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安忠  杨崇美 《山东医药》2003,43(34):60-60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是在门腔静脉分流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介入疗法。此方法是经颈内静脉插入穿刺导管,通过肝右静脉,在肝实质内穿刺静脉的右支或左支,以建立起肝静脉-门静脉通道,继而用球囊扩张通道,放入可扩张性血管支撑夹,以防止肝回缩,保持分流道通畅。  相似文献   

2.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是一项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新技术,其是通过介入放射学的方法,在肝内建立一条连接门静脉与肝静脉的限制性分流通道,从而达到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的目的.2002年7月~2006年12月,我们对4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TIPS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TIPSS)是在门腔静脉分流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介入疗法。此方法是经颈内静脉插入穿刺导管 ,通过肝右静脉 ,在肝实质内穿刺静脉的右支或左支 ,以建立起肝静脉 -门静脉通道 ,继而用球囊扩张通道 ,放入可扩张性血管支撑夹 ,以防止肝回缩 ,保持分流道通畅。TIPSS将肝外门腔分流转移至肝内 ,既保留了 H型分流的优点 ,又有效降低了门脉压力 ,同时 ,肝内分流道又起到了“限制性”分流的作用。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明该术后门脉血流为“进肝流向”,这就维持了肝脏所需的含“肝营养因子”的胰腺血流 ,使…  相似文献   

4.
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arto-systemic stent shunt,TIPS)是通过右侧颈内静脉,借助金属支架在肝实质内建立肝静脉与门静脉主要分支间的通道,从而通过门腔分流降低门静脉压力,控制和预防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是近年发展的一种放射学新技术。利用DSA(Digital Substraction Argiography)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经颈静脉在肝静脉和门静脉之间的肝实质内放置一种特制的空心网状金属支架,建立人工管道,可以将门静脉的部分血液经管道直接引流入下腔静脉,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流向胃静脉及食道静脉的血液,从而控制食道及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经颈内静脉穿刺门体分流术(TIPS)分流道是建立在肝静脉与门静脉分支之间的肝实质内,经过十年临床实践发现,在术中经肝静脉向门静脉穿刺不但常受肝尾叶肿瘤、肝静脉闭塞及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的解剖关系的制约,而且术后的再狭窄常发生于支架肝静脉端,均与选择肝静脉有关。本研究探讨了经肝段下腔静脉直接穿刺门静脉建立TIPS分流道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正>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是指经颈内静脉途径插管至肝静脉,穿刺肝脏实质进入门静脉,并在肝实质内放置支架以实现分流门静脉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式。自1989年Richter等~([1,2])首次应用TIPS技术成功降低门静脉压力,治疗反复上消化道出血的门静脉高压患者以来,TIPS技术以其微创优势在临床中得以认可。但由于早期  相似文献   

8.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撑架分流术.Transi-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shunt,以下简称为TIPSS),是一种介入放射学新技术.其基本概念是采用经皮穿刺右侧颈静脉的介入性方法建立肝内的、位于肝静脉及门静脉主要分枝之间的分流通道,并以特殊的金属支撑架维持其永久性通畅,达到治疗门脉高压或同时治疗继发的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该技术首先由德国海德堡大学外科医院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置入超声内镜并直视引导肝内门静脉穿刺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TIPS)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以5只比格犬为研究对象, 麻醉后经颈静脉置入超声内镜, 进入肝段下腔静脉及肝右静脉入口处, 观察肝内门静脉情况, 实时引导下穿刺门静脉并置入支架, 完成TIPS。结果 5只比格犬中1只因颈外静脉管径较细无法置入超声内镜, 其余4只均经颈外静脉置入超声内镜并在其实时引导下完成门静脉穿刺。完成后续支架置入、球囊扩张等操作, 实验结束后动物均存活。结论经颈静脉置入超声内镜并直视引导下肝内门静脉穿刺在TIPS中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经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ransjugular m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通过在肝内建立肝静脉和肝内门静脉间的分流道,达到降低门静脉压力的目的,已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临床[1,2].我国开展TIPS的医院不多,完成的病例数有限,对TIPS在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症中的价值认识不足.TIPS对于大部分患者是安全有效的[2,3].  相似文献   

11.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TIPS)是通过介入途径在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建立肝内分流道(图1), 旨在降低门静脉压力[1]。从TIPS成功治疗第1例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开始[2], 经过30余年的探索和改进(图1), 该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门静脉高压及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正>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是指经颈静脉入路从肝静脉穿刺肝内门静脉,在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建立门-体分流道,以达到降低门静脉压力、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顽固性腹腔积液等一系列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微创介入治疗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末R9ssle等~([1])首次采用TIPS成功治疗1例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出血伴大量腹腔积液患者以来,该技术广泛用于治疗门静脉高压并发症,适应证也逐步扩展~([2-3])。TIPS技术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入中  相似文献   

