长.近年来,我们在缝合方法上作了改进,共作22例,在控制并发症和缩短疗程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手术步骤包皮切除之后,如图一示,在阴茎背、腹及左右两侧各缝一针作牵引,在各牵引线间,稍加牵力,使内外板对拢.然后,由内板进针外板出针,再由内板进针外板出针,稍用力拉拢,不打结,两端各留半厘米,其余剪除,两线间以同法缝合(如图二)。术后不必包扎,切口暴露,红(?)涂擦,每日两次.术后3~4日拆线.先剪断皮  相似文献   

17.
包皮过长及包茎是常见病、多发病,病人行包皮环切术后拆线比较困难,尤其小儿更为困难,而且给病人增加了痛苦。我院自从1989年11月至1992年5月采用新的缝合技术治疗125例成人包皮过长、31例小儿包茎,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病人免除了拆线的痛苦,用于小儿包皮过长及包茎更为理想,现将手术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包皮环切术是门诊普通小手术.以往麻醉方法除儿童外均采用阴茎根部阻滞麻醉,操作较复杂,患者较痛苦,效果不理想,且易致包皮水肿;愈合后拆线也不令人满意.我们对36例患者采用阴茎背静脉内麻醉和马尾缝合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阴茎包皮环切是门诊常见手术.传统手术需多次换药,尤其是拆线时患者疼痛明显,常不能忍受,医生亦拆线困难,故弊端较多.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传统包皮环切手术方法进行了改进,并用新方法行包皮环切30例,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操作简便易行,出血少,避免了病人拆线时痛苦,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包皮环切术用于治疗包茎或包皮过长 ,传统的单纯缝合方式所造成的术后拆线困难 ,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手术者 ,受“8”字缝合法启发 ,我们将之用于包皮环切 ,可使被手术者免除拆线痛苦 ,临床运用 50例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50例 ,年龄 3~ 75岁 ,包茎 2 7例 ,包皮过长 2 8例 ,合并淋菌尿道炎 2例 ,尖锐湿疣 2例 ,淋病尖锐湿疣共存 1例 ,冠状沟结石 5例 ,包皮内板与龟头严重粘连 1例。1.2 手术方法 在 1%普鲁卡因阴茎根部阻滞麻醉下包皮环切 ,上捋外板 ,以“1”号丝线分成 3股后逐一结扎内外板间出血点 ,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