13.
门静脉左支分流降低术后肝性脑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检测和分析家兔门静脉及其分支的血氨浓度差异从而指导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中对门静脉分支的选择,降低分流引起的肝性脑病的发病率。评价选择性门静脉左支作为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分流道的临床意义,分析门静脉左、右支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及重要液递物质浓度差异对术后预防肝性脑病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在家兔门静脉系统各分支分别取血测定血氨浓度并进行比较。341例有目的地选择肝内门静脉左支作为穿刺靶点,行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左支门腔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leftbranch of portal vein portosystemicshunt,TILPS)建立门腔分流道,避开富含营养、毒素的门静脉右支血液。肝实质通道用8mm直径球囊扩张,限制分流口径。结果 所测得血氨浓度,肠系膜上静脉高于门静脉左、右主支,(19.3±19.3)μmol/L与(156.5±20.9)μmol/L、(176.3±22.5)μmol/L,t值为2.35、2.25,P<0.05;高于脾静脉与腔静脉;门静脉右支高于左支、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内无一例发生肝性脑病。随访期间(术后1年),TILPS术后341例患者仅5例 (1.47%)出现肝性脑病,19例(5.57%)出现支架内狭窄。结论 家兔门静脉系统各分支的血氨浓度存在差异,提示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中门静脉左右支的选择可能会影响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选  相似文献   

14.
门静脉高压症是由门静脉系统阻力/血流增加或肝静脉系统回流受阻所导致的门静脉压力异常升高,常表现为脾大、脾功能亢进、食管胃静脉曲张及破裂出血、腹水及肝性脑病等。肝硬化所引起的窦性门静脉高压症临床最为常见,通常伴有肝脏合成功能障碍。而肝外、肝内门静脉系统异常所致的肝(窦)前门静脉高压,以及肝内、肝外肝静脉系统回流受阻所致的肝(窦)后性门静脉高压,多无明显肝脏合成功能障碍。可首先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液学指标判断有无门静脉高压症,再通过影像学、肝静脉压力梯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其类型和病因。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采取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内镜、介入或手术治疗,以防治门静脉高压症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肝脏的血供75%来自门静脉,25%来自肝动脉。门静脉系将食管上段和直肠远端以外的整个消化道、胰腺、胆囊和脾脏的末梢血液运输至肝脏。门静脉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在胰腺颈部后方汇合形成。肠系膜下静脉常汇入脾静脉,胃左静脉汇入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汇合处。门静脉长约6~8 cm,直径约1 cm,在肝门处分为肝内门静脉左右支。流入肝血窦的门静脉血通过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67岁,意识改变1个月.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意识欠清,对周围事物、环境认知能力下降.3个月前被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模糊,定向力、计算力下降,可引出扑翼样震颤,未见肝掌、蜘蛛痣,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头部CT未见明显异常.血氨134 μmol/L,TBil 14.4 μmol/L,DBil 8.8 μmol/L,ALT33 U/L,AST 39 U/L,Alb 25 g/L,白蛋白/球蛋白0.6,前白蛋白<0.08 g/L,胆碱酯酶2926 U/L,PT 16.2 s,HBVDNA 3.01×103拷贝/mL.超声检查见肝右后叶门静脉右后支与肝右静脉静脉间瘘管形成,门静脉主干内径11miTt,右支内径13 mm,门静脉右后支内径增宽至10 mm,末端见27 mm×28 mm无回声区,该无回声区与肝右静脉相通,彩色多普勒超声见异常通道内彩色血流.门静脉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见肝右叶后下段一不规则血管团块,分别与肝右静脉和门静脉右后支相连,门静脉右后支明显增粗.诊断为肝内门静脉肝静脉瘘(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venous shunt,IPSVS),入院后按肝性脑病给予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后继续低蛋白饮食、口服乳果糖,随访示血氨波动于66~121 μmol/L.  相似文献   

17.
《肝脏》2017,(11)
正门静脉高压症(PH)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血流动力学表现为流入肝脏的静脉压力梯度增加,可以通过对比门静脉流入量与肝静脉流出量计算得出~([1])。与其他血管系统一样,门静脉压力由两个独立因素决定的:血流阻力和流量,如欧姆定律所述:压力=阻力×流量。门静脉血流阻力增加是导致门静脉压力升高的初始因素。阻力可发生在肝前、肝内或肝后。在西方国家,约90%的PH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介入方法对肝血管性疾病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6例因慢性肝病史临床初诊疑似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患者,增强CT及MRI检查发现门静脉显影时间及形态异常。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4例为肝动脉-门静脉畸形,2例为布-加综合征肝静脉狭窄。造影后分别予以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和肝静脉扩张成形治疗。结果所有介入性治疗操作均获得技术性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治疗后血管造影显示肝动脉畸形血管完全消失或大部分已不显影,肝静脉狭窄解除。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后近期临床门静脉高压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1例弥漫性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2次栓塞后6个月发现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行溶栓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布-加综合征肝静脉狭窄于3年后复发,在外院植入肝静脉支架。结论应用介入方法对肝血管性疾病导致的门静脉高压进行确诊和治疗确切有效,是安全而微创性的诊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肝脏》2017,(1)
正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指由于静脉腔内出现的血栓导致门静脉血流完全或不完全的阻塞。由经证实的血栓发展而来的海绵状血管瘤是慢性血栓形成的证据。肝外门静脉阻塞包括门静脉血栓形成性或非血栓形成性闭塞同时有伴或不伴门静脉高压特征的海绵状血管瘤。将由于瘤组织生长进入静脉腔造成的阻塞称为"恶性"或"肿瘤性"的血栓性形成是一个  相似文献   

20.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alsystemic shunts,TIPS)这一迅速诞生的新技术开创了肝内门体分流的新纪元。定义和名称肝内门体分流(IPS)是在肝实质内门静脉分支与体循环之间建立人工瘘管,即置入一个可伸展的金属支架(stent)造成肝内门体分流。TIPS几乎均经颈静脉实施,但也可经股静脉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